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刷屏,自然就变成了一种压力;一有压力,矛头所指向的两个重要的外卖平台“饿了么”和“美团”就开始回应。
“饿了么”回应得比较早,但可能就是因为回应的比较早,显得有些轻描淡写,它选择的方法是,给消费者一个选项:“我愿意多等5到10分钟”。
来看一个调查:
您愿意多等外卖5到10分钟吗?
44%说愿意,不差这5到10分钟;20%说不愿意;还有36%说看情况。
61%说能缓解;38%说不能,平台该优化算法,而不是甩锅消费者。
神奇的是,昨天傍晚6点43分的时候,还有75%的网友选择的是不能,平台应该优化算法而不是甩锅消费者。后来一股神秘的力量迅速使第一个选项快速增长。
白岩松:这股神秘的力量难道姓“水”吗?既然这个数据是失真的,我来说说我的看法。我坚决反对加“多等5到10分钟”去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解决这个问题靠的是平台和监管,不能甩锅消费者。另外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一旦说消费者很温暖,选择了“我可以多等5到10分钟”,外卖小哥就可能先送不选这项的客户,因为人家着急,然后再送给你,最后可能再次出现越宽容、越温暖的人越吃亏这样一种现象,这不合适。
从“饿了么”到“美团”今晚的回应,是危机公关,还是真诚的在准备解决问题?
怎么看待“美团”9日晚的回应,哪些是可取的?
怎么看待“把人当机器”这件事所显现出来的结果?
怎样的管理是合理的,现在为什么让大家感觉到不合理?
外卖平台该不该借鉴更长时段的评估体系?
这方面的改善其实是非常有价值的。目前很多外卖平台企业没有把外卖骑手当作可以长期合作的伙伴,而是非常短视的去看他们,包括尽可能降低他们的成本,不愿意进行长期考核和奖励,所以可能是按每单来,这样在每一单的方面都可以降低成本,甚至以罚代管,这样对他而言是有利的,所以他可能不愿意做这样的改进。我们期待他以这样的方式来去管理外卖骑手,包括让这个行业能够有长期的可持续性。
外卖骑手对这样不合理的、压迫的状态,为什么还能接受?
由危机公关转变成真诚的改变,有何期待?
本质上是我们期待企业不应该只是把这样一次危机视为一个危机,因为我们经常讲危中有机,这样一次危机看似是负面新闻,对于企业而言恰恰需要利用这样一个危机,能够更好对组织对企业进行反思,这样一个企业的存在到底是为了什么,企业的使命是什么,包括在很多方面能不能给劳动者提供一个有尊严的、安全的、体面的工作,而不仅仅是为了逐利,为了资本不断增加利润,这方面企业需要进行深层次的反思,而不是简单的措辞上的回应。
有关平台也应该充分的理解,我们并不是带着一种恶意去看待这样的事件,恰恰我们所有人都是这种业态快速兴起的受益者,因此期待各方参与其中都能形成一种共赢的角度。企业的确不能危机公关,而应该真诚的改变,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希望这次是主动的。
接下来我们要关心的是过去几年,政府的主管部门一直用一种相对宽容的姿态看着新兴业态的发展,也知道它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怕一打压这个业态就发展得不顺畅了。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该管的恐怕还得管。如何管得更好呢?
外卖骑手归哪个部门管?这个行当归哪个部门管?
此时监管部门该做什么?
这样一次时机是非常好的系统性反思的时刻。无论是平台企业、消费者还是监管部门,甚至骑手本身都需要反思,这样一个行业发展到现在,很壮大,吸纳了这么多就业,便利了这么多人的生活,但是有一个群体却长期被忽视甚至被压制,这个时候怎么系统性反思?包括产生一篮子方案去解决长期存在的根本性的问题。
消费者不该说“我同意5到10分钟”,又该做什么?
消费至上,消费者是上帝,作为上帝恰恰是应该用向善的方式来对待骑手,而不是把上帝的权利用到极限。稍不满意就差评,实际上差评是非常大的伤害。对于很多骑手而言,一个差评可能就损失很大的收入,甚至一天都过的不好。对于消费者而言,怎么样做好和扮演上帝的角色,让科技向善,是非常重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