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检验检疫部门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贡献作用得到了包括国家质检总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日前,由国家质检总局组织的专家组日前对江苏如皋港进境粮食指定口岸的建设情况进行考核、验收,充分肯定了进境粮食防疫管理体系、码头接卸仓储、查验平台、实验室建设等软、硬件设施等各项建设工作。
江苏检验检疫细化流程积极布局“指定口岸”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获悉,进境产品指定口岸管理制度,是一项国际认可的检疫措施。《国际植物保护公约》《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和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的陆生动物法典,以及欧盟条例、美国联邦法典等,都对进口禽类、猪类和所有野生动植物或其制品进出口,均需通过指定口岸。江苏检验检疫局不断加强指定口岸的建立、申报和管理。主动联合地方口岸管理部门,在指定口岸建设前,协助统筹口岸布局,做好研究规划,合理布局,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先后对因产业集聚效应差、周边区域存在同类型口岸的多个粮食、水果指定口岸、木材处理区等,取消立项评估和项目验收,保证了指定口岸工作的科学性。
江苏检验检疫局还明确指定口岸申报流程,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规范化标准,辅以严格的验收考核和后续管理。
根据质检总局发布的《进境植物种苗指定口岸标准》、《进境水果指定口岸检验检疫建设要求》、《进境食用水生动物指定口岸基本要求》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江苏检验检疫局对指定口岸的基本条件和考核流程进行细化:
明确指定口岸技术条件,要求指定口岸技术条件由口岸基础和检验检疫两部分组成,各类农产品据各自风险特点制定具体的进境指定口岸技术条件。
统一考核流程,明确指定口岸考核管理由经营单位申请、地方政府推荐、分支局受理、直属局初审、质检总局组织验收五个环节构成。
在规范化指定口岸管理方面,江苏检验检疫局从政策扶持、能力提升、业务发展、把关成效等环节,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对地方政府、运营单位、检验检疫部门推动指定口岸发展情况实行量化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实施动态管理的重要依据,促进指定口岸提升综合效能。
推动产业聚集发展助推企业做大做强
江苏进境产品指定口岸管理制度的实施,有效地推动了外向型产业聚集发展,带动了地方产业形成集港口商贸、物流、加工、储运等为一体的综合产业体系,形成以粮食指定口岸为核心的进口粮食深加工产业区域群。
江苏泰州港2014年获批成为全国首批进境粮食指定口岸,如今已经累计进口粮食及其制品1400万吨,进口油脂压榨能力达到2.2万吨/天,累计出口油料加工副产品豆粕62万吨,成为省内压榨能力最大的油脂加工集聚地。
张家港随着口岸功能的完善,进境粮食类农产品数量年均增长约15%,2016年突破400万吨。进口种类也由单一品种增加到大豆、油菜籽、大麦、玉米、高粱、玉米酒糟粕等多个品种,产业辐射区域也扩大至江、浙、沪、皖、赣、湘、鄂、川等地区,集聚和扩散作用显著提升,对长江经济带的影响力和带动力进一步加大。
截止2017年10月,江苏南通、泰州、张家港、连云港、江阴等口岸已经集聚中粮、中储粮等国有企业,益海、嘉吉、邦基等外资企业,润华、汇福等民营企业等11家,国内外主要粮油企业全部在江苏实现布点。
通过指定口岸建设,全省集中资源、统一标准、规范建设,加大设施、设备、人员的投入和配备,检验检疫基础设施及口岸疫病疫情防控能力显著提升,有力地防堵了国门生物安全风险隐患及薄弱环节。2016年,江苏局进境植物疫情截获综合评价得分居全国系统第一,其中截获有害生物2531种、187944种次、其中检疫性有害生物186种、22091种次。去年,江苏检验检疫局从进境植物、植物产品、运输工具、邮寄物及旅客携带物中截获各类有害生物2894种183050种次。其中检疫性有害生物271种24980种次,同比分别上升29%和13%;全国首次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11种,其他有害生物12种,在系统内遥遥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