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底,为什么中国需要外国人?

前些天出门遛狗时,认识了一位法国老太太,我们的狗一见如故,我与她也成为朋友,拿流行话来说,成为“狗搭子”。某天坐在草坪上晒太阳,她忽然讲起不久前回里昂探亲,三年多不见,家里人朝她惊呼,说她面相和气味都变了,不知怎么搞的,“变成了一个亚洲人”,身体里长出某种“亚洲性”。

我问,什么是亚洲性。

她眯眼思考,然后说,我也搞不懂,不过有种说法是夫妻相处久了会越长越像,我在上海待了27年,这大概是我们给彼此留下的记号?

他也是沪漂族里特殊的那一个,与他同时出发的人大多为计划中的到达而活,青春换来存款、婚姻酒宴、老家的房贷、应予父母的归期。而Chris漂得彻底,先做专业厨师,然后做专栏作家和博主,租住在市中心的老公寓,超过1年的事情暂不考虑,存款不多,买房买车听起来像天方夜谭,这部分源于性格,部分源于身份——他是个蓝眼睛的外国人。

两个月前,Chris的新书《洋盘:迈阿密青年和上海小笼包》出版,讲述了一个在上海住了近20年的外国人眼里自己的生活,“洋盘”在上海话里是形容那些局外人的。新书上市后,中国读者的回应潮水般涌来。我给他复述了豆瓣App里,媒体人熊阿姨的评语:“…作者时时刻刻都在自我审视,中国是他观察自己的透镜…而他倾诉的对象是我们这些中国读者…就像一本平民版马男波杰克在上海的心理咨询记录。”

Chris说,Oh,我快哭了。

我说,先别哭,你觉得为什么我们会感觉和你如此贴近,就像彼此是彼此的一员?

作者沈恺伟,摄影ElsaBouillot

在“泡泡圈”里,过一年算一年

一个小镇做饭家的自问:“这里为什么需要我”

从面积上来说,迈阿密当然不能算“小”镇。Chris出生的地方靠近海滨,孩子们总是很小就学会游泳。从玩乐,到求生,人就这么在水里扑腾,然后长大。如果说做题是一代中国小镇青年的岸,对从小反感朝九晚五的迈阿密青年Chris来说,那道岸堤叫厨房。

作为一个年轻厨师,他有手艺,也有欲望,总在不安分地寻找机会走出去,再走远点。2005年夏天的一个夜晚,他来到上海,给他工作签证的是拔地而起的浦东香格里拉酒店,这间位于顶层的餐厅主攻分子料理。

后厨的一天从中午备料开始,哪些需要预处理,哪些要解冻,一切都在规模化的流程下进行。等开市的时钟敲响,空间变成战场,噪音,高温,紧张,持续出菜,永远汗淋淋,主厨总在咆哮,从直系血亲问候到猴子的祖先,14小时站立,没法规律吃饭上厕所,同时要面对客人即时且残酷的反馈,比如平平无奇,或难吃重做。

2006年,上海静安别墅

2009年,从虹口骑行到杨浦

他们挣得少,玩得花,对周围一无所知,莽撞的探索总是依循“先做,做错了再道歉”的法则。来上海5年,他一句中文也不会,但逐渐在其他外国朋友的带领下,了解到这里存在一个“外国人的上海”,舒适昂贵,移植了他们原本熟悉的英语世界里一切事物的影子,进口超市,外国餐厅,外籍医院,外籍托儿所,专属司机与保姆,这一切建构起一个“泡泡圈”,并按收入与居留时长,形成独属他们的社会层级。

泡泡圈里的外国人被分为3类,A类是那些金字塔顶端的人,公司高层,商务精英,行业专家,他们是国家渴望引进的“人才”。C类是那些被称作“外籍劳工”的人,在各个服务业做着基础工作。而大部分工薪阶层的外国人属于B类,和Chris一样,他们是被这个国家半推半就的人,领取一份薪资,努力让生活稳定、体面。

职业与生活转机出现在2013年,那时他已经辞去厨师的工作,在媒体供职,工作主题依然围绕美食。他决定从当时深陷的婚姻危机和对自我价值的过度思考里浮起来,主动做点什么,比如用定量的方式测评小笼包:用剪刀剪开面皮,测量面皮厚度,肉馅重量,汤汁的量以及每只小笼包的总重量。

这份耗时18个月完成的《上海小笼包指南》在2015年4月面世,指南涉及100多只小笼包,Chris火了。媒体争相报道,有关机构主动提出愿意支持后续调研,他记得自己躲在走廊,为得知的消息哭了起来——来到这里10年,他第一次感受到一种来自当地的主动接纳。

2015年,测量上海小笼包

想要找到自己在环境中的确切位置,这是每一个流动漂泊的人无法抹除的冲动。如今盛行的社畜惨遭pua的故事,与羡慕00后整顿职场的叙事背后,藏着一整代在漠视或打压环境下长大的普通人的需求:想要找到自己被需要的理由,它最好足够坚定,不会在面对“我存在的价值是啥”的诘问时,让自己败下阵来。

Chris也没什么两样。他总在自问,这里为什么需要我,“说到底,中国为什么需要外国人?”

居留中国的签证以一年为单位,每年都像是一次对自己存在的正当性所发起的小型听证。年份越高,硬币的另一面就越是不可想象与无法承受。于是被他称作“明天综合征”的迹象出现了,抱着“没打算在这里待这么久”的心情过一年算一年:

“我们这些已在此待了一阵子的外国人一直在谈论这个问题——要是能知道自己能待多久,那该多好。我们哀叹:要是早知道会待这么久,我们就会买房子,现在就会很有钱。我们哀叹:我们就会多上几节中文课,现在中文就能说得很流利。我们哀叹:我们本可以成立自己的公司,现在就是大老板啦。”

但他们没有那么做。

抚养自己的小镇在遥远的脑后,托举自己成长的城市却总显得庞大而漠然,身处北上广的我们有很多的问题,很少的答案。每到这时,对Chris而言,美食成为最好的借口。

在普通人社会里,做一个普通外国人

哑巴中文、发财梦,和不断折腾的身份转变

在上海的第五年,Chris决定开始学中文。离家不远的一栋小楼里提供官方运营的语言教学,老师是位已经退休的优雅上海老阿姨。教学方法直截了当,每周两节一对一辅导课,没有课本,没有英语解说,阿姨用中文给他讲故事。前面六个月像在梦游,之后居然能听懂,也能逐渐对话了,再之后到如今,他已经可以分辨广东和四川口音。

特别之处在于,Chris继承了这片土地上的语言教育特色,他学的是“哑巴中文”:听力很强悍,要自己开口却很难。为此他给出诸多理由:入门时习惯于听故事而忽略了口语;用非母语表述时总觉得“中文人格”与本身人格有所偏离;还有自己的语言天赋有限,如果硬要在倾听和表达两者中做出选择,他认为倾听更为重要。

他有一半的朋友是中国人,人们用中文聊天,然后他自然地用英语加入——一种流畅而有趣的跨文化交流实践,倒也和持有“哑巴英语”的人们形成完美的闭环。

写作成了他熟悉且舒适的表达方式,而这通常与滋味无关,“我对你是不是喜欢某道菜并不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你为什么要吃这道菜,为什么要这样做这道菜,谁为你做的,他们的故事,你为什么吃这道而不是那道菜,以及诸如此类的一千个问题。”

2015年,啤酒阿姨

2015年,手工锅匠陶师傅

和这片土地上的人展开对话莫名让他更自在,大家默认他是外来者,对此地此物一无所知,反而更愿意主动讲述那些最为基础的、偶尔也不为人知的故事。他跑到兰州学拉面,去云南吃猎奇的孔雀肉,或者在新疆尝试骆驼奶,人们抱着新奇的目光打量眼前的“老外”,然后爽快地向他展示此前缺失于视野的中国碎片,那是少有的令他享受于自己“外来者”身份的时刻。

和厨师一样,媒体工作也只能提供微薄的收入,于是,和千千万万个有着发财梦的你我一起,Chris这些年也尝试了不少“旁门左道”。把西北旧货店里找到的带有毛主席时期烙印的“芒果徽章”转卖到朋友圈里——小赚一笔;在云南找到手工酱油,打算分装一下低买高卖,甚至亲手把酱油倒进带橡皮塞的玻璃瓶里——无人问津,因为他把静脉输液瓶当作了分装器,没有人会买输液瓶里的可疑深色液体;

图源Chris个人公众号:saintcavish

他偶尔怀念以前做厨师的日子,当然,只是怀念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比如用双手劳作的踏实感,做出菜肴的成就感,还有顾客的即时反馈——好或坏当场就能得到答案。他如今的工作小组里有搭档多年的研究员兼翻译,需要出差去外地考察某种饮食文化时,他们总在一起。通常由Chris提出问题,搭档将问题翻译成“对的提问方式”传达给当地人,然后,他安静聆听对方的答案。

没有人给他翻译答案,他靠自己听,自己理解,再书写出自己的声音。

在没有答案的热带雨林里,长大又变老

他与中国彼此需要,他在努力相信这一点

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泡泡正在破裂。按照官方的数据,2010年至2019年,上海的外籍人士数量由20万+降至15万,再往后不再有统计数据公布,但显而易见,数字会持续下跌。过去三年,从上海返回家乡或去往其他二三线城市的年轻人数量逐年攀升,没有确切的官方数字,专家的预估是百万量级。

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不久前,Chris家不远处的餐厅后厨几乎解散,所有的年轻厨师都走了,他们说无力支撑生活,有的要回乡,有的要试试别的营生方法。他在大厂上班的朋友被裁在家,偶尔帮他做做内容调研。有人去了大理,去景德镇,当起数字游民,或者游山玩水。那些离开的外国朋友与中国朋友,都让他想起20年前的自己,背个包,满世界寻找意义,在一个此前缺乏语境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或是自以为新的生活。

2012年,Chris当DJ时的样子

当然也有相对不变之处,20年前的房价也并不比此刻美丽太多。上海让人想起热带雨林,新生事物很快繁荣,再很快衰败,餐厅迭代了一轮又一轮,bistro的风潮还没过,自然酒又火了起来。预制菜被喷得厉害,而巨型自动炒菜机已经面世,如果说20年经验换来了什么生活智慧,那就是“无论如何,一切都会过去的”。

也有更沉重的问题,像如今年轻人热衷讨论的“五险一金”一样,普通外国人没有医保,就医需要前往费用昂贵的外籍医院,所以“唯恐受伤、被车撞甚至染上小毛病”,我们共享“生不起病”的困扰。无法适应当地饮食,餐饮只能选择远高于家乡物价却不一定口感相衬的西餐,“他们不知道如何获得价廉物美的食物,只要不走出泡泡圈,他们永远也不会知道”。

还有每个人都回避讨论的死亡。据Chris查到的数据,每年有1500名外籍人士在中国死亡。“老外死了”,“就这样凭空消失了”,圈子里的青壮年们像永远年轻且长生不老般继续生活,死亡不在讨论范围内,生命的终结是不可见的。

这些离开的人去哪儿了——一家国际遗体遣返公司的创始人告诉Chris,他们会被专门的业务公司承运,被从中国送回家乡。通常来说,他们的亲属会在目的地等着那只特殊的运输箱。这项遣返委托服务的费用通常均价10万,包含遗体防腐、遗体存放、机票及其他杂费。

在这里,我们共享体面地经历从生到死的重压。

“我老了,我在这里长大,又在这里变老”。现在他每天晚上十点前睡觉,天亮前醒来,房间里不拉窗帘,这样能躺着看到第一缕天光。自从几年前开始服药治疗抑郁症,酒也不再喝了。最近的娱乐是在晚上和朋友去宝山逛海鲜市场,在摊位间可以消磨掉整整两个小时。回程时路过襄阳南路,堵住了,发现那里也不再是外国人的天下,现在挤满coolkid,听有趣的音乐,穿个性的衣服,喝松弛的小酒。他觉得挺好。

一些Chris的朋友告诉他,如今的外国人社交圈就像回到了15年前。那些属于阿根廷人、智利人、澳大利亚人、美国西岸或北非的小泡泡因为人员锐减而坍缩,人们反而像世纪初刚来上海时那样,回返为一个名为外来者的大泡泡。日本人会和法国人勾肩搭背,西班牙人和加拿大人把酒言欢,在逐渐缩小的疆域内,生活仍在继续。

中国到底需不需要外国人?马上又到续签新一年签证的时节,他还是没有得出答案。在《洋盘》的最后一章,他努力列出大段大段的独白,“为了每一个大喊‘老外!’的小屁孩”“为了在外滩、在西岸的每一次散步”“为了出租车和网约车里的每一次闲聊”或是“为了向你证明,我们都是老百姓”。对他自己来说,为了在“每个人都需要一些什么来提醒自己,有比所知更大的世界”的时刻,能够在场,哪怕说词不达意的中文,长着蓝眼睛,他与中国彼此需要,他在努力相信这一点。

新经典文化《洋盘:迈阿密青年和上海小笼包》

Chris开始写一本关于面条的新书,不久前他在个人公众号上发出推文,向自己的中文读者发出征集求助;他还计划在年底做一档youtube节目,让更多非中文世界的人了解他所了解的这个城市、这个国家。当然,依然是通过美食。

他给我形容现在住的老公寓,天花板很高,房子的形状是不规则的。他不信风水,虽然他的妈妈很信,平时在家摆放家具总有诸多忌讳。但他觉得如今挺好,他喜欢那种不规则。

后记

与Chris的聊天过程,像是一场对预先设立的坐标系的校准。有无数个时刻,我感叹着他身上那些令人如此熟悉的特质,他的MBTI,他的敏感与内耗倾向,他的神态与表情,他学习的“哑巴语言”,一切都显示出某种联结,通向一种模糊的“中国性”。

但说到底,我又懂什么中国性呢。像Chris所说的那样,某些时刻他近似认为自己已经全然了解这里发生的一切,有些时刻则又发现自己对这里一无所知。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

我们一起在历史分配的某条大船里,在生活这片海的表面,做这个世界的外宾。偶尔看到海岸线上一点熟悉的东西,比如家乡的香料,家族的口音,走了十年的梧桐小路,老公房里只闻其声的邻居,或只是辨认出彼此的一种眼神。

THE END
1.国外拿奖到手软,国内遭禁,鬼知道这部国产电影经历了什么这部130分钟的电影,几乎糅合了中国近期所有的重大的社会事件,几乎每件都狠戳国民的心。 周克华跨省作案、胡文海开抢贪腐官员、邓玉娇案、东莞色情服务业、富士康员工跳楼... 影片围绕四个人物,四个故事逐个展开,通过几个各自独立却又互相关联的故事,讲述了几个不同的普通人走向人生的悲剧的经历。 https://www.jianshu.com/p/74d6505d483b
1.商务礼仪知识礼仪(通用16篇)只要外国人以合法身份进中国,带着善意的交流和商业目的,我们就不排斥他,我们就欢迎他。知道有外国客人来,时间允许的话,应该准备背面印有他国文字的名片。 邀请外国朋友吃饭,最好准备一份印着他们国家文字的菜单。 与外国人见面,知道外语欠缺的话,应提早安排翻译人员。 https://www.ruiwen.com/liyichangshi/3727349.html
2.安阳文明网3、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什么样的道路?弘扬什么样的精神?凝聚什么样的力量?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http://ay.wenming.cn/2013aygyk/201308/t20130821_788999.htm
3....一份图片上没有网址的电子目录给他的国外客人看,我该怎么做?我昨天已经做了一份我们公司产品上面带有阿里巴巴水印的目录EXCEL表格给国内的客人看了,但今天他要求要我重新发一遍没有带水印的,那我该怎么办? 有带水印毕竟可以避免我们公司的产品被人复制过去,我知道他的难处是怕的客人看到图片上的网址水印直接找到我们工厂过来,那我现在该怎么做呢? https://bbs.fobshanghai.com/mobile/tid-1663618-page-1-1.html
4.中国礼仪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在任何社交场合礼仪都是十分重要的,会影响到自己的形象,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国礼仪,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餐饮礼仪 一、入座的礼仪。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https://www.jy135.com/zhichang/1558974.html
5.图情动态信息(2018.1)信息服务黄淮学院获批北京市首批“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发起成立中国—中东欧国家“16+1”旅游院校联盟,加入欧亚交通类大学国际联盟,成立了国际产学合作促进中心。北京学研究基地入选首批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围绕“三山五园”“三个文化带”,助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北京政治文明研究基地获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市哲...http://cms.huanghuai.edu.cn/s.php/library/item-view-id-60498.html
6.Booking.com官网优质酒店,机票,租车和住宿澳大利亚6个令人难忘的度假屋 从现代建筑奇观到拜伦湾经典海滨别墅。 爆款目的地 中国旅客热门之选 巴黎 东京 曼谷 大阪 巴塞罗那深受中国旅客喜爱 国内城市 国外城市 地区 国家/地区 住宿 北京的酒店 上海的酒店 广州的酒店 西安的酒店 深圳的酒店 杭州的酒店 成都的酒店 张家界的酒店 三亚的酒店 珠海的酒店 青岛的...https://booking.com/
7.生肖文化羊年说羊带围有花开顷刻,顷刻又作黄金色。 前驱壶公后九鲤,白日果能生羽翼。 只今五羊城下歌丰穰,谓是五仙骑来曾降祥。 君来匹之顿成六,触邪持法陈纪纲,君不见獬豸称神羊。 恭题灵羊图 明·谢承举 宣宗御笔也。羊图三头,坡下一犬,有欲搏之状,而羊意驯扰,感赋长句。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0121/07/4310958_923634980.shtml
8.小学生文明礼仪主题班会教案(通用10篇)3、中国古代的礼仪规范不断发展形成了我们的现代文明礼仪,对于我们小学生,《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谁来说一说。 小组内讨论交流后派代表全班交流。 4、讲文明,有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树立一个人的美好形象,首先要做到说话文明,那么,现代文明礼貌用语又有什么讲究呢 ...http://zuowen.yjbys.com/banhui/222537.html
9.如果给外国人做一道中国美食,你会做哪一道?确实,我在国外做过西红柿炒蛋 === 如果你觉得TA的回答不错,快来给TA点个赞吧!你的支持是对作者...https://www.mafengwo.cn/wenda/detail-13655632-13687803.html
10.专访《这就是街舞》总导演陆伟:中国综艺出海有“致命弱点”所以在这期节目中,很多中国舞者会想办法帮助外国舞者去深刻了解中国文化。 比如有一期舞蹈节目叫《赤兔》,中国的舞者为了让国外的舞者更快的理解歌曲的意思,就带他们去吃了次火锅。中国舞者给外国舞者讲三国的历史,比如赤兔是什么马?它跟吕布有什么关系?谁是关羽,谁是曹操,谁又是诸葛亮?几乎把三国的故事都讲了一遍...https://www.guancha.cn/culture/2022_01_14_622197_s.shtml
11.海外经历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例如,当一位中国客人在盘子里留下没吃完的食物,美国东道主可能会觉得受到冒犯,直到中国朋友解释说,在中国文化中这代表感谢,表示客人得到了充分的款待,这种文化脚本的差异使双方以更大的认知灵活性来处理未来的情况。此外,文化学习也可以塑造与创造力相关的个性特征,跨文化的社会关系使个体变得更加开放,有更多机会去...https://m.thepaper.cn/wap/resource/jsp/newsDetail_forward_10476896
12....成中国台湾新电影教母!!女人,你什么时候开始独立不靠男人靠...现在的大陆电影给人的感觉是最后会觉得:哦,看完了。 成都商报:这些年你印象比较深的大陆电影有哪些? 答:我很喜欢《让子弹飞》。我常常问自己要从电影中得到什么?电影之所以有魅力,是因为同一部电影可以带给不同的人不同的东西。《让子弹飞》是我近年来看过最开心的一部大陆电影,我看出姜文在玩电影,他玩得如...https://www.douban.com/note/860096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