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面临哪些新机遇新挑战?

央广网北京8月26日消息(记者张棉棉刘会民)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8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南海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

迈入新发展阶段,中国将面临哪些新机遇新挑战?对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又将作出哪些重要部署?8月25日,参加本次座谈会并在会上发言的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陆铭接受了我们的专访,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解读。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从1953年至今,在13个五年规划(计划)的引领下,我国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

从2021年开始,我国将实施“十四五”规划。目前党中央正在组织制定“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议。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主题就是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陆铭认为,这就要求我们用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陆铭表示:“从国内角度来讲,中国的人均GDP如果不出现大的意外的话,将在‘十四五’期间达到国际公认的发达国家水平。在这个阶段,一些比较领先的大城市和都市圈,它的创新能力、科技水平、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会有进一步提高,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也会更大。从国际经济角度来讲,如何在开放过程当中、存在竞争的过程当中,仍然能够加强国际合作,加强对于发达国家技术的学习和追赶,这些我觉得也是新的发展阶段要面临的越来越多、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如何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之一就是“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他特别强调,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陆铭认为:“内循环和外循环之间的关系,我认为不能把这两者简单对立,更不能认为在外循环受到影响的情况下,把内循环当作是一个替代。如果中国能够启动内需,让中国国内的消费和投资的结构比率趋于合理化,就使得国内经济可以迈向一个更加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也可以提高中国居民的福利水平。与此同时,国内经济的一些结构调整,实际上还有利于促进国际大循环。”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我们更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陆铭表示,这再次凸显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陆铭说:“国内经济在逐渐进入到高收入国家水平以后,客观上就会要求在一些新的产业、新的技术上有所突破,来满足国内循环意义上的国内需求。比如最近这些年,互联网+的一些产业,数字科技、数字金融,都逐渐成为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在去全球化的趋势之下,中国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国内加快技术创新的速度,在一些关键的、卡脖子的领域里面能够取得技术进步,来突破国际上有可能的技术壁垒。这一点对于中国国内大循环持续推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

针对国际社会对经济全球化前景的担忧,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作出重要判断——国际经济联通和交往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并提出,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同时,总书记强调,越开放越要重视安全,越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着力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炼就金刚不坏之身。陆铭认为:“不能因为存在这样的一些安全、忧虑和隐患,就停止我们开放的步伐,而是应该进一步改革开放,形成国内国际两个双循环。我想有一些安全问题是可以在发展中逐渐得到解决的,甚至有一些安全问题并不只是中国的问题,而是全人类各个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如果中国能够引领国际发展的潮流,提供解决方案,在一些需要国际合作共同促进安全的领域加强合作,参与国际规则的设立,我想不仅能够有利于我们自身的安全,也可以为国际社会的共同安全问题提供来自中国的解决方案。”

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互联网深刻改变人类交往方式,社会观念、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发生深刻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陆铭认为,这也为未来社会治理提出了新要求。陆铭表示:“我认为党中央在未来的社会治理方面所提出的发展目标是非常好的。随着后工业化社会逐渐到来,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将出现越来越多的个性化需求。市场、政府和社会三方如何共同努力配合,将成为下一阶段中国社会治理变得更加高效、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安全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THE END
1.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机遇的价值,在于是否得到了有效运用。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创造并把握战略机遇的政党。百余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总是能够在重大历史关头,从战略上认识、分析、判断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并作出科学的战略判断...http://news.hnr.cn/rmrtt/article/1/1682377678264872961
2.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理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机遇的价值,在于是否得到了有效运用。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创造并把握战略机遇的政党。百余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总是能够在重大历史关头,从战略上认识、分析、判断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并作出科学的战略判断...https://sj.cbg.cn/wap/show/5849-3052773.html
3.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人仍然处于什么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这是青年大学习第十季第五期课后作业第五题问题。下面小编分享青年大学习第10季第5期课后习题作业第5题答案。 青年大学习第十季第五期课后习题作业第5题答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人仍然处于___,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http://www.mnw.cn/keji/mi/2338798.html
4....电力设备行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这也给相关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在宏观政策、市场需求和企业业绩等多方面的利好因素推动下,电力设备行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这也给相关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何才能抓住行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呢?特变电工的发展之路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从新疆昌吉的一家街道小厂起家,到1997年登陆沪市主板成为我国变压器行业首家上市公司,并通过并购重组,逐渐...https://xueqiu.com/8353550788/312431498
5.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何为新质生产力?中央提出,新质生产力是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具备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 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哪些有利条件?全国各地如何抢抓机遇发展新质...https://www.zgsyb.com/news.html?aid=677723
1.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机遇的价值,在于是否得到了有效运用。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创造并把握战略机遇的政党。百余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总是能够在重大历史关头,从战略上认识、分析、判断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并作出科学的战略判断...https://web.shobserver.com/wx/detail.do?id=634548
2.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新的战略要求...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 A. 战略规划 B. 战略目标 C. 战略方向 D. 战略阶段 如何将EXCEL生成题库手机刷题 如何制作自己的在线小题库 > 手机使用 分享 反馈 收藏 举报 ...https://www.shuashuati.com/ti/6c54489f280f4f37994f1cf7205063e2.html
3.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底气优势和机遇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发展具有“五个战略性有利条件”,面临新的战略机遇,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底气、优势和机遇,推动中国经济大船乘风破浪持续前行。 今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积极因素不断积累,高质量...https://www.ccps.gov.cn/xxwx/202311/t20231115_159874.shtml
4.科学把握我国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理论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严整、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基本内容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进入新发展阶段——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具体包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进入新发展阶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等。 https://www.workercn.cn/c/2022-09-02/71529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