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甲骨文的故事(汉字的寻根探源之旅)
作者:董作宾董敏
出版:海南出版社
内容介绍:
汉字是全世界文字体系中历史最悠久的,要探究汉字的起源及其发展,就不能不从甲骨文说起。本书介绍了甲骨文如何被发现以及如何成为一门专业的学问,并针对甲骨文和汉字做出深入浅出的解读和介绍,还从甲骨的占卜和记载内容,探讨商代的历史和文化,最后从常用的六十个汉字看甲骨文到现代文字的变化,并道出背后隐藏的有趣的文字小故事。
作者介绍:
董作宾,本名作仁,六岁入塾后改名作宾,字彦堂,号平庐。中外知名的甲骨学权威,也是联合国直接文化遗产:殷墟考古第一人,曾数度亲身参与民初的殷墟发掘,发现了大龟四版与贞人说,并将甲骨文分为五期,提出十个断代标准,构建殷历,以科学方法研究殷代的制度与地理,学术贡献卓著。与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合称“甲骨四堂”。
董敏,董作宾先生的三子,著名摄影家,投身父亲最爱的甲骨文普及化上,不遗余力。
目录
导读甲骨文的过去和现在李殿魁001
作者序甲骨文的小书僮004
第一章缘起:董作宾先生趣谈甲骨文001
壹、谈甲骨文与中国文字005
贰、殷商时期的人已经用毛笔写字了?013
叁、最早的书法艺术:论甲骨文之美028
肆、从字形演变看历史:关于字的两则小故事033
第二章发掘:重新发现甲骨文043
壹、从中药材到国宝:甲骨文的传奇现身047
贰、寻根:发现甲骨文的故乡051
叁、殷墟考古:一到十五次的发掘历程058
肆、室内考古的里程碑:YH127坑072
伍、甲骨学的诞生和建立081
陆、甲骨的考古新发现099
第三章回溯:甲骨文的诞生和演进103
壹、甲骨文和重视占卜的商人107
贰、解读甲骨文109
叁、商人如何使用和处理甲骨?117
肆、商人的甲骨占卜仪式125
伍、从占卜看历史:历代商王的占卜内容128
第四章阅读:一起来认识甲骨文吧!145
壹、人体篇
【人】150
【子】152
【女、若】154
【元、自】156
【目】158
【眉】160
【取、步】162
【齿、疾】164
贰、方位篇
【上、下】168
【左、右】170
【中】172
【东、西】174
叁、自然篇
【日】178
【月、夕】180
【云、虹】182
【风、雨】184
【山、水】186
肆、动物篇
【象】190
【牛、羊】192
【犬】194
【虎】196
【鸟】198
【鱼】200
【龙】202
【它】204
伍、植物篇
【木、林、森】208
【禾、果】210
【米、黍】212
陆、数字篇
【一、二、三、四】216
【五、六、七、八】218
【九】220
【十】222
【百、千】224
【万】226
柒、器物篇
【册】230
【笔】232
【贝】234
【车】236
【京、门】238
第2页:
第一章缘起:董作宾先生趣谈甲骨文
肆从字形演变看历史:关于字的两则小故事
◎皇帝可以没有头吗?──“王”字的演化
在前清时代,有这样一个故事。
题目本来是正大光明的,是大学里面引诗经玄鸟篇的句子,原文是“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大意是说:“许多的老百姓,都安居乐业,各得其所,住在皇帝的邦畿之内。”哪知道这位主考官,就因为出了这个题目断送了一条性命。
这时的皇帝,是康熙的第四子胤禛,年号雍正。生性异常残忍。恰巧那主考有一个仇人官居御史,于是就借题发挥,参了他一本说:“启奏我主,现有某省主考官某人大逆不道,在乡试中竟敢公然出题,蓄意谋反。”
雍正听了大吃一惊,忙问:“究竟出何题目是何意思,快快奏来。”
御史接着说道:“他出的题目是‘维民所止’。这题目首尾两字,很像当今我主的年号,却又不完全,用意极坏,臣不敢往下再讲,我主明察,一想便知。”
雍正沉吟了片刻,勃然大怒道:“哦!原来暗涵‘雍’‘正’二字,却又都是无头,竟敢骂俺雍正是没有头的,真是大胆。皇帝是可以没有头的吗?好,我先叫你自己没有头!”于是一道圣旨下去杀掉了这位主考官。
“皇帝是可以没有头的吗?”在三千多年以前,一位殷朝的圣君,也曾经这样想过。
再早,我们是不能确切知道的,且从殷代说起。殷代,自盘庚迁都以后,到了祖庚时代,三世、五王,都有文献可考。那时代表皇帝的“王”字都是这样写作。
真正像我的朋友徐中舒先生所解释:像一个人端拱而坐,南面称王的样子。据徐先生的解说,王字同皇帝是一样的写法,不过皇字是戴了冕的王,微有不同。古来以正面端坐,代表这些贵族阶级。
++++++++++++++++++++++++++++++++++++++
这个人,正是端拱而坐的贵族阶级,也可以说是王字的原始形象。从这个解说发表之后,我们才知道“王”“皇”“士”都是象形文字。
殷代的皇帝,祖甲要算得一个英明的圣君。他是武丁皇帝的幼子,祖庚皇帝的兄弟,当他登基的那一天,就首先召集史臣们,开了一次御前会议。在会议日程中,自然有许多改革前朝礼制的要案,但是议案的第一件,却是祖甲皇帝所交议的改良“王”字的书写法案。
他先以口头说明:“朕有一件心上不快之事,今天要和大家共同讨论一下。在数年以前,我就嫌史官们写王字太不雅观,曾向先王建议,王字不应该写成‘’的样子。应该再加一画,以表高高在上,一国元首之意。岂奈先王因为约定俗成的关系,不肯骤改。大家试想,代表皇帝的字,焉有不写脑袋之理,难道说皇帝是可以没有头的吗?自今以往,写王字要写作‘’形,以示朕革新庶政,先从自身做起之意。大家以为如何?”
众位史官,连称遵命,并且赞美祖甲皇帝的见解极是。这第一案自然是众无异议,全体一致通过了。所以,从祖甲皇帝的元年起,以至于廪辛、康丁两世,都是写王字作“+”的。
在后来武乙和文丁的时代,写王字分为两派,甲派复古的,仍写武丁式没头的王字““+””;乙派是维新的,却写祖甲式有头的王字““+””。虽然两派曾经过多次辩论,结果是相持不下,各行其是。武乙和文丁这两位皇帝,却是马马虎虎,不甚注意这件事情,后来帝乙同帝辛父子两个相继即位,他们是极端崇拜祖甲的,自然都很认真地主张用有头的王字。不过写的更简单些。消瘦了肚子,作为““+””或王形罢了。
这是从甲骨文字中可以确证的一件史实。王字的因革,包涵着一桩有趣的故事,所以在这里特别演述出来。
◎被抛弃的婴孩──“弃”字的由来
在遥远的古代,有一种抛弃婴孩的风俗,也许是因为人口太多,生活不容易维持的缘故。家里已有几个孩子了,又不懂得怎样去节育,男人已是养不起了,妇人仍然一年一个的生,于是就把刚出生的婴孩弄死,抛弃在荒野里。那时候的圣人,曾把这件惨事写出来,造成文字,即为“弃”。
你瞧这有多么的凄惨,孩子刚刚离了母体,呱地哭了第一声,狠心的爸爸,就手执木棍,把孩子活活的打死。打死之后,把孩子放在盛垃圾的畚箕里抛弃出去。妈妈一阵疼痛过后,苏醒转来,看不见刚刚生下来的小宝宝了,怎能不号啕大哭。这是多么不人道的惨事啊!
我们现在从三千几百年前的文字中,还可以看见这荒远的古代遗留下来的弃儿风俗。上边的女子,刚刚分娩,小孩子是出世了,这一边,拿着木棍的一只手,(省去人形,只画一只手,是表示一个手的动作。)正是那残忍的人,就这么一棍下去,已把一个小小的生命给结束了。
这里处置孩子的办法,就是干脆的“弃之”,所以“弃”字就是活绘出那些残忍的办法。
下面是他(那个残忍的人)两只手(省去人形)捧着一个木条编成的畚箕,上面即是一个可怜的孩子。你看这孩子是才出母胎,身上还带着衣胞里的血浆。
古代的畚箕是用木条编成的,完全同我们现在一样,是拿去盛垃圾粪土的,不信你看“粪”字,粪字本是扫除秽物的意思,所以它的写法就是扫除垃圾。左手持帚,右手持箕(省去人形),还有垃圾在里面。
拿盛垃圾的东西来盛孩子,简直把人看得粪土不如了。
不过,抛弃孩子有时候也不一定要打死。大约在四千年以前,有过一个抛弃活孩子的故事。这故事中被抛弃的孩子,后来成了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人物,他的后人竟做了皇帝。故事是这样:
在陕西中部,一个春天的早晨,桃含新蕊,柳吐嫩芽,莽莽原野,绿草如茵。有一位姜原夫人,趁着这良辰美景,不免要去郊外一游。这时正当春雨初过,地面上有些潮湿,姜原忽然低头发现了一行足迹,由足迹的尺寸,可以想象走过去的是一个昂藏七尺的丈夫。她想像着,被引出了兴趣,呆呆地立了一会,不自主的就踏着这一行足迹,一步一步走去,走了几步,身上觉得有种异样的颤动。于是慵懒地回家了。
从此,姜原怀了孕,十月期满,正是这年的冬天,她居然顺顺当当生下了一个男孩子。姜原因为是那次游春以后怀的孕,每想到踏着巨人足迹的感觉,就不禁深深地打一个寒战。在怀孕期间,她早已下了决心,不愿意养活这个将来生下的不祥之物,所以生了孩子之后,马上就叫人拿畚箕抬了出去,抛弃在附近的小巷子里。
哪知道第二天一早,就听到邻居们在谈论:“姜原家那个孩子真是命大,丢在那狭窄的小巷子里,昨晚上经过了多少牛羊,都没有把他踏死!”
姜原听了,暗地里又叫人把孩子移走,送入森林深处,打算给豺狗吃了他,免得再被邻人看见。事有凑巧,孩子刚放到树林里,就有一群工人去伐树,冬天本来正是入山伐树的时候。工人们看见这小孩,抱了起来,打听是姜原所生,便给送回去了。
姜原仍然是咬着牙、忍着心,把孩子弃了出去。这是第三次了。这次可真毒辣,她竟自己把孩子丢在河渠里的冰块上。她抛弃了孩子之后,冒着寒风,无精打采的归去,想到这孩子将要怎样的受冻以至于直僵僵地死去,她一边走着,一边掉泪,到家倒在床上,索性呜呜咽咽地哭将起来了。
一个初生的婴孩一身细皮嫩肉的,那里能当得起这样冰冻的天气和凛冽的北风。幸而有一大群乌鸦,落在这块冰上,把孩子的上下左右,保护得十分严密。乌鸦的暖气,衬着孩子的体温,大家互相偎依着,却又安安稳稳地度了一夜。
天快要明了,东方现出鱼肚白的颜色。残月当空,几颗星星还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时河畔已有了行人。一群乌鸦,被人声惊醒,扑剌剌四散飞去,各自觅取它们在茅屋檐头储着的早餐。孩子感觉寒冷了,哇的一声哭了出来,行人随着哭声找去,又把孩子抱起,打听到他的母亲后,又交还给姜原夫人。
姜原这一次真是又惊又喜,又恨又爱,觉得这孩子必定有些来历,才一心一意地收养了他。因为曾经三次抛弃,所以就给他起一个名儿叫作“弃”。
弃从小就喜欢种植,后来做了皇帝的后稷之官,教民稼穑,有大功于世,我们也称他为后稷。他的孙子姬发做了皇帝,也就是杀死帝辛,夺了殷家江山的周武王。
看了这个故事就可以知道,抛弃婴孩的风俗从造字的时候开始,一直到了后稷的时代(距现在有三千年左右)还在流行着,至今仍然无法禁绝。
第3页:
第二章发掘:重新发现甲骨文
贰寻根:发现甲骨文的故乡
◎传说中的商王都
从目前的考古成果可以知道,殷墟的具体范围是:东起安阳市西北的郭家湾以东地带(洹上村),南边由苗圃北地经花园庄、小屯村,由小屯村向西北到四盘磨洹河至武官村、侯家庄一带;另一线由则小屯村东北地跨过洹河经大司空村、小司空村至三家村一带。整个殷墟的长度大约在四公里以上。
而这几年考古人员又在苗圃北地以南的刘家庄、戚家庄以及徐家桥、东八里庄等村发现了殷代墓葬,可见整个殷墟的范围大约有三十平方公里,至于殷墟宫殿的遗址占地也非常广大,面积大约有七十万平方公尺,可以想见商王朝当年有多么强盛!
自一九二八年开始,中国考古学家就长期在此地进行发掘,先后高达二十余次,揭露出来的面积已经超过三万平方公尺,而目前考古学家们也在宫殿宗庙区发现了大型的夯(hāng)土建筑,这些夯土建筑的形制广大、气势恢宏、布局严整,并以小屯村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同时还发现了王室成员墓葬、车马坑、铸铜作坊遗址、磨制玉石场所等等,并且出土了大量的商代遗物,绝对称得上是中国二十世纪以来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殷墟不仅仅是甲骨文的故乡,更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发源地。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前辈们带领之下,培养出不少中国新一代的考古研究者,而关于殷墟的考古研究也依然传递着,这些影响都是相当深远的。因此殷墟可说是中国考古学的发祥地,而甲骨文正是扮演了带领中国发展出现代考古学的一个重要角色。
第三章回溯:甲骨文的诞生和演进
肆商人的甲骨占卜仪式
经过上节提到的整治手续后,甲骨就可以拿来占卜了。
占卜的方式是先由贞人说明卜问内容,就是所谓的“命龟”。然后用烧红的树枝在钻的地方烧灼,接着甲骨会发出“卜”的一声,同时在正面出现一个像“卜”字形的卜兆,这也是“卜”字的由来,后来便用以指称占卜之事。贞人根据卜兆的兆象来判断事情吉凶,也就是习称的“占龟”。
◎卜辞也有颜色吗?
总而言之,殷墟甲骨的占卜除了上节提到的刮磨、整治、钻凿等准备工作。还有命龟、烧灼、占龟、刻兆、刻辞、涂饰等占卜工作,整个过程虽然烦琐,但是井然有序,显示出占卜在商朝已经是个具有规范性与成熟性的行为。
◎甲骨也要资源回收?
至于商代人又是如何处理占卜完的甲骨呢?他们通常都是先将甲骨集中储存后一起掩埋到土里,于是就会有一整个堆满甲骨的大土坑,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殷墟YH127坑。坑中的甲骨是一次性倒入,可见这些甲骨是经过长期集中保存,然后才一次处理掉的。YH127坑除了出土大量的甲骨片,同时还发现甲骨旁边有一具完整的人骨,可能是掌管这些废弃甲骨的管理员,因为这些甲骨已经废弃不用,所以就跟着殉葬了。
除此之外,花园庄东地以及小屯南地甲骨也都是掩埋坑。花园庄东地H3坑是一个长方形的掩埋坑,出土的一千五百八十三片甲骨都是属于某个贵族“子”的卜辞,可见是专门为掩埋甲骨而挖掘的。甲骨放置的情况是先将一些完整的卜甲竖直,放在掩埋坑的角落,然后再将大量的甲骨倒进坑内,最后用泥土掩埋加以打实。至于小屯南地的甲骨,主要集中掩埋于五个坑之中,都是层层堆栈地放入坑中,大部分都是完整无缺的大版牛肩胛骨,只有少量的卜甲,此外没有其他的遗物,可见也是当时人们刻意挖掘的一个埋藏甲骨的窖穴。
商朝人对于甲骨的珍重,还表现在一件有趣的事情上,那就是“废物利用”。根据学者的研究发现,殷墟出土了不少只是契刻“干支表”或是无意义文字的甲骨,这些甲骨可能早已废弃不用,于是就拿来给学生们练习,不仅能够节约还相当具有环保概念呢!
伍从占卜看历史:历代商王的占卜内容
自古以来,生子就是女性生命中的一件大事,生产过程会使女性与胎儿的生命都受到极大的威胁,所以人们经常在分娩之前向神明祈求,希望生产过程能够顺利无虞。商朝人很早就体悟到这件事情,因此我们也能在甲骨占卜中看到类似的贞问内容。
这版卜辞是甲申日,殼负责贞问妇好(商王武丁的妻子)的分娩过程会顺利吗?王看了卜兆之后说出了占辞,如果是在丁日分娩,那就会顺利;如果是在庚日分娩,那就会非常吉利。结果妇好在三十一日后的甲寅日分娩了,过程不是非常顺利,但生了一个女孩。
关于嘉的解释,也有学者认为可能是贞问生男或生女的,如果生男就是嘉,如果生女就是不嘉,这种说法也是可通。总而言之,在需要人力的商代社会里,繁衍后代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后代的健康或性别自然也是人们最关心的事情,因此每当妇女怀孕之后,总是免不了要先占卜询问一番,这种习惯不仅在商代如此,即使是三千年后的我们也是如此。
第4页:
第四章阅读:一起来认识甲骨文吧!
汉字的寻根探源之旅
甲骨文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中国文字,虽然还保有着相当浓厚的图像性质,但是基本上已经符合中国文字造字和使用的规律——六书,也就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以上造字原则,皆可在甲骨文中看到,甲骨文可以说是相当成熟的文字。
郭沫若先生曾研究指出,中国文字发展到甲骨文时期,至少经历了一千五百年的历史。而中国文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一路走来,基本的形体一脉相承,虽然书写方式有了改变,但构成逻辑还是相同的,所以即便是没有接受过古文字学专业训练的人,也多少能够分辨出几个简单的甲骨文字。
不过,我们终究去古已远,对于很多文字被创造的基本动机,也就是它的原始意义,已经很难明了了。尤其许多字的背后其实隐藏了许多当时社会的风貌和内涵。
幸亏在三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甲骨文终于重见天日,也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和解读,让很多原本已经面目模糊的文字,又因此被清楚认识了,那么以下我们就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文字,让大家来了解它背后真正的意义吧!
壹人体篇
人
其实“人”的字形变化不大,甲骨文的“人”也是两划,各一长一短撇。但是请不要看轻这两个笔画,因为它可是很写实地把人类的形状描绘出来了。左边的短撇是表明人类有双万能的手,右边的长撇则是表示人类长长的躯干,而且因为是侧身站着,所以只看到一边的手臂和身体。而且整个“人”字是直立状的,正可表示出人类是地球上唯一站立行走的动物,可见我们祖先的观察力多么的惊人。
“人”字随着历史慢慢发展,成为现在这个模样,很多人在写字时已经忘记“人”字最原始的造字意义,于是很容易写成均等的一撇一捺,现在明白了之后,千万记得“人”字的两划是不等长的,否则我们就变成手脚等长齐走的猩猩了。
子
我们都知道“子”有孩子的意思,无论是“儿子”“孩子”和“孙子”都是指人的后代、人的孩儿,那么这个代表孩子的“子”,在甲骨文中是什么样子呢?
先来看看甲骨文的“子”字形,上头作一个圆圈或一个方形,下方则成十字状,这像什么呢?其实很简单,只要大家想象一下小婴儿的样子就会恍然大悟了。没错,“子”就是刚出生的小婴儿那大大的头,挥舞着双手,而下半身被布被紧紧包裹着的模样。
只要是人,都是从婴儿开始成长的,因此代表后代子孙的“子”,自然也就以小婴儿的模样作为造字本义了。
在甲骨文中,还有另一个“子”字,和儿子的“子”不同,这是专门表示地支“子”的专用字。
后人有这样的解释,在十二地支之中,“子”代表十一月。这时阳气发动,万物滋生,所以当时的人就假借“子”字称呼这个时候。不过为区别孩子的“子”和甲子的“子”,商代人还特别分化出两种写法,可见当时文字书写已经相当严谨了。
女若
甲骨文的“女”字,是一个跪坐且双手交叉的人,其实这个形状比起“人”的形象还更加生动、活泼呢!
“女”字之所以采用跪坐以及双手交叉作为造字元素,推测原因,大概跟商代女人多半居家跪坐着工作有关。过去常有人以为,“女”字跪坐是服侍男子的意思,但其实并非如此。中国人的跪坐历史非常悠久,在椅子发明以前,无论男女多半都是跪坐的姿态,所以“女”字的跪坐其实没有什么男尊女卑的意涵。更何况,商代女性还能带兵打仗、巡视国家边防,她们可是一点也不输当时的男性呢。
讲完了跪坐着工作的“女”,我们来谈谈同样跪坐着,但却在梳理自己头发的“若”,这是个很有意思的字。现在我们常把“若”使用在“假若”“若是”等假定的语词上,但是从甲骨文的字形中可以发现“若”是一个人跪坐着,正在顺理自己头发的模样。
换言之,最早的“若”其实是顺理的意思,同时也因为“顺”的意义而衍生出“吉顺”的意思,所以在卜辞中有“有若”“不若”的占问,就是在卜问这件事情会不会顺利的意思。
元自
国家领袖常常被人称呼为“元首”,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元”和“首”是什么意思呢?
最早“元”和“兀”是同样一个字形,就是在“人”字上方多加一个填实的圆点,以强调“人头”的部分。后来因为填实的圆点比较难写,用刀子也无法契刻出来,于是圆点又变成了一横画,成了现在的“兀”字。但是上方变成一横画的“兀”字,似乎就失去了原本强调“人头”的特色,于是聪明的先人又在“兀”字上方加上一短横,以指明“人头”的部分,也就成了甲骨文的“元”字。正因为如此,“元”有人头的意思,像是在古书常见的“丧元”“归元”就是指失去人头以及归还人头。而一国的“元首”就是一国的顶头,自然是指国家领袖了。
讲完了头,再来说鼻子,现代是个自我主义的世界,人人都对自我非常重视,那么自己的“自”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存在已久的字,但最原始的意义并不是指自己。从字的演化来看,可以发现甲骨文时的“自”就是一个鼻子的形状,有鼻梁、鼻翼和两个鼻孔。为什么鼻子和自己会有关系呢?
仔细想想,我们称自己的时候,不是会把手指向自己的鼻子吗?古人称自己为“自”,称你为“而”(鼻子下方的胡须)。这样的认知自我和对他人的联想,不是很有意思吗?
目
现在的人一定很难想象,我们常用的“目”字是一个象形字,原本就是一只眼睛的形状。
其实“目”这个字从甲骨文到小篆,甚至到楷书的变化并不大。《说文解字》说:“目,人眼也,象形,重,童子也。”这是在说“目”中间的两横是指眼中的瞳孔,即眼球,甲骨文有时还会在中间加上一点,以标明这就是眼球呢!不过因为现在楷书的“目”字,经过线条化,又把字形竖了起来,因此比较难以联想,但是只要看看甲骨文的“目”字,想必就可以“一目了然”啦!
眉
我们常常形容美女有对美丽的“远山眉”“柳叶眉”,形容夫妻感情融洽为“画眉之乐”。眉毛对人体而言,虽然不是具有明显的功能,却是能影响一个人容貌的重要部分,因此这里就来谈谈“眉”字。
甲骨文的“眉”字相当有趣,是一只眼睛再加上如同羽毛的笔画,说明这是长在眼睛上的毛,这是一种合体象形文字。如果仔细观察甲骨文的“眉”字,会觉得这个字呈现的样子,比较像现在所说的眼睫毛,而不完全是眉毛,不过其实在商代人眼里,凡是长在眼睛上的毛都称作“眉”,并没有眉毛或眼睫毛的差别。
取步
说完了五官,来谈谈四肢,大家都知道用手拿称为“取”,我们常将“拿取”当作一组词汇使用,但是“取”作为一个动词,它的造字本义又是什么呢?
所谓的“取”就是从这个概念造字的,右手拿着一只耳朵,说明捕取野兽或是敌人,然后渐渐地发展出“拿取”和“嫁娶”的意思,所以卜辞中会有“取马”“取牛”,甚至是“取女”的词汇出现。
说完了手,再往下看就是脚。我们来谈谈由脚构成的字:“步”。甲骨文的“步”是由一左足和一右足构成的。《说文解字》说:“步,行也。”
所谓的“步”就是人迈出一足之后再迈出另一足,两足之间的距离就是“一步”,而迈步的同时也就是在“行走”了,因此足、步与行可说是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在卜辞中常常可以看到“王步某地”的记录,这里的“步”有步行、抵达的意思,就是指商王到了某地。除此之外,“步”还有当作祭祀名称的用法,只是究竟具体的祭祀仪式又是如何?就待学者专家的研究了。
齿疾
每天早起睡前都得刷牙,这是一个相当基本的卫生习惯。但是当我们在刷牙的同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商代人是怎么称呼“牙齿”的呢?
其实只要看甲骨文字形就会明白了,商代人是用“齿”来称呼牙齿的。“齿”在甲骨文的构形非常简单易懂,就是一个口字,并在口里画上几颗牙齿,也就成了“齿”字。后来随着发展,口腔里的方形牙齿,变成了较易书写的“人”字,而上方还加上了一个声符“止”,来标注“齿”的发音,于是成了今日的“齿”。
有趣的是不只现代人常常为牙痛所苦,商代人也有这个烦恼。卜辞里有不少商王“疾齿”的占卜,可见即使是高高在上的商王,也会因为牙痛得受不了,而请求贞人占卜牙痛会不会好呢!
其实商代人在一般生病时,是不会躺在床上的,大部分都是躺在草席上。那什么时候会躺在床上呢?就是濒临死亡的时候。古人为了方便搬运死者的尸身,通常都会在病患将死未死之际,将他移运到床上,又因为恶疾缠身,所以躺在床上之人还会大汗淋漓,从这个字形是不是感觉到危及生命的“疾”非常可怕呢?
肆动物篇
虽然人类是万物之灵,不过如果少了其他动物的陪伴,那样的生活还真是令人难以想象。到底在上古时期有哪些动物活跃一时,又在当时的人们心中拥有什么样的位置呢?一起来看看吧!
象
象,是这个世界上体积最庞大的动物之一。在现今亚洲人心里,象是只存在于非洲与印度的大型动物,但其实早在商代,象群曾在中国的大地上奔跑过,更与商代人们一同生活。
殷商时期,位居中原的河南地区是象的家园,在“安阳考古队陈列馆”中,就有一只颈上带有铜饰的小象,见证象存在的痕迹。而河南的简称“豫”,其实就是盛产象的地方之意。
在商代的青铜器上,曾被发现铸有一个象字。但相信凡是见过的人,都会认为与其说它是个象字,不如说是个象的图案。相比之下,甲骨文的象字就显得线条化许多,但仍然保留了那长长的鼻子,可以说,虽然简单,但是却相当传神。
到了金文时期,象的身躯就不再那样写实了,只留下鼻子部分可供辨识。至于现在的象字如“免”字上头的部分,就是象的鼻子和头部,以下当然就是象的身体啦!虽然已与甲骨文相去甚远,但整体来说,现在的象字还是保留着象的形体。
牛羊
相信大家对牛并不陌生,早期农村社会最亲近的动物或许不是狗,而是牛,更何况中国是个以农立国的社会,与牛的关系自然是源远流长。早在商代,就已经有人类畜养牛只的纪录了。而甲骨文中的牛字,更是常常出现在卜辞里。甲骨文的“牛”选用了牛正面头像造字,因此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牛角、牛的脸以及牛耳。
为何卜辞中会常常看到牛呢?因为牛在商代人眼中,是非常重要的祭祀牲品。商人们祭祀祖先时,常会杀各式各样不同的动物来祭拜。其中祭拜最重要的祖先,尤其是过世的商王时,就会使用大量的牛只来祭祀,而且这些牛只在祭祀完成后,就立刻掩埋掉,并不像现在祭祀后仍是桌上佳肴。
而羊和牛一样,在商代可以说是同样重要的动物,造字原则也很类似,都是取动物头部的正面来造字,因此“羊”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就是头上那对犄角了。凡是看过羊的人,一定都知道,羊犄角的最大特色就是会弯曲,无论是绵羊还是山羊都有着一对弯曲的犄角,因此甲骨文的“羊”字也是强调这个特色。那为什么说羊是商代很重要的动物呢?因为羊和牛一样都是商代人时常拿来当祭祀牲品的动物,只是羊的等级稍微低一点,主要用来祭祀地位比较低的祖先或神明。
商人为了大量获取羊群或牛只,也会自行饲养这些动物,这些被饲养的羊或牛称为“牢”。虽然我们现今看到的“牢”字底下从牛,但是甲骨文的“牢”可是有从羊和从牛两种喔!
犬
人们常说:“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我们回顾一下人类的历史,就会发现人和狗之间的亲密关系,早从商代就开始了。
商代甲骨文中有“犬”这么一个字。这个“犬”字就是描绘狗的侧面,只要横着看,就可见其腹瘦尾拳的造型,看那条长长翘起的尾巴,不正是一只小狗正对着你摇尾巴吗?
甲骨文中的“犬”和“豕”的写法其实很像,犬是狗,豕则是猪,两者写法的差别只在于犬是形体瘦长,有长尾巴,而豕的形体较宽,只有短短的小猪尾巴。看来狗和猪的区别,从字就可以看到。
商代人虽然养狗,但是商代的狗却不像现在的狗那样养尊处优,被当成心肝宝贝,百般宠爱。当时的狗除了要协助主人狩猎以外,还会被当作祭祀祖先时的牲品。正因如此,商代人需要豢养大量的狗,为了管理这些商王朝的狗,甚至还发展出“犬官”这种负责专门管理狗的职官。
考古学家在发掘古墓时,如果发现主人的骨骸下方有一只狗骨,很可能就是商代的古墓,因为当时的人们习惯带着“爱犬”一起上天堂。还真是生死不离的友谊啊!
虎
虎,威武凶猛,令人既害怕又敬畏。甲骨文中的虎字是非常典型的象形文字,虽然有繁化和减省的两种形体,不过都很鲜明地描绘出老虎张开的大口以及锐利的尖爪。若是仔细看的话,则会发现繁化的虎字,还画出了老虎身上的黑色条纹呢!
虎字从甲骨文到现代楷书的形体变化不大,隶变后的虎字虽有改变,但头部尚存少许虎味,而且始终保有凶猛威武的意涵。所以无论古人或今人都很喜欢用“虎”字来表示雄壮威猛的意思。
例如:古代有虎臣、虎贲,这是用虎来表示战士、侍卫的威猛刚强;又如虎门、虎丘、虎牢等地名,多半是形容此地老虎很多或是地形险峻紧要。甚至像“武松打虎”这类的故事,也是借由打虎这件事情来突显武松的威猛强大。又有“伴君如伴虎”这样的谚语,说明为人君的喜怒无常,叫人又敬又害怕。
狮、虎都是令人害怕的猛兽,但是狮子生长在热带的沙漠,老虎的活动范围则从北方的西伯利亚一直到东南亚,跨越整个亚洲。正因为虎在商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现,所以早早就有了甲骨文的形貌,因为商代人没有见过狮子,当然,也就没有“狮”字。
鸟
甲骨文的“鸟”字,与其说它是个文字,倒不如说是一幅鸟的图案。虽然甲骨文的鸟字有繁复和简单两种造型,不过对于鸟的描绘都很写实。
看这个字是不是无论眼睛、鸟喙、羽毛、爪子都栩栩如生呢?仿佛是后现代画家画出来的一幅图案,就算是毫不认识甲骨文的人,也能一眼就看出这是只“鸟”。而从小篆开始就和今天我们写的“鸟”字很类似了,原本很写实的眼睛、鸟喙和羽毛都更加线条化,书写上也方便许多,有种渐渐从图案过渡到文字的感觉,如果再继续线条化下去,就能发觉楷书的“鸟”形正在慢慢形成呢!
鱼
谈到“鱼”这个字,乍看之下,甲骨文和现今的楷书似乎有着很大的差别,但其实并不然。
先来看看甲骨文的“鱼”字,相信所有人都会觉得:就是画了一条鱼嘛!没错,甲骨文的“鱼”字就是按照鱼的形体创造,与其说它是文字,不如说更像一幅图。至于我们现今写的“鱼”字也是从甲骨文的字形演变而来,鱼字上部其实就是鱼头,中间的“田”形是鱼的躯干,下方的“灬”是鱼尾演化而来的。这样一说,有没有发现今日的“鱼”字其实也长得很像真正的鱼呢?
龙
在此要谈一个甲骨文中比较特别的字──“龙”。一直到今天,龙在中华文化中都享有独特的地位,这种传说中的神兽,被视为天子的象征,可是龙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呢?
在现有的甲骨卜辞中,学者通过前后文意的解读,发现了甲骨文字中有“龙”这么一个字,它的造型很特别,前方有个弯曲的头部,身体是呈卷曲状,无足,有时身体会画有鳞片,和后世所看到的龙的形象颇为相似。
从这么多的甲骨文字可以知道,商代人造字是很直观也很写实的,常常将动物的造型转化为文字。我们都知道“龙”是想象中的动物,那么商代人是真实看到了所谓的“龙”,还是这只是想象的动物呢?假使这是想象的动物,那么中国人对“龙”的崇拜从商代就已经开始了吗?学者对这个字充满了疑问,却没有更好的解答。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龙为“麟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源。”看起来像是对爬虫类的形容,但爬虫类又如何登天呢?
不过,按照造字原则来说,商代人恐怕是真的看到了具有这种造型,但今天已经不称作“龙”的动物了吧!那么大家不妨想想看,商代的“龙”究竟可能是今天的什么动物呢?
它
当人们看到蛇时,第一个反应多半是“好可怕啊!”但大家万万也没想到,我们常常用的“它”,其实就是蛇的原本形象。
翻开《说文解字》,看看小篆的“它”,是不是很像一只眼镜蛇正直直地瞅着人呢?其实“它”字上面的宝盖头并不是像“家”那样是个保护人的盖子,而是这条大蛇的头部。至于“它”那长长的最末一画,可想见这正是蛇那弯弯曲曲的身体了。至于金文的“它”和小篆的形象没有太大的差别,也是这么一个可怕形象。不过,相较起来甲骨文的“它”就没那么恐怖了。甲骨文的“它”虽然也强调蛇的头部,但简单的笔划,看起来就不那么写实,弯弯曲曲的身体也还是存在,只是稍不注意,看起来可能会误以为是可爱的小蝌蚪。
人不小心踩到蛇,所以脚趾被蛇虫给咬了,岂不是糟糕透顶了,所以在甲骨卜辞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商人占卜,问祖先神明会不会降祸害给后代子孙们,或者是问疾病会不会好,就会用一组词叫作“有它”“无它”。
这是在说什么呢?就是在问“有没有灾害”。可见商朝人看见蛇也是会很害怕的,以至于用“它”来代表“灾害”呢!
伍植物篇
植物在地球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尤其在充满台风的台湾,水土保持更是非常重要的功课,多亏树木用根部紧紧抓住土壤,才得以免除许多泥石流的灾难。不过,时空回到商代,到底当时人们心中的植物是长什么样子呢?
木林森
说到商代植物,我们可以先闭上眼睛想象,在还未受什么污染及开发的土地上,人们举目所见皆是巨大的森林树木的样子,而甲骨文中的树木是长什么样子呢?
首先,中间一根直通的竖画当然就是树干了,而上方两笔分岔自然是指树枝。至于下方两笔分岔,想必已经猜到了,就是树木的根部。后来的“木”字其实没有多大变化,即便是演变至今日的楷书,也能清楚看出由甲骨文发展而来的痕迹。聪明的先民仅用五笔就将一棵树的特色描绘出来,而今依然不曾改变。
知道了树木的写法,那么很多树的地方该怎么表示呢?先民用两个木,甚至三个木的排列,来说明数目的多寡,双木为“林”,而有五个木的“森林”当然就是满满都是树的地方了。
禾果
谈完了木,再仔细看甲骨字形图,是不是可以发现“禾”不过是在“木”的基础上,多加了一个笔画而已,那么甲骨文中的“禾”字,它的造字本义又是什么呢?
原来“禾”在商代人眼中就是代表谷子的意思。请大家回想一下,台湾嘉南平原每到收割的季节,那些黄澄澄、饱满地垂下的稻穗是不是就像“禾”字上方那笔。虽然商代种植的谷物不像现在丰实饱满,不过可想而知,在收获的季节里,一定也是像稻穗那样下垂着。先民看到了这样的场景,自然把谷物的特色放进造字元素中,于是就出现了指称谷子的“禾”字了。
接下来再来谈一个与“木”有关的字,就是“果”。
“果”字也是在“木”的基础上演变而来,中间是个很明显的“木”字,只是上方再加上三个小圆圈,而这三个小圆圈就是长在树上的果实,有时为了更明确地表示,还会让“木”多长几根树枝,同时再多结几颗果实呢!那么为什么“果”会演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呢?其实很简单,因为“果”字上方的小圆圈,用毛笔书写时很简单,但若是用刀子契刻就很麻烦了,因此有时候就会发现小圆圈变成了小方块,后来随着小篆、战国文字的演变,果实渐渐聚集在一起,于是成了很像“田”形的字头,变成了现在看到的“果”字。
米黍
“米”是亚洲人的主食,即使西方潮流大盛,爱吃汉堡、面包的人也不少,但是“白米饭”至今仍是许多人一天也无法离开的食物。既然“米”这么重要,那商代是否有“米”呢?
商代确实是有“米”的,只是和现代不同,商代的“米”其实是粟,也就是小米,但是现代的“米”指的却是稻米。为什么会知道不同呢?
只要看看“米”的甲骨文字形就会知道,“米”字中间一横划,是指大米的穗梗,而分布在上下两方的小点,则是穗梗上结满的穗子,不是稻米,所以商代人的“米”和我们吃的“米”并不相同。
“黍”在商代是指一种可以酿酒的小米。大家都知道,商人非常喜爱喝酒,“黍”既然和酒关系如此密切,先民造字的时候自然不会放过了,来看看“黍”的字形。此字的上方是前面已经提过的“禾”字,下方则是写了“水”的字形,谷物何以和水有关联呢?
这里的水当然不是普通的水啦,而是谷物酿造的水──“酒”了,既然这种小米这么特别,可以酿造人们最爱喝的酒,那当然不能只用“禾”字来概括它了。于是商人就特别发明了一个字,来指称这种特别的谷物了。
柒器物篇
册
大家想必时常听到,在闽南语中称“读书”为“读册”,甚至是有“读册读册愈读愈戚”的俗谚,形容读书没长进,反而愈读愈回去的意思,所以到底“册”是什么呢?“册”就是古代的书。
商代是个没有纸的时代,当时的书和现在并不相同,该怎么形容呢?其实就是长得像“册”字的模样。
为什么这么说呢?上古时代的人们会将竹子削成一片片细小长条状,然后用毛笔在上面书写文字,之后再用麻绳或皮革将这些竹片串连起来,于是就成了所谓的“简册”,也就是当时的书本。
而甲骨文的“册”字就是竹片被编连起来的形状,“册”的直画就是指那些竹片。而横画呢?就是指编连的丝绳。这也证明了殷商时代确有典册,甲骨卜辞中有“再册”,意思就是奉命册封之。
这个字一直发展到今天,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即使是从楷书的字形遥想,相信也能依稀看出当年商代书本的模样。
笔
相信大家一定多少听过“蒙恬造笔”的故事。故事是说秦朝的大将军蒙恬,伐楚南下时看到了许多兔子,觉得兔毛甚佳,用来造笔,于是发明了毛笔。由于蒙恬造笔的故事实在太出名了,久而久之,人们总以为毛笔是蒙恬发明的。
其实,早在商代就已经有了毛笔,甲骨文也有“筆”这个字,只是这个笔不从竹,而是写成今天的“聿”字。
可惜的是,至今商代的笔还没有出土,所以我们很难得知和现代的毛笔有何不同。不过就字形来看,“聿”是人的右手上拿着一只底下分岔成三的笔,显然这支笔的笔头是会岔开来的,不像今天的原子笔、铅笔那样笔直一根,也不是拿芦荻或竹棍改造而成的,应该在笔头的部分有毛、发一类的事物,才会分岔开来。
也就是说,其实毛笔早在商代就已经存在了,并非蒙恬发明的,但为何会有这样的传说出现呢?可能是蒙恬改良了毛笔,使毛笔能够普遍使用,也造就了知识的大量传播,于是人们自然而然就认为发明毛笔的是蒙恬了。
不过,也许是商代的笔不耐三千五百多年的岁月风化,早已腐朽,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毛笔,是和居延汉简同时被发现的汉代毛笔。从现有甲骨文的书写和契刻的发现,我们可以确定,商代人的确已经用毛笔写字了。
贝
常常听到父母喊自己的孩子“宝贝”,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何会是“宝贝”呢?
其实,“贝”最早当然是指贝壳这样具体的东西,不过早在商代,人们已经把“贝”当作珍贵的物品,在后来更发展成交易用的货币。
仔细观察甲骨文中“贝”的字形,虽然线条简洁,却能把贝壳的特征表现出来,尤其是贝壳有着两边扇贝的特色,更是“贝”字最主要的构形元素。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贝”原本的两边扇贝并没有相连,到了后来,因为字形演变的关系,才使两边扇贝逐渐连接,甚至还出现了下方两点的装饰笔画。
也正因为“贝”自古以来就是受人喜爱、珍贵的事物,因此后来只要是指称很宝贵的人或物时,就会用“宝贝”来称呼。
在目前安阳小屯村所发掘出的妇好墓中,除了大量铜器、玉器外,更有数以百计的贝壳,那些贝壳被鉴定确认为货贝,这很可能就是妇好这位拥有私人领地的皇后,身后所有的私房钱呢!而这些从东海、南海一带来的贝壳也证明了当时商代人的足迹已经延伸到现今的海南岛和台湾了。
车
车子是现代人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商代也早就出现车子了。不过和现代常见的四轮车的不同之处在于商代的车子大多都是以双轮为主,而甲骨文的“车”字正是生动地呈现出商代车子的形象。
从楷书、隶书或小篆来看,我们会发现“车”字的写法没有什么不同,而且看不太出来双轮车的样子。不过再继续上溯到青铜器上的金文,就可以发现,原来车字应该横着看,而不是像现在那样直着写。楷书“车”的上下两画其实是两端的轮子,而中间则代表车厢,这么一来,双轮车的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了。
甲骨文的车字也经常出现,文字结构与金文没有太大差别,也是两端有轮子,中间一个车厢。只是由于甲骨文是贞人用刀子契刻在甲骨上的,所以笔画不像金文那样婉转华丽,车轮也无法像金文那样圆润有形,有的笔画甚至直接简化成直线,而车轮则是椭圆或长方形状的。除此之外,学者还发现甲骨文的车通常写成横式的多,直式的也有,但是相当稀少。整本《甲骨文编》收录的二十五个“车”字只有两个写成直式的,可见商代人们还是以相当直观的方式来描绘车子呢!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商代的车子并不是单纯拿来作为交通工具,最主要的用途还是战争。商周之际有不少战争就是使用车战,所以商代人心中的车子,和现代人所想的并不相同,反而更接近现在我们所谓的战车。
京门
我们在古装剧或是古典小说里面,常常会听人家提到“京城”。一说到京城,首先就是想到那高耸的城墙、热闹的街道以及比邻的住宅。而大家都知道京城因为有高耸的城墙,所以称为“城”,那“京”是什么意思呢?它的造字本义又是什么呢?
先来看看甲骨文的“京”,上半部呈屋宇状,下半部则有三个竖笔,这是代表什么意思呢?
由于商代人居住在茅草房屋中,这种房屋往往低矮,而商王朝为了要方便控管人民以及彰显权威,特别建筑了较为高耸的房屋。这种房屋底下使用巨大的木条架高起来,有些类似现在可以在东南亚国家看到的“干栏式建筑”。因为这种架高屋宇只有拥有贵族身份之人才能居住,所以有着这种建筑聚集的地方,也就是王室成员聚集之处,久而久之就被称作了“京”。
看到了商代的房屋,那么商代有没有门呢?中国的门到底何时出现呢?
商代的确是有“门”的,而且甲骨文里面也有这么一个字,只是商代的“门”和现代的“门”不一样,在商代人的眼里,左右两扇门扉的才叫作“门”,而我们现代家家户户装置的一扇门扉的叫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