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猿雕(学名:Pithecophagajefferyi)又称为菲律宾鹰,是菲律宾的国鸟,是世界上体型最大,数量最稀少的雕类之一,也是所有大型森林鹰类中最为珍稀的一种。
作为世界第二大猛禽,长度在91cm左右,双翅展开在250cm左右,重量6500克,寿命比较长,能够达到30年,嘴巴和爪子都非常的强健,并且在嘴巴上会有弧形的突出。食猿雕的性格非常的暴躁,并且也很凶猛。
栖息环境
Habitat
食猿雕主要栖息在菲律宾热带雨林的低山丘或者广阔的草原。短宽的翅膀和较长的尾羽,可以使其飞行敏捷或者突然加速,对于食猿雕的捕猎方式来说简直如鱼得水,更加适合其在森林中活动。
食猿雕很多时候都会在树枝干当中进行飞行捕食,可以达到非常隐蔽的效果。而食猿雕如果需要在两个山谷之间飞行时,就会选择在树木枝干的上方运用翱翔的飞行方式。
繁殖方式
Reproduction
食猿雕在每一年的10月份到12月份的时候进行筑巢,首先要选择区域,会在大树以及斜坡上进行筑巢,距离地面需要达到30m,每一次产卵仅有一个,需要两个月的孵化期。雄鸟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保护,并且还要给雌鸟提供食物。
分布范围
DistributionRange
食猿雕的分布范围特别有限,现今只有在菲律宾才能发现它的踪迹,特别是在吕宋岛、莱特岛、萨马岛和棉兰老岛的较大岛屿的部分地区。生活于热带雨林植被的密林深处,人类无法访问,有利于狩猎和筑巢。
生活习性
LivingHabit
食猿雕具有很强的领域性,每对差不多要占领30~50平方公里以上的领域,根据森林覆盖的程度和地形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在它的领域内,大多数动物都是其猎捕的对象,尤其是猕猴等各种猴类、蛇、灵猫等树栖动物。这些动物的种群数量在森林覆盖较好的地区通常是比较丰富的。
有时它还喜欢隐藏在犀鸟的洞穴附近,伺机捕杀那些来给在洞穴中孵卵的雌犀鸟送食物的雄犀鸟。那些喜欢在村落、农田等处活动的食猿雕,还常常捕食狗、小猪等家畜。食猿雕善于在低空盘旋,一且发现猎物,就会闪电般俯冲而下,先啄瞎猎物眼睛,并撕成碎块充饥。
种群现状
PopulationStatus
食猿雕被科学家发现已经有100多年了。1894年,英国一名博物学家在菲律宾萨马岛的热带丛林中进行考察时,第一次发现了这种性情凶猛、喜欢捕食猴子的鸟类,并且采到了它的标本,经过一番仔细的研究,将其命名为食猿雕。但是由于砍伐森林和偷猎等原因,这种珍贵的动物一直没有摆脱逐渐走向灭绝的命运。
食猿雕自1960年以来在物种红皮书中被列入极危级,由于深山老林的不断减少,动物天然栖息地丧失,这种菲律宾猛禽的数量已从6000只减少为300余只,保护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食猿雕濒临灭绝的原因在于栖息地的减少和自身的生育问题。越强的捕食者幼崽越弱,生育越艰难,这仿佛已经成了一条定律。食猿雕一生只认一个配偶,一次只生一个孩子。
而且它对于孩子的照顾上非常用心,食猿雕非常护崽,不允许任何动物接近它的巢穴,而且它们会把幼崽带在身边两年,直到幼崽成长起来。所以食猿雕的繁育率是非常低的,再加上人类占用林地,缩小了食猿雕的栖息地,这进一步造成了食猿雕数量的减少。
当地政府和环保人士正采取法律保护、科学研究、公众教育、人工养殖等多项拯救措施,但当务之急是对森林系统的保护,这将有助于食猿雕以及与之共栖的另外27种受危林鸟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