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小熊猫,大部分人想到的是大熊猫小时候的样子,不过小熊猫可不是你所想的大熊猫幼崽,小熊猫和大熊猫是两种不同的动物,而让人争议的就是小熊猫和大熊猫名字,小熊猫和小浣熊的样子。
左:小熊猫右:小浣熊
人们之所以会认错是因为“小浣熊”干脆面上的浣熊是橘黄色的,和现实中小熊猫的颜色比较接近,这也就容易被人把它看成小浣熊。
小熊猫不仅样子被认错,连名字都是被抢走的,原本熊猫指的就是小熊猫,然而在大熊猫被发现后,熊猫就成了大熊猫的专用词,小熊猫只好在原本名字前加个“小”字以便区分它和熊猫。
虽然名字和样子被熊猫和小浣熊压了一头,但是说起“卖萌”小熊猫可是丝毫不输于它们。
小熊猫和小浣熊的区别
毛色
小熊猫身体上部主要为明亮的红棕色,包括尾巴,而腿部是油光发亮般的黑。小浣熊身体则是以黑灰白为主,整体颜色偏晦暗。
爪子
浣熊生活在水边,和水獭一样经常拿着带有泥污的食物去溪流清洗,所以看爪子是瘦的、灵活的。
而小熊猫生活在树上,像猫一样蜷缩成球,保持温暖,爪子也是肥肥大大毛绒绒的。
从这两个明显的特征可以分辨出小熊猫和小浣熊,也能感受到可能小熊猫的身体特征更让人们喜欢。
小熊猫和大熊猫的区别
小熊猫和大熊猫亲缘关系特别远,但是研究发现它们的习性,生活方式,以及食物等都非常相似,那这是怎么回事呢?
小熊猫原生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藏(喜马拉雅山南坡)、云南、四川等地。据统计,野生小熊猫数量非常稀少,种群数量只有3000只左右,是我国的二级保护动物,但由于小熊猫毛皮珍贵,以至于至今为止小熊猫都面临盗猎风险。
大熊猫分布于中国甘肃、陕西、四川等地,是我国特有物种,一级保护动物,在我国也有着“国宝”之称。
在食物方面,小熊猫也选择了低营养,高纤维的竹子,喜食箭竹的竹笋、嫩枝和竹叶。
而大熊猫的食谱随山系和季节而有变化,在不同的季节采食不同种类的竹子或同种竹子的不同部位。
最重要的是小熊猫还和大熊猫一样,演化出了相同的构造:伪拇指,伪拇指就是腕部上有一块籽骨膨大,以便抓握住竹子。
科学家认为小熊猫和大熊猫这些相同的特征是趋同演化的遗传学机制。
趋同演化是演化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是指两个或多个系统发育关系较远的物种,演化出相同或相似的表型性状以适应相似的环境选择压力。
小熊猫主要生活在海拔1600-3800米的混交及竹林中。这些地区,竹子生长旺盛,但却很少有食草动物食用,因此以竹子为食能够有效地避开与其他食草动物展开竞争。
虽然小熊猫和大熊猫都以竹子为食,但它们肠胃对竹子的利用率却不同,比如,大熊猫的粪便中依旧可以看到竹叶、竹竿等结构;而小熊猫的粪便更精细一点。
这是因为肠道长度导致大、小熊猫对竹子中必需营养物质吸收利用不同。
科学家为研究这两种熊猫的趋同演化在基因上的区别,在全基因组测序的基础上,他们采用比较基因组学方法从基因组水平进行了大熊猫和小熊猫趋同演化的分子机制解析。
虽然小熊猫和大熊猫有许多相似结构,但它们的生活习惯大有不同。
小熊猫没有大熊猫那种体型,所以在碰到天敌时候,不会像大熊猫那样淡定,而是会直立起来,双手举过头顶,像是举手投降一样。
对于小熊猫来说,这个动作并不是示弱,而是它们想要站立起来,增加自己的体型优势,壮大自己的气势。同时举起双手时为了方便用前爪扑打。
如果猛兽距离较远,那么小熊猫通常会逃到密林深处,或者是快速爬到树上,由于它们天生就善于爬树,所以即使是一些会爬树的猛兽有时候也对它们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