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FredrikLanner正在准备编辑人类胚胎中的一些基因。去年4月这类研究在国际引发了巨大的轰动,当时一个中国研究小组透露已经完成了世界上首例这样的实验(Nature:中国科学家用CRISPR/Cas9改造人类胚胎)。但Lanner预计他探索早期人类发育的研究工作不
基于CRISPR的基因组编辑已成功应用于镰状细胞病,其他公司正在致力于开发基于CRISPR的疗法。这项技术应用到动物身上似乎是很自然的事情。现在,英国动物遗传学公司Genus的科学家团队在威斯康星州和田纳西州设有研究机构,开发出新一代CRISPR编辑猪,可以抵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19日发布新闻公报称,该校使用CRISPR技术成功培育出长着红色眼睛的宝石蜂(黄蜂的一种),这是CRISPR技术首次成功用于微小生物体,为科学家提供了了解黄蜂的新途径。CRISPR技术使科学家能够对生物体特定的DNA片段进行编辑,但在宝石蜂这样微小的生物体上使用却十分困难
据人民网11月26日报道,来自中国深圳南方科技大学的贺建奎团队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已经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CCR5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消息发出后引发全球学界震动。什么是基因编辑技术?
记者从广东省“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调查组获悉,现已初步查明,该事件系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为追逐个人名利,自筹资金,蓄意逃避监管,私自组织有关人员,实施国家明令禁止的以生殖为目的的人类胚胎基因编辑活动。据调查组介绍,2016年6月开始,贺建奎私自组织包括境外人员参加的项目团队,蓄意逃避监管,
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用于编辑动植物甚至病毒的基因。通过改变基因让其改变性状,对人来说当然是有益的,不过目前这个技术并不完善。如果人类真正的掌握了基因编辑技术,那么就相当于掌握了任何物种的生物源代码,可以随意改变其性状向人类有益的地方发展。一、基因编辑技术的妙用。什么是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Geno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两者往往一线之差,专家指出作家、诗人等比常人更容易患有躁郁症。据12月27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基因编辑技术可被用于彻底治疗抑郁症或早年性痴呆症,但专家提醒有可能抹杀患者的创造力。《现代普罗米修斯:Crispr-Cas9编辑人类基因组》(‘ModernPrometheus:
据悉,德国默克公司MerckKGaA目前已进一步推进基于基因编辑的药物研发,该公司与VertexPharmaceuticals已达成独家研发许可协议。Vertex的许可协议是MerckKGaA针对药物开发进行基因编辑的最新尝试。为了加强其在DNA损伤和修复以及免疫肿瘤学领域的现有肿瘤
美国《分子治疗》杂志近日刊登了美国天普大学华人科学家胡文辉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从多靶点高效剔除了一种人源化小鼠多个器官组织中的人类艾滋病病毒,推动基因疗法治疗艾滋病向人体临床试验迈出重要一步。在之前的研究中,胡文辉团队已成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有效清除了体外培养的人类细胞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关乎国运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植物病害每年造成全球作物减产可达30%,全球气候变化、耕作制度改变及种植品种单一化等多种因素的叠加,致使植物病害更加频繁发生,严重威胁全球和我国粮食安全。选育和推广抗病新品种是防治作物病害经济、有效和环境友好的策略
JenniferA.Doudna(左)很少有发现能够像CRISPR那样在一夜之间改变整个领域。CRISPR-Cas原本是原核生物的适应性免疫系统,自从人们发现了Cas9的应用潜力,这一系统迅速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基因组编辑工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JenniferA.Doudna在本期M
首先要从基因组的结构入手,再从基因组的结构是如何影响基因的表达来分析,下来就是基因表达的产物--蛋白了。蛋白具有众多的生理学功能:可以作为结构蛋白,也可以作为酶而催化生化反应等等重要的作用。最后就是代谢产物了,在酶的催化作用下会产生众多的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的水平变化可以反馈,反过来可以影响或者调
自20世纪初至今,短短百年之内,基因技术研究领域的高歌猛进,让人类与基因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变。去年,首例基因编辑婴儿的问世引发了众多热议,但是抛开伦理问题,基因技术无疑在不断走向成熟。近日,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和费城儿童医院在基因编辑领域再次取得突破,他们的研究团队成功修复了小鼠的一种致命基因
任何近期观看过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网站上关于引发生物学医学研究变革的CRISPR基因编辑工具的60分钟视频片段[1]的人都会得出结论:这种基因编辑技术正处于开发出一连串治愈方法的边缘。但是最近的一项研究[2]揭示出在部署这种著名的“分子剪刀”之后,一大堆染色体片段会发生缺失和重排。C
随着基因组编辑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组编辑设计过程中的非特异性基因突变导致的脱靶效应形成了一门新的基因科学学科和医学学科。基因编辑和检测方法,基因改变的解析方法或对照参考的不同,使基因组编辑发生脱靶效应,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短期和长期副作用,毒性或动力学改变。对基因组编辑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动态脱靶效
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朱健康课题组通过模仿和改造微生物中的一种抵御外源侵染的防护机制,成功开发出能对植物基因组进行精确定点修饰的技术,从而使高效植物分子改良性状成为可能。这一适用于植物的CRISPR-Cas技术就像一把剪刀,可以对基因组中任意感兴趣的位置进行编辑,它的成功开发将革命性地改变
CRISPR/Cas9系统为编辑HIV-1病毒基因组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潜力的工具,近日来自日本神户大学医学院感染疾病中心及健康科学研究生院国际卫生系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RNA引导的CRISPR/Cas9以靶向HIV-1调节基因tat和rev,其中的引导RNAs(gRNA)都基于CRISPR的特异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人口健康领域)中科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杨力研究组与上海科技大学陈佳研究组、南京医科大学沈彬研究组合作研究揭示了胞嘧啶脱氨酶(APOBEC)在CRISPR/Cas9引发的DNA断裂修复过程中产生突变的新机制,为进一步提高基因组编辑保真度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