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剪子嘞,戗菜刀,修拉锁,配钥匙”
......
如今
这些老手艺的生存空间被挤压的越来越小
老手艺渐渐随岁月远去
也许只有文字、图片
和我们的记忆证明它们曾存在过...
锉刀、磨剪子
在街上,经常听到:“磨剪子嘞,锵,菜刀。”听到这个声音,家家户户纷纷找出钝刀,锈剪子,循声而去……
现在人们用的比较多的还是不锈钢的菜刀,根本不用再磨,只要用起来不快了就换新的;以前做衣服用的大剪刀也就不怎么常见了,而是换成了简易的小剪刀。时代进步了,带走了一批老手艺人,也带走了很多老行当。
爆米花
一个老头挑着担子,一头放着一颗葫芦状的“炮弹”,另一头放着火炉和风箱,走街窜巷。左摇几下,又摇几下,“砰”地一声——将米变成白白的爆米花。
小时候特别喜欢看爆爆米花的,看着一茶缸的米进了炉膛,加上点糖......“砰”的一声,一布袋爆米花就做好了。听声音的时候还要堵着耳朵,躲得远远的......这应该是很多人的童年,现在偶尔还能看到,只是爆米花已经不是孩子们最爱的零食了。
纳鞋底
依着一双巧手剪出的纸样,线在锥针的引导下,穿梭在鞋面与鞋底间,锥针以额为磨石,鞋身木托支撑定形,在千锤轻敲之后,一双鞋便可以上脚了。
以前,从纳鞋底到糊鞋帮都是自己完成。家里孩子多,所以做了一双又一双,很少有空闲的时候。这样做好的鞋穿着不捂脚,下地也特别舒服,关键是纳的结结实实的底子,耐穿的很。
剃头匠
借助推子、刮刀、剪子、梳子等简单工具,老师傅按照客人的要求,十指运动,左右配合,工具轮番上阵,上下兼顾,协作,半个小时后,由长变短,面目一新,耳鼻舒畅,精湛的手艺向人们诉说着,其实并不是万事开“头”难。
精修钟表
补锅
“补锅噢,补锅噢……”听到这样的吆喝,仿佛回到了从前,谁家的铁锅坏了,拿出来补补,过去都是用大锅做饭,家家都有一口大锅。
铁匠
“半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千锤百炼人”是旧时铁匠师傅的真实写照。
一张铁砧,几杆铁锤,几把夹剪,风箱、火炉是打铁人的基本家当,将锻打的铁块,烧红放在铁砧上,大锤、小锤轮番对打,一件件锨、耙、镰、犁、铲、刀、叉、钉等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工具便打造出来了!
编织工艺
芦苇席子,还有没有印象?以前农村炕上经常见这个。现在用凉席的比较多。
锔碗
“锔盆子,锔碗,锔大缸啊!”把人带回到过去的手工艺历史时代,把破裂的瓷器摆正,对上碎片,细绳绑定,上弓打眼,截铜造锔,扬锤敲锔……整个动作一气呵成、行云流水,一个破裂的花瓶、一只摔烂的瓷碗、一把漏水的茶壶、一枚断开的镯子在锔匠手上很快就修补完整了。
锔碗,是把瓷器、陶器、器皿等破裂的地方锔合在一起,这门手艺已有上千年历史。现如今已经很多年不见锔碗的了,现在的人碗坏了扔了直接换新。
弹棉花
以前穿的棉衣、棉鞋,盖的棉被,都是用的自家的棉花弹出来的棉絮做的,暖暖的。小时候跟着妈妈去弹棉花,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最后把一堆棉花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
修钢笔
那个时候,能有一支钢笔是一种时尚和身份的象征,更是一种知识的代表。修钢笔者对于使用者来说就是“装备保障”。其价值就体现在:简单的配件,只有他才能把“整”好。
现在写字的人越来越少,还有就是碳素笔几乎替代了钢笔,就连现在去超市找钢笔水都不好找了,修钢笔的就更没有生意了。
钉秤
做秤是个精细活儿,在这“斤斤计较”之间,做秤人付出了他的青春与汗水:精工细作,毫厘必究,只为了手艺人的那份承诺。年复一年,青丝变白发,不变的是那份公道,在秤杆子上,也在人心上。
现在大部分人都开始用电子秤,已经很少见这种杆秤了,所以钉秤的手艺人也越来越少。
捏面人
面粉、刮子、竹篓、梳子、剪刀是捏面人的基本行当,灵巧的手捏出了一辆五彩缤纷的世界,分分钟把你带回到了童年,有木有?
捏面人现在偶尔还是会看见。看着一点点面在师傅的手里变化成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不得不佩服师傅那双灵巧的手。
吹糖人
融化成100°C高温的麦芽糖,经吹糖艺人手口并用,五颜六色的糖就变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
这是一个神奇的艺术,是一个古老的艺术,也是一个濒临失传的民间工艺。为了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我们应该留住它,保护它……
老银匠
火熔是制作华彩金银工艺品的传统工艺的一道关键工序。借助一个弯管,用嘴吹气来控制火苗、温度,“吹”向重点,充满童趣的动作,却是在千“吹”百练之后……
原来的人结婚都是打造一套首饰,不像现在去商场什么花样什么款式都有,那会都是有老银匠给打造,虽说工艺不如现在这么精致,但是确实经过人手做出来的最有温度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