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历史和辉煌;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引为骄傲的文物古迹。它既是区域的文脉,也是历史辉煌的印记,也是各地可持续发展的资源。
余干县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远在石器时代,越族及中原居民就在此繁衍生息。夏商称干越池,属扬州域。春秋战国属吴、越、楚。秦朝始置县,以驻地城邑“余干”得名,别名“干越”。此后,一直设县未变。
一、红色文化资源
1、资源的分布
主要集中于余干县城及县境东南原五雷乡,以及黄金埠镇、白马、枫港乡。
2、资源的概况
革命遗址类:
①红十军强渡信江遗址(白马桥,1932年8月)
②黄金埠红军战斗遗址(黄金埠镇,1930-1932年)
③长源周家红井(原五雷乡,1929年2月)
④楮房山抗日战壕遗址(原金山咀乡,1942年)
旧址类:
①周家村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原五雷乡,1930年1月)
②卢家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原五雷乡,1929年12月)
③坞头暴动旧址(原五雷乡,1930年5月)
④中共余干支部旧址(县城,1926年9月)
⑤三县联席会议会址(原五雷乡,1929年8月)
纪念地类:
①锅秃山罗英起义纪念地(原五雷乡,1932年9月)
②张家港抗日军民重伤敌舰纪念地(白马桥乡,1942年6月)
③彭家民众抗日斗争纪念地(枫港乡,1942年7月)
纪念碑类:
①五雷革命烈士陵园(原五雷乡,1950年)
②东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县城,1951年)
③黄埠革命烈士纪念碑(黄金埠镇,1962年)
其他类:
①东山岭烈士纪念亭(县城,1980年)
②浩气坊(县城,1980年)
3、主要特色
红色文化资源相对集中于五雷地区、余干县城等共17处12座建筑组成,这些建筑见证了五雷苏区是方志敏、邵式平、黄道、余金德等革命前辈创建的贛东北革命根据地之一,浓缩了余干的近代发展史,是研究中国革命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二、陶瓷文化资源
据《余干县志》载……“瓷土矿为余干县优势矿种,主要分布在梅港、黄金埠、五雷、社庚、杨埠、石口等地;瓷土开采历史悠久,据古窑址出土的瓷矿、瓷钵、匣钵考查,早在唐、宋时期,就有乡民在打鼓岭、老虎口等地用简单方法就地表进行开采,并建窑烧制土瓷。
现有考古调查资料表明,发现的窑址均分布在信江(余水)两岸,集中于梅港乡、黄金埠镇、大溪乡、瑞洪镇。
已发现保存较好的黄金埠窑址、老虎口窑址、曹家庄窑址、楼埠窑址。
①黄金埠窑址,唐代,龙窑结构,主要烧制青釉瓷、白釉瓷和釉下彩瓷。
②老虎口窑址,宋代,馒头窑结构,主要烧制单色釉瓷,有绿釉、白釉等。
③曹家庄窑址,明代,馒头窑结构,主要烧制砖块,洪武时曾烧官派南京皇城用的城墙砖。
④楼埠窑址,清代,龙窑结构,主要烧造琉璃砖和瓦。
余干的陶瓷资源共4处窑址,涵盖了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文化积淀,极具特色,印证了史志所载余干在唐、宋时便烧窑制瓷的历史。尤其是唐代的黄金埠窑址,经考古发掘发现,其“阶级窑”类型,是复式龙窑的雏形,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一座阶梯式龙窑;其烧造出成熟的青釉瓷诸多品种,均为江西首次发现,全国亦属罕见。使该窑址成为探讨江西乃至南方地区烧瓷窑炉发展史的重要遗址之一。
三、青铜文化资源
余干,古称“余汗”、“干越”。《吴越春秋》载:越人工匠们“即山而冶”、“铸金于山”,干越境内稳兴,永平、东乡等铜山,就是历史著名的冶铜基地。先后设立过德兴、铅山、安仁等监场。现这些地已从余干折出立他市、县,唯有出土的青铜器皿现藏于博物馆。
2、青铜器皿概况
①邦国重器應监南瓦,西周,1957年出土于黄金埠。通高34.5厘米,上部为立环状双竖耳的甑,可置食物,下部为鬲,可盛水蒸煮,上下之间以箄相隔。口沿下饰四叶纹和圆涡纹,空间填以雷纹;鬲部饰兽面纹。全器型制端整,纹饰秀美,铸工精良。器上部内壁铸有清晰可辩的6字“應监作宝尊彝”。
②干越青铜剑,战国,1982年余干县城出土。全长46.1厘米,剑首喇叭形,内置弦纹,间夹栉齿纹;茎圆形,箍两环;格蝠行,不横出,格内两面饰锚状纹,剑从和剑背一样,上窄下宽,剑锷大部分腐蚀。器形规整,铸工精致。
③诸多饶州镜及其它铜镜,宋代居多,墓葬中出土。品种繁多,铭文丰富,工艺精湛。
青铜器皿类均藏于博物馆。西周應监南瓦、干越青铜剑、诸多饶州铭文镜,浓缩了余干悠久的历史和干越族灿烂的文明,是研究干国历史及干越族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余干县县名由来的佐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四、宗教文化资源
东汉末年道教最早进入我县,延续至清,余干共有壇庙、寺观近130处,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分布在县境的东西南北中,像一杯珍珠洒落在余干的青山绿水之间。
2、资源概况
由于历年失修和极左思潮等的影响,许多寺庙如今已是面目全非,仅剩遗址,留下为数不多的寺庙建筑,仍不失为旅游的热点去处。如:
①忠臣庙,位康山乡境,元至正二十四年至二十八年(公元1364-1368年)建,朱元璋为纪念鄱阳湖大战中阵亡的三十六位忠臣,以慰忠魂。
②白云峰庙,位李梅林场境,南唐保大十三年(公元955年)始建。1926年众姓募款重建,前后五进相依,内设钟鼓楼、观音堂、三仙堂、真君殿。现存四进。
③洪崖寺,位原金山咀乡境,唐天宝间(公元742-756年)建,以山称名。相传朱元璋大战鄱阳湖时,来此游玩并赐名洪塘寺。现建筑仅存部分遗物。
④晏公庙,为康山乡境,明初年建,为纪念一晏姓水军都督。现建筑仅存部分遗物。
⑤金山寺,位原梅溪乡境,创建年代不详,相传张道陵过此,见观音在河边大水,故立庙以祀。
忠臣庙、白云峰庙等诸多宗教文化资源,其建筑本身呈现出绚丽多姿、意蕴深刻、光彩照人的凝聚形态,是独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瑰宝,对研究宗教与文化以及社会制度的变更和文化潮流的演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名人文化资源
主要分布在玉亭镇、原邓墩乡、梅港乡、乌泥镇。
故居遗址类:
①裴式微故居旧址,位县城琵琶洲。唐宝应间(公元762-763年)裴式微隐居之地,其居有十二楹,故名东斋十二楹。别称余干东斋,又称裴尚书故里、裴尚书东斋。唐刘长卿旅居余干时,曾同姜浚到裴式微居觞咏尽欢。
②彭友仁故居,位县城阳水沟。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建,1995年改成钢混结构三层建筑。彭友仁,余干人,中共党员,1925年上海美专毕业赴赣东北苏区参加革命,1935年1月在皖南作战中牺牲。
③吴官正故居,位乌泥镇乌泥村,1938年建,穿斗结构四坪三间建筑。吴官正,余干人,中共党员,2002年至2007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墓地陵园类:
①应天寺,位梅港乡梅港村后寺臂岭。南朝宋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相传西汉梅鋗墓有紫气薄天,文帝令断其脉,并建寺压之。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建成,前后二进一天井,木质结构。梅鋗,余干人,西汉大将。秦末,天下大乱,与吴芮一起助刘邦推翻了秦王朝,被封十万户列侯。卒后葬梅港。
②赵汝愚墓。位枫港乡樟木桥雕峰。现存封土高约6.5米,直径30米。墓前碑石、镇墓石兽等散失。赵汝愚,余干县城人,南宋右丞相,为官三十年,历孝、光、宁宗三朝,秉公执政。广交当代名流,朱熹、张栻、吕祖谦、汪应辰、王十朋、胡铨、林光朝等均为其好友。
③胡居仁墓,位梅港乡大山底村狮子山。现存封土高1米。直径22.5米。墓前原有石牌坊、石阶,现不存。胡居仁,余干梅港人,明著名理学家。曾主庐山白鹿洞书院,回到故乡先后创办南谷、礼吾、碧峰等书院,绝意仕进,以布衣终其身。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病逝于家,葬狮子山。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崇祀孔庙,追谥文敬。
①干越亭,位于县城东山岭,唐贞观初(公元630年左右),县令张延俊建,韋昭用县名名亭。干越亭为县城著名的名胜之一,唐宋以来,登临题咏者甚多,古今题咏百余篇,而刘长卿、张祜均绝唱也。
②吴芮研墨池遗址,位于原邓墩乡五彩山下,相传秦时,吴芮年少,常在此取水磨墨,挥毫练字。有诗云:“滚滚泉水似砚池,自古相传众听知,墨香蔼蔼非凡景,忆昔当年佐汉时。”
③五彩山,位于原邓墩乡邓墩村东南。山形如一美女侧卧,海拔120米,面积1平方公里,植被松树、柴草,初名龙山。战国末,吴申徙居五彩山下桃子村,生子吴芮时,天放五彩,瑞象频生,故名五彩山。宋饶州府尹王十朋游五彩山,有诗赞曰:“吴芮当年生此山,此山彩色绵观城。如今不爱繁华地,松桂森森一一青。”
④秀才胯遗址,位于原邓墩乡五彩山西南山腰处。此地两道缓坡,形如人体胯部,相传秦初吴芮未仕,建亭读书于其上,后人俗呼秀才胯。有诗曰:“作室幽雅好读书,王候事业正此图,屡世褒封受恩宠,至今犹称秀才胯”。古时邓墩地区凡考取进士之人,均来此种树一棵,以铭其志。
⑤福寿墩遗址,位于梅港乡董家店村。此地四周平坦,一墩独尊,卓然不群,明理学家胡居仁曾题“福寿墩”三字于石,墩由此得名。今“福寿墩”三字不存,但慕名的游客却纷至沓来,祈求带来福寿好运。
吴芮是江西第一名人,梅销、赵汝愚、胡居仁、裴式微、彭友仁、吴官正等均为古今名人,其遗址、住址、墓葬等具备了一定线路的规模,可成为游客探寻伟人足迹和瞻仰伟人的胜地。
六、书院文化资源
1、资源的分布主要分布在玉亭镇,原五雷乡、黄金埠镇、瑞洪镇、原华林岗乡。
全县计有书院文化资源8处,现均成为遗址。
①东山书院,位于县城东山岭南侧。南宋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由丞相赵汝愚从弟赵汝靓创建。建筑为木质结构,主要有云风堂、丽泽堂、谨独堂、集义堂、文昌宫,并附有孝亭祠、古城祠、理学祠、魁星阁、望湖亭等建筑。院前有石阶段04级直达街市,阶下有石坊名“入德之门”。南宋大理学家朱熹讲学于此。
②忠定书院,位于县城琵琶洲。南宋淳祐初(公元1241—1245年)右丞相赵汝愚之子赵崇宪任奉议郞时建,以其父溢号忠定称之。同时还建有籝金楼,收藏各种书籍。
③澹湖书院,位于县城东北石虹山,原华林岗乡石山村。相传始建于清代,以近澹湖得名。邑人段藻讲学于此。当时来学者很多,乐平胡羽尧、波阳程步渠、万年王镜航皆出其门下。
④礼吾书院,位原五雷乡大梧村。明理学家胡居仁讲学于此。
⑤碧峰书院,位原五雷乡碧霄峰,以山而名。明理学家胡居仁建,并讲学于此。
⑥南谷书院,位原五雷乡南谷张家附近。明成化间(公元1465—1487年),理学家胡居仁建,并讲学于此。当时四方来学者,接踵而至。
⑦洪崖书院,位瑞洪镇瑞洪街。明代所建,以书在洪崖乡得名。今改为瑞洪小学。
⑧忠敬书院,位于黄金埠镇黄金埠街。初建不详,有郡守王必达记。今改为黄金埠小学。
以宋始建的东山书院等8所书院遗址,揭开了余干古代文明神秘的面纱,这种适应唐宋之际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思想、经济、文化、教育不断发展的书院制度,历经宋、元、明,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在近千年历史中,丰富了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学术的昌盛,成就了曹建、柴元裕、史泳、赵汝靓、刘伯正、胡志仁、胡居仁、张吉、段藻等理学家,使我县成为理学名区,赢得“文化甲江南”美誉。
七、非物质文化资源
资源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临近鄱阳湖乡镇、洪家嘴乡等。
资源概况
(一)民间手工技艺
项目名称:
1古埠镇的“盆装烟花”
是一种奇特的烟花。它以盆装的形式,把很多烟花装在盆子里(纸壳做的),再把这盆装烟花倒挂在一根七八米高的树杆上,从最底层的烟花上牵出一根引火线到树杆底下,再把这根引火线折成直角,离地面三尺高,与地面平行牵到离杆脚七至十米的地方。
“土火箭”从点火处出发,按轨道飞向盆装烟花。燃着烟花最下层的引线,烟花才一层一层往下掉,每掉一层便现一个故事。在点火处点,火以火箭式,射向杆脚处,再转身向上,射上烟花引线处,先燃放第一层,第一层燃放完,再放第二层,以此类推,放至五层、六层……,烟花每层有一个故事,如天老鼠,造价按层数多少,可多可少,故事可长可短。这是一个有一定开发价值的项目,这个项目的传承人还健在,但已年老,不抢求将失传。
2远近闻名的徐人顺剪刀
徐人顺剪刀。这种剪刀品种很多,它的特点是做工精巧、耐用,不是磨了一次就没有用,它是经久耐用,口钝了,可以再磨很多次。现已销往台湾、上海。徐大顺是一老字号铁匠铺,已传五代,最高师傅即徐大顺待公为贵溪人,后迁来余干,传承人还年轻,40余岁,工艺技术可完全继承。
3特殊鱼具——千夹仂
这是一种特殊鱼具,在大雪纷飞、寒冬腊月的湖中,把这种鱼具放在水中,在鱼夹下,挖一个坑,鱼为了取暖,便会跑到坑中,殊不知,还未进坑,就被夹住。被夹住的一般都是3-4斤的鳜鱼或鲤鱼。这种鱼具只有大圹乡有,而大圹乡又只许一个小村里才可使用。
4“鸬鹚捕鱼”
鄱阳湖余干渔民“鸬鹚捕鱼”习俗,迄今有几千年的历史,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久传不衰,对鄱阳湖畔余干渔村风情(鸬鹚捕鱼项目)的抢救、挖掘、传承和保护,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丰富的文化价值。
鸬鹚捕鱼是人和自然的完美杰作,此渔樵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对生态和环境的保护,表现了余干先民与自然和谐互动的坚强勇敢,蕴含了丰厚的文化积淀,是无比珍贵、极具价值的传统文化资源,对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5枫树辣椒栽培工艺:
余干枫树辣,是江西余干县的地方名优特产,有六百多年的栽培历史,县志记载元末明初,余干县枫树李家村的人就种植野生辣椒,经一代一代人的提纯改造,种植的辣椒远近出名。
《枫树辣椒栽培工艺》系我余干枫树李家村独有的传统辣椒栽培技术,其栽培工艺复杂,对研究农作物“二度移栽”及其和土壤、水质的关系有科学价值,该项目有较好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有着重要的保护价值。
(二)传统医药
项目名称:破伤风治疗技术
破伤风病,在目前医务界认为是可防而不可治的,但是余干县白马桥乡藕塘村村民就对治疗本病有独特祖传秘方。
(三)民间习俗
1白马马鞍山庙会
建国前,为了救得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岁月平安,余干白马马鞍山有一种特别的习俗:就是每逢八月初一,四面八方的村庄的人都要到大庙中去朝仙拜菩萨,这种活动规模之宏大,人员之众多,人们对菩萨之虔诚是空前的。登峰造极的,人们称这种活动为“朝仙”即朝拜神仙的意思,这种习俗是各村有组织自发的进行的,其中有规定、有禁忌、也有信仰。
2古老的畜牧交易市场——山背山背是本县江埠乡辖的一个山村小镇,它是一个处在山林腹地的小集市面上,以耕牛、毛猪交易为主,有着几百年的历史,这个既不便水路,又不便陆路的古老小镇,有如此兴旺的商贸活动为,不仅本县人买卖猪、牛必走山背,而且周边县,如进县、东乡、南昌等地,也来此地进行猪牛交易,远的还有福建、广东也来买猪、买牛。
(四)民间文学
1李梅岭的传说
李梅岭,古名吴凤岗。约1700年前,魏晋时代的著名道人吴丹来到这儿定居。关于他来此定居的原因,至今在陕西终南山还流传四言十六字的篆语:孝哉吴丹、卓行异人、以番而凤、致道之所。
吴丹,号白石道人,郦邑(河南安阳)人。据记载,他“少学道,游罗浮、青城诸名山,得吐纳伸缩制炼服食诸术。曹操召拜左奉驾郎,不就。”相传四十岁游终南山,在山上得以上篆文十六字。一生游历天下,当他经番(今鄱阳县)至余干,到余干县南,夜宿一老妇人家,经打听得知该地名“吴凤岗”,大喜,就结茅居住,传说时年已130岁。后名士吴猛、许逊、葛洪、郭璞等每来拜访。传说他一直活到晋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当时他170岁,八月十五日,命诸弟子把他送到李梅岭南,腾云升仙而去。
李梅岭白云峰是余干县第一高峰,白云峰旧称女贞峰,相传东汉的水真人吴丹结庐修练于此,时称吴凤岗,五代时,章嵩隐居讲学于此,李歧,梅用以嵩为师,学有成就,后人以他们事南有功改为李梅岭。因峰顶常有白云绕绕,故称白云峰。
山上原始森林茂密,禽兽相娱,风光秀丽,峰内人文景观较多,白云古寺绿树掩映,香烟缭绕,唐时石坂古道九曲回肠,钟鼓楼出没云海,将军墓、讲学堂等遗址依稀可辩。峰下梅畲水库、荷塘水库环绕左右,库水碧波荡漾,山水倒映,白鹭翔飞。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幽林古刹,常年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观光,探幽。
2彭巧先的传说
彭巧先,是一位“阿凡提式”的民间奇人。他自小聪明机智,品格刚直,不畏权势,性情不羁,幽默诙谐,被时人称之为“智囊”,其智斗贪官、为民请命的机智故事,百年来在上饶地区流传不衰,脍灸人口,为广大群众所乐道。
他是余干时空历史的传奇,更是干越民间文化的经典。其轶事,充分表现了古代余干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其故事,曾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余干少年心灵。他成为智慧的化名,正义的使者,群众的代言人。
彭巧先的故事的生命力所在取决于它强烈的人民性。他是一个刚直不阿,勤劳、善良,除恶治霸,聪明勇敢的阿凡提式的形象,上饶很多地方的人都能够把他的故事讲上几段,他是群众利益的代表和保护者,他最有正义感,最富于斗争精神,是英勇不屈者的光辉典范。彭巧先作为一个机智人物的艺术典型,能屹立于祖国民族文化的艺术之林,这是上饶人民乃至江西人民的骄傲,值得珍惜,值得弘扬。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娱乐方式的转变,故事的流播受到较大冲击,亟待加强保护和挖掘,使之更好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