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要从一只不讲武德的熊猫说起

▲王放博士昆山杜克大学科普大会演讲

一、不讲武德的熊猫

从养殖熊猫到野外熊猫,从熊猫到人,从山上的树到未来更长远的可持续的生活,其实是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令人热血沸腾的场景。彬彬老师是一位非常年轻的、对世界充满了判断和想象的科学家。但是现场在座的同学们,让我看到了更加年轻的血液。年轻意味着什么?年轻意味着我们对于这个世界有自己的观点,意味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未来有突破以往的想象。

见到熊猫是什么感受?彬彬老师刚才说到了一个十年之前见到熊猫误终身的故事,说是被熊猫欺骗了。所以见到熊猫是什么感受?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是惊喜,是幸福,是幸运。但是回顾我自己生涯里面见到熊猫的几次,我觉得是又惊又喜,又羞又气。

当时我的设备非常少,我只有三万多块钱,只有十台红外相机。我们机器才刚刚布设下两天,这只熊猫——我大意了,没有闪——非常不讲武德地把我们的设备给干掉了。

一掌劈掉红外相机的熊猫

因此,我1/10的科研经费在把设备放进去的第一个星期就不见了。很快我们发现山上的动物好像跟想象中的不太一样,至少熊猫这个物种不太一样。

漫山遍野有毛冠鹿,小麂,黑熊,熊猫,红腹锦鸡等等动物,我们能数出几百个名字。这么多动物里面竟然只有两种动物对红外相机感兴趣。一种是所有人都知道的聪明的金丝猴,灵长类动物,毋庸置疑,对世界有好奇心;而另外一种竟然是大家都觉得呆呆笨笨的,好像对这个世界很茫然、很无所谓的养生型的熊猫。

这是怎么一回事?你明明是一个与世无争的动物,为什么会敏锐地意识到树上这个小盒子是外来的,会敏锐地对这个小盒子展开攻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熊猫以一己之力改进了中国的红外相机设计。

以前相机是这个样子的,有一个凸起伸缩的镜头,但是因为熊猫只要看到这个伸缩的镜头,就有一种抑制不住地想要干掉它的冲动,所以后来变成了一体式的机器,感谢熊猫对中国的轻工业做出的贡献。

改进后的一体式相机

蹚水过河的熊猫

这个动物到底发生了什么?不管是它对于相机的好奇心,还是对于世界的探索精神,都说明野生动物的身上藏着被我们忽视掉的、它们对于这个世界的热情。

但是问题来了,为什么尽管它们有如此高的热情,熊猫保护在这么多年之后还会有这么大的挑战呢?尽管我们建立起来67个自然保护区,但是熊猫还是被阻隔在20多到30多个孤立的小种群里,其中接近一半连20个个体都不到。这远远低于生态学理论中大家所接受的50(为防止近亲繁殖的最小个体数)或者500(为确保种群长期不出现近交衰退的最小个体数)的最小可存活种群。

熊猫长远生存面临着巨大挑战

二、浮在纸上的走廊带

湑水河走廊带

既然动物有探索精神,也许我们应该用更准确的办法把它们在自然界的探索,它们可能发生的故事,用数学和图形的办法更准确地描述出来。其实我们干的事情今天看起来并不困难,并不复杂,我们决心去没有熊猫的地方研究熊猫。

三、那些推翻过往认知的真相

当我们把对熊猫的研究方式,从你跟着熊猫屁股后边走,变成跑到熊猫消失的地方,跑到这个世界急剧变化的地方去做调查的时候,我们发现好像得到了一些以前人们没有的知识。

比如以前人们说熊猫是山地物种,觉得它喜欢中等的坡度。但是我们发现不对,当我们真正去到它们的边缘栖息地,去到它们曾经生存、但又被赶走的地方之后,我们发现熊猫喜欢缓坡,这些平缓的土地才是熊猫这种能量消耗很低、营养摄入不足的动物所真正偏好的。

没错,熊猫喜欢原始林,喜欢竹林,但是熊猫不是人们想象之中的山地物种。在秦岭西侧这个区域,其实熊猫的分布概率从低海拔的最高,沿着海拔上升在逐渐下降,这跟以前人们说熊猫不会探索,熊猫不会下到河谷里边,穿过居民点进行小种群的联通,好像恰恰相反。

居民点的存在让熊猫在四公里以内对居民点呈现了完全的回避,而在八公里以外,熊猫的生存逐渐变得安全。因此,距离居民点四到六公里之间是一个对栖息地改造的关键区域。

熊猫分布往往远离居民点

我们把两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变成一个又一个小方格,追踪熊猫的区域分布。我们发现它们并不是盲目地在两千平方公里的山谷之间移动,而是会选择一些特定的线路。这些特定的线路在往年的全国情况调查及监测之中被证实,纸面上的数学计算可以准确预测这些小区域熊猫的活动。

在我们进行调查工作的四五年之后,这些小区域开始了新的管理——开始把居民点、农田和盘山公路建成对熊猫更友好的区域。在这样的土地之上,我们开始了一个又一个的保护实践——拆除了围栏,改变了这个地方的农田、放牧,第一次让这个区域的走廊带从纸上逐渐走到了现实之中。

攀到树尖尖上的熊猫

在熊猫咬坏我的相机之后,逐渐我们能够在山上更多地见到熊猫,也许它们是出于负罪感,主动跑到我们跟前来了。

当在一个小村庄调研的时候,我们在树林里面听到了很有趣的声音——“嗯……嗯”。我们迅速安静下来,知道不远处一定有一只熊猫的幼崽。我想到了导师跟我模仿的、母熊猫回应小熊猫的叫声。那一瞬间我突然感到一种不可抑制的冲动,于是我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嗯”,发出了我这么一个粗糙直男尽可能温和柔软的声音。

那一瞬间,我的向导跟同行的保护区小伙伴像看外星人一样看我。毕竟我们都知道,野外工作时应该尽可能避免跟野生动物产生直接的接触,尽可能避免人和野生动物带来的相互干扰。但是更让我们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远处的小大熊猫回应了,它回应的声音也变得温和了些——“嗯……”

随后我们非常开心地在树林之中进行了10分钟左右的对话。这段对话永远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后来我们发现当其它野生动物,比如林麝,在树上涂抹了自己气味的时候,熊猫会过来闻;当黑熊在树干上面蹭痒,留下自己毛发的时候,熊猫会过去研究。我们发现各种各样的动物之间好像出于某种奇怪的网络,连接到了一块儿。

这个山谷里面没有任何动物是孤立存在的。因此,不管是保护区的管理,我们的研究,还是我们对于土地的规划,也不应该只针对一个物种而独立存在。

回顾先前的工作,我们意识到了一个研究的空缺——我们根据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对其它物种的栖息地评估,发现不少物种跟熊猫栖息地大尺度上是重叠的。但是当我们真正到山上研究一只只动物的变化的时候,我们吃惊地发现:山里的亚洲黑熊越来越少;曾经漫山遍野的林麝已经不见踪迹;好像毛冠鹿在增加;但是与此同时斑羚在减少;小麂的情况好像在不同区域呈现了截然不同的面貌。

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当我们建立起来几千个模型,一个个去追溯,每一个物种在一个小溪谷,在一片倒木前面的栖息地选择的时候,我们发现不对——熊猫喜欢竹子,但是小麂讨厌竹子,豹猫回避竹子;熊猫讨厌人,但是一些中小型的食肉动物,它们对于村庄有强烈的选择;熊猫喜欢平地,但还有很多动物喜欢坡地。

比如大熊猫的8个走廊带,有一些生态对于其它物种非常友好,有一些则不然。所以当我们的保护区还在单单为熊猫建立的时候,也许这千千万万个对熊猫有用的措施不是所有对其它物种都有效。

因此,我们应该忘掉熊猫,站在其它物种的角度,从这些熊猫保护区的熊猫政策里面选择到最优先的政策,来帮助更广阔的区域。

当我们重塑过去中国十五年的栖息地环境变化的时候,我们看秦岭的山川,我们会发现熊猫变得很好,到处都是绿色。而跟熊猫一起变好的还有野猪、斑羚、小麂、羚牛。但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动物被遗忘掉了,比如林麝、鬣羚、亚洲黑熊,它们在一片向好的情况之下,出现了大面积的栖息地的衰退。

熊猫是一把大伞,这把大伞成功地保护了大面积的土地。但是我们时刻应该记住,在广阔的荒野之间,这把伞是有漏洞的。而在未来我们将采取更预警式的长远的保护措施,希望我们能够从生态系统、从更大的视角去规划一片片森林。

在工作进行到半年之后,我们发现这个山里面还有一些以前我们所不知道的动物存在,比如会拍彩照的熊猫。传说之中熊猫只能拍黑白照片的情况,在这只棕色的大熊猫身上并不存在,它不需要吐出舌头就可以拍彩照。而当这只棕色大熊猫独特的特性出现之后,迅速有一只黑白熊猫跑到了棕色大熊猫的这个区域,它好像敏锐地感觉到了棕色大熊猫的存在,在这个地方打滚,在这个地方留下毛发,留下自己的味道。而就在两天之后的夜晚,这只棕色大熊猫又回来,它们好像在隔空进行对话。

I.棕色大熊猫一个闪现

II.黑白大熊猫迅速跟进

III.棕色大熊猫二度闪现

这段视频出来之后,我们非常欣喜,我们觉得曾经传说之中的秦岭棕色大熊猫还在,遗传多样性,还在以某种奇特的方式在秦岭延续着。在那一瞬间,我们突然意识到生物多样性的留存,保护区的管理其实很多时候是关乎人心的。不管是在大山深处的熊猫和金丝猴,还是在我们城市身边的动物有大量被遗忘的细节,而每一个被遗忘的细节背后,都需要我们人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去寻找新的思路。

四、从荒野到城市的全方位保护

图片中左边的动物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而右边这些近在咫尺的动物往往会被我们忽视掉。除了广阔的荒野,我们有超过50%、甚至超过60%的人口在城市,而在城市之中随时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

黑夜里两只目光炯炯的貉

但是就在疫情过去之后,7月份,一份聊天记录迅速传遍了上海的业主群,有人被貉咬了。三天之后这个新闻在网上发酵了几万条,铺天盖地,大家说上海的城市出现了野兽。

有业主悬赏500块要求保安打死貉,还有居民自己建群去买毒药,要在城市里去毒杀貉,要把身边存在威胁的动物赶走。而这个时候我们更加意识到,不仅山里面的棕色大熊猫需要我们去改变自己的心态,城市里面随处可见的野生动物,好像都需要我们重新学习跟它们相处的方式。

因此,我们随后进行了以前从未想象过的探索。我们先建立起好多群,这些群里面市民在帮助我们提供貉、黄鼠狼和刺猬在城市的信息。再后来我们有一个超过300个市民的公民科学家队伍,这些公民科学家帮助我们把以前上海的7个调查试点变成了覆盖全市的调查试点。

以前我们觉得这些市民就是在帮助我们安一些红外相机,但很快我们发现:市民里面的教师在把这些数据变成中小学的课程;市民里面的插画师在做儿童绘本;市民里面的包工头,我从来没想到我的生命会跟他们贴得如此之近,他们跟我们说只要建一道小墙,只要改变一个小小的池塘,就可以让貉生活的空间,与居民的空间形成一个隐形的屏障,可以让野生动物跟市民在城市里友好共处。

“貉以为家”群里积极热心的公民科学家们

没想到我们的工作会在城市里面也开展,而更没有想到的是,我们的团队再也不是一个科学家和一群本科生和研究生。我们有了开放的数据平台,这个平台不由复旦大学共享,也不由我们实验团队所独有。我们开放给政府,开放给各种社会上的小伙伴,开放给学校和各种机构。而这样的开放让传统的科研工作变成了教育的材料,变成了公众宣传,更可贵的是,变成了能够落在城市的土地上面的肉眼可见的一个一个的池塘、篱笆和城市的多种多样植物的种植。

我们没有想到的是,上海这个城市正在试图推进中国第一个城市野生动物的管理体系。从法律到法规,从科学研究到市民共建的一个社区共建体系。我们要把生物多样性管理纳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还要把所有人的意见,所有人对这个世界的期待,都纳入到更持久的生物多样性的管理之中。

三次见到熊猫有三个小故事,而我自己总结这三个小故事有三个关键词——动物在变化,所以我们进行工作的时候,我们要着眼于未来;动物对这个世界而言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在进行着复杂的交互的作用,所以我们不应该从物种,而应该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来判断这个世界;而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忘记,我们的工作不仅跟动物有关,也跟每个人的生活有关,跟人与野生动物共存的明天有关。

希望每个人都有机会展开这样的探索,也希望大家都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到愿意为之奋斗的方向,谢谢大家。

推文制作:祁蕾高歌谭好陈佳妮汤澜何清扬程欣雨罗心怡黄雪芸

THE END
1.熊猫侦探社中国知名的精品儿童内容平台口袋故事官网简介: 酷酷的爱科学的猫力,贪吃的力气超大的猫飞,这对熊猫兄弟是海螺小镇上,著名的大侦探。 当有点迷糊但梦想是当超级大侦探的小猫咪——猫咪咪,与熊猫兄弟相遇。熊猫侦探社,成立了!一段爆笑又有趣的侦探生活,开始啦!他们运用逻辑推理和科学知识,破解一个又一个神秘案件,打倒一个又一个邪恶势力!http://ilisten.idaddy.cn/resource/audio/13757
2.天下3天下3八大门派渊源你不知道的故事敢爱敢恨,豪爽仗义,地处南蛮的荒火弟子也许不通风雅,但却个个重情重义的豪杰,他们有时也许莽撞冲动了些,但你会发现,单纯而充满热情的他们其实不也是十分可爱吗。 这就是荒火,最热血的斗士,最无畏的勇者,最淳朴虔诚的圣火守护。 【门派历史】 起源 http://tx3.17173.com/news/10282011/174718715_all.shtml
1.六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通用10篇)“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教学“口语交际” 1、教师引入: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西门豹》《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几篇神话、传说故事,体会到神话、传说故事的神奇,优美生动的情节。你还知道或读过哪些神话和传说?今天,我们开展一个故事会,自己选一个故事,给大家讲一讲。https://m.ruiwen.com/jiaoxuesheji/2032059.html
2.80后的动画收藏(个人小时候看过的)8..阿凡提的故事(中国 1980)√ 9.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中国 1995)√ 10.邋遢大王奇遇记(中国 1987)√ 11.蓝皮鼠和大脸猫(中国 1996)√ 12.没头脑和不高兴(中国 1962)√ 13.哪吒传奇(中国 2003)√ 14.三个和尚(中国 1980)√ 15.三毛流浪记(中国 1984/2006)√ ...https://m.douban.com/note/789884856/
3.大熊猫的故事大熊猫的故事 大熊猫 (哺乳动物)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英文名称:Giant Panda),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体色为黑白两色,它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https://www.jianshu.com/p/44f868fa0f7b
4.睡前童话故事[热]睡前童话故事[热]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童话吧,童话故事最大的特征是用丰富的想象力,赋予动物、植物等物体人的感情。那么,都有哪些经典童话故事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睡前童话故事,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https://www.jy135.com/ertonggushi/tonghua/1618951.html
5.大熊猫小故事“丹丹”是野生大熊猫奉献于人类的一次强级“地震”。 1985年3月26日,一只棕色大熊猫在大古坪保护站附近的悬马沟口被发现,潘文石教授为它取名“丹丹”。 丹丹“出山”,是一段现实的神化故事,是现代版的传说,堪称佛坪保护区史上佳话之一。抢救丹丹,医疗条件是个大问题。虽然丹丹当时很消瘦,但加上木质笼子,却是...http://bhq.papc.cn/sf_56893FBE3D6F44BE8EA6E100A938B0CA_262_3045C15C931.html
6.熊猫人鬼故事系列最新章节熊猫人鬼故事系列顾金新作品出炉,欢迎大家前往番茄小说阅读我的作品,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你们的关注是我写作的动力,我会努力讲好每个故事!... 鬼故事系列2 《熊猫人鬼故事系列》第385章 梦魇之床 放着一张古旧的木床。这张床,似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每当夜幕降临,它便成为无数噩梦的发源地。 李明是这座公寓的新住户,他搬进来的...https://www.xiaoyanwenxue.com/aikan/8753952.html
7.专访《落凡尘》:从最牛毕设到院线电影,梦想照进现实有戏“织”一个传说故事新编 澎湃新闻:神话传说好像是动画改编非常喜欢的一个方向,《落凡尘》在这方面有哪些创新? 钟鼎:确实,这条赛道,前面已经有前辈做出了非常成功的案例,用传说元素去进行改编,我觉得也是一种基于传统文化传播的需求,以及观众能够接受理解成本的综合平衡考虑来决定的这条赛道。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035148
8.《功夫熊猫》中国元素11篇(全文)《功夫熊猫》中国元素 第3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功夫熊猫》;文化传承近些年电影行业发展又步入了一个快速期,国产电影发展也很快,但是电影界有这样一个说法,中国人拍不出大片,而我国的导演们也不遗余力地在证明这一说法。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翻拍各种历史故事,一次又一次自己编故事,妄图用所谓的大场面来展现他们有能...https://www.99xueshu.com/w/ikeyd04ww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