万川是中国工人出版社的图书品牌之一
以历史文化、非虚构为主要出版方向
希望图书产品能为读者“示之美好,授之希望”
以一步之姿,拥抱万里世界
《美好与生活:20世纪下半叶中国生活图典》
郭大熟著
《人民画报》图
民众生活史,未来备忘录。
这是一部记录近距离的、现在完成时的中国社会生活史,也是一部回顾、凝视、思索20世纪下半叶中国民众生活状态的文图读本。带你闪回20世纪,在那些火热的生活现场里,做一次选择性游历。
/万川·全球视野与物质文化史/
《伦敦:塞尔登地图与全球化都市的形成》
罗伯特·巴特勒著
于振洋译
《私人铸币:伯明翰纽扣制造商、皇家铸币局与现代铸币的开端1775—1821》
乔治·塞尔金著
李新宽译
英国制造商挑战英国政府垄断铸币市场的精彩故事。
18世纪80年代,工业革命势头渐强,皇家造币厂未能生产出足够的小面值铸币,供工厂主支付工人工资。由于货币短缺威胁着工业的发展,制造商们开始铸造被称为“商人代币”的定制硬币。这些代币迅速被广泛接受,成为英国最受欢迎的工资和零售货币,直到1821年,英国政府宣布除本国货币外的所有货币为非法货币。
《伊丽莎白·马什的磨难:一个女人的全球史》
琳达·科利著
侯奕茜译
通过伊丽莎白·马什的一生,打开了解18世纪全球史的一扇窗。伊丽莎白·马什是奴隶和奴隶主的结合,她嫁给了东印度公司的盐商,她随丈夫参与了土地投机和国际走私活动,她曾被摩洛哥抓去做人质。马什的一生见证了帝国与贸易、战争与传染病,她是全球史中的一个缩影,是个人微观史与全球史的最好结合。
《帝国家族:大英帝国的启蒙、商业与革命》
艾玛·罗斯柴尔德著
岳秀坤译
这是约翰斯通一家的故事,他们是11个苏格兰兄弟姐妹,他们的生活跨越了整个18世纪的大英帝国——从英国到非洲和美洲。通过非凡的毅力,罗斯柴尔德从大量的知识库和收藏品中挖掘出了关于他们的最微小的小道消息,并利用这些证据碎片来扩大和加深我们对启蒙运动、商业、帝国、革命、民族国家、情感、家庭关系和奴隶制的理解。
/万川新知/
·世界史·
《1918年11月:德国革命》
罗伯特·格瓦特著
朱任东译
1918年发生在德国的“十一月革命”基本已经被人们遗忘了,即使有人记起,也会认为它是一场失败的革命。但罗伯特·格瓦特认为以这种方式看待德国“十一月革命”其实是一种误读,是片面的。他聚焦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几个月与1923年希特勒发动慕尼黑政变之间的一系列戏剧性事件,试图阐释“十一月革命”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德国,进而更加客观公允地看待这场革命取得的成果。
《大正浪漫:日本近代社会世相》
柳田国男著
石晶晶谷端捷译
只有通过每天在我们面前出现和消失的事实才能精准地书写与刻画历史,柳田国男以民俗研究方法描绘了明治和大正时代日本人的生活和生活方式。作者有意避免使用专有名词,使得所有人都能将本书的内容看进眼去、读进心去,促使人不断去思考。
《手工艺:一段美国史》
格伦·亚当森著
杨盛翔译
在美国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有工匠的身影,他们中有著名人士,也有布衣平民。著名历史学家格伦·亚当森在本书中为这些工匠绘制了画像。亚当森指出,手工艺工作场所通常是受压迫人民抵抗的场所,例如被奴役的非洲裔美国人,他们的熟练劳动力可能会换取来之不易的代理权;或者将传统艺术与现代需求结合起来的美洲原住民。本书揭示了工匠在塑造美国身份方面的核心作用。
《西班牙史10讲》
立石博高著
何睦译
岩波新书国别史系列最新著作。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对抗和共存的中世纪,到西班牙建立"日不落帝国"的现代早期,西班牙一直是欧洲、非洲、地中海和大西洋四个世界交汇的独特之地。本书介绍了西班牙的独特历史,重点介绍了其艺术、文化和宗教,以及基于其地区多样性的国家综合体的形成。
《特洛伊:神话、城市与符号》
纳奥兹·麦克·斯威尼著
范林钦译
《汗水的奖赏:运动小史》
比尔·海耶斯著
沈慧译
《手术刀帝国:一部外科史》
艾拉·鲁特科夫著
李虎吴娟译
本书叙述了外科在希腊和罗马时代的起源,中世纪欧洲庸医的崛起,法国、德国和英国如何成为卓越外科中心,以及外科在中国和日本的延迟起步。本书是一部精彩的外科发展史,不仅权威全面,还富有吸引力,描绘了外科手术的戏剧性演变,同时展示了手术刀如何在历史之中取得一个又一个令人敬畏的胜利。
·书之书·
《图书馆:一部脆弱的历史》
安德鲁·佩特格里亚瑟·德·伍德温著
张意译
誉满全球的,被私人收藏家藏为己有的,存世超过数百年的,被毁于一天之内的,墙壁上贴满金叶子、画满壁画的,又或者是收藏着装满了豆子的口袋与儿童画作的……世界之大,图书馆无奇不有。图书馆的历史悠久,故事精彩,充斥着各种各样令人意想不到的意外。
《一本书的诞生》
丽贝卡·李著
闾佳译
很久以前,一位作家有一个想法。他把它写了下来,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我们最终捧在手里的书里的文字是怎么来的?他们有什么故事?如何将这些原始的文字整合成可读的、可识别的短语、句子、段落、页面和章节?最后,在某些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让这些文字自由地走完旅程的最后一步——离开作者,去寻找读者?加入丽贝卡·李,踏上迷人的旅程,去经历一本书是如何从作者的大脑到最终的成品。
·动物宇宙·
《猫狗屠杀记:被遗忘的“二战”悲剧》
希尔达·基恩著
艾欣译
第二次世界大战必然发生了许多战争时期的悲剧,但至少有一个被遗忘了:1939年9月,英国有40万只猫和狗被屠杀。
其实政府、兽医和动物慈善机构都建议不要捕杀动物。那么,为什么成千上万的英国公民会排队自愿对家庭宠物实施安乐死呢?
《大象奴隶与宠物鹦鹉:18世纪巴黎的珍禽异兽》
路易斯·E.罗宾斯著
翟红霞赵辰译
《幻想的动物:怪物、奇迹与人类》
博里亚·萨克斯著
王爽译
本书追溯了从旧石器时代到《哈利·波特》再到机器人宠物的奇幻生物史。本书将揭示狮身鹰首兽、狗人、美人鱼、龙等诸多奇幻生物,是如何在感官信息与想象力的复杂交互下,被社会建构成“真实存在的”生物的。这些形象在心理层面给予了人类帮助,将人的无形恐惧具化为“怪物”,将人的希望承载于“奇迹”之中。然而,它们最大的作用是不断激发人类的想象力,促使我们突破传统观念和预设的边界。
·阿果拉·
《野人与野兽:现代动物园的诞生》
奈杰尔·罗斯福斯著
向帮友译
在现代人看来,19世纪的动物园似乎是一个“不自然”的地方,动物们在狭窄的锻铁笼子里过着悲惨的生活。今天,动物园里的动物在类似于自然栖息地的开放空间里游荡,它们没有被栅栏围起来,而是被护城河、石头和其他景观围着。本书将现代动物园的起源追溯至德国动物企业家卡尔·哈根贝克的努力,揭示了现代动物园的诞生过程。
《游乐场:900年造梦史》
斯蒂芬·M.西尔弗曼著
李小霞译
本书是一部内容丰富、充满逸事趣闻的历史书,内容以900年前的“快乐之园”为开端,以世界上最精美绝伦的几大游乐场的兴起、衰落又复兴的故事结束。在这段历史里,有大量具有享乐主义精神的创建人的故事,有许多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手艺人,还有一群了不起的表演者。当然还有那些游乐设施,它们以神奇精巧的设计和让人心跳停止的刺激感,让人们获取着地球上最大的快乐。
·东洋镜·
《东洋镜:中国建筑》(全两册)
关野贞伊东忠太塚本靖著
疏蒲剑译
赵省伟主编
本书是最早论述中国建筑的著作之一,初版于1928年,共收录照片750张,文字说明10余万字。作者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采用“图版+解说”的方式,系统介绍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意义的建筑,包括宗教建筑、陵墓建筑、宫殿建筑和民居等,描绘出一幅中国建筑文化的全景图。
《东洋镜:中国建筑装饰》
伊东忠太著
薛华民管浩然张芳译
本书是最早论述中国建筑装饰的著作之一,初版于1941年,共收录照片1000余张,25万研究文字。作者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搜集到的文献资料,系统介绍了中国的祠堂、寺庙、住宅等建筑上的各类装饰细节,全面探讨了中国建筑装饰的产生与发展、装饰图案、装饰特点。
/万川好奇心/
《奇仪重器:探索科学博物馆》
塞缪尔·艾伯蒂著
刘骁译
一面是黄铜和玻璃制造的令人打哈欠的女海妖斯库拉,另一面是非比寻常但可能空洞的大漩涡卡律布狄斯。科学博物馆的核心是矛盾。它必须具有易用性和趣味性,同时代表日益复杂的科学;它必须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
本书带读者从科学博物馆布满奇仪重器的展厅,走向神秘的幕后,打开科学的“黑匣子”,揭示将策展人和文物修复师、技术人员和科学家、业余爱好者和专业人士连接在一起的“器物之爱”,展开一趟科学博物馆奇妙之旅。
《尤里卡时刻:科学灵感的诞生》
拉·佩奇编
从阿基米德的浴缸到牛顿的苹果,科学以“故事”的形式深深地烙印在人类的集体想象中,为宇宙如何运行、我们如何来到这个世界的宏大叙述增添了迷人色彩。本书从广袤的科学星空之中提炼出科学对故事的热爱——17个科学灵感的诞生,深入17位科学家站在重大发现边缘时的人性,直抵改变世界的“尤里卡时刻”。
《地平线:现代科学的全球起源》
詹姆斯·波斯基特著
孙亚飞译
对科学史的彻底重述,挑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叙事。
据说现代科学是在欧洲发明的,是尼古拉·哥白尼、艾萨克·牛顿、查尔斯·达尔文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等伟大思想家的产物。但这是错误的。科学史不是,也从来都不是欧洲独有的努力。本书超越了欧洲,探索来自非洲、美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科学家如何融入科学史,并认为科学史最好被理解为一个全球文化交流的故事。
《荷兰之光:惠更斯家族与欧洲科学的形成》
休·埃尔德斯-威廉姆斯著
王斌译
本书叙述了17世纪的一个荷兰家族:惠更斯家族。一个充满思想家的家庭,他们经历了荷兰黄金时代的文化、商业及思想大爆发。这是惠更斯家族的故事,也是荷兰黄金时代的故事。在这个科学、工业及文化繁荣的时代,当时出现的思想及主意改变了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
《科学的缪斯:美学、工业与柏林物理学会》
宋伟译
1845年1月5日,普鲁士文化部长收到了由六个年轻人组成的小组提出的在柏林成立一个新的物理学会的请求。在从热力学、机械学、电磁学到动物电学、眼科学和心理物理学等领域,这个规模不大但不断壮大的团体的成员在仅仅30年后就在自然科学的新景观中确立了领导地位。这怎么可能呢?一群20多岁的年轻人如何能成功地抓住未来?在本书中,马修·诺顿·怀斯不仅从理论和实践的技术角度回答了这些问题,而且从更广泛的文化角度回答了当时在柏林发生的一切。
《售卖知识:黄金时代的科学与贸易》
丹尼尔·马戈奇著
李天蛟译
自科学革命以来,商业利益对科学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本书中,作者阐述了产品营销、专利诉讼、甚至代笔充斥着自然历史和医学(现代早期的“大科学”),并认为荷兰黄金时代全球贸易的增长催生了一个跨国科学的创业网络。
《英国皇家学会的笔记与早期现代科学》
理查德·杨著
《从达芬奇到互联网:文艺复兴以来的技术与文化》
托马斯·J.米萨著
陈锐珊译
本书对文艺复兴以来的技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了技术创新是如何被文化塑造的,以及这些技术如何反过来影响了文化。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宫廷发明家约翰-古登堡和莱昂纳多-达芬奇的职业和贡献,到工业化时期伦敦的啤酒酿造,再到20世纪末的电信革命,本书作者用引人入胜的案例研究充分阐述了他的论点。
《技术与德国:1800年至今》
卡斯滕·尤尔著
这本书调查了技术在19世纪和20世纪改变德国文化、社会和政治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涵盖的关键主题包括工业化的不同阶段、网络城市的发展以及技术进步目的论叙事的胜利。此外,它进行了对高科技历史的批判性反思,揭示了高科技热潮如何决定了历史上的某些道路,而不管相应的技术是否被证明是成功的。
/万川·非虚构/
《就业冰河:被剥夺稳定工作的年轻一代》
小林美希著
赵婧姝译
日本“失去的10年”刚结束,大学毕业生就业率降到了55.8%,此后5年,日本进入了就业冰河期。
《薪酬之上:多元经济中的劳动形态》
威廉·蒙蒂思多拉-奥利维亚·维科尔菲利帕·威廉姆斯编
潘馨田明刚译
《愿景的终点:社会流动性以及孩子们的前景》
邓肯·埃克斯利著
为什么找到一份与自己资质相符的工作、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实现财务稳定越来越难了?条件不佳的群体常常遇到阻碍,但为什么来自中等收入家庭的人也更有可能面临社会阶层的下滑,而不是上升?平等信托基金会前理事邓肯·埃克斯利借利用专家研究和现实生活经验,包括演员、政治家、亿万富翁企业家、外科医生的亲身经验,发出了唤醒人们打破差别性机会的呼吁,他提出了一份重振我们的前景,并使所有人受益的宣言。
《锈带工人失业记》
法拉·斯托克曼著
欧阳瑾译
一首献给工人阶级的挽歌。
在美国制造业转移、产业空心化,老工业区“铁锈斑斑”的今天,美国人失去工作时会发生什么?本书跟踪记录了三名锈带工人的生活,当他们引以为豪的工厂关闭时,他们的生活变得支离破碎。本书也是一本关于种族、阶级和价值观的故事,揭示了工作在我们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中所扮演的深刻角色。
《撬开宇宙之门》
弗吉尼亚·特林布尔大卫·温特劳博编
来自世界各地的34位女性天文学家的故事。
《奥斯维辛的女儿》
托娃·弗里德曼马尔科姆·布拉班特著
《纽约时报》畅销书。
“我没有名字。我的名字是27633。”本书是奥斯威辛集中营最年轻的幸存者之一的托娃-弗里德曼的回忆录,讲述了她在大屠杀期间的童年,以及一系列濒临死亡的经历。在本书中,托娃将她看到的一切永载史册,她用那些塑造了自己生活的记忆来纪念受害者。当历史上最严重的犯罪正在从记忆中淡出时,这本书想告诉大家,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反抗行为。
《好望非洲》
吕强著
你好,“新”大陆——这是作者2018年抵达南非时的问候。这里是最古老的大陆,在大多数的世界地图里它都被放在中心;但也是备受苦难、误解和被边缘化的“蛮荒之地”。新大陆之新,之于诺大世界、非洲自己,还有作者。亟待世界重新发现非洲,非洲自己振作复兴,而作者也在其中拓荒自我。
作者不断地飞起无人机“俯视”大地,不断地走近贫穷和苦难,也收获希望和感动。作者希望通过亲身经历,用图文并茂的讲述,为读者呈现看待非洲的不一样的视角和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