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建设国家中医医学中心!《河北雄安新区“十四五”卫生健康规划》印发

起步区建设1家中医医学中心,到2025年,力争实现90%的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

将建设国家中医医学中心!《河北雄安新区“十四五”卫生健康规划》印发

河北雄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党政办公室关于印发《河北雄安新区“十四五”卫生健康规划》的通知

雄安办字〔2023〕2号

雄县、容城、安新县人民政府,新区各部门,雄安集团:

《河北雄安新区“十四五”卫生健康规划》已经新区管委会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河北雄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党政办公室

2023年1月5日

(此件公开发布)

河北雄安新区“十四五”卫生健康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基本情况

(二)面临形势

与《规划纲要》和《总体规划》提出的高标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要求相比,新区卫生健康还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目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水平较低,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较差。新区层面医疗卫生体系不健全,专业公共卫生、卫生应急保障等组织体系均需新建,每千人口床位、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等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服务能力不足,服务质量不高。二是现有三县医疗卫生体系与规划建设的城市医院、组团医院在管理理念、运行模式等方面差异较大,高质量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没有建立完善,鼓励和支持国内、国际优质资源聚集的政策优势尚未形成。三是卫生健康基础信息和数据不健全,健康产业起点低、基础薄,创新能力和有效供给不足,医疗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缺乏。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按照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要求,牢牢把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这个初心,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全面贯彻落实新区《规划纲要》和《总体规划》,围绕落实新区“五新”目标要求,以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核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为根本目的,推动卫生健康发展方式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不断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和卫生健康服务利用效率,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统筹卫生健康事业与健康产业协调发展,不断增加卫生健康服务供给,显著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推进医疗卫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维护公共卫生健康服务的公益性,将公平公正放在卫生健康服务的首位,合理、均衡配置卫生资源,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与健康服务,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与健康服务需求。

——坚持一体化协同服务。坚持防治结合一体、区域一体、人员管理一体、线上线下一体、医教研一体,构建整合型优质高效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推动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资源共享,坚持医疗卫生事业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为居民提供综合性卫生健康服务。

——坚持高点定位和高质量发展。坚持高标准引入优质医疗卫生与健康服务资源,加强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承接疏解与体系建设相衔接。积极承接在京部委所属医院非首都功能疏解,以需求为导向,推进服务与管理同质化、医教研一体化,与现有医疗卫生体系统筹布局,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不断完善,覆盖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智慧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人均预期寿命在2020年基础上提高1岁。

——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城市-组团-社区”医疗服务网络、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在京部委所属医院非首都功能疏解任务与现有服务体系衔接有序,卫生资源配置水平快速提高。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医疗服务均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卫生健康服务模式推进转变,医疗、预防、康复以及健康产业之间协调发展,居民健康服务需求得到较好满足。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体系建立并逐步完善,卫生健康政策环境不断优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取得积极进展。

——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改善,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明显提高,健康环境建设全面推进,健康产业快速发展,为健康雄安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智慧医疗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建成新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构建卫生健康领域覆盖全体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身份统一标识和认证服务体系,实现数据集成共享、业务统一办理、诊疗统一支撑、资源均衡调配。

三、服务体系与能力建设

(一)建设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推进“城市级医院-组团级医院-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居民提供高水平的医疗卫生与健康服务。

1.综合性医学中心建设。

积极承接在京部委所属医院非首都功能疏解,完善配套支持政策,优化承接环境,保障疏解转移项目供地,并根据国家安排部署统筹预留发展空间,疏解项目建设所需资金由中央预算内投资保障。推动首批疏解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雄安先进基地、雄安宣武医院等医疗机构建设,明确医疗服务疏解需求、服务能力和功能定位、疏解承载能力、医学科研创新与学科发展任务,打造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以收治转诊患者为主,重点处置疑难重症及复杂患者,缓解首都医疗服务压力。

统筹推进承接疏解医院项目和新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疏解医院的床位等资源配置纳入新区医疗资源规划目标,实现科学布局、功能互补、适度兼顾、全面发展。以疏解医院为牵头单位组建医联体,以三级综合医院为龙头,以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支点,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发挥三级综合医院优势,辐射带动新区医疗技术水平全面提升。

2.组团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以新区组团综合医院为牵头单位组建医共体,推动雄安宣武医院、各组团新建综合医院、三县二级医院整合所在区域医疗卫生机构,优化服务模式,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营造“全民参与、社区共治”的环境氛围。建立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大力推动“五个一体化”建设,推进医防融合一体化、区域一体化、人员一体化、线上线下一体化、医教研一体化,形成精细化管理、优质高效服务、充满活力和积极性的治理体系样板。

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统筹区域优质卫生资源,医联体医共体牵头医院应将一定比例的专家号源、预约设备检查等医疗资源交由家庭医生管理支配,方便经家庭医生转诊的患者优先就诊、检查、住院。为符合上转标准的签约居民提供预约上级医院门诊、检查检验、住院等转诊服务。牵头医院为符合下转标准的签约居民提供下转服务,并告知家庭医生团队为其提供后续治疗与康复指导。

3.三县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加强综合性医学中心、组团医院与三县医疗卫生体系的有机衔接。落实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和对口帮扶机制,快速提升三县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指导三县制定基于需求的对口支援和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计划。鼓励支持三县医院打造特色专科,进行错位发展,在持续加强现有23个重点学科建设基础上,按照大专科、小综合思路,每年培育评选重点学科,实现院有重点、科有特色、人有专长,做好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一般的专科疾病诊治,确保医院可持续健康发展。

加强三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到2025年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村卫生室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全力打造15分钟基层医疗服务圈,把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全局统筹推进,采取派驻、邻村延伸服务、流动巡诊等方式,保障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康复、健康管理等综合服务能力,拓展乡镇卫生院服务项目,支持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社区医院,提升村卫生室医疗服务能力。

(二)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与应急体系

1.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能力建设。

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组团级医院内设立公共卫生服务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公共卫生服务科,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立公共卫生服务岗,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医防融合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推进三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达标建设,改善疾病预防控制基础条件。

加强全域监测和智能预警,建立覆盖全人群、区域协同、医防协同、联防联控、智慧化的综合监测系统和传染病多点触发预警响应机制。优化公共卫生机构、组团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能设置,加强医防结合,建立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完善联动机制,推进疾病预防控制和城乡社区联动,夯实基层联防联控工作基础。

加强传染病防控,完善重大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突出重点人群和重点环节,有效落实宣传教育、综合干预、检测咨询、治疗随访、综合治理等有关传染病防治措施。加强传染病救治体系建设,完善医疗机构急诊、重症等科室设置,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热筛查门诊或发热诊室、临时留观室(点)设置,提升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能力。强化免疫规划与疫苗预防接种管理,落实国家扩大免疫规划,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不低于90%。

2.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

建立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属地管理、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高效协同、依法运行的卫生应急管理机制。构建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制定和完善突发疫情防控规范和应急救治管理办法。全面实施依法防控、科学防控、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强化科学研究、疾病控制、临床治疗、应急保障、卫生监管有效协同。

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依托城市级和组团医院,建立健全分级分类的卫生应急队伍。开展卫生应急演练,提高卫生应急保障和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提升医务人员早期识别和应急处置水平,完善首诊负责、联合会诊等制度和处置流程,提高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处置能力。探索建立社会紧急救护体系,广泛开展乡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学校、家庭卫生应急志愿者培训和演练。

推动卫生应急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完善卫生应急预案管理体系。建立覆盖社会各级各类卫生应急资源的智慧决策指挥系统,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在突发卫生应急事件监测预警与研判、应急资源组织调配、科学研究与防控救治、应急效果评估等方面发挥支撑作用。

(三)健全发展中医药服务

1.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和人才建设。

起步区建设1家中医医学中心,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1~2家特色中医馆或国医堂。到2025年,力争实现90%的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设置国医堂、配备中医医师。鼓励社会力量投资举办中医儿科、妇科、骨伤、肛肠、康复、护理等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国家中医医学中心,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医药发展核心区。

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计划,支持建设一批中医药重点学科,加强中医人才培养,开展中医药师承教育,遴选一批专家师资,开展中医药传承和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加强基层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养。持续开展“西学中”培训。

2.推广中医药文化,发展中医药产业。

推进中医药服务制度化,增加中医药服务特需项目;提高中医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应用,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推广,开展中医药知识进校园活动,扩大群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度,推进中医药文化的应用和普及。

推进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服务,支持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建设,规范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拓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鼓励有条件的中医医院成立国际医疗部或外宾服务部,提供高端中医医疗保健服务。发现和扶持具有发展前景的中医药服务贸易重点项目。

四、加强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

(一)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

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促进生育政策与经济社会政策有效衔接,合理配置母婴设施等公共资源。合理布局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服务体系,规范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应用,广泛开展生殖健康咨询服务、优生优育指导、生育力保护工作。

提升出生缺陷综合防治能力,构建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和儿童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先天性心脏病、唐氏综合征、神经管缺陷等严重出生缺陷得到有效控制。加强孕产期保健服务,深入开展孕产保健特色专科建设。开展孕后女性健康筛查等适宜技术推广,提升孕后女性健康水平。针对青春期、育龄期、孕产期、更年期和老年期妇女的健康需求,发展妇女保健特色专科,提供涵盖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整合型医疗保健服务。加大妇女宫颈癌、乳腺癌防治力度,进一步提高筛查率和筛查质量。加强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能力建设,提高救治能力。

完善儿童健康服务网络,加强儿童医疗和保健服务,依托新建三级医院儿科,积极推行发育支持护理,建设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临床重点专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与120联动,打造新生儿急救中心。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儿童孤独症筛查和干预。以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为突破口,动员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维护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推广青春健康教育、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等。

压实用人单位主体责任,加强职业健康宣教培训,倡导健康工作方式。创建职业健康企业,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健康素养。健全监测评估、工程防护、诊断救治等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加强基础设施、人才队伍和学科建设。强化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加强监管执法,提升监督监管效能。

完善老年健康服务,提高老年疾病诊疗和综合服务能力。加强老年健康教育,做好老年疾病预防,对贫困、空巢、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支持医疗资源富余的二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医疗联合体管理,与医疗联合体内的牵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心、站)等建立双向转诊机制,提供一体化、连续性服务,实现医疗、康复、护理、养老服务资源的高效协同。

(二)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

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提高健康教育服务能力。建立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发布制度,加强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监测。加强中小学健康教育,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开展健康知识进万家、进农村、进校园、进工厂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和合理膳食行动,引导公众合理膳食。健全居民营养监测制度,强化重点人群营养干预。倡导树立珍惜食物的意识和养成平衡膳食的习惯,制止餐饮浪费。开展控烟限酒行动,强化戒烟服务,大力推进无烟环境创建,加强限酒健康教育,控制酒精过度使用。

深化体卫融合,推进全民健身运动。新区建设中注重全民健身配套设施的配置,提高健身步道等便民健身场所覆盖面。倡导主动健康理念,普及运动促进健康知识。

强化数据支撑,完善人口监测机制。加强人口数据开发和开放利用,研发适合新区的人口预测技术和模型,建立健全人口预测预报、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建立完善家庭发展政策,加强推进特殊家庭服务关怀工作。

(三)建设和维护健康环境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爱国卫生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开展健康细胞(健康村、健康社区、健康企业、健康机关、健康学校、健康促进医院、健康家庭等)建设。加强公共卫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改造,推进生活垃圾和污水统筹治理,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推进农村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探索开展健康影响评估制度,推动健康融入各领域政策。

加强环境健康管理,深入开展污染防治行动,PM2.5浓度大幅下降,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继续深化流域水污染防治,基本消除劣Ⅴ类国控断面,持续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加强噪声污染治理,加强餐饮油烟治理,加强新污染物健康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强化公共场所及室内环境健康风险评价。加强医疗废物集中处理体系与设施建设。

加强职业病危害源头防控和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开展重点职业病及危害因素监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督促用人单位做好职工健康管理,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

五、制度机制建设

(一)健全全民医疗保障制度

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保障功能,促进补充医疗保险在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定型,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鼓励社会慈善捐赠,支持医疗互助有序发展。

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坚持职工和城乡居民分类保障,筹资和待遇挂钩,做实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新区统收统支。改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提高门诊共济保障水平。整合医保经办资源,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经办服务。严格执行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加强医保定点医药机构协议管理,支持发展“互联网+医疗”等服务模式。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实行医保资金区域总额预算,构建住院病人以按病种分值(DIP)付费为主,按项目付费、按人头付费、按床日付费等相结合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全面推进京津冀医保定点互认、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稳妥推进京津冀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创新基金监管方式,加强医疗行为的过程监控。积极引入第三方监管力量,建立医疗保障信用体系,依法追究欺诈骗保行为责任。

(二)完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

落实国家和省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中选结果,形成采购、使用、回款等全流程的督查考核,制定结余留用等配套措施,引导参保人员优先选择性价比高的中选药品。

建立以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1+X”药品供应保障模式,逐步提高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品规占比和销售金额占比。完善药品供应使用监测平台,从生产、销售、配送、使用等各环节多源采集数据,综合研判药品供应形势。医联体内药品供应流程实现统一目录、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指导、统一监管。完善短缺药品预警及应对机制,及时处理短缺药品预警信息,保障短缺药品供应。逐步实现医疗机构用药目录遴选评价,科学调入调出目录药品。

(三)完善综合监管制度

推进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建立完善政府监管主导、第三方广泛参与、医疗卫生机构自我管理和社会监督为补充的集中、统一、专业、高效的综合监管和执法监督体系,形成政府监管、执法监督、行业自律、各方参与、社会共治的综合监管治理新格局。加强卫生健康监督能力建设,以需求为导向,创新监督执法方式。加强卫生健康监督执法信息化建设及信用制度建设。

(四)深化国际合作交流机制

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加强卫生健康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建设全球卫生健康共同体。深入参与“一带一路”等卫生领域合作,尤其加强传染病联防联控,推动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发挥政策优势,在审批、实验、应用等环节加强创新和突破,与国际领先水平接轨。吸引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创业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引领医学科技创新。推进医学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国际互认,建立国外和海外医学人才吸引、使用、管理制度,允许外籍和港澳台地区医学人才在新区执业、创业。

六、科技、人才与信息建设

(一)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医学科技水平

坚持合理布局、错位发展、分步实施,继续开展新区临床重点学科(专科)建设。围绕死因顺位排名靠前的疾病,重点加强肿瘤、心脑血管、呼吸、内分泌、妇幼健康等学科建设,满足重大疾病防控需求。发挥引进优质医疗资源优势,培育神经、消化、循环、运动、精准医疗、再生医学、转化医学、中医、针灸等一批强势学科。支持公共卫生和健康产业发展,在分子生物学、人工智能、干细胞、医学检测诊断、食品营养、新药研发、医疗器械开发、中药制药等领域形成特色优势。

(二)加强人才建设,创新人才制度机制

加强高层次卫生人才培养和引进,制定高层次人才分类标准和吸引办法,建设生命健康人才高地。合理配备医、护、药、技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优化人才结构、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明确公共卫生人员配备标准,加强专业技术培训,保障工作待遇。加强卫生管理人员配备,推动管理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加强养老护理、妇幼保健、职业卫生、放射卫生、检验检测、康复、心理、营养、生殖健康等各类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加强健康产业人才建设,建立适应健康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制度。

创新集聚人才的制度机制,营造“我要来雄安”的人才环境。创新卫生人才培养机制,推进实施“雄安医学英才计划”,开展面向全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制定新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人才配备标准,推行岗位管理,实行同岗同薪同待遇。完善医师、护士执业、注册模式,促进卫生人才合理流动。社会办医机构人才在重点学科建设、职称评定、学术地位等方面同等对待。深化卫生职称制度改革,推进新区和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自主评审。推进医疗卫生机构薪酬制度改革,加强人员经费保障,允许医务人员通过兼职兼薪获取报酬,实行高层次人才协议工资制等分配办法,从提升薪酬待遇、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社会地位等方面,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落实医疗卫生机构在岗位设置、人员招聘、岗位聘任、薪酬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发挥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的作用,规范服务流程和标准,做好卫生人才社会化服务。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医疗高地

建设新区卫生健康信息平台,按照新区块数据平台的标准要求,从业务数据直接生成新区智能城市管理要求的数据并与新区块数据平台融合。制定新区信息化建设数据标准和接口标准,实现数据集成共享、业务统一办理、诊疗统一支撑、资源均衡调配,个人电子健康档案新区医疗机构之间互联互通。全面推进国家、省卫生健康委推行的电子健康卡建设,以电子健康卡为载体,构建卫生健康领域覆盖全体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身份统一标识和认证服务体系,实现跨机构跨区域诊疗服务一卡通用。

七、发展健康产业

发展卫生健康标准化建设与认证体系,引领国际卫生健康技术创新和行业规范。

(一)优化产业布局和政策体系

发挥疏解政策对疏解医院的推动作用,激发高水平医疗卫生人才在新区干事创业热情,制定出台医师执业“一地注册、区域有效”制度、乙类大型医用设备审批流程、临床试验管理规范等具有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落实医疗价格调整程序和触发机制,为疏解医疗机构落地保驾护航。

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产业支持政策体系。放宽市场准入,完善审批方式,健全市场竞争规则、投融资政策、定价政策、科技和人才政策,不断优化健康产业发展支持政策体系和运行环境。健全产学研用协同机制,推动医教研用一体化发展。加强医学科技创新,推进医疗机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高效协同,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机衔接。坚持全球视野推动健康产业发展,在组织形态、产业分工、运营模式、要素配置、信息共享等方面融入全球价值链,培育一批特色鲜明、高水平质量的健康产业综合体和产业集群。

(二)加强卫生健康标准化建设与认证

满足小儿推拿、保健按摩、健康美容、皮肤照护、健康管理等健康保健服务需求,制定机构健康技术服务标准,按照国际规则开展机构健康服务认证和专项技术服务认证。推广健康服务技术,规范健康服务质量,持续提升健康服务水平,建设健康技术聚集区、服务标准发源地、服务质量示范区。

以健康服务需求为导向,设立健康技能建设项目,建立健康技能标准化培训体系。按照国际教育培训认证规范,整合国内外专项健康技术资源,制定技术能力评定标准、教学资源开发、师资教学能力、机构培训能力、考核能力等认证培训标准体系,加强培训基地、考核基地和培训师资、评定考官队伍标准化建设,建立人员专项健康技术标准化培训认证体系。建设健康技能标准研发地、全民健康素养示范区、技能培训核心区。

(三)发展全链条的健康产业

发展高端医疗产业,围绕全生命周期打造国际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康复养生等医疗产业链。引入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和社会资本,重点围绕母婴服务、干细胞移植、再生医学、转化医学、医学检测诊断等,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医疗产业集群。

发展医疗卫生行业下游配套产业,随着新建医疗卫生机构开诊运营,利用市场化规模效应,支持社会力量开办专业洗消、医疗陪护服务、专业理疗、家庭护理服务机构,丰富医疗卫生行业下游配套产业链服务能力,进行前期市场培育,为整合型医疗体系全面建设,提供专业化、市场化供给侧新力量。

发展健康保险业,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多层次产品和服务,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补充医疗保险,开发各类医疗、疾病保险和失能收入损失保险等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提供疾病预防、健康保险、养生保健等服务。开发长期护理险、医疗意外保险等多种形式医疗执业保险。

发展医疗健康产业新业态,推动卫生健康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利用信息化、5G技术、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培育新的健康服务模式和业态。促进健康服务和预防保健融合发展,拓展健康管理服务产业链。建设健身休闲综合服务体系,促进体育与卫生健康融合。推动医疗和食品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开发新型保健食品和功能食品。推进医疗卫生和社区服务融合,将家庭健康、康复护理等医疗卫生服务融入社区建设。

八、保障与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分工协作机制

(二)加强投入保障,完善卫生健康筹资

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健康需求相协调的投入保障和筹资机制,明确政府、社会与个人的卫生健康投入责任。政府承担对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的投入主体责任。对于区域医疗中心、组团医院以及非立公医疗机构的部分服务,建立以事定费,政府购买服务为主的补偿机制。引导社会力量主动参与新区医疗卫生建设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完善扶持政策。发展公众健康慈善事业,开拓慈善性社会投融资渠道,鼓励提供慈善捐赠。

(三)加强社会宣传,完善监测评估机制

多渠道广泛宣传卫生健康工作进展、成效和面临的形势,增强社会认知,争取社会和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保障规划有效实施。完善卫生健康宣传和网上舆论工作体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制订规划监测评估方案,对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进行阶段性监测和中期、末期评估,及时发现实施中的问题,研究解决对策。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进群即领

扫码加入

扫码进群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意见反馈

下载APP

健康界APP

了解更多

返回顶部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THE END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开幕雄安新区雄县黄湾村:落后村的“翻身记” 我省收听收看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 廊坊香河县融媒体...9月1日起我省取消所有省内异地就医备案 参保人员省内就医可直接结算 省应对疫情工作视频调度会 召开 衡水...2023年河北省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发布 个人缴费每人每年380元 省军区组织驻冀部队和民兵参与灾后重建 ...http://www.qiyi.com/v_2dn30w9dpp8.html
2.医保患者出院流程就医流程5、除保定地区之外均属异地报销范畴,雄安新区(安新、雄县、容城)也属异地。目前由于医保中心异地端口问题,导致异常情况较多,等待时间较长,非我院能解决的问题,请患者理解。如有需求,可与参保地医保部门沟通,也可回参保地报销住院费用。 6、因微信、支付宝退费有三个月的限制,超过三个月未办理报销业务的患者,来院...https://bdetyy.cn/?m=show&cid=21&id=391
1.异地就医备案详解异地就医备案详解 异地备案原因:参保人到参保关系所在地区以外的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就医,需要按照参保地要求,提交异地就医登记备案表和相关材料办理异地就医备案手续。 需备案人员:异地长期居住或临时外出就医的参保人员办理异地就医备案后可以享受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其中:(一)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包括异地安置退休人员、异地长期...https://www.tjxzf.gov.cn/public/6600291/13972683.html
2.最新雄县医保异地就医备案图解来啦!最新雄县医保异地就医备案图解来啦!政务:雄州之声 2021-07-25 21:03 原标题:《最新雄县医保异地就医备案图解来啦!》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3742069
3.医保政策5605289(居民) 21 电力 87933317 22 制卡 89632715 2、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已成为全国异地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的定点医院,跨省异地就医患者,参保地备案后可实现出院直接结算。 3、河北省内参保患者门诊慢、特病认定采取网上申报、定点医疗机构认定的模式。 参保人(或家属)登录微信小程序“河北智慧医保”平台进行在线注...https://www.hbydsy.com/jyzn1/ybzc.htm
4.雄安新区安新2023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明白纸(六)城乡居民意外伤害待遇:参保居民因意外伤害住院的,不能在医院直接结算,需拿回安新城乡医保中心报销。 二、住院备案报销规定 (一)省内就医:在河北省内定点医院持社保卡(电子社保卡、医保电子凭证)住院的无需备案,出院直接结算。 (二)省外就医:需要去省外住院的,需在河北省医疗保障局微信公众号做跨省临时异地就医...https://www.xaxqrcw.com/article/index.php?c=show&id=5276
5.河北省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方案(2024—2028年...开展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全面落实持居住证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常态化为符合条件的定点医疗机构开通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加大持有居住证的省内户籍人口申办低保等社会救助力度。对临时救助取消户籍地、居住地申请限制,由急难发生地直接实施。https://www.abeedata.com/home/article/detail/id/26123
6.雄县的社保卡在什么地方激活昨天,市人力局副局长陈蓓做客北京城市广播“市民对话一把手”节目时透露,医保个人账户封闭管理后,原来打入存折的资金将进入社保卡,市民不仅可刷卡就医,还可持卡购药。此外,城乡居民保险将实施“上不封顶”政策,具体实施细则将在今天发布。近来,“职工... https://m.shenlanbao.com/he/979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