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网络覆盖,配备专用手推车、票据打印机,日前,大兴区人民医院在妇儿楼开设“床旁结算”试点,将出院手续办理工作搬进病房,免于患者来回奔波排队之苦。从患者角度出发,提升医院管理效率的同时,也为解决医疗机构“三长一短”问题提供了有益探索。
上午九点半,大兴区人民医院住院处工作人员推着一辆蓝白色的方形小车,来到妇儿楼五层,“停靠”在产科护士站。
当天的出院名单上,总共有13位产妇。她们无论是自己,还是家属办理出院,都能这样在咫尺之遥的病房外完成,不用再跑到一楼窗口排长队了。
“医保病人涉及到医保出院结算,所以当天只是办理出院手续,需要两个工作日后再来院结算。自费病人可以实时结算,不用二次来医院,用这台出发票的打印机当时就可以给病人打发票。”收费处班组长李双介绍,因为设备整合齐全,楼下窗口办理出院的手续,在这台小推车上全部都能完成。
正说着,前几天刚生产完的陈女士,包着头巾走过来办理出院。她笑言老公正在病房给孩子喂奶,自己没什么事儿,看着小推车距离很近就过来了。陈女士将押金条、饭卡、出院通知单交给工作人员。她的饭卡余额在刷卡机上显示还有20多元,工作人员退回现金,“您两天后来院里办医保结算,带着押金条,还有当时交押金的那张银行卡就行了。”工作人员边说边将这些信息写在押金条上交还给她。
床旁结算令患者办起出院手续轻松愉快,而除了小推车上的这些硬件设备外,它的实行更需要工作人员配合,完成不少前期工作。
上午十点半,工作人员完成了当天所有产科患者的出院办理,将小车推回一层大厅住院处。开始整理款箱,以及收回来的各类票据卡证。此时住院处的两个窗口外,均已排起了20人左右的长队。
“上午都这样,今天还算是人少的呢!”李双介绍,这两个窗口需要办理妇儿楼整个楼层病人的住院、出院、结算、饭卡等多类事项。“每天出院基本都集中在上午时段,床位空出来后马上就要收进住院病人,所以住院也基本都在上午。再加上前几天出了院,现在回来办医保结算的,好几类有不同需求的办理者就都涌在一起了。”
与之相比,不用下楼就“搞定”出院手续的产妇们可谓相当幸福了。李双坦言,赶上出院人多时,小推车附近也需要排会儿队,“但那就可以坐床上等,忘了什么东西还能随时取。”在她看来,这也是“床旁结算”首先选择产科进行试点的原因。“产妇行动不便,还有宝宝需要照顾,有的爱人不在身边,是亲戚朋友帮忙,或者家里老人给办手续的。真的感觉有时在窗口说了半天,老人还是听不明白。有的听我们说完了之后仍然不放心,把东西拿来再排一次队,让我们帮着看一眼。”
据介绍,产妇办出院时需要拿着饭卡、出院通知单、住院押金条,若是自费病人,还需要住院当天刷的那张银行卡。“如果不是常办这个事情的话,可能前一天交代了,第二天也容易忘。到了窗口少拿了一个,就得上楼去取,回来从头排队。”李双表示,床旁结算打破了原来“住院处-病房”两地审核的模式,让负责审核的工作人员来到病房,从而将出院产妇的手续办理从各类排队人群中“解放”出来,为产妇及其家属提供切实便利。
据悉,大兴区人民医院的床旁结算试点,是从今年8月份开始的。但在副院长刘菊梅的酝酿中,这一想法其实已经“潜伏”了好几年。
刘菊梅介绍,目前选择产科作为试点,除了考虑产妇行动不便,家属精力分配上存在困难外,也是因为产科需求极大。“床位尽早腾出来,我们就能再迎接下一个病人。另外妇产科的护士都比较年轻,对新生事物接受度高,前期跟她们交流后,她们也非常愿意配合。”目前小推车已定制了第二台,下一步准备以7号外科楼作为第二个试点。“我们希望最终能够全院推广,只是现在的方式也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未来会继续寻找优化的空间。
而在刘菊梅的设想中,医院管理的“优化空间”还有很大。“像我们在新加坡发现,人家实际上就没有住院处,结算在后台就可以实现了,都不需要接触病人。我们现在的购物和支付已经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医院也是可以做到的。当然可能会受限于医疗系统内部的约束,但必须要逐渐去改进。”
此外,刘菊梅还计划在门诊付费方面也尝试一些改革。她介绍,目前虽然已经安置了自助缴费机,但院方发现患者对自助机的使用一直不太积极。“经常发现旁边就摆了两台自助缴费机,窗口还排大队,我们在反思是不是还有一些不方便,能不能进一步跟社会接轨?比如在两三个诊室外,就挂一个自助缴费的二维码。不需要病人提前预存,手机一扫,就可以即时结算。门诊患者毕竟更多,让他们方便,我们的就医秩序和环境也会更加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