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锋亮王亮(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
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印尼籍华裔留学生张健炽,成为首个以应届硕士毕业生身份在中国获得《外国人就业证》的国际学生。在媒体采访时,他表示自己非常喜欢上海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而且留在上海发展比在印尼发展机会更多,前景更好。2016年,在上海自贸区外国留学生招聘会上,来自上海金融学院的俄罗斯学生叶夫尼表达了同样的想法,那就是毕业后留在上海发展,因为这里的机会大得让人无法想象。
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良好表现,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倾向于留华就业。2001年,北京语言大学针对本校学生的调查发现近三分之一的国际学生想留在中国工作;2009年,北京大学进行了类似的调查,结果显示82.7%的国际学生选择来华留学的主要原因是“将来想从事与中国有关的工作”。2016年,首届来华留学人才招聘会收集的数据显示,参与招聘会的国际学生中,希望留在中国工作的比例高达95%。这表明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希望在中国得到发展。
1.踏上就业之路:中国魅力难挡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李秀珍博士专门分析了在华韩国留学生就业流向的原因,她指出国际学生选择在中国就业的主要原因是出于对未来发展的期待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管理学院的塔雷诺博士认为影响个人选择在国外工作还是在国内工作的一个最重要因素是在国外工作能够带来的更多机会。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世界上一些主要发达国家长期的经济低迷,而在这个时期,中国经济持续中高速的发展,无疑是世界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这是越来越多国际学生选择留华就业的时代大背景,而且中国稳定的经济环境,开放的国家态度也必将在未来给更多的国际友人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留学生参加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二届外国留学生就业专场招聘会。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华北电力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胡金光在对电力专业来华国际学生的就业分析中就提到电力专业来华国际学生大部分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他们不仅具有语言优势和专业优势,且生源国与中国电力企业“走出去”的对象国具有一致性,随着中国电力企业“走出去”的规模日益扩大,保守估计中国电力企业在海外需要的员工每年将超过6000人。这个就业需求对于沿线国家学生来说是具有巨大吸引力的。
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及几十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了一大批中国跨国企业的发展。如华为、小米等国际知名企业不仅在海外很多国家和地区占据了重要市场份额,同时也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设置海外办事处,推动国际业务的快速发展。这些中国的跨国公司由于薪酬待遇优越,自然也成为很多在华国际学生向往的地方。国际学生希望加入到这些知名企业中去,以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
庞大的中国市场有更多的创业机会。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背景下,国内掀起了创业热潮,很多有想法的国际友人也想利用这一政策积极进入中国市场淘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学院副院长刘金兰发现,来华国际学生在华就业地点的选择并不局限于东部发达地区或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同样成为众多国际学生创业的首选。这表明不仅仅是某些城市和地区,广大的中国土地都在吸引着国际学生的就业与创业。
中国为吸引国际学生来华提供了优厚的条件,包括覆盖面广、额度高的奖学金,这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更多的国际学生来华留学。英国爱希克斯大学的学者马赛厄斯和华威大学学者费边曾一起合作对欧盟伊拉斯谟项目奖学金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发现该项目奖学金的实施使得国际学生留在求学国工作的可能性增加了15%。因此,可以预见我国给国际学生提供的奖学金一方面会吸引更多的国际学生来华求学,另一方面也会提高他们留华工作的概率。
留学生穿着印有汉字的文化衫参加活动。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2.就业路途之中:克服各种困难
尽管在华国际学生有在中国就业、创业的热切期望与需求,但在实际过程中要实现这一期望却也并不容易。根据《2016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全年持外国人就业证在华工作的所有外国人仅23.4万人,而2016年中国的国际学生规模就已突破44万。可见,虽然很大比例的国际学生想毕业后留在中国就业,但是实际上的比例却并不高,二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语言文化的差异是国际学生留华的一大障碍。文化休克是20世纪中叶由美国学者奥博格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指一个个体来到一个不熟悉的环境导致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种种不适。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戴宝印等学者就从语言障碍、教学方式差异、沟通渠道缺失、价值观差异等方面详细描述了来华国际学生文化休克的种种表现。除了语言障碍外,不同的价值观念及教学方式的差异使一些国际学生难于参与到中国人的讨论和交流中,不利于他们的社会交往。而很多学校为了方便学生的管理,常常对国际学生进行集中式管理,独立的住宿与教学进一步阻碍了国际学生的中文习得,这也不利于他们的社会交往以及对中国国情的全面了解,会增加他们在中国就业的顾虑。
留学生学写汉字“我爱中国”。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就业信息不畅通是很多愿意留华的学生难于找到工作的另一重要因素。现行我国高校的就业工作主要服务于中国学生,除个别大学外,全国很少有针对国际学生群体的实习、求职与就业服务。韩国学者李秀珍在研究中指出导致韩国留学生离开中国的推力之一便是针对留学生的就业信息与就业服务匮乏。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蔺映真等学者在探究东盟国际学生留华就业时也指出国内学校很少有针对东盟国际学生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发布,这也使得东盟国际学生不能很好地在中国就业和创业。
除了以上各方面的原因,在华的国际学生有些可以去驻华的外国企业工作,这样也更能发挥他们的优势,但是他们却享受不到与那些企业从本土派遣人员的相同待遇,这也阻碍了他们留华工作的意愿。
3.继续前行之路:光明未来可期
国内的一些国际大都市也纷纷行动起来。2015年7月,上海市政府发布《关于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在办理就业手续和工作类居留许可方面为国际学生留沪就业提供了途径。2016年12月,在公安部支持下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出入境政策“新十条”正式实施,为吸引、留住海外人才创造了更好的政策条件和环境。北京在人才引进上也采取了有效措施。2016年1月,公安部推出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项出入境政策,其中包括大力支持优秀外籍学子在中关村进行创业实习活动,对优秀外籍人士签证、入境出境、停留居留提供支持。2016年4月,天津“津洽会”专门组织了一场京津冀外籍人才招聘会,为意愿留华的国际学生提供找寻工作的渠道。广州、深圳等城市也在积极通过人才引进促进地方发展。
一些高校也加强了国际学生就业方面的工作。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于2012年建立了国内首家专门面向来华国际学生的就业指导中心,为在校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创业培训等服务,并组织针对外籍学生的就业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