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乎,动物园规则怪谈的数据是这样的:
有1158万人看过“怎么解读A岛上的动物园规则怪谈?”这个问题,571个人贡献了回答,2.9万人为一个写了5万字超长解析的匿名用户点了赞。他们在读这篇5万字阅读解析的时候可能比上学时看论文要仔细得多。
在微博,动物园规则怪谈,让阅片无数、玩过不知多少次恐怖密室逃脱的成年人感受了一把“怕得睡不着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所以,什么是“动物园规则怪谈”?
直到我在一个动漫匿名论坛,看到了《动物园规则怪谈》,一篇堪称2021年国产最佳恐怖文学的作品。
以上节选自《动物园规则怪谈》
A岛匿名版(简称A岛)是一个前台匿名后台实名的讨论空间,人员构成大多来自中国大陆视频弹幕网站AcFun,由AcFun的前管理员开设并独立于AcFun运营。匿名的性质,让各种野生文学在这里疯长。
所谓的“规则怪谈”,是属于恐怖文学中“新怪谈”类型的一种,新怪谈,是一种以近现代社会为背景的,具有科幻、奇幻、惊悚和恐怖等多种要素的,以绝对理性的笔触来描写怪诞事物的文学类型。体现在“规则怪谈”上,就是列出一排如同产品说明书一样的规则跟你一本正经地怪谈。
2021年11月26日,A岛匿名版的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欢迎来到xxx市动物园”的微博,将论坛上的《动物园规则怪谈》搬运到微博。
编辑这条微博的人或许不知道,这条微博会在几天内转载量迅速超过2万,并且从微博开始火到知乎、B站、抖音。
动物园规则怪谈,是怎么吓人的?
《动物园》的出现,迅速让很多人找到了当年看《冒险小虎队》或者《鸡皮疙瘩系列恐怖故事》时,那种拿着一张解密卡去拼凑解开谜题的快乐(与惊吓)。
它是这么把读者的魂勾到自己的世界里的:
首先,《动物园》开篇就是一大段非常官方且理性的规则模板,没有各种对话和环境的渲染,让人一开始并不害怕只有好奇,但当你读进去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去琢磨里面的话。
如果您看到路边有逃跑的兔子,请立刻带着您的孩子远离并报告工作人员,不要靠近,不要触摸,尤其是兔子发现并开始高速靠近你的时候。
动物园的饮料店不提供“兔子血”,如果您在货架上看到了,请不要购买
大象是一种体型巨大、有着扇子一般的耳朵、鼻子很长、腿粗得像柱子的生物,而且不是白色的。请确保你在大象园区看见的是且只有大象。
鲸鱼区溺亡的大象尸体是正在实验中的3D投影技术,不管它看起来多真实,不要管,无视它就好。也不要探究开关位置,它没有被关闭的必要……
“兔子血”不存在,是山羊肉(此条被反复写上又删去)
在这种恐怖故事中,正常和异常可能是相互置换的。
当人看到异常,感到害怕并且想要远离或解决掉是人之常情,要求人无视,就违背了人的本能,焦虑感随之产生。
到这里为止,动物园怪谈初步构建了一个不是很动物园的动物园,读者很快就能意识到,常识和经验在这里是没有用的。
为什么《动物园》能让年轻人上头?
在全世界范围内,年轻人都乐于尝试含有恐怖、惊悚和血腥元素的文学影视作品。
因为看这些东西能分泌多巴胺,年轻人为了能获得这种传递快乐的激素会做出很多让人无法理解的事,看恐怖片只是其中比较温和的方法之一。
相对于其他恐怖故事,动物园规则有它更适合互联网的优点——不怕被剧透、有代入感、能引发讨论、读懂会有优越感。
从写作手法上,《动物园》是一种很典型罗生门式叙事:即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进行反复叙述,却因叙述者不同导致他们所描述的事情完全不一样。
学者杨玲在《体验经济与网络文学研究的范式转型》中提到,网络文学的门槛其实是代入感,一个文本只有能让读者自动带入到小说中的主人公,体验他们的人生,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才会激发读者的意义生产。
因为与作品的共鸣,在情节的空白处,读者会用自己的想象去填补设定和情节。如同一些名著或大IP作品甚至会在作品完结后,依然能吸引读者去进行同人续写或仿作。
而在另一篇《大洛山步道》中,读者们则化身游客前往一座诡异的大洛山旅行,在旅行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正在成为一场仪式的一部分。
这也是我个人认为《动物园》是2021年国内最佳恐怖作品的理由之一:虽然的确是有外国一些新怪谈和H.P.洛夫克拉夫特的元素在里面,但是它有非常强大的吸引别人二次创作的生命力。
到现在,已经有人总结出了一套标准的规则模板了。
第一步:编一个某地点的正常活动守则,注意,要贴近日常生活,以便形成一种我们熟悉的日常与莫名恐怖的割裂感。
第二步:加入明显不对劲的规则,要尽可能地古怪,让人难以遵守。
第三步:暗示如果不遵守规则,可能会造成非常可怕的后果。
第四步:给出一种逃离危险的手段,但手段要过于离谱以至于不可能达成。
第五步:思考你最恐惧的事物,并想象它就在你的身后。
(以上总结出自知乎)
从这个角度来看,那我们的身边其实到处都是规则怪谈了,毕竟,将寻常变为异常,正是规则类怪谈的精髓所在。
参考资料
1、游研社《〈动物园规则怪谈〉没看够?来了解一下“模拟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