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形状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掌握形状的概念和形式,并学会应用各种形状来组成艺术画面。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在学习中体会造型元素--形的魅力,尝试自己动手,运用构成原理创造各种画面,并从中体会到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形状的概念和形式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各种造型组成画面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欣赏各种平面形状
师问:看了这些形状,你们能给他们归类吗?为什么?
生答:略
2.导入课题:《形的魅力》
二.发展阶段:
1.《形的魅力》的特点(学生讨论找规律)
展示各种形状。
师问:请找一找它们有什么规律(学生讨论)
生答:略(内陷或者外突)
师小结:形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点、线、形状、色彩等)
2.形的分类(知识窗内容)
几何形(三角形、正方形、矩形、椭圆形、多边形等)自由形(随手画的形状)
3.形的特点(外形和骨式的变化):
有规则--
无规则—
三.拓展阶段:
1.怎样运用各种形状组成画面(小组讨论)。
师小结:首先要创造出各种形状(剪出形状)
2.制作步骤(教师示范)
四.学生作业:(第2课时)
1.作业要求:小组合作设计、制作一幅画。(注意作品要有主要的色彩倾向)
2.学生练习
3.教师巡回辅导。
五.作品展示:
1.小组单位展示、评述学生自己的作品。
2.学生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并评述自己的作品。
六.拓展(走进大师)
欣赏米罗和康定斯基的作品
本课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
识记
1、形的概念
形一般是指平面的形状,它可分为几何形和不规则形。
2、几何形的概念
几何形是指轮廓线呈现规则的形状,如正方形、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椭圆形等。
3、不规则形的概念
不规则形是指轮廓线呈现自由形式的形状,如我们徒手随意表现的各种形状。
4、各种形的特点
几何直线形给人带来了安定有秩序感。
自由直线形给人带来了不安定,有动感。
几何曲线形给人带来了自由、整齐有序。
自由直线形给人带来了优美、自由。
了解
1、简单了解米罗、康定斯基和他们的作品
教学反思:
由于实际原因,本课做了一些调整。讲学生作业的部分作为第二课时。学期刚开始,大部分学生不会带齐材料,所以第一堂课主要是讲授知识点和上课的注意点并布置下一堂课要准备的材料和工具。学生了解形状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基本元素之一。能掌握形状的概念和形式,并学会应用各种形状来组成艺术画面用各种形状。本课还可以引导学生多去思考创造什么作品或运用装饰像框等方面。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还了解到了几位艺术大事,拓展了视野。
第二课形体的组合
课时:1课时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形体是具有三维空间的立体实物。掌握形体的基本知识,并学会应用各种形体来组成艺术作品。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在学习中体会形体的魅力,尝试自己动手,进行雕塑创作。并从活动中体会到乐趣。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利用废弃物进行再创造,美化环境。
认识形体的基本特点,另外要学会小组之间的合作
学会运用各种形体进行雕塑创作
学生准备:
1、收集各种长方形、方形、圆形的盒子(牙膏盒、化妆品盒、药品盒、零食盒等),塑料瓶及易拉罐,各种玩具小球等废弃材料。
2、双面胶、固体胶、剪刀、小刀、彩色纸、水彩笔或者油画棒。
教师准备:石膏几何体、教学课件、照相机
一.复习导入阶段: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形的魅力》,有几何直线形,几何曲线形,自由直线形和自由曲线形,但无论哪种形,它们都是平面的形状。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里,还有很多物体是由立方体、球体、圆柱体、锥体等形体组成的。那什么是形体呢?形体有哪几种呢(课件出示问题)
1.学生自学
请同学们自学第二课的内容
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形体的特点:是指具有长、宽、高三度空间的立体实物。它可分为“自然形体”和“几何形体”。(课件出示)
3.探讨形体组合的规律
了解了形体的特点和分类,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形体的组合的规律?
《形体的组合》的特点(学生讨论找规律)
展示各种建筑、雕塑形体等。
师问:请欣赏,找一找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
4.师小结
形体组合的规律:
1)从下往上,从大到小重叠的组合,成宝塔状。
2)竖的、横的或者是大的、小的形体交错的组合。
3)形体之间相互倾斜的组合。
总之,各种形体在组合时注意上下左右的平衡。
形体是建筑、雕塑基本结构形的分类(知识窗内容)
几何形体(人工制成的一些立体形态)
自由形体(自然界存在的)
4)
了解了形体的组合规律,那怎样运用各种形体组成立体雕塑作品?
1.怎样运用各种形体组成立体雕塑作品(大小组讨论)。
2、让学生把自己准备好的废弃物--立体形的实物,展示并思考再创作。
3.制作步骤(教师示范)
4.参考学习同龄人的作品
四.学生作业:
1.作业要求:小组合作设计、制作一件立体作品。
2.学生练习。
六.收拾和整理:
收拾并整理好自己的桌面。
1、形体:形体是指具有长、宽、高三度空间的立体实物。
2、形体的分类:自然形体和几何形体。
3、自然形体:是指在自然界的客观环境中形成的一些立体形态。
4、几何形体:是指人工制成的一些立体形态。
了解运用
1、从下往上,从大到小重叠的组合,成宝塔状。
2、竖的、横的或者是大的、小的形体交错的组合。
3、形体之间相互倾斜的组合。
4、总之,各种形体在组合时注意上下左右的平衡。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大致掌握了形体、自然形体和几何形体的概念。经过指导,学生也懂得了小组应相互合作交流,先交流后操作。作品效果也很不错。但值得深刻反思的是,本人没有带好照相机,记录学生操作时的场景。还有一点,从学生的作品来看,学生的思维和创作构思上,还是有些拘谨,思路未曾打开,因此,在激发想象和创作思维上多坐研究。
第三课抽象雕塑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无论各种材料,经过巧妙的构思,能创造书抽象的雕塑。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组合原理,进行构思、创作立体雕塑作品。并尝试自己动手,进行雕塑创作。并从活动中体会到乐趣。
认识抽象的基本特点
学会运用各种材料进行抽象雕塑创作
1.欣赏抽象雕塑
师问:看了这些形体,有什么特点吗?为什么?
2.导入课题:《抽象雕塑》
1.抽象的特点:几何形体
2、《抽象雕塑》的特点(学生讨论找规律)
欣赏雕塑作品等。
师问:请欣赏找一找它们有什么特点,艺术家是如何设计、构思抽象雕塑的?(学生讨论)
师小结:想象空间很大
抽象雕塑基本结构。
由几何形体构成(人工创造的有三角形、正方形、矩形、圆等)
1.怎样运用各种几何形体组成立体雕塑作品(小组讨论)。
1.作业要求:设计、制作一件抽象雕塑作品。
2.学生练习,
2.学生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作品
3.展示并评述自己的作品。
1、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时,有时不是再现自然界中的具体形象,而是用线、形、色彩等造型要素塑造美术作品。
2、《无题》秦璞《浦江之光》张海平《腾飞》赵志荣、朱德贤
3、雕塑是具有实体感的造型艺术类型,它的艺术形象具有立体性,是在三维空间展示出来的,并有一定的重量;它不仅是视觉的,而且是可以触摸的。
4、雕塑的种类:雕塑有圆雕、浮雕及镂空雕。
圆雕:独立的、可四面多角度观赏的雕塑。
浮雕:依附于平面之上的有凹凸起伏的形象的雕塑。
镂空雕:具有前后通透空间效果的雕塑。
5、城市雕塑:室外雕塑之一。指安放在城市内或城郊的有固定位置的大型雕塑。包括纪念性雕塑、装饰性雕塑及园林性雕塑。
5、抽象艺术指艺术形象大幅度偏离或完全抛弃自然对象外观的艺术,抽象艺术是情绪或感觉的映现。
7、实践要求:欣赏艺术家是如何、构思抽象雕塑的。利用各种线材、板材、块材等,经过构思制作抽象雕塑。
线描装饰画
教师准备:《少儿美术》2008年第四期、实物投影仪、课件
学生准备:蓝色记号笔、蓝色水笔、抹布
一、组织教学
王老师啊,最近很犯愁啊!为什么,我们的美术室没人装修那!因此,我想聘请一批小画师,来装饰我们的美术室,你们谁愿意啊!我的条件是:
要有一支蓝色记号笔和一块抹布。都有了吗?
今天,我们就要尝试在瓷砖上绘画。像这种用单色的笔,用线的形式创作作品就叫做线描。(板书课题)
二、讲授技法要点
今天,我们就来临摹或者是创作一张线描作品。
1、观察作品确定构图
(竖构图用一块瓷砖,横构图用二块瓷砖。提示:不要画到瓷砖的缝隙中)
2、先整体后局部先大轮廓后小细节
(观察画面的布局,确定好大致的位置;先描绘主要物体的大轮廓,后描绘次要物体的轮廓;再刻画主要物体的细节,后刻画次要物体的细节)
3、线的形式多样画面有装饰性
(曲直线穿插使用,不忘点、面的使用)
4、蓝白相间独具风味
(注意蓝色块面和白色块面的穿插)
5、收拾整体画面
(退后欣赏自己的作品,看看没有画到位的要赶快弥补,最后签上自己的大名)
这堂课是教材上没有的。设计这堂课的目的是:一来是让学生了解线描装饰画,尝试在瓷砖上绘画,二来是为了装饰美术教室。整堂课感觉是没有达到我的理想效果。学生大都找来了自己喜爱的卡通形象,可惜,在墙上的视觉效果不佳。记号笔颜色太浅也有原因,另一原因可能是对他们的要求还是很明确。要求是线描装饰画,今后在布置给学生任务之前,一定要明确要求。
第四课多样与统一
课时:3课时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构图的基本知识。了解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并利用多样与统一的规律,画一组静物。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在学习中体会多样与统一在绘画构图中的作用,尝试自己动手做一个取景框,进行构图训练。并从活动中体会到乐趣。
3、培养学生的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利用视觉感受事物的不同和变化。
第一课时
了解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
学会运用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进行静物写生
第二课时
运用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进行静物写生
对不同静物的观察
1.欣赏一组静物的变化
师问:看了这些变化,有什么想法吗?为什么?
生答:
2.导入课题:《多样与统一》
1.学习知识窗内容:
三个苹果的例子
2、学生活动:
把自己准备的实物进行组合(以小组为单位)
讨论:怎样才比较好看
3、欣赏范画实例
画家是怎样运用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
1.怎样运用多样与统一的基本规律完成一幅静物写生
2、让学生把自己准备好的取景框,把要写生的对象观察下来。
3.绘画步骤(教师示范)
(1)、摆好静物
(2)、用取景框观察静物
(3)、找出最高点、最底点、左右两侧的界线形成一个三角形
(4)、用水笔从前至后逐个描画
1.作业要求:完成一组静物写生
1、画家在创作作品时,往往要考虑如何把需要表现的人、事物或色彩等组织起来,安排在画面上。多样与统一是艺术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规律。
2、多样与统一规律是形式美的最高法则。多样是指构成整体的各部分要有变化;统一是指各种变化之间要有一致的方面。多样与统一就是要在丰富多彩的变化中保持一致性。
3、《静物》——赵无极(法国)
赵无极是蜚声当代世界艺坛的杰出画家。
1、实践要求:利用多样与统一的规律,画一组静物。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多样与统一的规律已能掌握。在静物的摆放上,能摆出节奏和聚散,很多学生还有创新。但我总觉得要去评价大事或是同龄的作品的时候,这时候就没有人举手发言了。我简单分析了一下原因,一是不知道如何说,从哪里说起。评价的语言很贫乏。二是不敢说,怕说错。主要的原因是前者,如何培养学生欣赏作品和评价作品的能力,值得深思。在学生写生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构图普遍偏小。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一定要时候提醒学生构图要饱满。
第五课静物写生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写生的意义,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及重要性。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掌握写生的方法,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体会写生的乐趣。
写生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学会用线描的方法表现静物
写生的构图知识教学难点:用线描的表现方法
学生准备:玩具、蔬菜、水果等
今天我们学习《静物写生》
1.什么是静物画
静物画是西方绘画中的一个门类。
它指以日常生活中无生命的物体为主要描绘对象...也就是说从概念的意义上,西方的静物画与动物画只在极小的范围内有一定的重合现象。
2.欣赏一组静物写生画
师问:哪一幅好看,为什么?生答:略
3、学生实践:派学生代表(小组组长)选择静物
6、观察静物的组成结构:高、低、大、小、前、后、左、右等(学生讨论)
1.写生要注意什么?(学生讨论)师小结:写生对象的真实性
2、如何用线条表现静物?(学生讨论)师小结:利用线条的长、短、粗、细、曲、直等特点,来描绘写生对象(师示范)
3.制作步骤:
(1)、用取景框构图
(2)、在画纸上定好写生对象位置(高和宽)
(3)、按从前到后的顺序描绘
(4)、仔细描绘,做到统一有序
1.作业要求:完成一幅静物写生2.学生练习3.教师巡回辅导。
五.作品展示:学生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并评述自己的作品。
六.收拾和整理:收拾并整理好自己的桌面。
第二课时:继续进行静物写生,并巩固静物写生知识
1、写生就是直接以实物为对象进行描绘的绘画方式。
2、构图的一般原则:
1)考虑主要物体与次要物体及陪衬物体的定位,即何者为主,何者为次,画面的中心在哪部分。主体物可以是一件较大的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组合物。
2)主体物旁边应有次要物体重叠组合,陪衬物应不规则地摆放在四周。
主体物忌放在画面的正中心位置,应向中心线以外略偏移一些。
画面中的静物应尽量避免出现在同一条线上或等距离位置上,而应错落有致、聚散有法。
3)注意静物的大小、主次对比因素,不能以相近的距离分散地出现在画面中,那将会造成没有主体中心的感觉。
4)构图一般有三角形构图、椭圆形构图、S形构图、V形构图等。
3、实践要求:用线描的方法写生静物
(注意:线条的疏密关系、线条的粗细运用,线条的深浅变化;静物的前后层次感;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整体的作画步骤与原则。)
在教学常规上,学生较以前大大改善。意见养成了拿起画笔不出声的习惯。大部分学生体会了作画的乐趣。相当一些作品都很不错。学生已经养成了课前做好准备工作的习惯,蔬菜、水果、玩具……准备的相当的充分。我也在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亲自示范,教给学生签名的技巧和方法。
第六课《喜怒哀乐》
1、学生学会喜、怒、哀、乐不同表情的特征及美术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心情与表情的关系,并掌握美术语言的表达方法。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人文关怀之情,提高想象力、表现力、创造力。
掌握喜、怒、哀、乐表情的特征。
运用已有的知识结合喜、怒、哀、乐表情特征进行大胆想象表现。
教学准备:师:教具、影象资料、电脑多媒体设备。
生:颜色、油画棒、橡皮泥。
一、激情导入,体验色彩
⒈创设情景。(教师以谈话的形式与同学交流上课时的心情感受。)
⒉体验色彩情感性。
⑴请学生在色卡中选出分别能体现出自己喜悦、愤怒、悲伤、欢乐心情的色彩。
⑵请学生把选出的色卡按类分别粘贴到黑板上。(很多同学早已按捺不住,争先恐后地把自己所选的色卡展示在黑板前。)
⑶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所选择色卡的理由。
⑷出示课题。(喜怒哀乐)
二、观察表情,感受特征
⒈做游戏,展示不同的表情。
⒉请四个小组的同学分别到黑板前根据对应的表情色卡用不同的形状在上面摆放出不同的表情,并对特征加以说明。
⒊请学生根据不同的表情进行成语交流。
三、引导延伸,丰富内涵
提示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和人一样都有心情和表情。(出示课件:人类乱砍乱伐之后大自然电闪雷鸣、水土流失、进而山洪爆发,揭示大自然的表情。从而引申表情的丰富内涵。
⒉讨论人类与大自然的人文关系。
四、学生操作,教师辅导
⒈作业要求:
⑴用绘画形式创作。
⑵展开丰富想象,根据作品创意表现不同的表情,并配以相应的色彩。
⑶题目自拟。
⒉教师引领:时刻用轻松的语言引导学生,用鲜明的个性,丰富的想象力进行创作。
五、作品展评,体会成功
⒈作业展评:
⑴互评⑵自评(说明创意或讲述自编故事)
1、在进行人物创作时,要善于抓住人物的表情,细致刻画,这样才会使画面的主题突出,人物形象生动。
2、我国古代画决:“画人笑,眉开眼弯嘴上翘;画人哭,眉掉眼垂累下落;画人怒,立眉瞪眼牙紧咬;画人愁,皱眉缩眼嘴角掉。”
3、写生人物头像的步骤:1)先画出脸部和头发的外轮廓2)画出头发和头饰的形态。3)画出眼睛、眉毛等造型结构。4)完成整幅头像的描写
4、《蒙娜丽莎》——达芬奇(意大利)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科学家。《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小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成就。
5、意大利美术三杰是:达芬奇,代表作《蒙娜丽莎》;拉斐尔,善画圣母像;米开郎基罗,擅长绘画与雕塑。
6、〈仕女〉林风眠——(中国)
7、《伏尔加河的纤夫》——列宾(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重要代表人物。
8、实践要求:写生人物头像。
通过我的示范,学生掌握了写生人物的步骤和构图,也大致了解了人物五官的比例关系。可见,教师示范的重要性。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将人的肩画的过于狭小,比例严重失调。这是学生不会观察比较的体现。因此,应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学会用眼睛去比较。在用线流畅上还要进一步强调,断断续续的线还是很多。
第七课夸张的脸
1、引导学生欣赏毕加索等大师的作品特点,同时观察中国京剧脸谱中人物脸谱的变化特点。
2、让学生收集各种身边的物品,运用于人物表现之中。
3、指导根据学生自己的想象,同时模仿运用大师的表现方法和脸谱表现的特点,设计出有新意的人物形象。
指导学生模仿大师作品表现方法,设计有特点的作品。
学生大胆想象,设计富有创意和夸张的形象。
一、导入游戏;(形状的改变)
1、大家已经看到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小朋友,她呀还会变了!(电脑多媒体课件)如果你在这些(头发、眼睛、鼻子、嘴、脸型)小按纽上面点击一下,她就会变成另外一幅模样,你想玩一玩吗?看她是怎么变的?
2、学生玩游戏,分别点头发、眼睛、鼻子、嘴、脸型,感受造型的变化。(两个同学玩)
3、她什么变了?(头发、眼睛、鼻子、嘴、脸型)她是怎么变的?(五官的造型变了)
揭题:变(贴)
二、新授
(一)造型变
(替代)
1、看老师又给同学们变了(欣赏)
(1)你喜欢这张作品中的什么地方?(鼻子有趣,用人物来替代的)
(2)这张作品你喜欢它的哪儿啊?(眼睛是用人来表示的,鼻子是用温度计来表示的,头上还有云彩呢)
(3)这张人物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仔细观察它的嘴是什么?他的头发?他的眼睛?这是什么地方?(用房间的摆设巧妙地构成了一张人脸,作者的想法可真大胆,有创意。)
(4)这张作者用什么来拼摆人物的。(用蔬菜来拼摆表示的)
可真是一些有趣的变了形的人物脸部形象。
2、老师这儿也有两张变了形的脸型,(贴在黑板上)并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些材料,有谁愿意上来也给大家来拼摆不一样的人物头像吗?
学生拼摆。(你可以选择你认为合适的材料来拼贴,如果没有你想要的物品或形状,你也可以画一画。)
(1)看,他们创作的人物多有新意,真棒!(奖励)
(2)如果是你,你会跟他的想法一样吗?你会把它贴在哪儿呢?(同学说自己的想法)每位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想法。原来人物形象可以变幻无穷。
揭题:变幻无穷
3、引申:(实物投影仪)衣夹子在这儿是除了,a.它还可以联想到什么,像什么?b.变化角度呢?c.通过添加还可以是什么?d.与其它物品组合?变化他们的位置,方向?它还可以是什么?不同的组合,不一样的添加,不一样的想象,除了人物头像,他们还可以变出变幻无穷的形象。
(了解脸谱,添加)
1、这是什么呀?京剧脸谱是我们中国的国粹,它的面部造型夸张,仔细观察一下,这与我们拼贴的人物除了在五官上不一样之外,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脸部线条很多,曲线,弧线,各式各样的线条组成一些块面来装饰脸部。
板书:线条-----块面
2、看,老师也来模仿脸谱来给我们任务的脸部添加线条,形成块面,使它更有变化又想给它变一变了!(水彩笔示范)在眼睛、鼻子、嘴的四周添加线条组成块面。
3、我再给它加个发型就更有趣了。
(二)色彩变:
1、(脸谱)这两张脸谱有什么不同吧?与刚才那一张有什么不同?(多了色彩)京剧脸谱的色彩大都鲜艳、明快。有了色彩,脸部更加漂亮,可见色彩的作用不可忽略。
2、看我们同学加上了颜色,作品多么漂亮呀!(欣赏学生作品)
(三)正面侧面结合变
1、同学们还想不想看一些形象更加奇特的人,赶快做好思想准备,屏住呼吸(欣赏照片)
a)奇特在哪儿?学生说
b)真有点儿像个连体婴儿,一只脑袋下长出两张脸,一个正面,一个侧面。
2、我们有一位大画家,他笔下的人物也很神奇(课件展示、作品欣赏)
3、学生讨论,交流,想象,评价夸张的脸。(上面有,脸有侧面的,眼睛是正面的。脸正面侧面相结合。
4、他的作品不仅头像变了,连身体也变形了(怎么变的呢?)
(四)表现形式变
1、老师这儿也有一张变了形的人物。(展示,乒乓球做头,铅丝扭的身体的人物)它的头(生说)是用乒乓球做的;身体很瘦很夸张,用铅丝扭的。
2、看这位同学用什么表现的?
3、你们能不能也用身边的物品来表现一幅有新意的人物形象。
三、作业:
1、布置作业:
(1)表现一幅奇特的形象。表现形式可以画,可以拼贴(小组合作),可以拼贴和画相结合。(课件展示作业要求)
(2)学生作业。
四、作业展评:
1、作品展示
2、评价。
(1)送星星。
(2)评出最有创意的作品。
1、夸张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手段之一。经过夸张的艺术作品,感染力更强,主题也更突出。
2、脸部的夸张,只要突出表现脸上某部分的特征,如眼睛、鼻子、嘴巴,或是额头、颧骨、下巴等,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3、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刻意扩大或缩小的方式。
4、夸张的种类:
1)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描绘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2)缩小夸张:故意把事物描绘得“小、少、低、弱……”的夸张形式。
5、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
2)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从复习的情况来看,学生对人物五官的比例掌握还是可以的。我利用各种明星的漫画最为导入,学生显得兴趣盎然。接着我讲解了什么是夸张和怎样夸张,并鼓励学生大胆的进行装饰。从作业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敢画、敢改,小部分学生受到了真人五官比例的束缚。我觉得还是要教师大胆的示范在前,学生的创作在后,这样,更加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胆量。
第八课《十二生肖》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十二生肖的人文知识,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能抓住十二生肖的外形特征,运用剪纸的方法完成作品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自悟生肖动物外形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抓住生肖动物的外形特征,剪纸作品生动美观
2.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十二生肖的图片、玩具、剪纸、邮票、故事等、
彩色、纸剪、刀胶棒
范作、生肖乐园的背景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听十二生肖的歌曲,十二生肖,作为中国特有的民俗文化,在民间世代相传。(学生交流收集的各种有关物品)这十二种动物你更喜欢那一个,说说理由吧!(学生讨论)
(二)、自悟生肖动物外形特征的重要性
1试着画一画:选几位学生在黑板上绘画,其他学生在作业上试画
2讲评:你认识他们画的生肖动物吗,他们画的怎样?
3教师修改:擦去内轮廓线,如五官,身上的花纹,再观察还像吗?为什么有的动物仍然能看出而有的却面目全非了呢?(学生讨论)
4总结:剪纸生肖动物的绘画要领:画动物关键不是五官,而是要抓住他们的外形特征,类似剪纸的效果,更要突出、夸张,大的更大,长的更长,才能使动物的形象栩栩如生……(不需要老师再归纳和提醒,他们一下子就理解了本节课的绘画要领。)
5修改作品,威风的虎,勤勉的牛,温和的羊,灵敏的猴……你的生肖图案能与总不同吗?运用写实、夸张、拟人等方法将生肖动物画在彩纸的背面,特别注意动物的外形。
(三)、剪纸造型
1喜欢剪纸的法国画家马蒂斯说:剪刀比铅笔更敏捷,一剪刀在手就可轻松随意地表现自己心中的想法……
2用剪刀剪下外形,内轮廓可稍做变化,如团花的剪法
3学生实践、体会
(四)、评价展示
布置生肖乐园将学生的剪纸作品张贴展示
(五)、拓展延伸
欣赏和十二生肖的资料。如山西绣品、生肖鞋、民间剪纸、生肖邮票、生肖玩具拓展学生的视野,将剪纸作品与广泛的文化背景与十二生肖联系在一起,学生就能获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1、十二生肖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十二生肖的排名情况。用彩泥完成了自己喜爱的生肖的制作。从学生的作品来看,在技法上还有待进一步改进。贴、粘运用的相当的单调;用牙签插接生肖各部位的方法还没被普遍运用。在装饰上,太过于单调。用点、线、面做装饰的技法还没学会运用。这一切小细节我都应在今后的教学中重视起来,去解决它们。
第九课学画山水画
课型:造型表现
课时:1-2课时
2.教学目标:
一: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绘画,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的表现特点,初步了解山水画几种常见的表现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中国画的特点,掌握中国山水画一定的表现技法,表现自然景色。
三、教学难点:
二:水墨浓淡的笔墨变化,中国画点线的技法以及山水画构图。
四、课前准备:
中国画(以山水画为题材为主),山水画技法课件。
师生共同准备中国画的工具与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历代著名山水画,初步了解我国山水悠久的历史及发展过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学习兴趣。
与西洋画中的风景画做比较,强调中国画意境及诗书画的一体。
引导欣赏感知中国画中的三远:高远。深远。平远。
二:揭题:学画山水画
三:授新
2.法的山水画,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思考:A造型特点B技巧运用C表现手法D感受。D如何表现。绘画步骤等。
2.师生共同讨论如何运用中国画材料,工具进行描画,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体验水墨交融的笔墨情趣。
2.师生共创;请生简述自己做画步骤,方法,师师范步骤,技法。讲授示范表现山水画技法A皴法B披麻皴C斧劈皴D点苔。讲解师范在造型中线条的运用,笔墨的技巧等等。
2.欣赏中国画其他技法点津。
2.小结作画步骤。
第一课时完成基本技法的练习,试创作。师巡视指导。
四:引导创作
2.欣赏课本范图及其他学生的优秀山水作品。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2,小组讨论创作想法,交流练习过程中的一点成功之处,集思广益。
3,请学生讲述自己的构思及表现形式,师及时表扬及进一步启发,引导并强调构图及笔墨的用法。水墨的焦浓重淡轻干湿等等。
五:学生创作
1.以线为主的方法,也可以用大块面墨色与点,线,面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山水画。
2.师巡视。提醒学生在创作中灵活运用技法。注意构图,处理远近关系等。
3.帮助个别后进学生的造型创作。
六:作业展评
学生自评。互评。选出优秀作品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师点评优秀作业,小结本科重。难点。
七:课后拓展
1.通过观察和大胆的想象,创作有新意的作品,表现家乡的自然景色,体现创造的乐趣。
2.利用网络欣赏更多的中国画名作,了解中国艺术大师的作品风格。
1、中国画中,以描绘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称为山水画。
2、我国山水画的历史非常悠久,隋唐时代,山水画已经成熟。宋元以后,山水画成为中国画中主要的画科。
3、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4、山水画的技法有:勾、皴(披麻皴、斧劈皴、荷叶皴等)、擦、点(又叫点苔)、染等技法。
5、中国画中诗、书、画、印是一体的。
6、墨色有浓、淡、干、湿、焦之分。
7、实践要求:用水墨的形式,表现山水景色。也可表现自己家乡的各种自然景色。
作画步骤:
1)先画近景2)再画远景3)画树叶4)画树干
注意墨色的变化,大胆使用侧锋运笔。
本课分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欣赏中国历代著名山水画,初步了解我国山水画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但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虽然完成了知识目标,但操作目标未能很好的完成。本人私有疏忽,学生一节课都在听老师在讲,效果不是很好。其中,应该穿插着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在作中学,做中去感受。
第二课时我也运用了示范,配合使用了课件。让学生在感官和方法上,对现代山水画的技法有了初步了解。从学生的作品上来看,学生在用笔用墨上大有提高,很多学生放开了胆子,大胆运用了侧锋,墨色丰富了很多。在形式上更加的自由,体会到了创作的乐趣。但是,我觉得在山水画的落款上还是指导的不够到位。应该花一些气力去讲的,就不会出现落款破环画面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上,我应该注意起来,指导的更加的到位。
第十课《风的魅力》
1.引导学生认识风能。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将各种材料加工成风力玩具。
3.通过制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1.了解风能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利用手中的材料制作一个与众不同的风能玩具(或简易的风筝)。
玩具的构思(风筝的做法)
四、教学准备:
风筝欣赏图片数张,风筝的简史介绍,风筝的简单玩法。
五、学具准备:
查找风能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风筝的图片,制作风筝的各种纸张和材料。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用品的准备情况,稳定学生的情绪。
(二)引导学生说说什么是风?什么是风能?举例说明。
(三)引导学生说说风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灾难。(风能发电,风车的利用----)
(四)师引导学生说说风筝的简史:
风筝简史
中国风筝有悠久的历史,据说汉朝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梁武帝时曾利用风筝传信,但未成功。南北朝有人背着风筝从高处跳下而没有跌死。唐朝的张丕被围困时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这些说明,中国风筝的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
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变成玩具。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作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也有人说“风筝”这名字起源于五代,从李邺用纸糊风筝,并在它上面装竹笛开始。
到了宋朝,风筝已有很大发展,品种增加,性能提高与人民生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如“武林;日事”中记有/少年郎竞放纸鸯,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线绝者为负/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苏汉臣的“百子图”中也都有放风筝的场面。明朝画家徐渭写过很多与风筝有关的诗,如“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鸯。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春天。”又如:“我亦曾经放鹞喜,今年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到了清朝,玩风筝之风更盛。传说慈禧叫大监跑到天津找“风筝魏”给他扎过一个“寿星老骑仙鹤”风筝玩。现在故宫里还藏着三只傅仪玩过的大风筝。
风的魅力
从唐宋开始,中国风筝向世界流传,先是朝鲜、日本、马来亚等东南亚国家,然后传到欧洲和美洲等地。在欧洲产业革命形势的影响下,中国的玩具风筝在那里向着飞行器发展,经过英国的凯利,澳大利亚的哈格瑞夫和德国的李林达尔等人,最后在美国由莱特兄弟造成了最早的能载人成功飞行的飞机。
因此,在美国华盛顿宇航博物馆的大厅里挂着一只中国风筝,在它边上写着:“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五)引导学生说说风筝的玩法:
中国风筝的玩法:
《全唐文》“纸鸢赋”中说:“代有游童,乐事未工……·动息乎丝纶之际,竹工乎掌握之中。”可见玩风筝之妙趣。中国风筝的玩法很多。
1.斗风筝:宋朝已有“以相勾引……线绝者为负。”后己失传,现只有广东、西藏几处尚存。
2.装响器:从唐开始,风筝响器可分三类:弦、哨、打击。
3.“送饭”(叫“碰”):是一种靠风力把物品沿风筝线送上天的装置。到达顶端后与预先拴好的“横棍”相撞,风翼折起,自动沿线滑下来。有的还可以在下面自动张开又飞上去,叫做“来回碰”,或“来回饭”。
4.挂灯:把带着灯的风筝放上夜空,十分美丽。在唐已盛行,但后因引起火灾而被禁,现有电池灯可用,十分安全。
5.操纵:北京的鹰风筝可以通过放风筝人的巧妙操纵,使其在空中盘旋,谓之“打盘儿”。通过操纵也可使龙头蜈蚣在空中摇头摆尾,像“活龙”一样。近代的双线操纵风筝可以在空绘出各种图形,更是令人眼花镣乱。
(六)欣赏风筝的图片:
引导学生欣赏风筝的图片,从风筝的造型,色彩等方面进行描述。
(七)引导学生说说人类是怎样利用风能及其原理为人类造福。(风能发电机、滑翔机、降落伞……
(八)引导学生在了解生活中风能运用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交流自己对风能纸玩具的设想……(纸蜻蜓、风车、飞机……)
(九)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中的技法点击:
a.先将竹条绑扎成“十”字形。
b.然后用两根竹条做斜杆,用薄纸蒙在骨架上。
c.用一根线在横杆与竖杆的交点上,另一根栓在下端。
(十)学生动手制作风能玩具或风筝,师巡视指导。要求在制作完作品后,通过材料颜色的搭配、涂色等方法进行美化和装饰。
(十一)评价、交流、展示:引导学生展示交流他们的作品,从构思、设计、美化的某个亮点进行评价和交流。
(十二)收拾整理:收拾整理自己的桌面和垃圾。
值得我思考的是,风筝的只是固然重要,但课堂不能丢失美术课的本色。本课教学我似乎就是忽略了这一点,今后要多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