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毕业,除了护理还能干什么工作”
2024年3月,教育部将护理学调整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简称“国控专业”),这意味着国家将进一步提高护理学的教学质量,为其发展提供更优质的资源配置,未来护理学专业的办学门槛会逐步提高,相应的招生人数也会随之下降。
同时也预示着,属于护理专科生的选择正在减少——不只是各大院校专升本招生名额的大幅缩减,更为直观的是三甲医院的招聘启示上,护士岗位的最低门槛都要全日制本科毕业。
截止2023年末,全国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15.4%,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近698万人。老龄化的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护理的需求。然而,据统计全国医护比仅为1:18,还远远达不到护士数量应为医生数量两倍以上的要求。
一边是全国接近400万的护士缺口,另一边却是越来越难找工作的专科生。进退两难的处境,成了现如今困在求职市场里护理专科生的缩影:人人都说进来就后悔的护士,一批又一批第一学历为大专的年轻人却被挡在了医院门外。
受限于学历的护理生,正被迫在迷茫中寻找新的出路。
护理专科生,被困在第一学历里
“大专学历,简直快成了我人生的案底!”
当点开第五家医院的招聘公告,发现岗位表依旧从头到尾都没有一个招大专学历的护士岗时,想哭却又哭不出来的卢慧敏,只能无奈地把手机丢向枕头一边,试图用被子蒙住头逃离毕业到现在还没找到工作的现实。
都说缺护士,但都不招大专生(图源:受访者)
学历要求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已经成了三甲医院招聘的常态。
看着一个又一个市区三甲医院的招聘公告,学历受限的卢慧敏只能把目光落向还在招大专学历护士的县医院。毕业后还没找到工作的焦虑,让卢慧敏一有空就拿起手机看有没有新的医院招聘公告,生怕因为疏忽而错过考试的机会。
不过,抱着上岸决心的专科毕业生远不止她一个。
高强度的刷题让卢慧敏刚好卡进了面试。本以为距离上岸只有一步之遥的她,却在面试时紧张到大脑一片空白,磕磕巴巴地答完了全部问题。面试结束,从医院走回家的路上卢慧敏不甘心地接受了陪跑的现实。
成功上岸,每一位护理人的期盼(图源:网络)
“岗位狼多肉少,几百上千的人就只录取最优秀的那几个。”
直到第五次的报考以失败告终,卢慧敏一回到家就崩溃地把书桌上的资料和笔记全部扫到了地上。备考的巨大压力不仅成功把卢慧敏压垮了,也蔓延到了看着女儿一次又一次失败的父母身上。
自从毕业后待在家里备考,父母就开始有意无意地在饭桌上提起朋友家的小孩靠打工刚提了车,邻居家的儿子考公上岸了。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是劝卢慧敏赶紧换条更有希望的路。听着父母日复一日的唠叨,现在的卢慧敏没有像之前一样烦躁顶嘴,只是沉默不语地低头吃着饭。
回想起读书时,大几届的学长学姐只要能顺利毕业,都能顺利找到不错的工作,反观她自己却毕业即失业。如今面对动辄几百上千人竞争的岗位,一直考却一直没考上的卢慧敏也实在是没有信心和精力开始第六次备考了。
但生活依旧在继续,与其感叹生不逢时,彻底放弃考医院的卢慧敏决定拿着简历广撒网,赶紧让身心回到正轨——无论是是养老院还是医美,只要有人要就去,要是在过年前还找不到工作,直接进厂都行。
累到崩溃,但却不敢辞职
护士这份工作对于蒋楠而言,只有考上的那一刻是真正开心的。
一穿上护士服,蒋楠觉得自己就像被拧紧发条的机器,需要一刻不停地疯狂穿梭在各个病房之间。医院人手的严重不足,导致蒋楠一入职就被当成两个人用:单单是为全部病人输液、发药、抽血、取血,一轮下来就得将近两个小时。
“上班的每一分钟,都忙得像连轴转的陀螺!”
上班期间很难坐下歇会(图源:受访者)
无偿加班,让工作和生活变得没有边界感
当冗长的会议终于结束,蒋楠回到家洗漱完毕已接近十二点。
在蒋楠看来,护士这份工作除了让身体健康超负荷外,也让情绪崩溃成了一种奢侈。
在不少忍受着病痛的患者及其家属眼里,护士不仅是随叫随到的“服务员”,也是需要无条件忍受他们不满的出气筒。就算已经接手过几百上千的患者,但蒋楠走进病房面对那些咄咄逼人的患者家属,输液换药时心里还是会不自觉地发怵。
就在上个月,蒋楠需要给一位年纪较大的婆婆扎针输液,但还没完全扎进去老婆婆就开始大喊大叫。而旁边的家属立马就指着蒋楠劈头盖脸一顿骂,要不是有同事拦了一下,那巴掌就重重落到她身上了。
在人少活多的医院里,护士的情绪崩溃甚至都不被允许。所以,刚逃过一劫的蒋楠还没来得及内耗,就又开始一刻不停地在医院走廊和病房之间穿梭。
面对无偿开会加班、被患者指着鼻子骂、身体一天比一天差,蒋楠不止一次想过直接辞职。但这个念头还没持续一天,大专毕业的她看着好不容易考来的工作就又陷入了犹豫——招聘门槛普遍都提高到本科及以上,现在辞职很难找到比这家更好的医院。
而当听到又一名同事因为实在受不了医院的忙碌选择离职时,蒋楠一边对同事即将开始新的人生的羡慕,而另一边是叹息除了护理什么也不擅长的自己,只能继续卷在不知何时是头的医院绩效,卷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护士工作里。
放弃护理后的第二人生
老师、护士、公务员,可以说是家长眼中就业最好的三大铁饭碗。
在宁笙家里人的固有观念里,学了护理就相当于有了个收入稳定不用风吹日晒的铁饭碗。在宁笙中考成绩出来的那一刻,理科的严重偏科注定了她将与普高失之交臂,也让她比同龄人更早地面对人生的第一个分岔路口——未来的路到底该往哪里走?
相比起宁笙站在分岔路口前的犹豫不决,家里长辈却都一致认为女孩子最好就去当个护士,纷纷建议她去中专读个护理。虽然当时的宁笙对未来依旧一片迷茫,但她也清楚地知道,在升学的这件大事上,自己和家里人总得有一方是满意的。
就这样,在家里人的劝说之下,宁笙选择去了中专,开始了读护理的六年。
考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和职教高考,宁笙如愿考入同省的一所大专院校。从中专顺利升到大专,当时还沉浸在学历提升后毕业就能更好找工作的宁笙,根本想不到自己未来会放弃护理,选择一个和护理八竿子打不着的工作。
而这一切的转折点,都发生在宁笙大二下去外省医院实习期间。作为实习生的宁笙,需要跟着正式护士一样三班倒,不仅一分工资没有,还得倒贴实习费。
因为年轻,宁笙和其他实习生常常被外派到居民区做核酸。早上天还没亮就得坐上车前往居民区的核酸点,一天下来把拆棉签、开试剂瓶、消毒的流程重复几千上万遍,等到全部工作结束回到住处往往已是深夜。
关于这段特殊时期的经历,宁笙心里依旧会为自己担起护士的职责而自豪,但更多的却是实习时数不清的委屈与无奈:小朋友核酸需要重采却被不耐烦的家长骂不专业、认真工作全都被患者当成理所当然、时常要被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标签道德绑架……
认清自己内心的选择后,前半生都因为家里人的期待活着的宁笙,开始想要真正为自己做一次选择,为自己活一次。得知专升本考试落榜后,宁笙就拉着行李箱离开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湖南,只身一人去到北京从学徒开始学烘焙。
学习喜欢的烘焙后,每天对上班都有新的期待
“这个决定,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
虽然在北京的生活压力比以往翻了几倍,但是每天只要一走进店里闻到面包的香气,宁笙就感觉自己焦躁的情绪被缓缓抚平,在晚上闭店打烊后仍对明天的生活充满期待。而这些,都是在她学护理时从没有过的感受。
现在的宁笙在一家烘焙店当店长,同时也在慢慢筹备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烘焙店,准备在事业小有起色后再告诉家里人就算离开护理铁饭碗自己的人生也能过得十分精彩。
结语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护理,早已不再是从前那个好就业的铁饭碗。
当求职市场走进“大专要学历,本科要技术,硕士要经验”的怪圈,不仅仅是一批又一批的大专生毕业即失业,就连本硕生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一岗难求。提升学历的速度,好像永远赶不上医院提高门槛的速度。
当#护士缺口大#的词条一次又一次出现在热搜,护士日常工作中的苦与泪才会被更多人知道。不过,这些需要被倾听的崩溃瞬间似乎也是只停留在热搜词条,护士的真实处境并没有任何改变——还没上岸的依旧拼了命想进去,已上岸的每天在崩溃边缘却不敢辞职。
随着护理学被列入国控专业,护理专科生也将在未来慢慢退出历史舞台。而对困在护理里的专科生们而言,向上卷学历和向外换工作就成了摆在她们面前新的人生分岔路口。
或许,选择之后未来会再次陷入迷茫。但肯定的是,迈开脚步向前走,总会比待在原地收获更多的人生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