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正成牧业有限公司始建于1996年,是一家集研发,生产,仓储,销售,养殖为一体的专业化公司,产品涵盖五大系列,包括猪、牛羊、禽等家畜配合饲料,浓缩饲料,精料补充料,复合预混合饲料共百余个品种。
尊敬的用户:
正成技术团队
日期:2023年8月11日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们产品的信任和支持!今天荣幸地通知您,正成的E003肉牛精补料产品进行了一次产品优化和重要升级,产品的外观形态和营养方面都做了改进和完善。我们的目标是不断升级我们的产品,以满足市场和用户的需求。
E003升级前
E003升级后
二、在1~2小时后胃和十二指肠就空了,连小肠前半部分也将其内容物进一步向后移到了其他吸收部位,并在肠道比较靠后的地方被有益菌继续加工处理。
三、“是的,有些笨猪不喜欢这种香气宜人的固态过渡料”,有小猪这样认为。而那些笨猪是这样想的——“它既不湿润也不热,硬的像沙子一样,尝起来的味道或感觉不像乳汁,我猜里面一定含有很多纤维物质,对我不利。我不会去吃的,我相信妈妈很快就会出现的”。
四、经过3~4小时以后,仔猪已变得饥饿难耐,同一栏内的一些胆大的非常饿的小猪开始尝试着吃固体饲料。“或许我可以试着再吃一点”,小猪一边这样想一边继续吃。虽然固体饲料不是很好的乳汁代替品,但吃多了以后也能消除饥饿感。这就是所谓的“摄食过量”。
五、但仔猪的胃是无法扩张的,不能容纳仔猪吞咽下去的全部固体饲料,这些食物只有两条代谢途径:一是被吐出来;二是通过最自然的线路进入十二指肠,再到等待补给的小肠,从而再次激活饥饿反射。
七、最终,食物带着错误的吸收信号并搭载着有害菌很快就到达了小肠。
接下去发生了什么
1、食物在小肠的最前端形成了一个堵塞,不能被充分地吸收,于是滞留在这个位置。这是严重的消化不良。但对细菌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繁殖场所,可以获得免费的食物。它们快速繁殖,释放出毒素来破坏脆弱的吸收结构——肠绒毛(覆盖在细胞表面识别和吸收经适当消化过的营养物质。但不吸收那些没有充分预消化过的物质)。
2、细菌会引起肠绒毛防御性地缩短,导致巨大的吸收面积(每头仔猪都有大约半个足球场那么大的吸收面积)可能被缩减至只有足球场禁区那么大。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大幅度下降。
3、这个肠绒毛减少的过程会刺激肠绒毛基部的细胞(隐窝细胞)慢慢渗出水分。这一过程使食物被液化,同时刺激排便,将堵塞的食物沿着消化道下游清除出去,使消化道变得顺畅。这就是腹泻——像冲厕所一样帮助清除消化道中潜在的致命物质。
养过母猪的朋友们都知道,母猪产后不食是个多么头大的问题。母猪饿几天没有事儿,可是猪娃一旦没奶吃,天天可怜巴巴的去拱自己的娘亲,母猪又没那么多奶,各种翻身各种哼哼,最后小猪消瘦,拉稀,生命岌岌可危。那场面是真感人,每个养猪人都不想看到。
一、产后不吃原因多
由于母猪产仔过程中消耗很大体力,消化功能相对减弱,很容易造成母猪厌食和不吃食,必然影响泌乳而使全窝仔猪受损,下面给大家总结了一下母猪产后不吃食的几个原因:
1、产前喂食过多的饲料,加重胃肠负担,引起消化不良。严重的还会便秘。
2、由于产后大量泌乳,血液中葡萄糖、钙的浓度降低,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害,分泌机能发生紊乱,造成泌乳量减少,仔猪吃奶不足而骚动不安,干扰母猪休息导致母猪消化系统紊乱。
3、部分母猪产后患有阴道炎、子宫炎、尿道炎引起不食,以及现在的隐性蓝耳病。
4、因分娩困难、产程过长,致使母猪过度劳累引起感冒、高烧导致母猪产后不食。
二、产后不吃食的治疗方法
1、产前适当控料好
产前3天减料到日常量的1/2或1/3,产仔当天不给料,产后3到5天逐渐增加日喂量,到第5天可满足供应,这样可防止母猪消化不良而“顶食”,另外不能让母猪吞食胎衣引起消化不良。
2、防止便秘要重视
饲料过干或青饲料不足引起母猪便秘,食欲不佳。应在母猪料中多加入麦麸。出现便秘的要用温肥皂水灌肠,12小时一次。
3、饲料加些小苏打
母猪产前产后饲料添加小苏达(每吨料3千克),中和猪胃里面的过多胃酸,避免因胃酸过多胀气而引起的不食。
4、青绿饲料不能少
产前、产后多喂青绿饲料,一是改善母猪的伙食,增加食欲,二是能够预防母猪的便秘发生。建议大家在自己的猪场周围种一片番薯藤或其他作物,保证自己的猪场随时都有青绿饲料给猪饲喂。
5、疾病治疗要及时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畜牧兽医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年以来,我部分批组织部分地区开展无纸化出具动物检疫证明(以下简称“无纸化出证”)试点,取得明显成效。为进一步强化动物检疫监督全链条智慧监管,提升工作效能,我部将在全国范围内加快推进无纸化出证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通过加快推进无纸化出证,畅通产地、途中、目的地等环节动物检疫监督信息,构建链长面广、高效协同的智慧监管网络;加快应用信息智能分析、纠错、提醒功能,优化监管方式,强化监管能力;完善行政许可、备案等事项网上办理机制,提升服务便利化水平。
二、总体安排
(一)自2024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无纸化出证(动物B证),各地原则上不再出具纸质动物B证。
(二)自2024年1月1日起,在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等6个省份开展无纸化出证(动物A证)试点,对6个省份间跨省调运动物实施无纸化出证,试点范围内原则上不再出具纸质动物A证。此前我部同意的吉林、浙江、湖北、贵州等省无纸化出证(动物A证)试点继续开展。
(三)自2025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无纸化出证(动物A证),各地原则上不再出具纸质动物A证。
我部将结合工作实际,调整优化动物产品检疫证明有关规定要求。已经启动的动物产品无纸化出证试点继续开展。
三、工作内容
(一)推行线上申报。持续提高“掌上办理”覆盖面,提升便民服务水平。推行货主、动物种类、用途、启运地、目的地等信息的“菜单式”管理,提升动物检疫申报信息填写的效率和准确性。完善系统自动核校功能,推进动物强制免疫、检疫申报数量关联管理,对申报检疫数超过强制免疫数的,及时发出预警提示。
(二)优化出证管理。实施官方兽医与动物检疫申报点关联管理,明确出证权限和范围,建立动物检疫出证工作量智能核查机制,及时发现出证数量异常情况。加快推进畜禽运输主体、车辆备案信息全国互联互通,实现备案信息在动物检疫环节自动查询。健全信息系统智能纠错功能,对动物检疫证明信息漏填、错填、不规范填写等情况实现自动提醒。
(四)完善基础信息。加强动物检疫监督基础信息管理,通过兽医卫生综合信息平台“官方兽医”模块,及时新增、注销、更新完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动物检疫申报点、官方兽医等信息。结合畜牧兽医生产经营主体统一赋码工作,调动多方力量,在养殖档案填写、强制免疫、动物检疫、畜禽屠宰管理等环节,完善养殖场(户)和屠宰场所基础信息,发挥好动物检疫申报受理环节的查漏补缺作用。
(五)规范数据管理。按照部省两级系统对接技术规范要求,完善省级信息系统,实现动物检疫监督数据实时传输、全国互认、本地存储。加强数据传输时效管理,实现跨省调运畜禽检疫、指定通道检查、落地报告等信息实时上传,对于漏传、错传、延时上传等问题,及时查明原因,防范、查处违法违规情况。
四、有关要求
(三)强化信息安全。各地要加强动物检疫证明防伪管理,防范伪造、变造动物检疫证明等行为发生。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各地要分别做好部、省信息系统建设运营和网络数据安全保障工作,加强动物检疫监督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防护,确保信息系统和数据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