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中华人民共和国红腹锦鸡、丹顶鹤未定
中文学名:红腹锦鸡
拉丁学名:Chrysolophuspictus
别称:金鸡、别雉、山鸡、采鸡
1982—1983年秋季在中国陕西太白、平利调查,平均密度6.0只/平方公里;1988年秋为3.0只/平方公里;1984—1985年春季在四川北川调查,平均密度为6.9只/平方公里;1984年秋季在宁夏六盘山调查,平均密度3.6只/平方公里。
欧洲自18世纪已普遍饲养繁殖,已成为各地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养殖场最常见的饲养雉类。中国国内各动物园均有饲养繁殖记录。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易危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等级:2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ver3.1。
红腹锦鸡(学名:Chrysolophuspictus)又名金鸡,中型鸡类,体长59-110cm。尾特长,约38-42cm。雄鸟羽色华丽,头具金黄色丝状羽冠,上体除上背浓绿色外,其余为金黄色,后颈被有橙棕色而缀有黑边的扇状羽,形成披肩状。下体深红色,尾羽黑褐色,满缀以桂黄色斑点。雌鸟头顶和后颈黑褐色,其余体羽棕黄色,满缀以黑褐色虫蠢状斑和横斑。脚黄色。野外特征极明显,全身羽毛颜色互相衬托,赤橙黄绿青蓝紫具全,光彩夺目,是驰名中外的观赏鸟类。为中国特有
鸟种,该物种分布的核心区域在中国甘肃和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
--------------------------------------------------------
中文学名:丹顶鹤
拉丁学名:Grusjaponensis
别称:仙鹤、白鹤(其实白鹤是另一种鸟类)、鴜鷜
它们面临的威胁主要有:
栖息地的破坏
在中国东北和远东地区人类活动对湿地的破坏在1960年代以后急剧加重,对湿地的围垦不仅侵占了原有的栖息地,还使原本连通的水系阻断,再加上近些年远东地区气候干旱化趋势明显,水域面积缩小严重。人类活动引入的污染也威胁着丹顶鹤的生存,此外如烧荒等开垦方法,对丹顶鹤的巢材和掩蔽处造成严重毁坏,致使其分布更为狭窄。
偷猎
由于自古东亚地区对丹顶鹤就有着对其羽毛和器官的需求,猎杀就难以避免。虽然近些年随着保护法规的建立,直接的猎杀很少发生,但是投毒用来猎捕其他水禽的方法,已成为丹顶鹤的重要死因。
盐业生产开发大片海滩
射阳河口兴建大型发电厂等人类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丹顶鹤栖息范围缩小,迫使鹤群向南集中;
投毒偷猎
1991年11月在大丰县王港以南因投毒捕野鸭,毒死12只丹顶鹤,1990年冬至1991年春,在王港以北的海丰农场滩涂毒死4只丹顶鹤;
破坏潮间带底栖动物和植被
冬季偷挖沙蚕,破坏潮间带底栖动物和植被,在大丰县滩涂日益严重,每人每天可挖1.5~5kg,收购价每公斤2.5~4元。
迄今,丹顶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红皮书中记载的物种是濒危物种,在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中列入附录一。
日本在1935年指定丹顶鹤及其繁殖地为天然纪念物,1952年指定“钏路的丹顶鹤”为特别天然纪念物,1967年指定全国各地域的丹顶鹤为特别天然纪念物,1993年指定丹顶鹤为稀少野生动植物种。
丹顶鹤是鹤类中的一种,因头顶有“红肉冠"而得名。是东亚地区所特有的鸟种,因体态优雅、颜色分明,在这一地区的文化中具有吉祥、忠贞、长寿的象征,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叫仙鹤、白鹤(其实白鹤是另一种鸟类)、鴜鷜,中国古籍文献中对丹顶鹤有许多称谓,如《尔雅翼》中称其为"仙禽",《本草纲目》中称其为"胎禽"。
1.阿拉伯联合酋长国(TheUnitedArabEmirates),简称阿联酋的国鸟是游隼~
中文学名:游隼
拉丁学名:Falcoperegrinus
别称:花梨鹰、鸭虎、青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游隼(学名:Falcoperegrinus)是中型猛禽,共有18个亚种。体长41~50厘米。翅长而尖,眼周黄色,颊有一粗著的垂直向下的黑色髭纹,头至后颈灰黑色,其余上体蓝灰色,尾具数条黑色横带。下体白色,上胸有黑色细斑点,下胸至尾下覆羽密被黑色横斑。飞翔时翼下和尾下白色,密布白色横带,常在鼓翼飞翔时穿插着滑翔,也常在空中翱翔,野外容易识别。幼鸟上体暗褐色,下体淡黄褐色,胸、腹具黑褐色纵纹。主要栖息栖息于山地、丘陵、半荒漠、沼泽与湖泊沿岸地带,也到开阔的农田、耕地和村屯附近活动。分布甚广,几乎遍布于世界各地。
2.巴基斯坦的国鸟是石鸡~
中文学名:石鸡
拉丁学名:Alectorischukar
别称:朵拉鸡、红腿鸡、嘎嘎鸡、美国鹧鸪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石鸡(学名:Alectorischukar)是中型雉类,共有14个亚种,体长27~37
厘米,体重440~580克,比山鹑稍大一些。两胁具显著的黑色和栗色斑。第1枚初级飞羽介于第5和第6枚飞羽之间,或于第6枚初级飞羽等长;第3枚初级飞羽常是最长的。尾圆;尾长约为翅长的2/3;尾羽14枚。雄者具微小的瘤状距,嘴和足红色。雌雄在羽色上一样,仅在大小上有些不同。嘴、脚珊瑚红色。虹膜栗褐色。眼的上方有一条宽宽的白纹。围绕头侧和黄棕色的喉部有完整的黑色环带。上体紫棕褐色,胸部灰色,腹部棕黄色,两胁各具十余条黑、栗色并列的横斑。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带的岩石坡和沙石坡上,以及平原、草原、荒漠等地区。性喜集群。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芽、嫩叶、浆果、种子、苔藓、地衣和昆虫为食。分布于欧洲、西伯利亚、阿富汗、伊拉克、伊朗以及中国。是巴基斯坦的国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