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个案例带你看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优秀实践

2016年底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实施“最多跑一次”改革以来,各地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推出了一大批特色鲜明、富有成效的具体改革举措,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从理念化为实践、由承诺成为现实,变不可能为可能。“最多跑一次”改革成为我省一张亮丽的金名片。为了鼓励和发挥基层改革创新的积极性,激励领跑、示范引领,不断把“最多跑一次”改革推向深入,省委改革办委托省委党校作为第三方组织开展了“最多跑一次”改革地方最佳实践案例评选活动。现将评选出的2018年度20个“最多跑一次”改革地方最佳实践案例的简要情况和专家点评刊登如下,供学习借鉴。

杭州互联网法院积极探索互联网审判新机制新模式,率先实现互联网审判制度变革,平均开庭用时和审理期限比传统模式节约66.8%和25%,审判质效显著提升。入选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年度最佳实践成果,获评改革开放40年40个“第一”,被誉为司法领域里程碑式的事件。

丁祖年(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杭州市紧扣互联网发展趋势,首创互联网法院,“用互联网方式审理互联网案件”的理念先进科学,制度设计符合司法规则规律,运行效果逐步显现,显著提升了涉网案件审理的精准性、适当性和及时性,对维护网络安全、化解涉网纠纷、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挥了更为有效的司法保障作用,堪称新时代涉网审判的“杭州经验”。

温州针对68.84万温籍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华侨回国办事成本高、耗时多等“痛点”问题,率先探索跨境为侨服务,推出为侨服务“全球通”平台,将服务窗口前移至海外和侨胞,让世界各地的温州人共享改革红利。

设立海外服务网点,实现“一门受理”,已在法国巴黎,意大利普拉托、罗马、米兰,阿联酋迪拜,南非约翰内斯堡等6个城市设立服务点,累计办件和答复咨询4000多件。建立国内服务窗口,实现“一窗办理”,在温州市民中心和文成等6个华侨较多的县(市、区)设立为侨服务“全球通”服务窗口,“一窗”办理涉侨事务。建设统一网络平台,实现“一网运行”,引入网络视频、身份认证、电子签名、远程取证等技术,建立远程办事平台,连接海外服务点和国内服务窗口,实现全流程协同办公、“一张网”服务。推进业务流程再造,实现“一次办成”,推出公证、户籍、出入境、不动产、调解等80个华侨需回国办理的高频事项,编制办理指南,优化再造办理流程,非要件材料容缺办理,确保华侨到海外服务点办事“最多跑一次”。

陆发桃(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温州建设为侨服务“全球通”平台,打造“最多跑一次”改革海外升级版,其最大亮点在于紧扣温州华侨人数众多、对跨境办事服务需求迫切的实际。通过设立海外服务网点等一系列举措,为在外侨胞提供优质服务,大幅降低了办事成本、有效消除了时空隔阂,成为全国为侨服务的样板,充分体现了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根本初衷。

“一证通办一生事”是指市民凭一张身份证,就能办理从出生至死亡的绝大部分涉民事项,无须提供其他证明材料。通过改革,全市办理事项精减各类证明材料70%以上,本市居民凭身份证就可办理397个事项。目前,“一证通办”系统累计调用共享数据120余万次,并向镇村延伸,实现就地受理、远程办结。

陆发桃(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诸暨市首创推出“一证通办一生事”改革,背后是政府服务理念、服务流程、服务质量的深刻变革。通过政府部门信息的互联互通、共享共用,用数据跑起来换群众“零跑腿”、资料“零提供”、办事“不出村”,让“最多跑一次”升级为“就近跑一次”“高效跑一次”,有力地提高政府服务的效能效率。

“标准地”试点,进一步强化“亩产论英雄”导向,引导企业按需拿地、量力而行,有效推动生产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集中;进一步优化了土地“招拍挂”制度,与农村“三块地”、土地二级市场等改革试点相互促进,构成了土地制度改革的完整链条。

徐明华(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副校长、研究员):标准通常是对重复性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技术性规范。德清县将标准引入到政府的土地供应中,事先规定供应土地的生态环境、经济效益等标准,暗含了企业来投标就意味着对这些标准的认可承诺。这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信息搜寻、谈判博弈等成本,杜绝了寻租空间,也是亩均论英雄的保障。这是对标准的创造性运用。

台州市推行窗口受理人员“四制四化”管理模式。一是“全托制”管理,社会化购买服务。将前台收件工作统一委托行政服务中心,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现前台窗口人员企业化管理。二是“考级制”加薪,差异化分配收入。结合业务理论测试等情况综合评定“全科受理员”服务等级,实现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贡献多者多得。三是“积分制”考评,数字化智能评价。建立积分制管理系统,将指标进行量化赋分,作为窗口人员服务等级评定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四是“全科制”受理,标准化专业服务。前台窗口人员从受理单个部门事项转为受理多部门事项,按标准精准接件。

台州市还进一步优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完善行政服务中心窗口人员招录、管理、培训机制,在全市复制推广公司化运营、公开招聘、“差异化”薪酬分配、积分考级制度、“人脑”+“电脑”培训等改革举措,有效破解了前台窗口人员临聘比例过高、稳定性差、忙闲不均、服务动力不足、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实现减员增效,服务提质。目前,全市统一管理前台窗口人员精简50%以上。

何显明(浙江省社科院院长、研究员):台州市通过公开竞聘、“差异化”薪酬分配、积分制、考级制管理等途径,有效破解了各地普遍存在的窗口办事人员专业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积极性难调动等难题,不仅为“最多跑一次”改革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而且为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公共服务专业化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是一项基础性的重要改革实践。

2018年以来,丽水市在深化民生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同时,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政府部门间办事领域延伸,在全省率先破题部门间“最多跑一次”改革。事项办理提速率平均达到55.5%,部门权力运行更规范,部门间办事更便捷,政府执行力显著增强。

定标准,梳理公布了市级首批31个部门310项部门间办事事项清单,逐项编制标准化办事指南,做到一张清单、一本指南,办事一目了然。减材料,全面梳理、精简、合并办事材料。优流程,在部门内部调整审批权限,优化整合各业务处室办事流程;在部门间推行承诺容缺受理,变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压时限,对部分无明确办理时限的事项,通过模拟办事流程,按照“合规、合理、便捷、高效”原则,明确办理时限。强服务,通过推行首问责任制、“上门服务”、“预约服务”、“一次性告知”、数据共享等实现部门间办理提速提效。同时,以考核、通报、任务交办等形式,对各部门推进改革进行跟踪问效,保障改革落地落实。

徐明华(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副校长、研究员):“最多跑一次”改革源于对政府服务效率的追求,政府部门间办事效率的提升是基本保证。但由于条块分割等一些固有特点带来的弊端,政府部门间的协同往往是个难题,部门间办事多次跑、多头跑、效率低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丽水市针对这一问题,大力推进部门间“最多跑一次”改革,可谓切中痛点,是对“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有效拓展。

舟山每年进出外籍船舶10000多艘次,为能使舟山口岸提效、减证、降费、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舟山积极争取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船舶“一单四报”国家先行试点地区。一是重新梳理申报业务流程,简化申报程序,实现国际航行船舶进出境“一单多报”,一举解决了企业网上多头申报、数据重复录入、信息不能共享等问题。二是实施国际航行船舶进出境通关无纸化,发布《舟山口岸国际航行船舶进出境通关无纸化的公告》,凡通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运输工具申报系统进行申报和电子数据核放的国际航行船舶,除保留船员出入境证件、临时入境许可申请名单外,口岸查验单位不再要求企业提交其他纸质单证(口岸疫情、现场查验等特殊情况除外),原需递交各口岸查验单位的44类、70余种纸质申报材料全部取消,实现了舟山口岸船舶进出境通关“最多跑一次”,企业完成船舶无纸化通关手续办理只需2小时左右。

郁建兴(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舟山市让企业通过船舶申报系统一次性录入船舶有关信息,分别发送海关、原检验检疫、海事、边检、港航等单位并经审批通过,快速完成国际航行船舶进出口岸通关手续。国际航行船舶进出境“一单多报”和通关无纸化的实现,大大拓展了“最多跑一次”改革的适用范围,体现出这项改革的巨大“撬动”效应,同时优化了自贸试验区口岸环境,增强了企业的改革获得感。

宁波市公安局打造出“阿拉警察”APP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将身份证、户口簿、驾驶证、居住证等各类实体证件电子化留存,推动实现证照验证、获取、使用全流程电子化。目前,电子证照二维码调用量达80万人次,日调用证照二维码达4800人次。

创新身份认证体系,构建虚拟“电子证照卡包”,严密人证核验机制,开辟社会认证渠道,实人实名验证,即可享受“证照电子化”应用的所有便利。构建跨域信息系统,打通公安网与互联网、手机应用与现实场景之间的数据壁垒,做到数据交换、系统整合无障碍。拓展无证应用场景,实现全市3863家旅馆业和1146家网吧的“证照电子化”应用,全市散装汽油购买网点200余家,124家加油站实现扫码登记加油。强化信息安全保障,“阿拉警察”APP运用动态人脸比对、图像文字抓取等技术,建立起一套严防公民隐私泄露的安全保障机制,拧紧了“证照电子化”的安全“阀门”。

丁祖年(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宁波市公安系统采用APP形式,将身份证、户口簿、驾驶证、居住证等各类实体身份证明证件电子化留存,在全国全省率先探索出了一套互联网环境下的身份验证新模式,不仅极大地方便了群众,而且对政府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探索了一条有益的路径。

“村情动态”“三务公开”“村民信箱”让村情管理公开透明,诉求表达渠道更加畅通。上线“涉农补贴”“农技110”“乡村旅游”等乡村振兴板块,部门、群团、企业帮扶项目惠及广大贫困农户。上线“移动办事大厅”,让群众享受无差别的“掌上办事”服务。聚焦中心工作和急难险重任务,增设“信用龙游”“组团联村”“建房管控”等板块,助推中心工作落地。同时开发上线面向社区居民的“社情通”和面向企业及员工的“企情通”,升级融合成覆盖全县域的“龙游通”,形成覆盖全县的党建、平安、管理、服务、信用五大体系,有效破解基层组织作用发挥难、村情民意掌握难、群众办事诉求难、参与治理难、脱贫致富难等难题。

陆发桃(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龙游通+全民网格”模式服务于群众需求,致力于基层治理,通过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与全科网格实现了无缝对接,形成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基层治理模式。其最大特点是“接地气”,充分尊重和发扬了基层首创精神,干部群众高度认可,参与率高,成效明显,可谓“乡村版”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样本。

杭州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移动办事之城”,以开发建设“杭州办事服务”APP和“24小时不打烊”综合自助机为抓手,进一步提升办事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夯实基础,实现数据共享。依托浙江政务服务网、杭州市数据共享平台和各部门自建业务系统,加快数据归集使用,确保“事项清单、流程再造、动态调整标准化”技术落地,实现国土局与水电煤过户事项等跨部门联办。

移动办事,升级完善“杭州办事服务”APP功能。APP已上线公积金、房产、社保、市民卡、交通等公民个人办事事项225个,预约事项276个。

一机多能,全面推进综合自助机布点应用。综合自助机已实现可办事项174个,可进行跨部门、交叉事项业务流转和办理。全市服务网点增至608个,布置综合自助机653台,大大方便了基层群众办事。

陆发桃(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杭州以“杭州办事服务”APP和综合自助机为抓手,把打造“移动办事之城”这个美丽承诺变成了现实。通过打造“服务型、数字化”平台,彻底打通了政务服务走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既彰显了杭州互联网之都的城市魅力,也为我省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样板。

湖州市聚焦“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建而未投、投而未达标”五类低效用地分类处置,联动“标准地”改革,实现土地资源要素的高效、集约配置,撬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理清土地账,打好分类施策基础。依托“智慧国土”,摸清各类低效用地的类型、成因及现状,构建全市工业用地绩效管理系统。

回收未用地,实行土地标准化后再出让。通过异地置换、依法回收、分割转让等举措,化解“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所有回收的工业用地,按照“标准地”制度,以“345”(亩均税收30万元以上、亩均投资强度400万元以上和亩均产值500万元以上)指导标准再出让。

盘活低效地,实现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通过招商盘活、收购重组、差别化政策等,消化“用而未尽、建而未投、投而未达标”土地。

打好组合拳,发挥政策集成效应。打好“五未+标准地+亩产论英雄”组合拳,引导资源要素流向优质企业和项目;打好“标准地+承诺制+一窗代办”组合拳,由“企业跑、实地跑、跑13窗”改为“政府跑、数据跑、跑一窗”。

黄勇(浙江省政协常委、经济委主任):“五未”土地处置形成了五类低效用地企业的土地倒逼退出机制,而“标准地”改革则提高了新增用地项目的准入门槛。两者双管齐下、打出组合拳,改革的集成性和协同性大增,大量闲置、低效用地被激活,转而流向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企业。湖州实践迈出了稀缺土地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坚实一步。

杭州市公安局依托“城市大脑”智慧警务云平台,探索形成“警务全天候、警民零距离、服务全方位”的“在线警务”工作模式,做法经验向全国复制推广。

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实现“数据多跑,警力少跑”,警情处置更加快速精准。全市建成视频监控点位12万余个,日均汇聚各类数据3.5亿条,推动“智能感知”基础建设、“数据运算”研判预警、“在线警务”精准导侦。

推进“交通小脑”建设,实现“数据多跑、车子快跑”,市民出行更加畅通快捷。以智能调控交通信号灯、全天候“体检”城市道路、自动发现城市道路警情、秒速设计救援车辆最优通行方案为重点,推动“城市大脑”交通治堵工作。杭州城市交通拥堵指数全国排名从2016年的第5名下降到今年的第57名。

推进“公安服务”上线,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群众办事更加方便。依托上线“警察叔叔”APP、推出居民身份证网上认证、建设公安基层综合窗口三大核心工作,实现警务服务“掌上移动办”、个人办事“远程实时办”、基层办事“线上线下均可办”。

何显明(浙江省社科院院长、研究员):杭州市依托“城市大脑”智慧警务平台,最大限度地运用大数据技术推动警情处置、交通治堵、民生服务等领域的警务机制创新,不仅有效提高了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切实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是以技术创新优化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成功案例。

在各级功能园区、产业园区或特定开发区块内,通过统筹区域共性控制指标、共享审批前置评价结果、再造审批流程环节、推行会审会商和代办机制四项举措,把投资项目功能基本相近、开发进度大致相当、审批内容基本相似的多个项目视作为“一个项目”进行“打包审批”,实现投资项目业主少跑腿、项目早审批、投资快落地。目前,这一做法已在宁波市县两级8个功能园区和产业园区推广应用,248个项目受益,每个项目审批用时平均缩减近60个工作日,项目所在区域土地利用率平均提高10%以上,总体集约利用土地面积近10万平方米、约150亩。

以“一个标准”引领特定区域有序开发:做到受理事项“一口说清”、审批服务“一套标准”、区域发展“一个准则”。以“一个项目”开展特定区域的前置审批:实施前置审批“区域打包”,变单体把关为整体把关。以“一件事情”共享特定区域的社会资源。以“一站服务”提升特定区域的审批效率。

黄勇(浙江省政协常委、经济委主任):所谓特定区域是指项目类型相近、开发进度相当、审批内容相似的产业园区。在这类区域投资项目审批中,宁波走出了“打包审批、集成服务”的新路子,其关键点是将过去以单个项目为对象的多种前置审批调整为以整体区域为对象的联合前置审批,不仅大大缩减了单个项目的平均审批用时,而且有效提高了园区土地利用效率。

基于宁波余姚法院试点,宁波市中级法院打造移动微法院,依托社交平台探索移动电子诉讼新模式。2019年1月11日,最高法院确定宁波两级法院为全国法院唯一的移动电子诉讼试点。

衢州市将“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提升为“无差别全科受理”,通过“一次取号、一窗受理、一套标准、一网通办、一次办结”模式,大力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

构建“无差别全科受理”机制。按照“中心之外无权力”要求,推动部门事项全部进驻行政服务中心,将35个部门的968个事项纳入“无差别全科受理”,实现事项、取号、系统、人员和地域5个方面“无差别”。深化政务服务信息化建设。以“四横三纵”为框架,通过应用一体融合“大平台”、共享共用“大数据”、全面触达“大服务”,推动更多事项实现“一网通办、一证通办、全市通办”。深化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实施浙江省政务服务标准化试点,创建了由事项标准、数据标准、运行标准组成的“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三标一体化模式;开展多部门联办“一件事情”,推进办事事项颗粒度梳理;参与《审批服务便民化工作指南》国家标准起草。

郁建兴(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衢州市的“无差别受理”改革,标志着行政服务中心从原来承担政府集中收发室或促进各职能部门“物理集成”的“淘宝”模式,转变为与整体性政府相匹配的“京东模式”。实行无差别受理,行政服务中心不再只是为职能部门提供办事窗口的物理平台,同时也是跨部门事务中职能部门行政流程、数据流通共享和行政权限使用的设计者。

柯桥区聚焦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最多跑一次”,开展企业投资项目审批集成式改革省级试点,于去年6月在全省率先实现企业投资项目开竣工前“最多跑一次”。

聚焦职能集成,实现“一章审批”。将分散在9个部门的78项审批事项与权限集中划转给区行政审批局,并承接省市两级下放的25项审批权限。聚焦系统集成,实现“一网办理”。以2.0版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为主体,11个部门70个投资项目审批事项实行“一网受理”;开发运行“中介评估联合服务平台”、施工图联合图审系统、建筑工程“竣工测验合一”系统,构建起“一主三副”全流程审批集成平台。聚焦要素集成,实现“一站服务”。首创“中介超市”,强化中介规范管理;开展区域性集成评估,精简单个项目评估;实行“联动代办”,分类制定项目代办流程和代办清单,由代办员代替企业跑。聚焦制度集成,实现“一诺即办”。建立以政府政策引导、企业信用承诺、部门有效监管为核心的企业投资项目管理新模式。

黄勇(浙江省政协常委、经济委主任):柯桥区成功实现企业项目竣工验收前“最多跑一次”,秘诀在于坚决推行职能集成、系统集成、要素集成、制度集成等“四大集成”,实现了“一家审批”“一网办理”“一站服务”“一诺即办”。尤其是“中介评估联合服务”“施工图联合图审”“建筑工程竣工测验合一”等举措充分体现了集成式审批的高效率。

嘉兴市以“全进驻、全覆盖、无差别”为工作指导,推进政务服务事项由分类“一窗受理”升级为“无差别全科受理”,打造“集成式”政务服务3.0版。

推进窗口全受理。将行政服务中心原来设置的企业投资项目、商事登记、医保社保等主题窗口统一整合为“无差别全科受理”窗口,代表政府进行统一收件、出件。推进事项全进驻。除省《不宜进驻行政服务中心办事事项目录》外的所有办事事项,以整体进驻、事项进驻和信息化进驻等三种形式统一进驻行政服务中心。推进数据全共享。将各部门、各条线的多个业务端集中于“一窗受理”平台进行一端办理,实现群众“一端申报”,政府“一口受理”。

目前,政务云平台累计接入单位235个、业务系统355个,完成402类证明材料共享;1189项民生事项实现“一证通办”,其中627项实现“刷脸通办”,有效解决了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跑多个窗口、递交多份资料、填写多张申请以及窗口忙闲不均等问题。并且以此倒逼数据共享,流程优化,推进整体政府建设。

何显明(浙江省社科院院长、研究员):嘉兴市创造的“无差别全科受理”政务服务模式,以“全科医生”式的便捷服务,不仅有效提升了办事群众的获得感,而且打破了基层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传统科层制管理模式全程带来的行政壁垒和管理碎片化现象,为深化政府管理模式的改革构建了强大的倒逼机制。

金华市围绕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和“最多跑一次”改革目标要求,开展全程电子化登记工作,工商登记注册便利度居全省首位;2018年9月,被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确定为“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试点地区。

郁建兴(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金华市通过平台开发和标准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全省率先推进全程电子化登记工作,并推动浙江省全程电子化登记平台上线。这项改革是运用技术进步解决治理难题的标志性事件,大幅提升了商事登记便利化程度,也为金华成为全国首个“无证明”地级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义乌市率先打造“无证明城市”,即义乌市域范围内政府机关、公共民生服务机构(含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在提供服务过程中,不得要求群众和企业提供任何形式的证明材料。

义乌共梳理出证明材料270项,分四类全部取消(直接取消85项,个人承诺制方式取消49项,部门核查方式取消86项,数据共享方式取消50项)。其中,政府机关和公共民生服务机构244项(办件量26.9万件),金融系统26项(办件量17.6万件)。

如群众到银行办理贷款:改革前需要到民政局开具婚姻证明,以此确定之后的还贷责任。改革后,可以通过两种路径不用开证明,一是银行通过“商城征信”系统查询,二是群众通过“义网通办”自助查询,银行见证。

这项改革不仅解决了群众办事过程中的痛点,而且创新了信用体系、数据共享、风险评估、作风建设等一系列制度支撑,撬动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

徐明华(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副校长、研究员):群众到政府办事,往往事关多重利益,办事部门要求验明正身是正常的。但现实中却异化为一些部门要求凡事必证,实则反映了一些人的担当不足。另一方面,政府通常拥有群众的身份信息。义乌市打造“无证明城市”就是通过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协同共享,让群众办事无证一身轻,也逼出了一个协同治理的整体性政府。

THE END
1.企业环评手续办理流程是什么企业环评手续办理流程是: 1、编制工程项目书,并携带工程项目书到所在区经发局申请项目立案。 2、到当地环保局办理环境评估事宜。 3、选中环评机构,环评机构来人查看现场,企业提供环评中所需的一切资料及一切细节。 4、根据所上项目所用各种设备、原材辅料,编制开工建设前对项目所在地周边空气环境进行检测。 5、检测...https://china.findlaw.cn/ask/question_jx_942133.html
2.企业环保管理台账到底怎么做?综合资讯是否依法办理排污许可证,并依照许可内容排污; 环保验收手续是否齐全; 企业建设项目是否依法履行环评手续及“三同时”; 环评文件及环评批复是否齐全; 企业现场情况是否与环评文件内容保持一致:重点核对项目的性质、生产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污染治理设施等是否与环评及批复文件一致; ...https://www.ehs.cn/article-21218-1.html
3.干货关于环评验收监测相关23个问题的官方答复特请示部里以下两种情况该如何处理:1、企业已办理环评报告书或报告表,根据新的建设项目分类管理目录,项目等级已调整为登记表类,该类项目是否还需要进行环保设施验收?2、企业已办理环评登记表,但根据新的分类管理目录,项目等级已调整为报告书或者报告表类,该类项目是否需要按新的环评等级重新办理环评手续并进行环保设施...http://www.hbjingmiao.com/zhengcefagui/zhishi/2022-11-07/1246.html
1.环评手续怎么办?看指南为深化环评审批制度改革,提升环评服务质效,助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生态环境局近日印发实施《广州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审批全流程服务指南》(以下简称《服务指南》),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项目环评手续办理流程,办事更顺畅、更满意,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发展。 https://www.gz.gov.cn/ysgz/xwdt/ysdt/content/mpost_9606405.html
2.企业环评手续的办理流程是怎样的在国内设立的企业申请进行环境评估的操作步骤如下所示:首先,企业有权授权给技术单位,在其进行的建设项目中落实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事宜。其次,当技术单位制定完成了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及环境影响报告表后,这些文件应依照规定及时送达到环保部门,接受审查和批准。最后,环评主管部门在收到上述报告文件后,有义务在六十...https://www.64365.com/tuwen/aaduxfo/
3.环评报告办理全攻略,详解流程步骤及环评报告书办理方法1. 办理环评手续需先填写环境影响登记表或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再向当地环保部门提交审批。 2. 报批时所需材料包括:申请审批文件原件一份、《环境影响报告书》一本及光盘,简本25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统计表原件,建设单位盖章。 3. 若只需填写环评报告表,企业可自行完成,基本无需费用,如需编制环评报告书,环...http://www.pyknmc.com/ac34C86F14D3.html
4.“潮涌浦江”投资上海全球分享季之投资政策50问来了浦江头条加快项目开工手续办理。推行区域评估,取消或简化单个项目评估,对部分评估实施告知承诺、容缺后补;简化桩基工程施工许可,允许部分项目不实施装配式建筑;优化市政公用接入服务,实现市政公用接入与项目建设同步推进。 优化项目竣工验收流程。实施项目分期竣工验收,支持企业主体工程或单体建筑先行投入使用;实行“验登合一”,加快竣...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9028189
5.企业环保管理台账到底怎么做?最全环保台账管理清单资讯前沿现今环保督查频繁,企业应建立环境管理文件和档案管理制度来应对各类各级督查/检查,明确责任部门、人员、流程、形式、权限及各类环境管理档案保存要求等,确保企业环境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编制、使用、评审、修订符合有关要求,应保持环境管理资料齐全,按照静态管理档案和动态管理档案分类分盒存放。对不按规定建立环保管理台账...http://www.beidouzhiku.cn/news/show.php?itemid=40444
6.环评公司电话环评验收报告办理流程佛山环评检测费用【需办理环评企业】:佛山印花厂,为推动计划完成,需做佛山印花厂环评 查看更多内容 佛山三水食品厂环评报告书代办中心成功办好手续食品厂环评报告书代办完成案例展示 【环评报告书代办日数】:本次佛山三水食品厂环评报告书代办耗时25日(另外,客户若有时间期限,元茂会有最短5天能达成环评报告书代办承诺)。 https://www.gdymhp.com/
7.企业办理环评应具备的条件和手续流程有哪些知识库环境评价企业办理环保手续的流程 生产企业经营过程中环保手续众多,从污染对象来划分,涉及水、气、声、固危废等等。从手续种类来说,比如环评、排污许可申领及换证、应急预案等等之类,下面我们具体来看: 2.1、企业生命周期环境保护合规管理流程 2.2、环境影响评价流程 http://www.jzx7788.com/html/zhishiku1/142663.html
8.环评中常用评价等级的判定环评就是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那么环评中常用评价等级的判定有哪些呢? 一、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表 二、风险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表 三、环境空气评价工作等级表 四、声环境评价工作等级划分 评价范围内有适用于GB3096规定的0类 声环境功能区域,以及对噪声有特别限制要求...https://www.yjbys.com/edu/huanjingpingjiashi/293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