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饰、绘本、触摸式听音物种小像……松江区御上海小区党群服务站近日建成一座“貉谐相处科普馆”,下月开放。几天后的“开学第一课”,全市中小学生将可一睹科普馆的风采。
模拟展示貉在社区内的生活
走进御上海小区的社区党群服务站,经过旋转楼梯一路向下,便来到科普馆门前。约50平方米的面积,设计方通过丰富的展陈手段,模拟、展示了貉在社区内的生活栖息地。
墙上,一幅由鸡蛋托涂上颜色绘制的貉“标准像”令人忍俊不禁,不由对这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多了一份亲近感。貉与浣熊、狗獾、小熊猫、果子狸等相似动物究竟如何区分?图文并茂的展板清晰而有童趣。不害怕、不投喂、不接触、不伤害的“四不原则”要怎么做?拉开分页展板,可以找到答案。一则介绍“貉口普查”的视频,更是能让参观者更直观地了解貉的长相和习性。在场馆建设过程中,人民建议也被采纳,比如墙上的如何区分动物的展板,就是根据居民意见而设的。
记者获悉,“貉谐社区”科普馆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多家单位的支持。去年底,上海市林业总站、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华泰证券上海分公司的党组织会同广富林街道党群服务站、御上海居委会党支部,在御上海小区推动科普馆建设,经半年多精心打磨,终于于本月中旬建成。
“这座场馆是社区民众了解貉及社区生物多样性知识、提升生态保护意识的‘15分钟生活圈’重要平台。”上海市林业总站副站长李梓榕认为。
优美环境吸引了“貉邻居”
首座社区貉科普馆,为何建在御上海小区?这并不是偶然。漫步小区,绿化覆盖率很高,栈桥和景观河道一应俱全,最特别的是三座假山。优美的环境带来了良好的生态,也吸引了一群特殊的“居民”——貉。
两年前本市首次“貉口普查”发现,御上海小区记录到的貉约有45—50只,业内流传着“上海貉看松江,松江貉看御上海”的说法。普查团队找居民访谈,听到的大多是负面意见,希望将貉“赶紧弄走”。“当时我们特别担忧这个小区,因为三座假山简直是为貉而造的最安全区域。假设一座假山能容纳一个貉的‘三口之家’,每个家庭每年生育8—10只貉,那小区的貉就会始终保持在几十只。”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放说。
御上海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许晖记得,两年前刚来任职时,不少居民并不了解这种野生动物“邻居”,觉得害怕。“有居民在快递柜拿快递,发现边上有貉跟着,非常害怕,就来居委会质问‘你们到底有没有办法把貉赶走?’”
从抵触抗拒到见怪不怪
要避免小区里的貉过度繁殖,减少食源是当务之急。垃圾外溢和猫粮投喂,是它们的主要食源。小区有1804户居民约6000人,其中加入爱猫群的就有200多人,大家喜欢在各处放猫粮盆,有人甚至每天早上要投放十几斤猫粮。虽然目的是喂猫,但也间接投喂了貉,导致貉的密度越来越高。
如何正确引导?小区组建了“御猫联盟”,发动爱心人士担任志愿者,引导居民科学投喂。志愿者在小区四个固定点位安放喂猫装置,避免在其他公共区域投放猫粮。“我们并未‘一刀切’禁止投喂,居民们觉得很人性化,也愿意改变投喂模式。”许晖说。
努力结出了硕果。在去年和今年的“貉口普查”中,御上海小区的貉分别下降至24只和25只,居民对它们的态度也有了很大的转变,从抵触到熟悉,有时还会关心它们。“有一次,一只貉在水池里摔伤了,居民都说快去救助。还有一次,貉一家三口在假山边晒太阳,业主群里大家都说‘好惬意’。”许晖说。王放还说了一件趣事,他们团队为给貉抽血检测传染病而在小区放置了捕捉的笼子,结果有居民在上面写道“乱捕野生动物违法”。
居民对貉容忍度提高
不仅是御上海,还有不少曾经受貉困扰的小区,居民对貉的容忍度也有显著提高。王放说,去年曾对松江六七个小区作过一次调查,收集到超过500份访谈问卷。调查发现,居民容忍度上升的主要原因,一是随着对貉越来越了解,大家不再像从前那样误以为貉“可怕,会咬人”。二是明白人貉矛盾“有解”。这主要是基于包括居委、物业、业主群等在内的社区具有集中议事的力量,同时也具备强有力的传播渠道。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科学顾问冯一迪认为,御上海小区探索出的“人貉和谐相处”之道以及社区貉科普馆的落成,是貉科普“由下到上”触达人群的典型案例。“未来,我们也想设计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课程包,囊括鸟、兽、入侵生物等多个主题,让有意愿、有能力的人可以‘拿来就用’,去社区科普。”她说。
“社区科普馆是由政府、社会组织、高校、企业、基层组织等几方构建的社会治理成果,是一个好的开始。通过科普馆及连续多年的‘貉口普查’,公众更清晰了解了野生动物,并将这一方法用到自己的小区。”李梓榕认为,在今年环球自然日探索自然挑战赛评审中,她第一次看到孩子们制作的貉和狗獾的展板,说明这一探索已在社区有了回响。
如何用好这座科普馆?许晖表示,今后将通过和共建单位组织如红外线监测、观察野生动物等活动,将场馆利用起来。同时,科普馆服务人群可辐射至整个街道甚至全区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