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科动物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动物类群,也是我绘画的一个重要题材。因为人类生活的干预,栖息地的丧失,中国的大部分野生猫科动物生活状况都不太理想。
虎(Pantheratigri):
东北虎(ssp.altaica):应该是大陆最近几年被证实记录过最多的虎亚种了,即便被多次拍到或者目击到,东北虎在中国境内的数量也不过数十头。两张素描的模特都是北京动物园一只非常漂亮的雌性东北虎,女生就是比较秀气,五官精致,即便是冬日里,也没有雄性东北虎的那种皮毛浓密厚重的感觉。
题材:东北虎
画种:纸上素描
尺寸:27x39cm
尺寸:53x39cm
华南虎(PantheratigrisAmoyensis):华南虎是中国特有虎种,目前只能在国内的动物园中见到,相比东北虎,华南虎毛色更深一些,体型也更小。画中的模特来自上海动物园,这是第一次画华南虎,也是把目前见过的十种本土猫科动物都至少画过一遍了。
题材:华南虎
尺寸:19.5x27cm
豹(Pantherapardus):北京曾经是华北豹的自然栖息地,不过很多年都没有在北京有过明确的华北豹记录信息了。几年前去过一次八达岭野生动物园,窄小的笼舍里住着一只很精神的豹,机警的感觉着周围的一切。
题材:豹
猞猁(Lynxlynx):野生猞猁的生存状况可能是大陆猫科动物里比较乐观的,广泛的分布在我国北部和西部地区。北京动物园现在还有展示的中型本土猫科动物也只剩下猞猁了,画中是一只年轻的个体。前不久北京动物园改造了猫科动物馆,又引进展出了新的猞猁。
题材:猞猁
尺寸:27x19.5cm
云豹(Neofelisnebulosa):云豹在我国的分布数量稀少,偶尔有红外相机在云南边陲的山林里拍到。云豹拥有猫科动物里比例最长的犬齿。目前大陆动物园里还公展云豹的只有重庆动物园了,去年为了看一些本土的特色动物,特意去了一趟蜀地。重庆动物园饲养了两只云豹,据说是姐妹,不过这次只看到一只,一直懒洋洋的躺在木箱里睡觉,偶尔抬起头看看外面无聊的游客。
题材:云豹
尺寸:39x27cm
金猫(Catopumatemminckii):重庆动物园的金猫终于画完了。那天在牠笼舍外等了一上午,可能因为天气太热了,这只金猫一直躲在树荫下打盹儿,我就伴随着旁边的桂花香味,一会儿看看隔壁的云豹睡没睡醒,一会儿看看这边儿的金猫睁没睁眼。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有那么一瞬间,这大爷睡醒了,我也终于把牠看清楚了。
题材:金猫
豹猫(Prionailurusbengalensis):豹猫是一种广泛分布在大陆的小型猫科动物,栖息地类型丰富,适应性强。这次画的模特来自成都动物园。应该是一只南方亚种,看起来要比豹猫北方亚种俊秀一些,花纹更深,眼睛更大,脸型窄小。
题材:豹猫
说完了西南的,再说说来自西北的几只猫吧,2015年的时候,去了趟西宁野生动物园。不得不说中国本土的高原动物,真是太好看了。
题材:雪豹
画种:纸上水彩
题材:兔狲
荒漠猫(Felisbieti):荒漠猫是中国唯一特有的猫科动物,数量稀少,只分布在我国中西部的甘肃、青海东部和四川西北部地区。北京动物园、成都动物园都曾饲养展出过,模特是当时生活在西宁野生动物园的一只。荒漠猫比一般的家喵略大,机警严肃,不失高冷风范。
题材:荒漠猫
接下来是哺乳动物里另外一个重要的成员:犬科动物。
狼(Canislupus):狼曾广泛分布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目前比较容易见到狼的地方主要是我国北部和西北部地区。北京动物园一直饲养着来自内蒙古的狼,狼是非常聪明的动物,即便是圈养条件下,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也细节十足,观察牠们很有意思。
题材:狼
豺(Cuonalpinus):豺比狼的体型略小,也曾广泛分布在除沙漠以外我国的广大地区,集群生活,常能捕捉像野猪或鹿一类的大型猎物。不过近些年豺在大陆的野生生存状况一直堪忧,偶尔有红外相机拍到或者人为目击的案例,不过次数都不算多。北京动物园的犬科动物区一直有展出。
题材:豺
沙狐(Vulpescorsac):沙狐是一种小型犬科动物。在我国,野外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开阔草原和半荒漠地区。大陆动物园对沙狐的饲养展出不多,北京动物园目前饲养了一小群。沙狐很聪明,北京动物园的沙狐甚至有过在牠的活动范围里借助水果来引诱喜鹊,从而伏击成功的案例。
题材:沙狐
貉(Nyctereutesprocyonoides):貉是一种犬科动物,不熟悉的人会把貉与美洲的浣熊搞混,如果从脸上的花纹不好区分的话,可以看看尾巴,浣熊的尾巴有环状条纹,貉的尾巴没有花纹。这几年貉出现在一些城市人类生活区的频率越来越高,这也引起了大家对貉的兴趣。画里的貉是我多年以前在北京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见到的。
题材:貉
下面是其他科的一些哺乳动物:
小熊猫(Ailurusfulgens):小熊猫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去年在苍山上本来以为能看到野生的小熊猫,不过高反加上浓雾,什么都没发现,期待能有机会在野外看到小熊猫。画中的这只小熊猫来自北京野生动物园。
题材:小熊猫
狗獾(Melesleucurus):狗獾广布全国。画中的模特当时生活在北京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是现在在猫盟工作的陈月龙老师那时饲养的一只“爱獾”,状态奇好,可见当时陈老师对这只狗獾倾注了多少关爱。
题材:狗獾
普氏原羚(Procapraprzewalskii):普氏原羚是中国特有物种,只分布在我国的青海省,画里是一只雄性普氏原羚,雌性不长角,这是我在西宁野生动物园见到的,西宁野生动物园应该也是世界上唯一能见到普氏原羚的动物园。
题材:普氏原羚
鹅喉羚(Gazellasubgutturosa):在我国,鹅喉羚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北部海拔较低的荒漠地区。鹅喉羚在喉部有一瘤状凸起,故得名。画中的鹅喉羚曾经生活在北京动物园,是一只雄性。那时因为园里只有牠一只孤独的生活着,每次去北京动物园转到鹿苑的时候,我都会特意去看看牠。
题材:鹅喉羚
赤斑羚(Naemorhedusbaileyi):赤斑羚看起来不起眼儿,却是国内动物爱好者心里的明星级物种,主要是因为太少见了。首先牠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内只分布在西藏东南和云南西北地区,数量稀少。大陆动物园也只有北京动物园和上海动物园有圈养,上海动物园还是在后台饲养,不对公众展出。画中这只就是生活在北京动物园的赤斑羚。
题材:赤斑羚
盘羊(Ovisammon):盘羊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地,有多个亚种,亚种间外形差别也很大,主要是毛色。北京动物园目前还展出着两个亚种,不过具体是哪两种,我也说不好,画中这只有可能是马可波罗亚种,雄性胸前的“白围脖”明显,壮丽的羊角好看极了。
题材:盘羊
东北马鹿(Cervusxanthopygus):东北马鹿是大陆动物园里比较常见的鹿科动物,体大,雄性有角的时候非常好看。
题材:东北马鹿
小麂(Muntiacusreevesi):主要分布在我国中部和南部各省。体型娇小,性格胆小,活动敏捷。雄性有角,还有隐约可见的獠牙。北京动物园在鹿苑一直有展出一小群,我一直觉得北京动物园展出小麂的方式可以有些改进,从体型就可以看出,小麂主要生活在林地里,如果能给小麂更多躲避的空间,更多植被掩映,小麂会有更多安全感,展示更多自然行为,当然更好的还可以和一些南方林地雉鸡类的动物混养。
题材:小麂
白掌长臂猿(Hylobateslar):这张画最初画于2015年,曾经当做内文插画用在当时公司发布的一个笔记本中,不过一直想做改动,终于改完了。白掌长臂猿曾经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只是已经很多年没有可靠的记录了,希望还能在中国的雨林里见到他们。
题材:白掌长臂猿
黑叶猴(Trachypithecusfrancoisi):在我国分布在广西、贵州和重庆,数量稀少。北京动物园曾饲养展出过,听当时的饲养员老师傅说过,黑叶猴在野外只吃新鲜的树叶和少量果实,因为牠们消化结构特殊,胃壁很薄,吃不了游客投喂的淀粉类食物,有些叶猴类的动物就因为此而患病。这张画是用不透明水彩颜料画的。
题材:黑叶猴
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poliocephalus):说起白头叶猴总觉得特别亲近,很大原因是牠是由北京动物园曾经的老园长谭邦杰先生正式发现并命名的。不过北京动物园已经多年没有饲养展出白头叶猴了,画中的对象是几年前去上海动物园看到的一只白头叶猴。
题材:白头叶猴
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brelichi):中国特有种,仅分布在我国贵州省梵净山地区。数量稀少,目前世界范围内,仅有北京动物园和梵净山自然保护区能看到黔金丝猴,北京动物园的一对儿黔金丝猴已经在这里繁育了三胎,画中的就是牠们的第一个孩子。
题材:黔金丝猴
猕猴(Macacamulatta):猕猴应该是大陆分布最广的灵长动物了,北京房山地区几年前曾有一群野生猕猴的记录。北京以南的很多省份都有自然分布。猕猴也是大陆动物园里常见的展出物种,深受游客的喜爱。画里这只猕猴是在北京动物园看到的。几年前,北京动物园改造了原来俯视深坑型的猴山展区,将猕猴与游客的接触减少到最少,从而也减少了游客的投喂,使猕猴能够更多的展现自然行为,更健康的生活。
题材:猕猴
下面说说画过的鸟。
秃鹫(Aegypiusmonachus):秃鹫是一种大型猛禽。主要以其他动物的尸体为食,也会捕食一些小型动物。我在北京怀柔和房山地区几次见过飞翔的秃鹫。飞起来从地面上看近似于一个“长方形”,在北京较容易区别于其他猛禽。
题材:秃鹫
尺寸:39x53cm
这张《秃鹫》作品获得2013年度英国BBC野生动物艺术家大赛国际鸟类分组亚军
尺寸:10x14.5cm
金雕(Aquilachrysaetos):金雕是一种大型猛禽,广泛的分布在北半球,北京周边的山区里也有分布,野外见到翱翔的金雕,真是一种奇妙的感觉。金雕与另一种猛禽草原雕长得很相似,不熟悉的人很容易弄混,识别上有个小技巧:金雕的嘴裂在眼睛下方,草原雕的嘴裂在眼睛后面。
题材:金雕
猎隼(Falcocherrug):猎隼实在太好看了,是大自然完美的进化产物,几次在不同场合见到,都会盯着看好久。这只猎隼模特是几年前在北京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见到的。
题材:猎隼
雕鸮(Bubobubo):雕鸮是一种大型的鸮形目猛禽,也就是俗称的猫头鹰。运气好的话,北京就能看到野生个体,前几年在天坛公园还有过明确记录。画里的模特来自北京野生动物救护中心。本来看了RobertBateman画的美洲雕鸮速写,十分心动,想跟随着画一张不那么在乎细节的作品,结果画着画着就跑偏了,好在结果还好。
题材:雕鸮
白鹇(Lophuranycthemera):白鹇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有超过十个亚种,雄鸟由脸后至尾部,披着白色的羽毛,根据不同亚种,白色羽毛上还装饰有不同疏密的黑色花纹,非常好看。
题材:白鹇
鸳鸯(Aixgalericulata):鸳鸯在大陆也是广泛分布的一种非常漂亮的水鸟,尤其是雄性在繁殖期的时候,简直是打翻了五彩的调色盘。鸳鸯在北京是留鸟,很多公园都有野生种群生活繁衍。这张作品用素描的方式描绘鸳鸯,过程中颇费了些功夫,鸳鸯的色彩丰富,换成黑白,要梳理好每种颜色色相转换后的关系。
题材:鸳鸯
丹顶鹤(Grusjaponensis):丹顶鹤是一种我们从小就认识的鸟,也是中国传统书画里一个重要的绘画题材,《松鹤图》这一主题里所绘的鹤就是丹顶鹤,画家时常把丹顶鹤描绘成立于松柏之上,这种情况在现实之中基本不会出现。
题材:丹顶鹤
三种中国本土的犀鸟,犀鸟是体型很大的飞禽,飞起来远远地看起来气派极了。中国有自然分布的犀鸟一共有五种,画里的三种都是在上海动物园看到的。在云南盈江可以看到下面三种犀鸟自然飞翔的风采。
双角犀鸟(Bucerosbicornis):双角犀鸟应该是这三种犀鸟里体型最大的一种,通过浅色的虹膜颜色,可以分辨出画中的是一只雌性双角犀鸟。用素描的方式画黑色的对象比较麻烦,一是黑色的层次感弱,需要特别小心的观察。二是用铅笔想把一块儿黑色涂的厚重匀称也是不容易。
题材:双角犀鸟
花冠皱盔犀鸟(Rhyticerosundulatus):花冠皱盔犀鸟体型上比双角犀鸟略小,雌雄个体差异很大,最大的不同是喉囊的颜色,雌性是蓝色的,雄性是黄色的,我画的这么好,你们应该猜出来画里是雌的了吧。本来想区别双角犀鸟的画法,尝试一个新的绘画方式,不要那么细致的刻画细节,结果画到羽毛的时候还是多多少少又沉迷在细节里。
题材:花冠皱盔犀鸟
冠斑犀鸟(Anthracocerosalbirostris):画这只冠斑犀鸟的时候,索性用了彩色的方式,喉部的厚重黑色用颜料来涂,轻松很多。描绘翅膀上复杂的层次时,用了十二分的小心谨慎。
题材:冠斑犀鸟
黑尾鸥(Laruscrassirostris):黑尾鸥常见于我国沿海地区。我第一次见黑尾鸥是在北京动物园的水禽湖,黑尾鸥是一种非常聪明并有些凶猛的鸟。每年春夏,黑尾鸥都会觊觎水禽湖里新繁殖出来的鸳鸯、绿头鸭的幼鸟。
题材:黑尾鸥
树麻雀(Passermontanus):树麻雀在中国简直太常见了,虽常见,但也实在是可爱。这只树麻雀是在大理古城里溜达的时候看到的,停留在屋檐下的电线上,简单描绘,权当记录。
题材:树麻雀
黑尾蜡嘴雀(Eophonamigratoria):冬天经常可以在北京树多的地方见到这种小鸟。
题材:黑尾蜡嘴雀
尺寸:14.7x21cm
杂色山雀(Sittiparusvarius):2017年年初在东京多摩动物园,看完了白掌长臂猿,往山上溜达,一抹艳色从眼前掠过,一只杂色山雀停在不远的树枝上,仔细一看,还是一只脚上带着环志的个体。杂色山雀在我国也有分布。
题材:杂色山雀
白鹡鸰(Motacillaalba):白鹡鸰广布中国,我在北京、新疆、云南都见过。画里的模特是我在成都看到的,当时正在成都动物园里看水鹿,一只白鹡鸰落在水鹿的运动场里,摇晃着尾巴。中国各地的白鹡鸰虽然基本都是“熊猫”装扮,不过多少有些区别,也分属不同亚种。
题材:白鹡鸰
银喉长尾山雀(Aegithalosglaucogularis):年初去潭柘寺,下山的时候路过几棵松树,叽叽喳喳的声音把我吸引了,就发现一小群银喉长尾山雀在掉落的松针上蹦蹦跳跳的找吃的,小嘴儿圆滚滚的样子简直是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