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帝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东汉末三国时期吴国的政治家、战略家,同时也是东吴建立者。
东汉末年,孙权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群雄割据中打下江东基业。孙权十九岁时,孙策遭刺杀身亡,后继掌事,成为一方诸侯。黄武元年(222年),他自称吴王,建立吴国;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即东吴。
太元元年(252年),孙权病逝,享年71岁,在位24年,谥号大皇帝,葬于蒋陵。
姓名∶孙权
性别∶男性
政权∶东吴
出生地点∶下邳(今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
陵墓∶蒋陵
前任∶孙策
继任∶孙亮
年号∶黄武∶222年~229年
黄龙∶229年~231年
嘉禾∶232年~238年
赤乌∶238年~251年
太元∶251年~252年
神凤∶252年
庙号∶太祖
谥号∶大皇帝
墓地∶蒋陵
别名∶孙仲谋、吴大帝、吴太祖
所处时代∶汉末三国
籍贯∶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
吴大帝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三国时期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同年,在夷陵之战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黄龙二年(230年),所派将军卫温、诸葛直抵达夷州(今台湾)。
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于神凤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谥号大皇帝,葬于蒋陵。
孙权亦善书,唐代张怀瓘在《书估》中将其书法列为三等。
孙权籍贯吴郡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孙氏家族在江东是寒族,陈寿记载孙氏出身“孤微”,《三国志》记载孙氏“世仕吴,家于富春”。光和五年(182年),孙权是当时任下邳县丞孙坚的嫡次子,母为吴夫人。据传孙权是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第22代孙。
光和七年(184年),朱儁奏请担任左军司马,孙坚随朱儁南征北战。孙权与其母吴氏及兄弟姐妹都留在九江郡寿春县。
初平六年(189年),汉灵帝逝世,时任长沙郡(治所在今湖南省长沙市)太守的孙坚起兵响应讨伐董卓的关东联军,将家搬到庐江郡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吴夫人母子们随行。191年,孙坚奉袁术之命讨伐荆州刘表,不幸战死。
兴平二年(195年),孙权兄长孙策起兵时,孙权跟随其兄左右,孙策征战江东,孙权常常参与商议计策,孙策感到很惊奇,自认为不如他。每当宴请宾客时,孙策常常回头看看孙权说∶“这些人,以后都会是你的手下。”
建安元年(196年),时年15岁的孙权被举孝廉、茂才,任阳羡(今江苏宜兴)长,代行奉义校尉。孙策平定江东五郡后给汉廷进贡,汉廷派刘琬对人说∶“我看孙家的兄弟虽然每个都才华横溢,智慧通达,但是都是荣华福贵不长久。只有次男孝廉,相貌高大挺拔,与常人不同,有大贵之表,且会是最长寿的,你们等着瞧吧。”
建安四年(199年),孙权跟随孙策征讨庐江太守刘勋。刘勋败逃后,又进军沙羡讨伐黄祖。
建安五年(200年),时任会稽太守的兄长孙策遇刺客杀害身亡,孙权依兄言接替其位,此时孙权只占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而且其他边远之地尚未完全归从,而天下豪杰英雄各州郡皆有,作客寄寓的士人,则以个人安危随意去留,君臣之间没有建立稳固的关系,东汉朝廷册封他为讨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
孙权以张昭为心腹、以陆逊、鲁肃、诸葛瑾、步骘为辅弼。以周瑜、程普等为将军统领兵卒,以吕范、朱然为爪牙。他分遣部署诸将,镇压抚恤山越族,讨伐那些不服从者。兵不妄动,打仗往往很少失败,很快稳定住了江南地区。从此,孙权成为江东实际统治者。
建安八年(203年),孙权往西讨伐黄祖,发起夏口之战,击败黄祖的水军,孙权撤军的时路过豫章,派吕范平定鄱阳,程普讨伐乐安。
建安十年(205年),孙权派贺齐讨伐上饶。建安十一年(206年),江夏太守黄祖遣将邓龙数千兵将入柴桑,都督周瑜反击,生擒邓龙送吴。
建安十二年(207年),投靠了孙权的甘宁说∶“今汉已经日渐衰微,曹操为满足自己的心,终于成了篡汉的盗贼。南荆之地,山陵地势有利,江川流通,国的西边的确是这样的形势。我已看透刘表,考虑的不够长远,儿子也是无能的人,不是能够承传基业之才。主公应当尽早规划,不能落入曹操手上。进图之计,先取黄祖为佳。黄祖如今年老,老迈衰退严重,钱财粮谷都已缺乏,左右蒙骗他,吏士心里都愤怒。舟船战具,废弃也不修理,耕农懒惰,军队没有法纪。如果主公现在去攻打,必定能大败。一旦打败黄祖军,击鼓行军至西,西据楚关,大局趋势扩张,这样就可以逐渐进取巴蜀。”孙权赞同并采纳。
张昭当时就在席上坐,难言道∶“吴国如今危惧,如果行军攻打,必然招致恐慌。”甘宁回答道∶“国家将萧何的重任交给君你,君留置守护却担心扰乱,那为什么还要仰慕古人?”孙权对举起酒杯附于甘宁说∶“兴霸,今年行军讨伐,就如这杯酒,决意托付于给卿你。卿尽量提出方略,如能够破黄祖,则是卿的功劳,不要因为张长史(张昭)之言而放弃。”吴范说∶“今兹少利,不如明年,明年戊子,荆州刘表亦身死国亡。”孙权最后还是出兵,不能攻克。
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为都督,吕蒙随军出征。吴范到寻阳时,视察环境,要求军队立刻加速行军,黄祖下令用两首艨艟船封锁沔口(汉水入长江口),用大绳系着巨石为锥以固定船只,在两面大石上聚集数千人,舰上更千余人用弓弩射向孙权军,弓弩乱发,箭如雨下,封锁孙军的前进路线,孙军不能向前。偏将军董袭与司马凌统各率百人死士为前部,众人被著两铠,乘着大舸船冲入蒙冲里,董袭持刀断开两首蒙冲之间的联结,凌统与数十名英勇善战的兵士共乘一船,斩杀黄祖将领张硕,黄祖见孙权兵来,急派水军都督陈就率兵反击,吕蒙统率前锋部队,身先战阵,亲自斩杀陈就。掳获船只、士兵。
返回到孙权大军,并引领自军兼程赶路,水陆两路并进。凌统先攻下城池,黄祖只身逃窜,被孙权军中的骑兵冯则所斩杀。此战,孙权大获全胜,一举歼灭宿敌黄祖,但是刘琦及时前来御敌江夏北部,孙权依旧无法攻下江夏。只能有效占领江夏郡南部区域。
建安十三年(208年),荆州牧刘表病死,刘备南渡长江,鲁肃奉命与他相见,向他转述了孙权的计划,并向他陈说成败的形势。刘备派诸葛亮去拜谒孙权。当时孙权的谋士们都劝孙权迎降曹操。只有周瑜、鲁肃坚持抗击曹操的主张,意见与孙权相合。周瑜、程普分别被任命为左、右都督,与刘备一同进军,在赤壁与曹军相遇,大败曹操军队。
刘备、周瑜等又追击到南郡,曹操只好撤回北方。甘宁在夷陵,被曹仁的部队所包围,孙权采纳吕蒙的计策,留下凌统抗拒曹仁,用其中一半的兵力救援甘宁,吴军胜利返归。孙权亲自率军围困合肥,攻合肥一个多月,未能破城。赤壁之战,孙权与刘备建立了孙刘联盟,也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攻略南郡。孙权以周瑜为南郡太守。刘备上表奏封孙权代理车骑将军,兼任徐州牧。
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任命鲁肃为太守,驻守陆口。孙权遣步骘为交州刺史,挥师南征。吴军压境,交州各郡守无不俯首,士燮率领众兄弟奉承节度。唯有刘表所置苍梧太守吴巨“阴怀异心,外附内违”,最后被步骘处斩,孙权遂加士燮为左将军。
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将治所迁至秣陵。次年,孙权修筑石头城,改秣陵为建业。又修建筑了濡须坞。
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曹操再次亲率大军攻孙权江西营,据《三国志》记载,他“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谓‘生子当如孙仲谋’。”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带兵南下进攻东吴的濡须(安徽无为东南),孙曹两军隔长江对峙了一个月,没分出个胜负。一天,孙权亲自坐着条大船来到江面观察曹军动向,只是查看敌情。结果挨了一顿猛箭。箭的一侧中箭太多,有些倾斜,将要翻船。孙权急中生智将船调个头,让另一面也受箭,以求平衡。结果平安无事回到营寨。
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孙权征讨皖城。闰月,攻破皖城,俘获庐江太守朱光及参军董和,男女百姓数万人。孙权派诸葛瑾向刘备讨还荆州各郡。刘备不答允。孙权就派遣吕蒙指挥鲜于丹、徐忠、孙规等领兵二万,攻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孙权住在陆口,为各路军队的指挥、调度。吕蒙军队一到,长沙、桂阳二郡全部归服。刘备害怕丢失益州,便派使者求和。两国重新结好为盟,于是平分荆州,把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土地于孙氏。孙权从陆口返还,征讨合肥。撤军时孙权与凌统、甘宁等在逍遥津以北被魏国大将张辽所袭击,凌统等拼死保护住孙权,孙权骑着骏马冲过津桥才逃脱过去。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孙权派使者与曹操修好。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在襄阳围曹仁,孙权写信给曹操,请求征讨关羽。十月,孙权派遣吕蒙、陆逊征讨关羽,吕蒙占据江陵、陆逊则另率军攻取宜都郡,退军驻守夷陵,固守峡口,以防御蜀军的进攻。孙权派朱然、潘璋在关羽的必经之路截击擒杀关羽。自此荆州南北至此为曹、孙两家瓜分。于是孙权免除荆州百姓的所有租税。曹操上表任命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兼任荆州牧,封南昌侯。
黄初二年(221年),孙权自公安迁都鄂州,改名武昌,以六县设置武昌郡。曹丕称帝,孙权派使者去请求为魏的藩属,并把于禁送回北方。曹丕册封孙权为吴王,以大将军使持节的身份监督交州,兼任荆州牧。刘备率军前来讨伐,孙权任命陆逊为都督,率领朱然、潘璋等领兵前往抵抗,爆发夷陵之战同时派遣都尉赵咨出使魏国。孙权立孙登为王太子。
黄武元年(222年),陆逊彻底击败蜀军。蜀军被斩杀和放下武器投降者有几万人。刘备仅保得自身不死。魏国派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前来东吴与之立誓结盟,并征召孙登去做人质,孙权推辞不受。秋九月,魏国就命令曹休、张辽、臧霸出兵洞口,曹仁出兵濡须坞,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率军围攻南郡。孙权派遣吕范从水路抵御曹休等,诸葛瑾、潘璋、杨粲前往救援南郡,朱桓以濡须督的身份抵拒曹仁。
孙权改年号为黄武,沿着长江布兵坚守。曹丕为了增强对江东的遥控,要求孙权将自己的儿子送到魏国都城做人质。孙权始终不肯,总是找借口推辞,最后曹丕以此为借口,说孙权心不诚,于是发兵攻打江东。孙权为了对抗曹丕,又派人向刘备请求和好,刘备此时也无法收回荆州,为了集中力量治理好后方,也同意了。十二月,孙权派太中大夫郑泉拜谒刘备,蜀、吴两国自此重结盟好。
黄武二年(223年),孙权在江夏修筑山城。改用乾象历。夏四月,孙权的的大臣进劝他称帝,孙权不答应。
黄武三年(224年),孙权派遣辅义中郎将张温访问蜀国。
黄武四年(225年)六月,孙权任命顾雍接替去世的孙邵为丞相。
黄武五年(226年),孙权下令各州郡守,对百姓实行宽容安息政策。这时陆逊因驻守的地方缺粮,上表孙权命令诸将广开农田。七月,孙权听说魏文帝曹丕去世,兴兵征讨江夏郡,围攻石阳城,无功而返。孙权任命全琮为东安郡太守,讨伐山越族的反叛。十月,陆逊上表劝孙权广施恩德、轻徭薄赋。孙权回复天下尚未安定,事业仍然须得大家出力支持才能成功。孙权分交州另置广州,不久又复合为交州。
黄武七年(228年)五月,鄱阳太守周鲂假装叛离东吴,引诱魏将曹休。爆发石亭之战,秋八月,孙权前往皖口,派将军陆逊在石亭大败曹休。
黄龙元年(229年),东吴公卿百官都进劝孙权正式称帝。夏四月十三日,孙权在南郊正式登基为帝,改年号为黄龙。追谥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母亲吴氏为武烈皇后,长兄孙策为长沙桓王。立吴王太子孙登为皇太子。将军官吏都晋爵加赏。六月,蜀国派人前来庆贺孙权登基。孙权与蜀使商议平分天下,豫、青、徐、幽四州属吴;兖、冀、并、凉四州属蜀。司州的土地,以函谷关为界分属两国,并制定盟书,共同声讨曹丕。秋九月,孙权将都城从武昌迁都到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就住在原来的府第中,不再另建新宫殿,征召上大将军陆逊辅佐太子孙登,掌管武昌事宜。
黄武二年(230年),孙权多次派人出海。他派卫温、诸葛直等航行到达夷州(一说即今台湾);242年,他又派聂友等航行到珠崖儋耳(指现今的海南岛)。
黄武三年(231年)二月,孙权派遣太常潘濬率领五万人马征讨武陵少数民族。十二月,改第二年为嘉禾元年。
嘉禾元年(232年),孙权派遣将军周贺等航海到辽东。十二月,辽东太守公孙渊向孙权称藩。
嘉禾二年(233年),孙权派太常张弥等万人,带上金银财宝奇货异物,加上九锡,经海路送给公孙渊。举朝大臣全都规劝孙权,认为公孙渊其人不可信,对他的恩宠礼遇不要太过分。孙权到底还是没有接受规劝。后来公孙渊果然将张弥等杀死。孙权大怒,企图亲自征讨公孙渊,尚书仆射薛综等极力谏阻,孙权最终中止这个计划。
嘉禾三年(234年),孙权下诏放宽徭役,夏五月,孙权派遣陆逊、诸葛瑾等驻军江夏、沔口,派孙韶、张承等进军广陵、淮阳,孙权自己亲率大军进围合肥新城,爆发合肥新城之战后退兵回返,孙韶也停止进军广陵等地。秋八月,孙权任命诸葛恪为丹杨太守,讨伐山越部族。次年,孙权派吕岱领兵讨伐贼寇李恒等。
嘉禾六年(237年),孙权让群臣讨论奔丧立科、丞相顾雍奏请违法奔丧应处以死罪。此后吴县县令孟宗违法奔母丧归家,事后在武昌将自己拘禁起来听候处罚。陆逊向孙权说明孟宗的平时作为,并借机为孟宗求情,孙权于是给孟宗减刑一等,并申明下不为例,于是违法奔丧的事绝迹。
赤乌元年(238年),改年号为赤乌。当时孙权信任校事吕壹,吕壹本性苛刻残忍,执法严酷。太子孙登屡次进谏,孙权都不采纳,大臣们于是都不敢进言。后来吕壹奸邪的罪行败露被处死,孙权自我批评承认错误,派中书郎袁礼代自己向各位大将致歉,向大家询问政事应该作些什么样的变革。下诏书批评诸葛瑾、步骘、朱然、吕岱不肯有所陈述。
赤乌二年(239年),孙权派遣使者羊瞆、郑胄、将军孙怡前往辽东,击败魏国守将张持、高虑。
赤乌三年(240年)三月,孙权下诏督察侵扰百姓的非法行为。夏四月,命令各郡县修整城郭,十一月,孙权命令各地打开粮仓,赈救穷苦百姓。
赤乌四年(241年),孙权派遣卫将军全琮攻略淮南。威北将军诸葛恪进攻六安。全琮与魏国将军王凌在芍陂交战。芍陂之役爆发,车骑将军朱然围攻樊城。五月,吴太子孙登去世。六月,大将军诸葛瑾去世。
赤乌五年(242年),孙权立儿子孙和为太子,大赦,改禾兴县为嘉兴县。百官上奏请册立皇后及四王,孙权没有同意。夏四月,禁止进献御用物品,减少皇室膳食的供应。秋七月,孙权派遣将军聂友、校尉陆凯带兵三万攻讨珠崖、儋耳。八月,孙权立儿子孙霸为鲁王。二宫之争开始。
赤乌六年(243年)冬十一月,丞相顾雍去世。
赤乌七年(244年)正月,孙权用上大将军陆逊为丞相。当年,步骘、朱然等认为蜀国要背叛盟约而与魏国往来,孙权以蜀国向大家担保。
赤乌八年(245年)二月,丞相陆逊去世。八月,孙权派遣校尉陈勋及兵卒三万人,开凿句容城中运河,建造粮仓。
赤乌九年(246年)九月,孙权用骠骑将军步骘为丞相,车骑将军朱然为左大司马,卫将军全琮为右大司马,镇南将军吕岱为上大将军,威北将军诸葛恪为大将军。
赤乌十年(247年),右大司马全琮去世。夏五月,丞相步骘去世。
赤乌十一年(248年),太初宫建成。赤乌十二年(249年)春三月,左大司马朱然去世。四月九日,骠骑将军朱据兼任丞相。
赤乌十三年(250年),孙权免去拖欠的赋税,借贷给百姓种粮。孙权废太子孙和,让他住在故鄣。鲁王孙霸被赐死。十一月,孙权册孙亮为太子。十二月,魏国大将军王昶围攻南郡,荆州刺史王基进攻西陵,孙权派遣将军戴烈、陆凯率领前往抵抗。二宫之争结束。
太元元年(251年),孙权册立皇后潘氏,冬十一月,孙权祭祀南郊回来后,就生病卧床。十二月,遣驿使传书召大将军诸葛恪回来,拜封为太子太傅。孙权下诏省徭役、减征赋。
太元二年(252年),孙权立原太子孙和为南阳王。五子孙奋为齐王。六子孙休为琅琊王。二月,大赦,改年号为神凤。皇后潘氏去世。神凤元年(252年)四月二十六日,70岁的孙权因患风疾(相当于今称中风)病死于太初宫中,称帝在位23年。葬于建业蒋陵,谥大皇帝,庙号太祖。
在开展军事、外交活动和扩大地盘的同时,孙权注重发展生产、富国强兵。他接替其兄主事不久,即开始推行屯田。东吴屯田分军屯和民屯,设典农校尉、典农都尉、屯田都尉等职官管理,屯田兵且耕且战,屯田户只须种田,免除民役。屯田地区分布很广,屯田的军民多少不等,皖城的屯田基地有屯兵数千家,而毗陵的屯田民则有男女数万口。东吴屯田的规模可观,且多用牛耕,耕作技术也比较先进。
海昌县(今浙江海宁)是孙吴早期唯一的屯田县,由陆逊为屯田卫。
黄武五年(226年),陆逊以所在少谷为由,上表请令诸将增广农田、拓开屯田,孙权同意扩大屯田面积,并将驾车的牛改作耕牛,亲自耕田,鼓励将吏屯垦。
孙权也注意兴修水利,他于黄龙二年(230年)筑东兴堤,以遏巢湖水。赤乌八年(245年)八月,孙权派校尉陈勋开凿句容城中运河,建造粮仓。又于赤乌十三年(250年)作堂邑涂塘(即今江苏六合县互梁堰),此外,还开凿了几条运河,这些运河既是内河航道,又有灌溉作用。
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孙权多次宽赋息调,夺取荆州后正逢时疫,免除了荆州农民的租税,并下令诸将要居安思危,加强武备,崇尚节俭,要求放宽催收农夫所欠租税。赤乌三年(241年),严禁官吏以劳逸为由干扰农事。太元元年(251年),下诏减省徭役、征赋,革除民弊。
孙权为人节俭。虽然称帝迁都建业,不建新宫殿因简陋沿用旧将军府寺为宫,至赤乌十年(247年)腐朽损坏后仍仅武昌宫加以重建,可见其爱惜民力。
孙吴都城建业(今江苏南京)原名秣陵,最初一小县,因孙权定都于此并开凿运河而成为一流都市,后成为六朝文化中心。
孙权在位时期,曾多次出兵北伐,发动两次合肥之战,意图由此进攻曹魏,双方各有胜负。孙权最终还是未达成预定目标。
嘉禾六年(237年),辽东太守公孙渊背叛曹魏,自立为燕王。赤乌二年(239年),孙权派羊衜等远征辽东,但公孙渊已于此前为司马懿攻灭,吴军便攻打旅顺口的魏军海防城堡牧羊城,击败魏将张持、高虑,俘获大批人口。
孙权称帝后在山越地区设立郡县,扩充领地。山越人是秦汉时期百越的后代,为了逃避原来苛重的赋税,逃进山林中,形成了自己的组织和社会,拒绝向孙吴政权交纳租税。开始,孙权派兵镇压,但收效不大。为了集中兵力对外用兵,解除后顾之忧,孙权调集重兵对付山越人。
大将吕范、程普、太史慈、韩当、周泰等领兵合围,山越人的领袖被逐个抓获,其他山越人区别对待∶强壮的青年人充实军队,老人、妇女统一管理,从事农业生产。孙权集中兵力终于解决了山越人的问题,后方得以彻底稳固,这为他下一步对外用兵奠定了基础。
《吴历》曰,黄武四年,扶南诸外国来献琉璃。这是我国最早与南海诸国交流的记载。孙权主动派出朱应与康泰出访南海各国,先后到过林邑(今越南中部)、扶南(今柬埔寨)、西南大海州(今南洋群岛)、大秦(罗马)、天竺(今印度),并记下各国物产以利贸易奠定了南海贸易的基础,回国后,二人分别撰写《扶南异物志》及《外国传》(又称《吴时外国传》),之后继续派出使节进行南国宣化,同扶南、林邑、堂明(今柬埔寨)建立关系。
这是史无前例的事情,虽然南海诸国之前已与我国接触,但是由官方政府主动派出官员积极寻求国际贸易,孙权却是创举,贸易的范围甚至到达了罗马,并在建业接见了罗马商人秦论。
另外由于孙权积极扩张海上事业,并曾发兵辽东,因此江南造船业大大兴盛。
孙权分部诸将,镇抚山越,增设县邑,编制户籍,设置农官,推行军屯和民屯;收容南迁移民,兴修水利,增广农田;亲自下田采用牛耕,大幅度改良农业生产技术,大兴佛教,奠定了六朝的经济与文化基础。
首都建业原名秣陵,最初是一小县,因孙权定都建业并开凿运河而成为一流都市,被称为六朝古都,现名南京。
由于孙权大力开拓海上事业并且开拓江南,因此在历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他死后的待遇与他的功绩完全不成正比,诗人曾极在其作品《吴大帝陵》中提到“四十帝中功第一,坏陵无主使人愁”,刘克庄也在《吴大帝庙》中叹息“今人浑忘却,江左是谁开”。
孙权性格旷达开朗,仁爱明断,喜欢供养贤才,因此很早就与父兄齐名。
他天性活泼热情。能言善辩,诙谐幽默。曾与陆逊当众对舞,又戏弄诸葛瑾郑泉张昭等。其本人亦经得起让部下开玩笑。也经常与诸葛恪说笑,吴国朝堂上下因此充满着快活的空气。
孙权非常重视集体的力量,毫无保留地信任部下甚至部下死后代为教养其孤儿赡养其妻儿及其父母。也会调解部署纠纷,亦下诏勿杀叛逃将领的妻子儿女。孙权与臣下的亲密关系也体现在称呼其表字上(帝王大多对臣下直呼其名),甚至是对于初见的潘濬。对于他国贤才,孙权也毫不掩饰地表达喜爱,如诸葛亮费祎邓芝宗预等。孙盛因而称许孙权尽心关爱部下,令其甘心为自己拼命,是东吴能够立于江东的原因。
用人方面,孙权以适材适所第一原则,而不以辈分、资历、交情、名气为优先,例如选择寒门出身的周泰为平虏将军,与孙权为同窗的名门之后朱然则身居其下,还有夷陵之战任命资历尚浅的陆逊为大都督,许多人为孙策旧将或者公室贵戚而对此事有所不满,但最终取得了大胜。甚至以顾雍为丞相而非众议所推荐的张昭,原因是天下未定,而张昭性情刚烈择善固执,如使张昭领丞相,容易产生摩擦,这样反而是害了张昭。步骘本来出身寒族,最终竟做到了丞相一职。孙权亦能主动培养部下,同时对待功臣的态度是忘其短而贵其长。
孙权崇尚节俭,并效法大禹以卑宫为美,原本住的建业宫其实只是孙权早期的将军府而已,一直住到赤乌十年建材腐朽,还诏令将武昌宫拆了,把木材运来建业修缮,但其实当时武昌宫也有二十八年的历史不堪使用,这么做的目的是节省木料避免妨碍农桑工作,由此则可知孙权对农业的重视。
孙权执法严格,即使面对至亲也是法律优先从不循私。冯熙称其“赏不择怨仇,而罚必加有罪”。孙辅因通敌而被流放、庶弟孙朗因违反军令烧毁自军军用而被吕范送回,于是改姓丁并禁锢终身、爱子孙霸更因图危太子,而被赐死。从任用企图谋反的孙暠的后裔来看,实际上对于同族亲戚仍相当重视。
孙权平常能广纳谏言,但有时则非常固执己见,所以在一片投降之声时选择与曹操一战,同时也因固执在辽东问题上与张昭发生冲突,因为两宫事件导致陆逊愤死。到难能可贵的是孙权同时也具有认错的勇气,从陆逊之子陆抗所著《辩亡论》还有孙权并未对陆家进行打击行动看来,孙陆二家情谊仍然十分深厚,陆氏对孙权亦持肯定态度,不因孙权老年昏虐而有所怨言。
孙权善于判断国内外人物局势。如认定魏延和杨仪会在诸葛亮死后内讧,也预见到了曹魏亡国的先兆。
孙权的忍辱负重性格在向曹操与曹丕称臣时一览无遗,因此卧薪尝胆一词出自苏轼的《拟孙权答曹操书》,也因为忍辱负重,所以孙权面对荆州问题选择了与蜀国结盟,而不与刘备争斗,避免曹操坐收渔翁之利。三国之中,也是东吴最晚称帝。陈寿亦提过“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句践之奇英,人之杰矣”,赵咨答曹丕时亦说“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
关于孙权嗜好,其中射虎与好酒尤其出名,所以骑射过人,在合肥面对张辽的突袭能平安跃马过桥,弓术亦不凡,喜欢将人灌醉,曾因好酒而差点误杀虞翻,孙权喜好冒险,曾顶着大风天坐船出航,乘轻船去见曹操军队密令甘宁夜袭曹营。孙权也喜好读书在书法上亦有成就。
孙权早年信仰道术,与诸多方术之士交往甚密。主要人物为吴范、刘敦、赵达、姚光、介象等人。而被后世尊为道教天师的葛玄也与孙权有过交往。后来孙权皈依佛教,为高僧康僧会建立建初寺。
据《三国志》记载,孙权死后葬于蒋陵,与步皇后、潘皇后合葬。孙权因避祖父吴孝懿王孙钟名讳,而把钟山改名蒋山,孙权陵因在蒋山而称作蒋陵。唐代《建康实录》中说,蒋陵在“钟山之阳”,北宋《祥符江宁图经》中说“在钟山南麓”。孙权死后葬于钟山南麓的高岗上,葬处得名“孙陵岗”,后人又称“吴皇陵”,而这也是南京地区最早的六朝陵墓。
20世纪40年代,因岗上多梅花,故将孙陵岗改名为梅花山。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孙权与十九岁时继承了其兄孙策之位,被尊为吴侯。他紫髯碧眼,相貌堂堂。诸葛亮出使东吴时,舌战群儒,智激孙权,使其同意结成孙刘联盟。后孙权听从周瑜之计,以招亲之名让刘备来东吴,却被吴国太搅乱大局,致使妹妹孙仁假戏做真,嫁给了刘备。刘备入蜀后。孙权接回妹妹,并夺荆州、斩关羽。刘备伐吴,孙权听从阚泽的建议,命书生陆逊为大都督,终于大破刘备。曹丕称帝后,孙权先向北方称臣,后建吴称帝,并迁都建业。
孙权也出现在《龙凤呈祥》、《白帝城》、《走麦城》等京剧中。京剧尊崇蜀汉,所以孙权、曹操等与刘备敌对的势力都勾白脸。孙权在京剧行当里属于“净行”,“净行”面部施重彩,图案复杂,故称“花脸”。孙权脸谱谱式为水白整脸,用水白脸作主色,暗喻人物生性奸诈,手段狠毒的可憎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