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剪子嘞,戗菜刀”,忽然从门外飘来一阵吆喝声,喊的时候很有节奏,两句中间稍作停顿,不紧不慢,操着河南口音。浑厚中略带沧桑,且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声音回荡在村子的上空。这是上世纪70年代经常出现在我们村子里的一幕。
每当这吆喝声在村里响起,人们便知道那个河南老头又来了。在我小时候,这个面庞清瘦、精神矍铄、留着山羊胡的低个子老头,每年到了春暖花开之际,就来到我们这里,为方圆十几里的村民磨剪子、戗菜刀。
由此看来,无论干什么事情,都有窍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它都要经过反复琢磨,并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做好。
刚开始,我怎么也不明白戗菜刀是怎么回事,终于在一年麦熟前夕,父亲在街道土产门市部买了一把菜刀和四副割麦用的刀片。回家后,我发现镰刀几乎没刃,割不下东西,便以为父亲上当了。就赶紧告诉他,父亲说:“傻孩子,新刀片没有开刃就不能使用,开刀刃实际上就是戗刀。戗刀时,起初老头用的是戗子,后来换成了砂轮。砂轮一边转,同时将刀口与之摩擦,这样,刀口才能形成锋利的刀刃,磨过之后才能使用。”
老头儿戗菜刀用的砂轮被固定在一个转盘上,他通常用左手抓紧菜刀,把刀口对准砂轮,用右手慢慢转动转盘,带动砂轮转动。速度快的时候,沿着砂轮的切线方向会摩擦出许多火星。这时,年幼的我们都感到好奇,不停地为之喝彩,并大声喊道:“着火了,着火了。”逗得老头儿一个劲儿地笑。老头儿在闲下来的时候,经常逗我们玩。他说:“谁要是不听话,等会儿我就用磨好的刀割掉谁的小鸡鸡。”吓得那些胆小的孩子就跑了。有时候,他也会跟村子里凑过来看热闹的大人拉拉家常,要是口渴了,只需说上一声,大伙儿都争着给他从自己家里端来开水。到了吃饭的时候,要是给谁家戗了菜刀或磨了剪子,也不收钱,只需给他端上一碗饭,拿上一个蒸馍就行了。老头儿在村里的人缘很好,挺受大家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