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朋友问我:什么样的动物更容易灭绝?想了想,以前体型较大的动物更容易灭绝,尤其是陆地上,但现在,离人类较近的动物更容易灭绝,毕竟自人类成为食物链顶端的动物以来,由于人类直接和间接的活动,大量动物已经灭绝。
朋友又问了:随着人类数量的增加,领地的不断扩大,哪些动物离人类更远了?是的,人类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的确,没有多少动物离人太远,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当然,在人类的夹击下,动物也有出路,要么人们提高动物和环保的意识,要么像猫狗等动物一样被驯化,要么像蚊子和老鼠一样体型小,繁殖能力强,怎么都抹不掉,要么像燕子一样,被人们喜爱.
那么,作为一只普通的鸟,燕子是如何让人们爱上它的呢?我们先来看看燕子与人交往的历史。
与史前人类“共舞”的燕子
燕子是一个大家庭。广义上是雀形目和各种鸟类的统称。共有80余种,包括雨燕、家燕、金腰燕、岩燕等,而狭义的燕子其实就是指燕科燕治下的家燕。
不同的燕子生境和生活习惯大不相同。比如岩燕喜欢栖息在岩石和悬崖上,而雨燕则更喜欢栖息在岩石缝隙、空树洞等,还有我们常见的家燕,其实是比较“年轻”的燕子,他们是一种与人为邻而逐渐形成的燕子学说。岩燕
从目前的考古学来看,考古学家在北京猿人遗址(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找到了燕子和史前人类最早的证据。这意味着至少在20万年前,燕子就开始与人类为邻。
只是当时的北京人还住在山洞里,燕子的到来可能与这些燕子自己就住在岩壁上有关。人的活动使一些燕子尝试与人相处。
第一,燕子与人同劳逸逸。
其次,从家燕的习惯来看,家禽在繁殖期不会像金腰燕那样直接将粪便排到巢下地面,而是成鸟将雏鸡的粪便排出体外把它扔掉。这种习惯显然赢得了史前人类的青睐。毕竟谁也不想睡在睡的声音里,天上掉下屎来。
第三,燕子不符合史前人类的猎物特征。虽然史前人类以鸟类为食,但他们对鸟类是有选择性的。体型大、数量多是首选,但家燕的平均身长只有15厘米。还是算上剪刀状的尾巴,平均重量只有18克,相当于我们平时使用的3汤匙盐勺的重量。这还是在数骨头和羽毛。去掉的话,5克也不错。
所以,去一株植物或根部找虫子比较划算,费尽心思去抓一个只有5克肉重的燕子比较划算。就这样,燕子开始以人为家。
虽然人类在不断的进化,人类的工具也在不断的更新换代,但是居所的变化却非常缓慢。据考古资料显示,距今18000年前后,窑洞仍是人类的主流生活方式。直到18000年前,最早的兽皮帐篷——猛犸皮帐篷才出现。
虽然有猛犸皮帐篷,但大多数人还是住在山洞里。直到大约一万年前,人类才真正来到平原,开始用木头和泥砖建造房屋。
这时候家燕真的从山洞里搬进了人类的新居,但是他和燕子长期相处的好感还不足以让人们接受燕子搬进新居。这时,又发生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农业。人类最早的农业种植始于大约12000年前,到大约8000年前,种植的农作物已经多样化。
当人们在农田里劳作时,发现了燕子的另一个本事——杀虫。燕子的主要食物是各种昆虫,许多昆虫是庄稼的克星。在没有农药的年代,人们只能靠自己的双手来防治害虫,得力的帮手自然会得到人类的青睐。而且这个帮手已经和人类相伴了20万多年,甚至让人把燕子当成朋友。
燕子与人类的关系再次升温
从农业种植开始,加上人类祖先对动物的不断驯化,人类的生活越来越安定。进入古代以后,燕子开始频繁出现在一些文献和记载中,比如《山海经》中的玄鸟就是以燕子为初始形象的神话生物。
燕子古称元鸟。要知道在古代,“元”通常是第一的意思,比如状元,古人称燕子元鸟,已经是很高的评价了。后来,人们发现燕子总是成双成对,燕子成为诗人笔下爱情的象征:行食惊双燕,泥泥入此堂(唐杜甫《双燕》)。
后来人们发现,燕子总是在一些“有钱人”的家里筑巢,比如“昔日王谢堂前的燕子,飞入寻常百姓家”,于是就有了有“燕知贫家”之说,人们甚至把燕子在自己家里筑巢视为富贵幸福的象征。
燕子当然不知道“贫富”,只是因为他们喜欢把自己的巢穴筑在进出方便、能遮风挡雨的家居环境中。过去,穷人是没有地方让燕子筑巢的,而富人不仅有大房子大院,还有豪华的大门,门檐下,屋檐下房子,家很适合燕子筑巢。
不过,不管怎样,燕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逐渐升温,甚至到了宠爱的地步,这让燕子成为了人类“庇护”下最多的鸟之一。
总结
燕子与人类和平共处至少20万年。他们不打扰人,和他们一起工作,讲究卫生,所以人们接受了。后来,人类与它们相处,越来越多地发现燕子的优点,使人们对燕子越来越喜爱,最后燕子成了人们最喜欢的鸟。
不过,虽然很少有人伤害燕子,但燕子的数量比起之前已经大幅度下降了。人们对燕子的接受度也变低了,燕子也因此逐渐“失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