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于明、清时期隶属广东省潮州府。
编辑
普宁市
普宁诸山为阴那山脉向东南延伸的支脉。南部为大南山山地,西南部为峨嵋嶂山地和南阳山丘陵,东北部为练江与榕江之间的低矮丘陵,中部的练江和北部的榕江河畔有宽广的冲积、洪积平原,在平原与丘陵之间有台地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坡度和缓。西南部峨嵋嶂海拔(黄海基面,下同)980米,为全市最高峰;南部望天顶海拔972米,为第二高峰。东北部南溪镇的下尾王村海拔1.30米,为全市的最低点。西南部山区为上升构造剥蚀为主地形,东部属堆积为主的下降构造地形。[10]
普宁境域94%在北回归线以南,日照和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地处低纬度,又濒临南海,受海洋暖湿气流调节,雨水充沛,空气温和湿润,夏热偏凉,冬寒偏暖,年温差小,终年无雪少霜,属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普宁有练江、榕江、龙江三大水系。据1980年普宁水利化区划估算,多年平均径流深1353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21.535亿立方米,人均1663立方米。
普宁是闻名国内外的商贸名城,服装和医药是当地两大支柱产业,粤东最大的服装、中药材、纺织品、茶叶、烟草市场。
2016年,普宁旅游接待总人数900.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8.2%。其中,国内游客890.1万人次,增长28.2%;国际游客10.2万人次,增长27.1%。在接待人数中,过夜旅游者397.0万人次,增长27.1%;一日游者503.3万人次,增长29.2%。旅游总收入56.3亿元,增长30.1%。
普宁于明万历三年始办县学,并在之后先后兴办了昆冈书院、三都书院、上社书院、黄都书院、麟书书院、广文书院、登瀛书院,其中昆冈书院、三都书院、上社书院并成为普邑三大书院。抗战期间,除了官方兴办的普宁一中、普宁二中以及私立的兴文、梅峰、爱群、南光等中学,还有内迁的汕头一中和海滨中学等集聚普宁,客观上形成了普宁教育在民国年间的繁荣期。20世纪中叶以后,普宁开始大量兴建学校,如1958年仅一年就兴办了第十中学、第十一中学、第十二中学、第十三中学和大南山中学五所中学以及普宁卫生学校、普宁农业学校、普宁体育学校三所专业学校。
粤东城际轨道交通规划的“两环两射”路网方案包括汕头-普宁、普宁-揭阳北、汕头-揭阳南、汕头-潮州、揭阳-潮州、普宁-惠来、汕头-饶平、渔湖-潮汕机场、炮台-潮汕机场等9条城轨线路;其中,以汕头、潮州、揭阳为主要枢纽构成内环,以汕头、揭阳、普宁构成另一个环,普宁至惠来、汕头至饶平构成两条射线,线网总长约332公里。[19]
客家话
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北回归线在此经过,并受海洋暖温气流调节,四季如春素有“水寨之乡”的美称,旅游资源和景点丰富,以山水风光、天然温泉、潮人文化、革命迹地、宗教寺庙等名胜古迹为特色,构成了普宁特有的自然、人文游景观。2006年,因城市自然风景秀丽、生态环境优美而独具生态特色魅力和生活特色魅力入选由世界著名品牌大会主办机构世界品牌组织评选的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二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