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景珍,高映杰,叶文倩,卫兵艳,陈朝阳,杨帆
2024,34(9):1-11,DOI:10.3969/j.issn.1671-7856.2024.09.001
Abstract:
钟颖怡,丁宁,王浥尘,刘超,董治锋,马胜超,熊建团,郝银菊,白志刚,姜怡邓
2024,34(9):12-18,DOI:10.3969/j.issn.1671-7856.2024.09.002
目的探讨miR-22-3p对同型半胱氨酸(Hcy)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焦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分为Control组(0μmol/LHcy)与Hcy组(100μmol/LHcy),Westernblot检测细胞中proCaspase-1、GSDMD、N-GSDMD、NLRP3表达水平,qRT-PCR检测miR-22-3p表达情况;ELISA检测上清中IL-1β、IL-18的浓度。转染miR-22-3p对照(miR-22-3p-NC)、miR-22-3p的模拟物(miR-22-3p-mimic)及抑制物(miR-22-3pinhibitor)后观察Hcy诱导下VSMC的变化。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Hcy组VSMC中proCaspase-1、GSDMD、NGSDMD、NLRP3表达水平增加(P<0.05),IL-1β、IL-18浓度更高(P<0.01),miR-22-3p相对表达水平低(P<0.01);转染miR-22-3p-mimic后,VSMC中proCaspase-1、GSDMD、N-GSDMD、NLRP3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IL-1β、IL-18浓度降低(P<0.01);转染miR-22-3p-inhibitor后VSMC中proCaspase-1、GSDMD、N-GSDMD、NLRP3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1),IL-1β、IL-18浓度升高(P<0.05)。结论miR-22-3p可抑制Hcy诱导的VSMC焦亡。
杨钰婷,杨依纯,卫兵艳,武剑琴,张瑞虎,陈朝阳
2024,34(9):19-23,DOI:10.3969/j.issn.1671-7856.2024.09.003
目的对课题组前期建立的近交系自发性2型糖尿病(T2DM)中国地鼠山医群体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检测并分析。方法选取12月龄近交系自发性T2DM中国地鼠山医群体及正常地鼠各10只,进行空腹采血,应用SysmexXT自动血液分析仪及Hitachi全自动生化仪对血液15项生理指标及16项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糖(GLU)、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尿酸(UA)等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课题组前期建立的近交系中国地鼠自发性T2DM模型进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检测分析,其变化符合人类T2DM发病的趋势,为该模型的应用及发展提供了基础数据。
田骄,苏芮,王婷婷,裴海鸾,王晶
2024,34(9):24-33,DOI:10.3969/j.issn.1671-7856.2024.09.004
屈金权,李佳佳,鲁洪男,杨欣悦,孙赳,梁飞行,王岩,刘江伟
2024,34(9):34-42,DOI:10.3969/j.issn.1671-7856.2024.09.005
韩立华,赵晓茹,彭莉莉,郝渺,原红霞
2024,34(9):43-55,DOI:10.3969/j.issn.1671-7856.2024.09.006
劳筱清,陈晨,张宏民,杨秀,史姜珊,粟宏伟,沈宏萍,王丽,游蔓芮,李晓斌,赵长英
2024,34(9):56-65,DOI:10.3969/j.issn.1671-7856.2024.09.007
徐明飞,张怡,康如意,刘超越
2024,34(9):66-75,DOI:10.3969/j.issn.1671-7856.2024.09.008
目的基于NOX4/ROS信号通路探讨EFHD2影响乳腺癌发生进展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细胞分为NC-shRNA组和EFHD2-shRNA组,构建沉默EFHD2表达的慢病毒载体及其对照载体后转染乳腺癌细胞MDAMB-23、MCF-7,qRT-PCR验证转染效率;CCK8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集落形成能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及ROS水平;qRT-PCR检测GLUT1、PDK1、PFK1、PKM2、PDH、LDHmRNA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Cleavedcaspase-3、MMP-2、NOX4蛋白的表达。结果与NC-shRNA组相比,EFHD2-shRNA组细胞中EFHD2的表达明显降低,细胞存活及其集落形成能力减弱;细胞凋亡率及促凋亡蛋白Cleavedcaspase-3的表达升高;细胞迁移距离缩短,细胞侵袭数及促迁移、侵袭蛋白MMP-2的表达降低;乳酸及GLUT1、PDK1、PFK1、PKM2、LDH的水平降低,ATP及PDH的水平升高;流式结果表明沉默EFHD2后ROS水平降低,NOX4蛋白下调。结论EFHD2可通过调节NOX4/ROS信号通路,抑制ROS生成,引起乳酸及葡萄糖堆积从而促进乳腺癌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
陶佳,何琳莉,王莉,戈鹏圣,蹇顺海
2024,34(9):76-82,DOI:10.3969/j.issn.1671-7856.2024.09.009
王小晓
2024,34(9):83-87,DOI:10.3969/j.issn.1671-7856.2024.09.010
田晓彦,杨文浩
2024,34(9):88-93,DOI:10.3969/j.issn.1671-7856.2024.09.011
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ABSL-3)作为国家新发再发传染病的生物安全体系基础支撑平台,为研究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预防和治疗手段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硬件基础。ABSL-3实验室也为高校“产学研”结合提供了重要支撑。ABSL-3实验室正常运行和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离不开应急预案工作的精心策划和有效实施。此外,实验室合理的设计和布局也是规避和降低意外事故的关键因素。本文结合扬州大学ABSL-3建设管理实践,从应急预案准备工作入手对实验室建设布局、日常运行及污水处理、终末消毒具体措施和突发事件处置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展开介绍,以期为今后操作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实验室提供有益的参考。
石玉存,董小丽,侯效英,尹凯,高帆,吴国泰
2024,34(9):94-107,DOI:10.3969/j.issn.1671-7856.2024.09.012
腹泻是临床常见并且多发的疾病,引发腹泻的因素也比较多,目前有关腹泻动物模型的研究方法也比较多,但在临床上治疗腹泻的药物种类有限,现有的一部分药物也只适用于单一因素的腹泻。因此构建及选择合适的腹泻动物模型不仅是深入研究腹泻发病机制的重要基础,也是临床筛选和评价全面防治腹泻药物的有效手段。本文综述功能性、细菌性、病毒性、症状性腹泻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评价以及治疗药物研究进展,以期为腹泻有关的动物实验研究和药物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彭梦薇,吴耀松,刘高源,匡洛逸,罗紫龙,陈玉龙,刘燕
2024,34(9):108-116,DOI:10.3969/j.issn.1671-7856.2024.09.013
刘瑞頔,徐江雁,谢治深,张效威,陈洁,张振强
2024,34(9):117-126,DOI:10.3969/j.issn.1671-7856.2024.09.014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transducerandactivatoroftranscription3,STAT3)可调控细胞转化、增殖、存活等多种基因的表达,已成为癌症治疗的重要靶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STAT3的异常激活在糖尿病肾病(diabetickidneydisease,DKD)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将重点介绍STAT3在DKD中的治疗潜力,包括STAT3的结构、活性调控机制、在DKD中的异常激活作用机制以及研究现状的整理总结,以期为DKD发病机制研究以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贺晨菲,马驰远,冉春龙,程豪格,张数,王森雨,宇翰林,刘向哲
2024,34(9):127-136,DOI:10.3969/j.issn.1671-7856.2024.09.015
雍盛,金大成,董信春,苟云久
2024,34(9):137-145,DOI:10.3969/j.issn.1671-7856.2024.09.016
李慧,董新刚,李伟峰
2024,34(9):146-156,DOI:10.3969/j.issn.1671-7856.2024.09.017
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是一种由大脑损伤所引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现有大量研究表明,凋亡、焦亡、自噬、铁死亡以及铜死亡等调节性细胞死亡(regulatedalldeath,RCD)的发生机制与VD病理机制有关。因此,明确这些细胞死亡发生机制与VD病理机制之间的联系,阐述RCD在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对于VD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5种RCD的发生机制在VD中的作用展开综述,并总结了近几年中药通过干预这几种RCD防治VD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挖掘治疗VD的潜在靶点及中药新药的开发提供参考。
曹盼夏,彭紫凝,李剑,吴鸿
2024,34(9):157-164,DOI:10.3969/j.issn.1671-7856.2024.09.018
吴晓婷,轩昂,沈娟
2024,34(9):165-171,DOI:10.3969/j.issn.1671-7856.2024.09.019
费添添,梁腾云,曹盼夏,孟雪,吴鸿
2024,34(9):172-178,DOI:10.3969/j.issn.1671-7856.2024.09.020
苏丹阳,马渊博,刘金龙,张浩然,杨慎宇,苗秋菊,白臻,杨晓鹏
骨缺损修复是骨科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众多研究者致力于探索更为高效的治疗策略。然而,术后精准的骨修复效果评估也是一个重要环节。随着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tomography,CT)成像的发展,双能量CT成像在分析骨组织成分以及减少金属伪影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本文就双能量CT成像在动物骨修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王兆博,潘熠,林谦
李硕,李念,周小枫,袁晓龙
彭佳华,宋鑫,梁瑞宁,孙宇,简晖,罗小泉
李博阳,兰瑞,杨慧捷,李泓宇,李驰阳,沈晓明
生酮饮食(ketogenicdiet,KD)是指一种饮食模式,旨在促进个体达到低卡路里含量、最低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高脂肪消耗和标准蛋白质水平。生酮饮食在临床实践应用治疗包括心脏病、糖尿病、肥胖、自闭症、胶质母细胞瘤和其他癌症等。然而,除了癫痫,生酮饮食尚未被推荐用于任何神经系统疾病。近年来随着对生酮饮食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证据证明,生酮饮食对帕金森病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是治疗帕金森病的饮食新疗法。在本综述中,我们详细论述生酮饮食在帕金森病中不同机制的神经保护作用,旨在对本领域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周海忆,何斯怡,韩瑞芳,关永格,董丽娟,宋阳
焦昆,张静,孟霞,王战京,雷建锋,陈柏安,卢静
孙豪杰,刘宪勤,王锁刚
巨噬细胞是先天免疫中重要的免疫细胞,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和极化性。在微环境中各种因子的刺激下可极化为各种表型(主要是M1和M2),从而发挥不同的作用和功能,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renal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RIRI)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过度的免疫反应必然会导致组织损伤,M1型巨噬细胞是促炎细胞,参与病原体的清除;而M2型巨噬细胞具有抗炎作用,参与RIRI后肾脏组织修复和重塑。巨噬细胞表型之间的平衡对于RIRI的结局和治疗十分重要。故本文从巨噬细胞极化角度切入,对巨噬细胞在RIRI中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最新的治疗方案进行阐述,旨在为进一步研究巨噬细胞极化在RIRI中的作用提供参考,为通过调节巨噬细胞极化来改善RIRI的治疗策略提供思路。
蔡秋玲,杨靖,沈慧玲,许文林
曹愿,杨远松,谷文达,赵皓阳,翟世杰,孙晓炜,范昌发
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CRISPR/Cas9系统构建Lep基因敲除小鼠(C57BL/6-Lepem1/Nifdc,简称ob小鼠),作为肥胖症、糖尿病等临床疾病体内药物评价的动物模型。方法根据CRISPR/Cas9靶点设计原则,设计能够靶向小鼠Lep基因的sgRNA,经体外转录,与Cas9mRNA一并注射入小鼠受精卵。随后提取出生小鼠的鼠尾DNA,采用PCR检测及测序技术,得到阳性小鼠。将其与野生型小鼠进行交配传代,最终获得纯合ob小鼠,并对纯合ob小鼠进行血清生化指标检测及肝脏病理检测。结果经PCR鉴定,共得到8只阳性小鼠,经筛选传代,得到能够稳定遗传的阳性小鼠。纯合ob小鼠的血清生化指标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CHO)、谷丙转氨酶(alaninneaminotransferase,ALT)含量均显著高于野生型小鼠。肝脏病理检测结果表明,纯合ob小鼠的肝脏中存在明显的炎症浸润及脂肪空泡样病变。结论成功建立Lep基因敲除小鼠,丰富了国家啮齿类实验动物资源库,为药物临床前评价提供了动物模型支持。
黄依桢,程浩,王浩伟,张千遥,罗承良,曾晓锋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braininjury,TBI)是由外力因素直接或间接作用引起的脑组织结构或功能缺失的损伤。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AS)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稳态细胞,在TBI早期阶段迅速增殖、活化,参与损伤后的神经炎症、血脑屏障破坏、胶质瘢痕形成、兴奋性毒性等一系列病理过程,在TBI的继发性神经损伤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综述了星形胶质细胞在TBI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并以星形胶质细胞为靶向药物的研究进展,旨在为TBI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策略。
杨润泽,胡耀华,秦靖,汪永锋,师长宏
体积调节阴离子通道(Volume-regulatedanionchannels,VRAC)在脊椎动物细胞和各类型的肿瘤细胞中普遍表达。其由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8A(Leucine-richrepeatcontaining8A,LRRC8A)及其四个同源家族成员(LRRC8B-E)组成,其中LRRC8A为必需亚基。已证实LRRC8A/VRAC通过各种信号途径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及多药耐药,并调控免疫细胞功能。该离子转运蛋白在杀伤肿瘤细胞及预防肿瘤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潜力,可作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本文综述了LRRC8A/VRAC参与肿瘤发生发展的最新研究,包括LRRC8A/VRAC的分子结构、功能及其在肿瘤中的调控作用,重点总结了LRRC8A/VRAC在肿瘤诊断和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以期为探索LRRC8A/VRAC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提供借鉴。
郭孝静,张博,王艳,张立
张建,王冬,齐天天,吴凉彬,杨琪,于斐
郭思序,梅鑫鑫,李晋
神经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diseases,NDs)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而目前针对NDs的药物基本是以症状为基础的,并不是治疗性的,不能阻止疾病进展。外泌体是细胞外囊泡的一个子集,人体内所有的细胞都可以产生外泌体,它被释放到细胞外环境后,通过多种方式发挥生物学效应。多种研究表明了外泌体虽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具有两面性,但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仍可作为NDs预防、缓解、治疗、诊断的工具。本文就外泌体的生物发生及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作一综述,为临床治疗NDs提供新思路。
李靖,徐东阳,李昌卿,苏梦瑶,王志娟,赵明俊,赵家龙,杨君仪,杨巧蝶,康龙丽
刘欣,唐红悦,郭畅,马冬,张明明
李磊,袁启东,彭喜涛,朱瑾,彭俊才,何长海,付利晴
微小RNA(micro-ribonucleic-acid,miRNA)是一类内源性RNA分子,长度通常在19至25个核苷酸之间。它们通过识别同源序列并介入转录、翻译或表观遗传过程,来调节基因的表达水平。miRNA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中展现出潜在的应用价值。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深静脉腔内的血液异常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多见于下肢,血栓脱落入肺可引起死亡。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miRNA在DVT中的多元化作用机制。鉴于通过针对性的治疗手段调节miRNA的表达可能对DVT的康复具有促进作用,本文还详细讨论了miRNA在DVT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潜在应用。旨在为DVT领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吴道雄,李妍锦,胡莹,王玉明,胡伟,马润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hypertension,PH)是一种致命性的疾病,其特征是肺血管结重构,最终导致右心衰竭和死亡。目前PH治疗并不理想,晚期PH患者的总生存率没有实质性改善。尽管目前在PH发病机制方面取得了部分进展,但仍需在分子水平上进行更多探索,以开发更有效的PH治疗方法。近年来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longnon-codingRNA,lncRNA)在PH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功能,并成为潜在的疾病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本文就近年来lncRNA在PH中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潘蕊,张铭,郑欣玥,王春晓,任琼迪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stroke,IS)是一种由于脑血管阻塞或狭窄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引起脑组织受损的神经系统疾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IS发生和发展的病理生理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程序性细胞死亡包括细胞凋亡、坏死性凋亡、细胞焦亡、细胞自噬、泛凋亡和铁死亡等多种形式。在本综述中,我们将阐明这些不同细胞死亡方式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串扰关系,并系统性地概述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干预不同细胞死亡方式在IS中的作用,旨在为今后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宋庆华,唐会猛,孙鑫,刘杨,谢云云,田燕歌
孔明慧,鲁力铭,向蕾颖,陈小异,朱志茹
王寅峰,刘泽宇,殷晓阳,鲁程锦,林志健,张冰
赵中敏,梁书志,高相烨,侯苏寓,罗丹丹,王世军,张艳
【】失眠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其他健康问题。中医药在治疗失眠方面历经千年的沉淀与传承,拥有独特优势,通过辨证施治调整人体内在平衡达到治疗效果。为了更好地探讨中医药治疗失眠的机制,制备与人类失眠症状相似的动物模型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归纳总结现有的病证结合模型包括肝郁型、肝郁化火型或肝郁脾虚型、心脾两虚型、心肾不交型、阴血亏虚型四大类,对其具体造模方法、评价指标、模型表现进行探讨,推进中医药认识本病的发病机制,为临床疗效评估和新药研发提供技术支持。
刘聪林,乔楚华,黎炎梅,陈晓莉,张金明,柳丹,陈瑞
马志红,张立红,曹源,程明
于利凯,田地,苏子珊,揭立士,郭少博,王培民,张农山
徐骁,熊文静,马西祥,母丹丹,周顺长
目的实验动物设施的能源消耗在科研机构能耗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且其能耗特点与普通建筑物存在显著不同,因而需要专门的监测与管理。方法面向实验动物设施设计了一套能耗监测系统,选取华中科技大学SPF级实验动物设施进行了部署。结果该系统上线运行后,实现了设施用电量数据的实时采集和记录,并提出了三种应用场景下的管理节能措施。结论面向实验动物设施的能耗监测系统具备可靠、高效、易用的特点,对实验动物设施能源管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与推广价值。
陈舒,荣康,张楠
李亚青,王灿,苗明三
目的:基于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对现有的肝性脑病动物模型进行分类、分析,以期为改进和完善现有的肝性脑病动物模型提供思路,以便制备更符合临床特点中西医病症结合肝性脑病动物模型。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以“肝性脑病”、“肝昏迷”、“动物”、“动物模型”为关键词,在Pubmed数据库,以“hepaticencephalopathy”、“hepaticcoma”、“animalmodel”、“animal”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整理有具体动物模型制备方法的有效文献,根据不同造模因素和方式进行整理、分类,概括造模方法、特点,依据肝性脑病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对动物模型的临床吻合情况进行赋值、分析。结果:有效文献128篇,共11种动物模型,包含15种不同的造模方法,其中,CCl4油溶液模型吻合情况较高,西医吻合度最高的是CCl4油溶液腹腔注射+灌胃+氯化铵腹腔注射模型(吻合度92%),中医吻合度最高的是CCL4油溶液腹腔注射+乙醇水溶液自饮模型(吻合度65%),但缺乏中西医吻合度均同时较高的肝性脑病动物模型。结论:现有的肝性脑病动物模型原理均符合疾病特点,但普遍缺乏中医证候表现,缺乏中西医病症特点结合的动物模型,将中西医临床特点结合制备动物模型,有望为肝性脑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模型依据,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指明方向。
赖娅娜,曾文滔
赵子莹,王光义
张洁云,梁新华
目的探索新鲜和固定骨骼肌组织的最优冰冻切片方法,为骨骼肌疾病的快速诊断及骨骼肌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提取C57BL/6J小鼠胫骨前肌,新鲜组织经液氮直接速冻、包埋剂联合液氮速冻、异戊烷联合液氮速冻前处理;固定组织经直接包埋、包埋剂联合液氮速冻进行前处理,制作冰冻切片后HE染色,使用TISSUEFAX200进行扫描,并计算冰晶和肌纤维横截面积以评估不同前处理方式的切片效果。结果新鲜组织经液氮直接速冻和异戊烷联合液氮速冻处理后均可见肌纤维束形态消失,大量的冰晶空泡;包埋剂联合液氮速冻(组织表面未与液氮直接接触),可见肌纤维束完整致密,无冰晶,为适合新鲜组织的前处理方法。固定组织直接包埋不易切片;包埋剂联合液氮速冻处理后肌纤维束完整,无冰晶。结论新鲜和固定组织经包埋剂联合液氮速冻处理后肌纤维束完整、无冰晶,便于免疫组化、免疫荧光等实验的进一步进行,有利于准确快速地诊断骨骼肌疾病及探索骨骼肌疾病的发病机制。
彭超杰,吴鸿
席回林,吴佳俊,王青燕,白心悦,何盟泽,杨彦玲
杨慧捷,兰瑞,王漫漫,王玮玮,李泓宇,唐琛,刘双,杨杰丽,沈晓明
屈金权,李佳佳,鲁洪男,杨欣悦,孙赳,梁飞行,王岩,刘江伟
田骄,苏芮,王婷婷,裴海鸾,王晶
徐明飞,张怡,康如意,刘超越
目的基于NOX4/ROS信号通路探讨EFHD2影响乳腺癌发生进展的作用机制。方法将细胞分为NC-shRNA组和EFHD2-shRNA组,构建沉默EFHD2表达的慢病毒载体及其对照载体后转染乳腺癌细胞MDA-MB-23、MCF-7,qRT-PCR验证转染效率;CCK8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集落形成能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及ROS水平;qRT-PCR检测GLUT1、PDK1、PFK1、PKM2、PDH、LDHmRNA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Cleavedcaspase-3、MMP-2、NOX4蛋白的表达。结果与NC-shRNA组相比,EFHD2-shRNA组细胞中EFHD2的表达明显降低,细胞存活及其集落形成能力减弱;细胞凋亡率及促凋亡蛋白Cleavedcaspase-3的表达升高;细胞迁移距离缩短,细胞侵袭数及促迁移及侵袭蛋白MMP-2的表达降低;乳酸及GLUT1、PDK1、PFK1、PKM2、LDH的水平降低,ATP及PDH的水平升高;流式结果表明沉默EFHD2后ROS水平降低,NOX4蛋白下调。结论EFHD2可通过调节NOX4/ROS信号通路,抑制ROS生成,引起乳酸及葡萄糖堆积从而促进乳腺癌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
郭冬静,潘文超,王思嘉,毛前程,张洪秀,马柯
李玉婷,牛春雨,赵自刚
张芳之,苗芙蕊,范郁山,贺煜竣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是一种以骶髂关节炎、脊柱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好发于青壮年男性,致残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临床常用的治疗药物中生物制剂价格昂贵,激素、非甾体抗炎、抗风湿药不良反应多。中医药可调节免疫、抗炎,临床疗效佳。为了深入研究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机理和治疗药物的研发及筛选,本文总结了现有强直性脊柱炎动物模型造模方法、机制及分析模型优缺点,对动物模型的中西医病证特点进行对比,评价中西医病证吻合度。构建中西医病证吻合度更高的强直性脊柱炎动物模型是创新研发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中药的关键。本文分析动物模型中西医病证吻合度,以期为强直性脊柱炎的中药研发奠定基础。
和梦杰,戴雪伶,霍清,李昕
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精神障碍疾病。近些年,全世界抑郁症发病率的不断升高,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巴戟天寡糖是从中草药巴戟天中提取的活性物质,可以舒郁安神、补肾益智,还可以通过调节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增强神经可塑性、调节HPA轴、调节细胞因子水平抗抑郁,同时对患者的认知障碍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本文基于抑郁症的发病假说,总结了巴戟天寡糖在抗抑郁方面的作用,为巴戟天寡糖抗抑郁药物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陈芹,李建民,高芸,邱晨
规范化的动物实验是排除潜在生物安全风险因子、获得准确医学研究结果的基本提前和重要保障。对开展动物实验的主体---研究生进行专业培训,强化动物实验管理制度的宣传教育,有助于树立医学研究生动物实验规范化的责任意识。以教学结合培训的创新模式从源头上保障高校动物实验顺利开展,真正推动高校实验动物工作健康发展。
李欣欣,张宁,冯光玲,兰真真,郭娇,刘新灿
王春玲,文晓东
左一鸣,史国花,吕仕超,刘学政
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探究中医药治疗老年疾病的潜在优势病种,以期在临床中更好地发挥中医药治疗的特色和优势。方法:检索近10年在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收录的中医药治疗老年疾病的临床研究文献,统计并分析各疾病的研究变化趋势及临床有效率,以确定中医药治疗的潜在优势病种。结果:检索共获得文献22859篇,最终纳入研究3768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1)将疾病归为17类共149个病种,主要以循环系统、骨骼肌肉系统或结缔组织系统、消化系统为主。结论:中医药治疗老年疾病的临床研究涉及病种广泛,但分布不均,最终确定潜在优势病种为骨质疏松、便秘、高血压,潜在次优势病种为心力衰竭、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失眠。
周雪,万贵平,张真真
李会萍,邓少嫦,杨锦淳,温金银,赵维波
李佳,余守洋,罗天元,喻田
马泽微,黄丽,郑云勤,张美琳,刘欢
朱紫悦,金美玲,许翔月,刘晴,朱嘉雪,付明军,雷霞,张宁
【】D-半乳糖(D-galactose,D-gal)作为正常的生理物质,过量摄入能在体内外引发类似自然脑衰老的过程,故在国内被广泛用来诱导脑老化模型。D-半乳糖诱发的脑衰模型耗时短、成本低、效果明显,但其诱导机制复杂多样,各机制间的关系尚不明确,导致目前该模型的实际运用存在局限性。本文就D-半乳糖的体内代谢和诱导脑老化的各种机制,以及机制间的联系作一综述,旨在为该模型的运用发展和脑衰老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陈修保,徐飞,尹曦,陈维达,崔兴,刘秀娟,陈泽涛
吴强,杨悦,李鹏,顾佳捷,董德刚,易军
炎症性皮肤病(inflammatoryskindisease,ISD)的特点是持续的炎症浸润和缠绵难愈的皮肤病变。皮质类固醇激素是目前治疗ISD的主要药物,但因ISD复发性与顽固性等特点,长期服用这些激素药物对患者产生较大副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证实,蜂毒具有显著的抗炎、抗细胞凋亡、抗纤维化、抗菌与抗氧化等作用,从而有效治疗ISD。本文综述了蜂毒主要活性组分及其抗炎机制,讨论了当前蜂毒的包括痤疮、特应性皮炎、银屑病、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等ISD的最新概况,为ISD的基础研究与临床治疗提供借鉴与参考。
劳筱清,陈晨,张宏民,杨秀,史姜珊,粟宏伟,沈宏萍,王丽,游蔓芮,李晓斌,赵长英
石玉存,董小丽,侯效英,尹凯,高帆,吴国泰
腹泻是临床常见并且多发的疾病,引发腹泻的因素也比较多,目前有关腹泻动物模型的研究方法也比较多,但在临床上治疗腹泻的药物种类有限,现有的一部分药物也只适用于单一因素的腹泻。因此构建及选择合适的腹泻动物模型不仅是深入研究腹泻发病机制的重要基础,也是临床筛选和评价全面防治腹泻药物的有效手段。本文综述腹泻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评价以及治疗药物研究进展,以期为腹泻有关的动物实验研究和药物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陶佳,何琳莉,王莉,戈鹏圣,蹇顺海
刘瑞頔,徐江雁,谢治深,张效威,陈洁,张振强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transducerandactivatoroftranscription3,STAT3)可调控细胞转化、增殖、存活等多种基因的表达,已成为癌症治疗的重要靶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STAT3的异常激活在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kidneydisease,DKD)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将重点介绍STAT3在DKD中的治疗潜力,包括STAT3的结构,活性调控机制,在DKD中的异常激活作用机制以及研究现状的整理总结,以期为DKD发病机制研究以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曹盼夏,彭紫凝,李剑,吴鸿
贺晨菲,马驰远,冉春龙,程豪格,刘向哲
王志刚,刘晓蕾,闫磊,王志广,张志勇,姜树原,杨静#,邵国
目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亚基2B(NR2B)及其磷酸化参与大脑缺血/低氧神经损伤。低氧预适应(HPC)作为一种内源性保护干预措施,可以保护大脑免受缺血/低氧损伤。本研究拟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研究HPC对海马细胞中NR2B及其两个酪氨酸位点(1252和1336)磷酸化的影响,探讨其在HPC神经保护中的作用。
刘波,陈祥和,陆鹏程,杨康
PD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受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的影响。在对帕金森脑组织及血液的研究中表明,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水平改变、ncRNA及其靶基因的变异可能引发或加剧神经退行性发病机制,并作为帕金森病的潜在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运动可通过逆转表观遗传改善衰老、PD引发的神经退行性病变。本文综述表观遗传在PD中的发病机制,探讨运动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为运动通过调节表观遗传机制来改善PD提供理论参考。
金爱花,朱洁波,全吉淑
目的探讨草苁蓉纳拉苷(Boschniakiarossicaboschnaloside,BRBN)对SMMC-7721肝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以及侵袭、迁移的抑制作用。方法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TGFβ1)诱导SMMC-7721肝癌细胞建立EMT模型。将其分为对照组、模型组、BRBN组,利用细胞划痕愈合试验检测肝癌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侵袭试验检测肝癌细胞侵袭能力,Westernblot法检测E-钙黏蛋白、N-钙黏蛋白、波形蛋白、Slug、Twist1、ZEB1及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transducersandactivatorsoftranscription3,STAT3)的蛋白表达。结果TGFβ1使SMMC-7721肝癌细胞发生纤维状间质样改变,E-钙黏蛋白表达下调,N-钙黏蛋白和波形蛋白表达上调,提示SMMC-7721细胞获得间质表型。与模型组比较,BRBN组SMMC-7721细胞侵袭率和迁移率均显著降低(P<0.05),E-钙黏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N-钙黏蛋白和波形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Slug、Twist1、ZEB1蛋白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STAT3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结论BRBN可抑制SMMC-7721肝癌细胞侵袭、迁移,其作用机制可能与STAT3介导的EMT逆转有关。
赵琦,杨丽萍,陈萍,孙建华,马子博
多囊卵巢综合症(Polycysticovariansyndrome,PCOS)是妇产科常见的生殖内分泌代谢疾病。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高雄激素血症(Hyperandrogenemia,HA)是PCOS的两个重要特征,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有研究发现,PCOS患者与线粒体氧化应激存在一定关系,这种氧化应激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胰岛素抵抗和高雄激素血症。该文对胰岛素抵抗、高雄激素血症与线粒体氧化应激的关系,以及胰岛素抵抗和高雄激素血症对PCOS患者线粒体氧化应激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马驰远,王新志,刘向哲,韩珍珍,郭明,李潇
吴翠,李灿委,赵海荣,杨自忠,高鹏飞,赵昱,张成桂
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Disease,AD)是一种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可导致患者认知功能减退、精神行为异常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色氨酸是人体的必须氨基酸,通过三个主要代谢途径分别生成犬尿氨酸、5-羟色胺(5-HT)和吲哚衍生物;通过影响色氨酸的代谢产物,能有效改善脑部的神经炎症,显著改善认知能力,直接或间接的影响AD的发生和发展,进而干预AD。本文查阅了近3年来中国知网、PubMed等数据库基于色氨酸代谢干预AD的研究文献,总结其作用机制,以期为抗AD药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夏童童,马芳,刘虹麟,张正皓,丁寒霜,郝银菊,张慧萍,吴凯,焦运,姜怡邓,李桂忠
张倩,屠海烨,朱科燕,郁晨,蔡月琴,戎亦骊,张利棕,陈民利,方明笋
郭焕荣,王静,赵自刚,牛春雨
作为一种非凋亡性细胞死亡方式,铁死亡的特征是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物积累引起的膜脂质过氧化、线粒体萎缩等,在形态和生化特性上与其他细胞程序性死亡不同。铁死亡受多种代谢通路调控,参与了失血性休克、缺血再灌注、脓毒症、放射等引起的急性肺损伤。本文综述了铁死亡的主要调控机制及其在多种动物模型急性肺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期为防治急性肺损伤提供新的策略。
刘金星
韩雪,蒋莉,张远,吴德生,黄海燕,刘建军
唐婧
李慧,董新刚,李伟峰
雍盛,金大成,董信春,苟云久
丛超,顾祖曦,吴盼晴,陈思儒,林光耀,徐莲薇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动物模型APP/PS1雌性小鼠卵巢切除(ovariectomized,ovx)术后海马组织中Aβ沉积和雌激素受体水平在不同月龄的变化规律。方法:将3月龄APP/PS1雌性小鼠分3组,每组20只,每组10只采用经腹手术切除双侧卵巢作为模型组,10只对照组(sham组)手术时仅摘除相应部位的等体积脂肪作为对照组(sham组),分别饲养3个月、4个月、5个月作为6月龄组、7月龄组、8月龄组,通过Morris水迷宫评价不同月龄APP/PS1小鼠认知功能,透射电镜观察两组小鼠海马CA1区细胞内细胞器形态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两组小鼠海马CA1区Aβ沉积,ELISA检测两组小鼠血清雌激素、ROS、SOD、MDA水平和含量,westernblot测定ERα和Erβ表达水平。结果:随着月龄的不断增加,水迷宫测试中ovx组小鼠逃避潜伏期逐渐延长,海马CA1区Aβ沉积增加、海马神经元线粒体肿胀增加,胞浆内见大量脂褐素及淀粉样沉积;血清雌二醇水平、SOD活力下降,ROS水平、MDA含量水平增加,海马组织ERα和ERβ表达降低。结论:小鼠卵巢切除术后可能会加剧海马Aβ沉积,其认知功能降低呈现年龄依赖性。
王蕾
李红伟
目的筛选盐益智仁-盐小茴香药对(YZYH)止泻活性部位,并通过“谱效”关系研究推测其药效物质基础和质量标志物。方法制备大鼠脾肾阳虚泄泻模型,测定盐益智仁-盐小茴香药对石油醚、乙酸乙酯、水3部位药效指标,包括体质量、肛温、腹泻潜伏期(DIP)、腹泻指数(DI)等行为学指标及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环磷酸鸟苷(cGMP)、磷酸肌酸激酶(CPK)等生化指标;建立不同部位高效液相色谱(HPLC)图谱,采用灰色关联法分析各部位化学成分与止泻药效指标间的“谱效”关系。结果药效学研究表明:乙酸乙酯部位对模型大鼠DIP、DI和血清NOS、cGMP、CPK等活性的调节作用均较其它给药组好;“谱效”关系研究表明:茴香醛、4号色谱峰等成分与DIP、DI、NOS、cGMP、CPK5个药效指标的关联度重要。结论乙酸乙酯部位为盐益智仁-盐小茴香药对止泻活性部位,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MTL、GAS等胃肠肽类激素,抑制胃肠功能亢进,并调节机体能量代谢和免疫,以及细胞保护作用实现的;茴香醛及4号峰等成分为其止泻的药效物质基础,茴香醛及4号峰可以作为药对的质量标志物。
杨震杰,于天源
目的:探究三法三穴推拿手法对minorCCI模型大鼠的镇痛启动机制。方法:将56只SD大鼠随机分为8组,即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1组,模型2组,推拿1组,推拿2组,推拿1+TRPA1拮抗剂组,推拿2+TRPV1拮抗剂组。模型组、推拿组和推拿+拮抗剂组建立minorCCI模型。推拿组和推拿+拮抗剂组在造模后7d进行1次三法(点法、拨法、揉法)三穴(殷门穴、承山穴、阳陵泉穴)干预,模型组与假手术组进行抓握束缚,正常组不予干预。干预结束后各组先后进行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测试不同性质痛觉的变化;采用硝酸还原酶法观察各组造模侧DRG中NO含量,ELISA、Westernblot、qPCR等方法观察各组造模侧DRG内TRPV1/TRPA1-NO-cGMP-PKG信号通路蛋白、基因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行为学检测显示推拿1组、推拿2组MWT、TWL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推拿1组、推拿2组、推拿1+TRPA1拮抗剂组、推拿2+TRPV1拮抗剂组DRG内TRPV1、TRPA1、NO、sGCβ、cGMP、PKG1的表达量均明显降低。结论:推拿干预1次后即可有效改善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温度觉、机械痛觉过敏症状;推拿可通过TRPV1/TRPA1-NO-cGMP-PKG信号通路发挥即刻镇痛作用。
陈苇善,汪舒云·,王皓月,孙可向,高嘉敏,邓皖利
摘要:目的探讨构建Apc-KRAS-Cre肠腺瘤小鼠模型最佳他莫昔芬诱导方式,建立小鼠模型。方法以C57BL/6J野生型小鼠为健康对照组。以不同浓度、剂量、给药时长他莫昔芬腹腔注射于转基因小鼠,观察各组小鼠生存率、体重变化,药物诱导4周后观察各组小鼠肠道长度变化、肠内腺瘤生长数量以及大小,再通过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肠道组织、腺瘤的生理情况。结果初步实验发现雌鼠死亡率高于雄鼠(P<0.05),各组不同浓度与剂量之间比较死亡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小鼠体重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1与组2,组2与组3,组1与组4之间差异各具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小鼠大肠长度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1与组3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小鼠大肠内都长有腺瘤,多数于结肠远端,组3与组4腺瘤较多也较大。小鼠大肠病理情况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出现腺瘤生长,腺织排列、上皮细胞不齐,肠道黏膜屏障松散,隐窝分歧不规则,组3、组4也有炎症发生,组4部分区域发现细胞坏死。结论他莫昔芬诱导Apc-KRAS-Cre肠腺瘤转基因小鼠造模成功,并且由此判断,他莫昔芬浓度10mg/ml、1mg/20g的剂量诱导1天的诱导方式最为合适。
孙和勇,张刚利,吴济良,曹培立,李硕,孙浩钦
目的介绍应用植入式缓释泵实现脑室给药的实验技术并予以改进。方法选择8周龄雄性SD大鼠,准备所需器材及试剂。首先将缓释泵组装并孵育至工作状态,然后进行植入手术操作。实验动物麻醉后备皮,手术暴露颅骨上表面,使用脑立体定位仪定位脑室正上方一点,在该点用高速颅钻钻1个小孔。先将泵体埋置于颈部皮下,然后将针头插入小孔中,并用牙科水泥固定,凝固后剪去针头基座,逐层缝合皮下软组织和头皮,将动物放回笼内单独饲养。结果缓释泵泵体成功植入大鼠颈部皮下,针头牢固固定于颅骨,导管接口未断开。取出完整脑组织检查,可见穿刺点及针道周围无明显血肿,脑室内及周围组织可见蓝色染料,表明本方法能够成功将药物送达脑室。结论通过引入脑立体定位仪辅助定位,并对此技术的操作流程进行改进,使植入操作更加精准、安全,具有较高的脑室给药成功率。
马丽颖,王洪,郭萌,梁春南,岳秉飞,巩薇
药品生物制品检验检测机构的动物实验室承担着检测和科研工作的重要基础支撑任务。本文梳理了本机构CNAS-CL06质量管理体系在运行中积累的管理经验,为同类机构在运行中提供借鉴,以保障动物实验数据的科学性。本为确保动物实验数据的科学性,实验动物机构顺利通过了CNAS实验动物机构认可,并在现场监督评审中按时完成了整改,同时依据《实验动物饲养和使用机构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CNAS-CL06)开展体系定期自查。在自查过程中一边检查问题一边完善体系内容,从动物采购、职业健康安全、动物疾病治疗与护理、设施运行突发事件演练等几方面着手,充实了质量管理体系内容,确保体系持续有效运行,保障了动物实验数据的有效性和标准化,同时在动物实验平台共享方面贡献了本机构的管理思路,为动物实验的云平台建设提供硬件和软件支撑。本文旨在根据工作实际探索形成实验动物行业质量管理模式,为制定和执行国家标准、行业/团体标准、认可认证标准等机构提供基础数据,为开展动物实验的机构提供可供探讨的管理模式,也为推动整个动物实验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水平夯实基础。
田晓彦,杨文浩
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ABSL-3)作为国家新发再发传染病的生物安全体系基础支撑平台,为研究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预防和治疗手段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硬件基础。ABSL-3实验室也为高校“产学研”结合提供了重要支撑。ABSL-3实验室正常运行和科研工作顺利开展,也离不开应急预案工作的精心策划和有效实施。此外,实验室合理的设计和布局也是规避和降低意外事故的关键因素。本文结合扬州大学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建设管理实践,从应急预案准备工作入手介绍实验室建设布局、日常运行、突发事件处置这三个方面的注意事项,以期为今后操作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实验室提供有益的参考。
吴凉彬,翁鉴,李艾康,齐天天,张耕,曾晖,于斐
miR-138-5p作为一种微小RNA,在骨关节炎发病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其可通过NF-κB、Wnt/β-catenin、PI3K/AKT等信号通路作用调节细胞的炎症、细胞凋亡与增殖、基质降解等生物学过程进而影响骨关节炎的发生和发展。笔者就miR-138-5p对骨关节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乐林芝,马涛,代禹美,杜文雅,王国富,吴利先
费添添,梁腾云,吴鸿
王朋,朱宏伟,姜树原,刘晓蕾,高冰,邵国
ERM蛋白家族(包括ezrin,radixin,moesin)在细胞形态、迁移和信号转导中扮演着关键角色。Ezrin是ERM蛋白家族的成员之一,是H.pylori感染宿主所致细胞毒性的重要介质,通过ezrin磷酸化可以调节其与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相互作用,进而对细胞形态产生显著影响。本文综述了ezrin蛋白在H.pylori感染引发的结节性胃炎中的重要性,探讨了ezrin蛋白的结构及其功能、磷酸化及信号通路与结节性胃炎的关系,为以ezrin蛋白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对结节性胃炎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刘诗雨,许玉珉,徐红彩,路芳梅
线粒体-内质网结构偶联(mitochondrial-associatedmembranes,MAMs)是线粒体外膜和内质网膜之间进行通讯交流及物质交换的特殊结构域,执行不同条件下细胞生命活动的多种生物学过程。MAMs功能障碍介导的Ca2+稳态失衡、内质网应激、线粒体自噬缺陷、线粒体分裂-融合平衡障碍、脂质代谢紊乱、炎症反应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关键的发病机制。本文围绕MAMs结构与功能、参与AD病理环节、药物干预靶点等方面进行综述,探讨MAMs在AD发病中的作用及最新机制研究进展,以期为AD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吴晓婷,轩昂,沈娟
钟颖怡,丁宁,王浥尘,刘超,马胜超,熊建团,郝银菊,白志刚,姜怡邓
目的探讨miR-22-3p对同型半胱氨酸(Hcy)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焦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细胞,分为Control组(0μmol/LHcy)与Hcy组(100μmol/LHcy),WesternBlot检测细胞中ProCaspase-1、GSDMD、N-GSDMD、NLRP3表达水平,qRT-PCR检测miR-22-3p表达情况;ELISA检测上清中IL-1β、IL-18的浓度。转染miR-22-3p对照(miR-22-3p-NC)、miR-22-3p的模拟物(miR-22-3p-mimic)及抑制物(miR-22-3p-inhibitor)后观察Hcy诱导下VSMC的变化。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Hcy组VSMC中ProCaspase-1、GSDMD、N-GSDMD、NLRP3表达水平增加(P<0.05),IL-1β,IL-18浓度更高(P<0.01),miR-22-3p相对表达水平低(P<0.01);转染miR-22-3p-mimic后,VSMC中ProCaspase-1、GSDMD、N-GSDMD、NLRP3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IL-1β,IL-18浓度降低(P<0.01);转染miR-22-3p-inhibitor后VSMC中ProCaspase-1、GSDMD、N-GSDMD、NLRP3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1),IL-1β,IL-18浓度升高(P<0.05)。结论miR-22-3p可抑制Hcy诱导的VSMC焦亡。
郭亚茜,杜晓鹏,刘凯慧,王昭华,朱华
梁玉琼,黄庆
任周新,赵鹏,李建生
苏杭,张淑孜,任献青
李妍锦,肖丽莹,吴道雄,管蓉,闫春朗,雷雯
肺动脉高压(pulmonaryhypertension,PH)是一种以肺血管重塑为特征的进展性疾病。目前对PH的治疗效果仍不理想,迫切需要更好地解读潜在的病理机制以便寻找新的治疗靶点。miRNA(microRNA)是转录后机制中的关键元件,主要通过调节下游靶基因的表达来介导细胞功能。大量的体内和体外研究表明miRNA及其调节因子参与PH发生发展。然而,关于miRNA调控肺血管重塑的机制尚没有统一定论。因此,本文就近年来miRNA在PH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李晓娟#,修叶#,李兴杰,孙岩峰,李瑞生
目的探讨17-二甲基胺乙基-17-去甲氧基格尔德霉素(17-DMAG)对PD-1人源化小鼠人肝癌移植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选取30只PD-1人源化小鼠,将HepG2细胞悬液注射于小鼠右侧腹股沟皮下组织,构建人肝癌移植瘤模型;将荷瘤人源化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①模型组(注射生理盐水10mg/kg);②17-DMAG组(按25mg/kg腹腔注射17-DMAG,3次/周);③顺铂组(腹腔注射20mg/kg,2次/周),实验持续4周。注射结束后测量人源化小鼠移植瘤的长、短径计算体积,测量肿瘤质量计算抑瘤率,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CD31(以阳性细胞数计算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17-DMAG组和顺铂组的肿瘤体积和质量均较模型组显著减小(P<0.05),17-DMAG组的抑瘤率略高于顺铂组,但17-DMAG组和顺铂组肿瘤质量和体积以及抑瘤率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17-DMAG组和顺铂组MVD标记微血管数量及VEGF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5),且17-DMAG组又低于顺铂组(P<0.05)。结论17-DMAG可降低肝癌移植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从而对人源化小鼠肝癌移植瘤起到抑制的作用。
纪少秀,张恒耀,张媛,文莉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甚至肝癌发展的必经病理过程。肝纤维化发生是一个高度整合的、动态的病理过程,是诸多细胞相互串扰以及细胞因子彼此作用的结果。Notch信号通路是一种进化上保守的细胞间信号传导机制,在调节多细胞动物发育和组织更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Notch信号转导通过多种途径参与肝纤维化形成。因此,本文通过综述Notch信号对参与肝纤维化形成的细胞的作用来阐述Notch信号通路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唐梓宁,陈相池,刘学武,周志敏,厉巧,肖洒,姜德建,彭冬冬
苗晋鑫,苗明三
解有成,肖曙芳,林雪梅,陈顺,于晓辉
罗诗雯,杨冬梅
目的对常见动脉粥样硬化(AS)动物模型与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进行吻合度分析与评分,为研究AS疾病选择的动物模型提供参考。方法对常见AS动物模型的品种、造模方法、原理、特点进行总结,并根据AS中西医临床诊断标准对15种常见模型进行吻合度分析。结果现有AS动物模型常用的制备方法有高脂喂养型、机械损伤联合高脂喂养型、基因工程联合高脂喂养型、化学诱导结合高脂喂养型以及病证结合模型。其中,中西医临床吻合度相对较高的是球囊损伤联合高脂喂养型、ApoE-/-联合高脂喂养型以及病证结合中的痰瘀互结型。结论现有的AS动物模型大多以西医造模方法为主,评价标准亦以西医诊断指标为主,缺少中西医病证结合的特点,很难揭示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核心。因此,构建准确、高吻合度的中西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将是深入研究AS机制和防治的重点。
马凌桔,迟宏扬,吴昕雪,马福军,田彦成,赵彩齐,何天宇,彭红建,姜怡邓,杨力,黄晖,马胜超
王瑾茜,喻嵘,黄娟,刘洋洋,张田田,李薇,杨蕙,雷诗卉
孔维姣,晏乙月,赵佩凯,毛晓健,王亭
目的以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小鼠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观察模型进展情况。方法2.5%DSS+饮用水各5天自由饮用为1个周期,重复3个周期。记录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长度及组织病理损伤、脏器指数等,检测结肠髓过氧化物酶(MPO)、血清和结肠IL-1β等细胞因子含量。结果在3个周期中,小鼠均出现腹泻、便血和体重减轻,结肠长度缩短和病理损伤,给予DSS后加重,给予饮用水后缓解;结肠MPO含量逐渐升高;脾指数和血清IL-1β、IL-6、IL-17A、TGF-β和TNF-α水平持续或波动升高;结肠IL-1β、IL-6、IL-17A含量第1或2周期显著升高,后缓慢降低;结肠TNF-α无明显变化;血清和结肠IL-10含量呈上下波动,实验结束时较正常组降低或持平。结论本方法可诱导慢性UC,表现为症状“发作-缓解”交替,以及持续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和结肠中性粒细胞过度激活,一定程度反映了UC反复发作的特点,可作为UC病理变化特征和干预时机分析,以及UC治疗药物发现和评价的工具。
史阳琳,杨建雅,常晴晴,王倩倩,王明航,李素云
胡佳佳,杨转芳,孙喜喆,袁娟娟,程燕,张宇,殷丽天
梁景珍,高映杰,叶文倩,卫兵艳,陈朝阳,杨帆
马云辉,王晓堂,高继萍,宋国华
免疫缺陷动物模型在临床前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是现代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实验工具,广泛应用于免疫学、遗传学、肿瘤学与微生物学等研究领域。基因编辑是针对生物体基因组进行靶向修饰的技术,从出现到应用,极大推动了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基因编辑技术主要包括HEs、ZFNs、TALENs与CRISPR/Cas9系统。目前,研究者已利用该技术建立了多种类型的免疫缺陷动物模型,各有其优势和局限性。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人源化免疫缺陷动物模型能够精准模拟癌细胞、药物以及免疫系统在人体内的作用,可以更好地模拟人类疾病,广泛用于研究人类免疫生物学及人类复杂疾病的潜在机制。本文对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构建免疫缺陷动物模型的研究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对基因编辑技术在免疫缺陷动物模型制备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深入探讨,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研究者选用和建立免疫缺陷动物模型提供参考。
田雪梅,久保幸子,吴英杰,苏涛
闫阮玉,吴洪雨,黄恺,孙鑫,薛静波,陶艳艳,刘成海,彭渊
田敏萍,张清源,向双娣,陈玲玲,孙朋,薛汉荣
米传靓,付彬,李思迪,陈志达,郭中坤,王可洲
吴玉琪,黄桂林,肖丽君,张敏,张霓霓
黄恒,潘永明,黄俊杰,张辉,郁晨,陈民利,徐庆丰,郑国
章敏,刘雁云,顾欣,田代志,杨阳
实验动物学在医学生教育及培养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医药院校实验动物学教学除紧跟实验动物学学科发展,还应加强中医特色教育、特色创新教育,根植于提高中医传统文化素养,着眼于培养学生创新和拓展思维。通过传承教育、伦理教育、迁移教育、探讨教育、启发教育及延展教育等在日常教学中的体现,结合实验动物学的中医渊源、中医药研究的动物福利、动物实验中的中医理论、动物模型的中医考量、实验动物的种属选择以及新发展方向的指导引领等具体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着力于更优质的中医特色创新教育,为祖国医学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为传统医学的传承培养新型人才。
张士滨,王璐,王储,郭鹏程,闫旭升,霍东升,杨占君,王艳国,贾建新
韩立华,赵晓茹,彭莉莉,郝渺,原红霞
彭梦薇,吴耀松,刘高源,匡洛逸,罗紫龙,陈玉龙,刘燕
何宪顺,林锟,韦雨柔,田佳庆,江禹来,魏腾飞,林天烨,何敏聪,魏秋实
李世龙,王贺
陈红霞,谭志刚,林惠然,冯露平,郑楚雅,廖文峰,曾如凤,刘锦信,卓振建
夏良君,崔础婷,李军威,程洁,夏有兵
桂飞,宋丹丹,汪海燕,孙筱品,杨磊
郑涵文,王梓航,刘昕玥,于佳玮,AlbertoCarlosPiresDias,王琼
朱玉,苏莹实,何宝国,刘溪,秦嫘
安丽娟,郝征
李晓燕,卢选成,鹿双双,王嘉琪,卡力比夏提.艾木拉江,刘美,刘科亮,再那吾东.玉山
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ABSL-3)是可以开展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感染实验动物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为三级的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近年来随着新发、再发传染病的不断出现,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在病原致病机理、药物和疫苗研发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硬件支撑作用,ABSL-3实验室的需求与日俱增,与此同时,对于能够胜任ABSL-3实验室工作的人员需求也越来越多,岗前培训的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成为进入ABSL-3实验室开展工作的人员降低风险的重要保证。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岗前培训工作需要在特定的场所——模拟实验室内开展,因此有必要建立动物生物安全三级模拟实验室(ABSL-3模拟实验室),并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标准和机制。本文全面介绍了ABSL-3模拟实验室的设计、建设、运行及作用。
杨钰婷,杨依纯,卫兵艳,武剑琴,张瑞虎,陈朝阳
目的:探究课题组前期建立的山医群体近交系中国地鼠自发性2型糖尿病(T2DM)动物模型的血液生理生化变化情况。方法:选取12月龄山医群体近交系自发性T2DM中国地鼠及正常地鼠各10只,进行空腹采血,应用SysmexXT自动血液分析仪及Hitachi全自动生化仪对血液15项生理指标及16项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浓度(HGB)、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糖(GLU)、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尿酸(UA)等指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课题组前期建立的山医群体近交系中国地鼠自发性T2DM模型进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检测分析,其变化符合人类T2DM发病的趋势,为该模型的应用及发展提供了基础数据。
王煜,吴勇,梁春南,范昌发
CRISPR/Cas9技术的兴起,推动了生命科学各个领域的发展。随着对其认识的不断加深,人们进行了多重改进和优化,以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在基因修饰小鼠模型制作中,CRISPR/Cas9技术的优化也带来了众多突破性进展。本文简要回顾了CRISPR/Cas9技术的发展历程,并从CRISPR/Cas9元件优化、在条件敲除/敲入基因修饰小鼠模型的构建、以及CRISPR/Cas9元件和HDR模板的递送系统层面总结了优化策略,展望该技术的未来的发展。
陈露,江小霞,朱玲玲
郭孝静,王艳
曾勤,梁莹,王新慧,闫蕾,王湘鹏,杨嘉仪,余仁欢
目的探究小鼠小肠固有层单细胞悬液制备的最佳酶消化法。方法采集10根长度一致的小鼠小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分别采用以胶原酶A或胶原酶Ⅷ为主的酶消化法制备固有层单细胞悬液,比较这两种酶消化法对单细胞悬液细胞获得率、细胞活性和细胞表面抗原的影响,然后对较优酶消化法制备的单细胞悬液进行流式检测。结果与以胶原酶Ⅷ为主的酶消化法相比,以胶原酶A为主的酶消化法可以获得更高的细胞产量(9.48.10)09VS(4.18.02)09、活细胞比例(86.36.32)%VS(61.620.93)%以及活性CD45细胞比例(57.19.11)%VS(26.011.44)%、活性CD3细胞比例(8.73.89)%VS(4.52.49)%、活性CD4细胞比例(6.19.09)%VS(3.22.91)%和活性B220细胞比例(15.06.27)%VS(5.07.20)%,为后续流式检测提供了高质量细胞。结论以胶原酶A为主的酶消化法更适合于小鼠小肠固有层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刘天平,黎桂玲,刘科,陈傍柱,王刚,顾为望
目的建立F0代FOXN1基因敲除兔嵌合体,以探究普通饲养环境免疫缺陷兔活体保种的方法。方法首先,利用CRISPR/Cas9技术,将构建好的sgRNA和Cas9蛋白注入兔二细胞期胚胎的一个细胞中,以获得FOXN1基因编辑嵌合体胚胎。然后,胚胎移植至代孕母兔。最后,通过PCR技术以及Sanger测序方法鉴定F0代仔兔基因型,并观察其在普通饲养环境生长发育的情况。结果PCR结合Sanger测序结果表明FOXN1基因敲除兔嵌合体构建成功。经观察,嵌合体在普通环境下生长发育良好,无免疫缺陷表型。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在普通环境下可正常生长发育的FOXN1基因敲除兔嵌合体,为后续进一步繁育FOXN1免疫缺陷兔奠定了研究基础。
武雪亮
胆管癌是一种具有胆道上皮特征的恶性肿瘤。目前胆管癌早期诊断困难、治疗效果欠佳。其微环境包括丰富的纤维化间质和多种细胞类型,这些成分通过促进迁移、抑制免疫反应和诱导血管和淋巴管生成等机制与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促进胆管癌的发展和转移。免疫治疗是当前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胆管癌的免疫治疗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综述了胆管癌免疫微环境的特征、与免疫治疗的关系及前沿的治疗策略。
刘昕玥,王凤忠,郑涵文,AlbertoCarlosPiresDias,范蓓,王琼
薛静,高莹,王舒
贝雪怡,姜宁,姚彩虹,张亦文,孙欣然,罗燕琴,李亮,谢梦洲,刘新民
陈枝凡,陈钰璘,聂莎,孙文昊,李畅,马梓珊,胡凯,何莹莹,刘鹰,唐耀平
王兆博,潘熠,林谦,钟菊迎
丁宁,梁佳琪,富宏坤,王莹,朱道中,王春霞,任娇,林志雄,陶雨风,麻丽丹,高志强,吴晓薇,鱼海琼
刁佳雯,徐慧,马新月,全吉淑
尹小溪,陈孜旋,袁漪,马京男,王晶,吕添熠,佟苗苗,李丽
张昂,刘新光,杜燕,谢洋
黄俊杰,陈民利,朱科燕,江劲翱,张静惠,蒋超,潘永明
陈沫,陶佳颐,王宏旭,张庆建
医药学研究实验室涉及的研究领域十分宽泛,实验中应用的包括动物、微生物及纳米颗粒物等多种材料,所产生的废弃物也日益增多,存在着一定的生物安全隐患。本文概述了基因扩增、基因重组、病原微生物研究、纳米研究、动物实验、基因编辑动物及实验废弃物等的潜在安全风险,提出了从制定严格的规章管理制度和完善硬件设施、加强教育培训、增强安全防范意识为主导的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防范措施。
李玉梅,杨悦,易军,严张仁,王万春,董德刚
毒蛇咬伤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急症,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迅速、致残率及死亡率高等特点。蛇毒中毒除出现常见的全身性和局部组织损伤外,还会引起显著的毒蛇咬伤并发症,包括即时性和延迟性。这些并发症也是导致毒蛇咬伤致残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远期预后及生活质量。该文综合新近的研究成果,重点从血液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及其他方面对毒蛇咬伤并发症的症状、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以期在临床上为毒蛇咬伤有效、精准治疗提供参考。
蒋欢,白文娅,邵建林
曹湘雯,李敏,殷琦,韩雪莲,王原,赵光宇
许倩,杨琼,谭子虎
史亚瑾,李寒冰,李根林,吴宿慧
目的:近年来,随着银屑病性关节炎在我国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且无法治愈,已经成为了医学事业上的一大难题。本研究基于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积极探讨银屑病性关节炎的发病病机,总结目前现有的动物模型并进行分析评价。方法:对所检测到符合本题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纳总结,通过银屑病性关节炎的中西医病因病机研究、中西医的诊断标准以及动物模型的特点及与临床吻合度的分析,给予现有模型吻合度评分。结果:本论述发现人白细胞抗原转基因鼠模型、多重杂交转基因小鼠模型以及甘露聚糖诱导的小鼠模型吻合度评分最高。结论:由于银屑病性关节炎多见于欧洲,目前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多由国外传来,中医病症特点制备的动物模型极少,因此,西医诊断的模型吻合度评分整体高于中医诊断的吻合度评分。希望未来可以结合中医的独特诊疗方法,进一步完善银屑病性关节炎的动物模型种类,为中西医结合治疗银屑病性关节炎构建更理想的动物模型提供基础。
徐菁菁
于品,徐艳峰,韩云林,赵文杰,秦川
目的本研究为探讨脊髓灰质炎疫苗猴体神经毒力试验毒力返强对神经免疫反应的影响及病理机制。方法I型、II型和III型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Vero细胞)的原液(不低于7000lgCCID50L-1)以及10-1稀释各型脊髓灰质炎疫苗采用脑内法进行神经毒力试验,观察脊髓灰质炎的病理变化,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脊髓灰质炎病毒受体CD155以及CD4+T淋巴细胞、CD20+B淋巴细胞和CD68+小胶质细胞的分布。结果发生脊髓灰质炎的猴体出现脊髓炎症细胞浸润,少量神经元变性,脊髓神经元变性坏死、卫星现象、噬神经细胞现象、血管周围炎症细胞袖套状浸润和胶质细胞增生;主要为CD4+T淋巴细胞、CD20+B淋巴细胞和CD68+小胶质细胞大量浸润在血管袖套和增生的胶质结节中;在发生和未发生脊髓灰质炎的猴体中,CD155分布未见明显差别,均表达在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而血管内皮细胞未见表达。结论脊髓灰质炎疫苗毒力返强导致典型病毒性脑脊髓炎。
吴永叶,杨丽萍,赵佳佳,宋琦,侯俊林,王耀辉,李笑琳
刘琪,侯勇志,李娜,张京京,陆佳涵,丛喆,朱林,薛婧
目的探索CAST/EiJ小鼠对多种病原体易感的可能原因,分析CAST/EiJ小鼠外周血和脾脏内的免疫细胞表型,明确CAST/EiJ小鼠的免疫细胞构成。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通过细胞表面标记物CD3、CD4、CD8、CD11b、CD11c、CD19、CD27、CD49b和TCRβ检测CAST/EiJ小鼠和C57BL/6J小鼠外周血和脾脏内经典型树突状细胞(cDCs)、自然杀伤细胞(NK)、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细胞比例。结果CAST/EiJ小鼠与C57BL/6J小鼠的cDCs细胞比例无明显差异,但cDC1细胞亚群比例偏低;CAST/EiJ小鼠的NK细胞(主要是成熟NK细胞亚群)和T淋巴细胞(主要是CD8+T细胞)比例都显著低于C57BL/6J小鼠,而CAST/EiJ小鼠的B淋巴细胞比例高于C57BL/6J小鼠。结论CAST/EiJ小鼠中NK和T淋巴细胞比例显著低于C57BL/6J小鼠。
岳小琪,李玉婷,姜淼,赵自刚,牛春雨
陈彦熹,徐志栋,刘婷婷,马连素,孙芳玲,王文
神经环路由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结构相互连接而形成,是大脑信息传递和处理的基本单元,在神经功能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卒中后,脑梗死区域及梗死周围区域与远程区域的神经连接受损,导致患者出现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残疾。然而,随着检测技术进步,越来越多研究已证实卒中患者在慢性期时能产生一定的功能恢复可能与突触连接和神经环路的重新建立有关。因此,开发特定的工具来识别和操纵神经元活动模式,以及使用高时空分辨率成像策略解读这些神经变化过程,使我们能够了解卒中恢复的全脑网络动力学和神经环路重建的发生机制,从神经生物学角度理解卒中病理学发展到行为结果的闭环关系。目前研究神经环路的工具主要集中于光遗传学、化学遗传学、在体钙成像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本文将介绍这四种主要技术的工作原理,重点总结各自在解析卒中后神经重塑研究中的应用成果,并简要分析了每种技术的应用场景、优劣性和未来发展趋势,帮助临床及基础研究人员利用这些工具发现新的治疗策略以及评估康复策略的有效性。
陈祥和,陆鹏程,沈梓铭,刘驰,曾炘瑜,殷荣宾
李鹏,黄敏丽,谭邓旭,张彩勤,张永斌,师长宏
目的构建胰腺癌类器官(Patient-derivedtumororganoid,PDO)并进行药物治疗评价,评估PDO模型的有效性。方法收集胰腺癌患者新鲜手术标本,用于PDO培养;分析PDO模型与原发瘤的病理学和遗传学特征;利用PDO模型开展临床化疗药物的疗效评价,测试模型的有效性。结果成功建立一例胰腺癌PDO模型,组织形态学分析显示PDO模型基本保持了原发肿瘤病理学特征。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PDO在基因突变类型和特征方面与原始肿瘤保持一致。药物筛选试验显示,PDO模型对临床常用的化疗药物吉西他滨、伊立替康具有较好的敏感性。结论成功构建了一例胰腺癌PDO模型,该模型能够反应原始肿瘤的组织学和遗传学特征,并可以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实验,证明了PDO模型的有效性,有望应用于胰腺癌的个体化治疗。
徐柳清,赵培源,刘喜红,杜晓丹,范孟杨,余晨阳,侯俊林
宋雨,张小莉,陈换换,唐聪
曲保全,吕书影,林文君,杨顶权
吴志航,潘海邦,唐明政,李晓凤,荣耀,崔岩
孙可心,肖雨倩,万俊,陈淑颖,陈丽敏,王岩,白艳杰
李彦红,修晶辉,周澧,郭建国
黄储涵,杨顶权,钟施怡,吴瑞英,杨知山,方慧娟,刘青武
目的:探讨散结祛瘢方对瘢痕疙瘩裸鼠模型的作用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TGF-β1)的影响。方法:将人手术切除后瘢痕疙瘩组织移植至6~8周龄健康SPF级BALB/C雌性裸鼠背部皮下,建立瘢痕疙瘩裸鼠模型,随机分成散结祛瘢方组、积雪苷片组、对照组3组,每组5只,分别用散结祛瘢方、积雪草苷片及无菌纯水进行干预,连续灌胃28天后剥取瘢痕疙瘩组织,进行称重、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Masson染色、免疫组化(TGF-β1)染色。比较三组间治疗前后的瘢痕疙瘩重量差值的差异,以及比较三组间治疗后的胶原纤维、成纤维细胞数量及TGF-β1表达的差异。结果:积雪草苷片组的瘢痕疙瘩重量差值大于对照组,且散结祛瘢方组与积雪草苷片组、对照组相比,散结祛瘢方组瘢痕疙瘩治疗前后重量差值最大(P<0.01);散结祛瘢方组较对照组胶原纤维疏松、数量减少;成纤维细胞数量减少;散结祛瘢方组较对照组TGF-β1表达减少(P<0.01)。结论:散结祛瘢方对瘢痕疙瘩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瘢痕疙瘩组织中TGF-β1的表达,从而减少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与细胞外基质的合成。该研究为临床中用中药治疗瘢痕疙瘩提供了实验基础与理论依据。
宋艳梅,孙宁鑫,刘晨,宋宜芬,李洪利,尹崇高
目的:通过研究miR-379-5p对小鼠乳腺癌4T1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为临床抑制乳腺癌增殖、侵袭和转移提供新的治疗靶点。方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fluorescencequantitativepolymerasechainreaction,qRT-PCR)用来检测miR-379-5p在质粒转染后4T1细胞中的表达情况;采用(5-ethynyl-2’-deoxyuridine,EdU)细胞增殖实验与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4T1细胞增殖能力与侵袭能力;通过划痕愈合实验检测过表达和敲低miR-379-5p后4T1细胞的迁移能力;利用BABL/c小鼠建立乳腺癌小鼠移植瘤模型,观察miR-379-5p过表达后对体内肿瘤生长状况,肺转移灶数量及大小的影响。结果:EdU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敲低miR-379-5p能增强细胞的增殖能力,过表达miR-379-5p能够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能力(p<0.05);Transwell与伤口愈合实验结果显示,敲低miR-379-5p能够增强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过表达miR-379-5p显著抑制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p<0.01)。BABL/c小鼠体内成瘤实验显示,过表达miR-379-5p可显著减缓肿瘤的生长速度(p<0.05),对肺转移有抑制作用(p<0.01)。结论:miR-379-5p在乳腺癌中起到抑癌基因的作用,抑制小鼠乳腺癌4T1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
杨智惠,胡扬,宗政,孙向明,宋辉,陈鹰翔,徐蓓蕾,张文君,陈鲁宁,李文兰
张帆,田春雨,王景存,喇孝瑾
梁钰莹,黄泳,刘俊升,欧毅琳,李逸文,张睿,李政,张治楠
张千遥,程浩,黄依桢,腾喊信,张越,张瑞林
大麻素的精神活性是众所周知的,关于大麻素在全世界是否可以用于治疗目的也一直存在争议。而Δ9-四氢大麻酚(tetrahidrocannabinol,THC)作为大麻中最主要的精神活性物质,它的神经作用机制直到最近才被发现,但其作用机理仍未完全明确。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是保护大脑的关键屏障结构,也是外来物质入脑的第一道防线,THC的亲脂性及与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的相互作用使其更加容易对BBB产生作用。本文综述了THC的神经毒理作用,聚焦于THC对BBB的作用与机制,为阐明THC的神经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陆杰,李群生,周磊,李东润,申振南,李凝华,朱璠宇,陈冬,唐文平,杨文涛
倪建宇,白宁宁,刘贤莉,龚丽红,寿旗扬
目的:探讨三联造模法(氧嗪酸钾、次黄嘌呤以及30%酵母膏饲料联用)能否在ICR背景小鼠上建立稳定可靠的高尿酸血症模型,并采用阳性药非布司他对该造模方法进行评价。方法:采用氧嗪酸钾、次黄嘌呤和30%酵母膏饲料,分别单用、两药或三药联用建立ICR小鼠高尿酸血症模型,检测血清尿酸、肌酐、黄嘌呤氧化酶(XOD)、尿酸氧化酶(UOX)等指标评价高尿酸血症模型成功与否。结果:氧嗪酸钾单用对ICR小鼠血清尿酸水平没有明显改变,与30%酵母膏饲料和次黄嘌呤分别联用组血尿酸有升高趋势但无显著差异,而三联给药组在7天时显著提高(P<0.01);14天的动态监测发现三联给药诱导的ICR小鼠血尿酸水平在7天时达到峰值;同时,XOD酶活性提升,UOX酶活性降低(P<0.001)。此外,三联给药诱导的ICR小鼠高尿酸血症模型对阳性药物非布司他反应敏感,血尿酸水平显著下降(P<0.001)。结论:通过三联给药的方法可以在7天时稳定诱导ICR小鼠的高尿酸血症模型。
余奎,梁晓强,韩冕,张静喆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的大鼠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模型,检测其病理生理指标,为急性胆管炎、胆汁淤积等疾病的研究提供稳定可靠的标准化动物模型。方法选用SPF级雄性SD大鼠,采用胆总管下段注射类毒素及胆总管结扎方式进行模型构建,评估大鼠造模前后的体重变化、死亡情况、肝功能主要指标变化及肝脏组织病理改变情况。结果造模后模型组大鼠体重明显降低;大鼠死亡数较少;肝功能主要指标及肝脏病理呈现出明显的胆汁淤积及肝功能损伤性改变。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大鼠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模型,该模型具有操作简便、损伤小、死亡率低、造模成功率高等优势,可为多种常见疾病的机制研究和药物研发提供标准化的实验动物模型。
孙豪杰,朱俊雷,李伟,王锁刚
细胞焦亡是半胱氨酸蛋白酶介导的以线粒体参与、炎性小体组装、质膜穿孔、炎性释放为特征的细胞程序性死亡。作为介导机体炎症反应的重要机制,细胞焦亡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renal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RIRI)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本文就近年来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细胞焦亡在RIRI中的作用机制和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RIRI的早期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朱美萍,张世忠
刘燕,彭梦薇,刘高源,杨铁柱,张文娴,吴耀松,陈玉龙
马娴
马立威,姚宏玉,陈哲,倪世宇,陈颂,李京,刘吉成
沈婷婷,李素云,李亚,轩银霜,李景梅,李高峰,韩冰洋
贾亚静,杜耐一,赵炜,李永萍,刘雅坤
摘要:目的探究LIMK1对宫颈癌(CC)进展的影响。方法构建LIMK1过表达人宫颈癌HeLa细胞,将HeLa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观察肿瘤体积并以Westernblot实验检测其瘤体细胞中NOX2、NOX4、p-Src、p-RUNX3、RUNX3以及MMP-9蛋白表达情况;将LIMK1过表达HeLa细胞培养于5%O2条件下,并加入抗氧化剂,以Westernblot实验检测细胞内LIMK1、NOX4、p-Src、p-RUNX3、RUNX3以及MMP-9蛋白表达情况,以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以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以单克隆增值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结果接种LIMK1过表达HeLa细胞的裸鼠肿瘤体积明显增大,其NOX2、NOX4、p-Src、p-RUNX3以及MMP-9蛋白升高,而RUNX3蛋白表达降低;LIMK1过表达的HeLa细胞LIMK1、NOX4、p-Src、p-RUNX3以及MMP-9蛋白表达升高,RUNX3蛋白表达降低,同时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以及细胞增殖能力增强,而加入抗氧化剂后,细胞的NOX4、p-Src、p-RUNX3、RUNX3以及MMP-9蛋白表达水平以及细胞迁移、侵袭和增殖能力与LIMK1正常表达的HeLa细胞无差异。结论LIMK1通过促进ROS/Src通路进而促进宫颈癌细胞的迁移、侵袭和增殖能力,促进了宫颈癌的进展。
王鹏,樊建春,贾举名,刁庆飞,武雪亮,薛军
【摘要】目前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致残率、致死率在逐年上升。Src同源性2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2(SHP2)是PTP家族中重要的一员,是一种功能广泛的酪氨酸磷酸酶,其在多种实体肿瘤中的表达量升高,在侵袭、转移、增殖、凋亡、耐药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调控作用。已有大量研究表明,SHP2在许多实体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现在尚无系统的报道SHP2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作用。基于此该文综述了SHP2在7种消化系统中不同肿瘤的生物学功能及临床意义,探讨其在不同癌症发展阶段的作用与机制,并总结与展望SHP2抑制剂的发展,进一步寻找有效的早期诊断和基因治疗的潜在靶点,这对癌症患者生存率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邱月清,王振涛
孔冰慧,白龙洲,杨丽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是一种慢性肠道疾病,其特征是对肠道环境因素的免疫反应失调。肠道菌群(Gutmicroflora,GM)的失调可能导致炎症过程的发展。已有大量研究表明粪菌移植、益生菌、益生元和膳食干预等可能发挥着重塑GM及治疗疾病的潜力。微小RNA(microRNA,miRNA)参与细胞发育、增殖、凋亡等生理过程。此外,它们在炎症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促炎和抗炎途径的调节。miRNA谱的差异可能是IBD诊断工具,并作为疾病的预后标志物。miRNA与GM的关系尚未完全阐明,近期研究表明miRNA在GM的调节和诱导生态失调中的作用;反过来,菌群可以调节miRNA的表达,改善肠道稳态。因此,本综述旨在描述GM与miRNA在IBD中的相互作用,寻找潜在IBD精准靶向治疗方法。
李雨芬,姜爽,宋伍,姜涛,刘畅,周豪芳,唐亚婷,苏鑫
陈琳,谭洪兴,郝丽萍,李艳艳
【摘要】目的探讨维生素D(VD)对自发性糖尿病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肥胖II型糖尿病大鼠(ZDF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VD对照组(VD)、模型组(T2DM)和VD干预组(VD+T2DM)。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情况和口服糖耐量水平。采用16SrDNA测序技术检测大鼠肠道菌群变化,进行OTU分析(韦恩图)、Alpha多样性分析(chao1、observedspecies、PDwholetree、shannon和simpson)、Beta多样性分析〔主坐标分析(PCoA)〕、菌群结构及菌群物种差异性分析〔线性判别分析及影响因子(LEfSe)分析〕。结果VD干预显著改善了T2DM大鼠的空腹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抵抗情况(P<0.05)。Alpha多样性结果表明T2DM组和VD+T2DM组的chao1、observedspecies、PDwholetree、shannon和simpson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与T2DM组相比,VD+T2DM组与Con组的物种相似度更高。各组大鼠肠道菌群的优势菌具有显著差异;相较于T2DM组,VD+T2DM组的Bacteroidetes丰度下降、Firmicutes和ClostridiumXIVa丰度增加。结论VD可改善T2DM大鼠的空腹血糖升高和胰岛素抵抗情况;VD可改善T2DM大鼠的肠道菌群结构,降低Bacteroidetes、升高Firmicutes和ClostridiumXIVa丰度。
刘沿,胡小垒,许可洪,赵海荣,巫秀美,杨自忠,张成桂,赵昱,高鹏飞
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drugdeliverysystem,TDDS)的皮肤模型是指构建能够模拟人体皮肤结构和功能,并用于研究和评估药物在经皮给药过程中的吸收、渗透及药效等方面的实验模型。该模型在可代替传统人体皮肤实验,减少药物开发过程中对人体皮肤的使用,为经皮制剂的研发和提供一种便捷、可控且经济高效的方法。针对于经皮给药系统的皮肤模型,本文从药物经皮吸收途径出发,对目前常用的动物皮肤模型、人工皮肤模型、重组人体皮肤模型进行介绍,并对其优缺点及应用进行了分析,为经皮制剂的研发提供参考。
宁静华,张鑫,张钰哲
单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theAMP-activatedproteinkinase,AMPK)是一种保守的细胞能量感受器,在调控细胞生长、增殖、分化、自噬、磷酸化、串扰以及葡萄糖和脂质代谢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当机体能量匮乏或某些极端情况时AMPK被激活,而在营养过剩时被抑制,以维持能量平衡。此外,AMPK信号通路还介导铁死亡发生的调控机制也体现了其独特作用,AMPK在不同细胞器里发挥特殊调控功能为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这也是预防疾病的治疗靶标,如生殖系统疾病、衰老、癌症、炎症和心脏功能障碍等。该文综述了细胞能量不平衡对机体微环境造成的损害,AMPK通过多样性信号调控机制激发了其在疾病和药物中的潜在治疗潜力,为不同系统疾病提供了治疗新思路。通过综述AMPK信号通路的多样性调节机制,为靶向AMPK的癌症治疗和其他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董一蕾,刘悦,李珺媛,付建华,张允岭,姚明江
刘玥,艾克拜尔·努尔买买提,叶建荣
李进春,尹家祥
唐鑫,谭洁
激光散斑衬比成像技术可用可视化、可量化的方法实时动态测量组织或器官的微循环血流量。因其活体检测、实时成像及操作简单等优点,已在微循环检测的多个领域中应用。慢性脑缺血动物模型主要通过减少双侧颈总动脉向大脑输送血流量的方法造模,可造成脑供血长期不足。激光散斑衬比成像技术可通过对慢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皮层脑血流量、侧支循环开放、神经血管耦合反应等进行观察分析,从而判断动物模型造模是否成功及干预方法对其的治疗效果。本文就激光散斑衬比成像技术在慢性脑缺血动物模型中的应用及其优缺点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治疗和科研提供新思路。
李泓宇,兰瑞
小檗碱是一种天然的异喹啉生物碱,最初可作为广谱抗菌药应用于临床治疗肠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肺炎等疾病,近年来随着对小檗碱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证据证明,小檗碱对缺血性脑卒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在本综述中,我们介绍了小檗碱对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干预,还详细论述了小檗碱在缺血性脑卒中不同机制的神经保护作用,旨在对本领域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陈梦琪
何洋,章秀林,张秋宇,张晓璐,傅博,王文栋,杜小燕,陈振文,李长龙
目的建立封闭群实验鹌鹑微卫星DNA遗传检测方法。方法通过文献检索,筛选鹌鹑微卫星位点,利用种间转移法,在鹌鹑近缘物种—鸡和鸭筛选适合鹌鹑的微卫星DNA位点。提取鹌鹑肝组织DNA作为模板,并通过PCR扩增以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对相应的位点进行筛选。最后根据所选微卫星位点扩增情况、等位基因数目和多态性等,筛选出适用于鹌鹑遗传质量检测的微卫星位点组合并建立检测方法。结果初步确定适用于封闭群实验鹌鹑遗传检测的23个微卫星位点组合。结论初步建立了实验鹌鹑的遗传质量检测方法。
杨子豪
马林纳,马堃,范晓迪,罗洁,李佳妮,张涵
张树威,程浩,王浩伟,苗霖,李怡,官莉娜,曾晓锋
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METH)具有高度成瘾性和神经毒性,可导致滥用者的认知和记忆功能障碍。METH的危害不仅在于其本身的毒性,更在于吸毒者身心的高度依赖性,常造成精神障碍并引发暴力行为,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非编码RNA(Non-codingRNA,ncRNA)不编码蛋白质,是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的重要因子。研究表明,ncRNA在甲基苯丙胺诱导的成瘾及神经毒性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就目前ncRNA调控METH诱导成瘾及神经毒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ncRNA作为METH滥用者的法医学鉴定指标和潜在的药物干预靶点提供参考。
刘娟,李彦杰,秦合伟,马璐瑶,赵楠楠,徐振华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是一种以黑质中多巴胺能神经元退行性死亡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表现出一系列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产生严重影响。环状RNA(circularRNA,CircRNA)是一种共价闭环非编码RNA,在PD病程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circRNA参与氧化应激,调节转录水平,神经炎症,自噬、α-突触核蛋白等方面进行综述。
胡毅龙,张双丽,邱广楠,冯艺凡,苗明三,苗晋鑫
陈乾,王帝,张定一,贾赛蕾,王丽辉,曹玉净,李燕红
杨加辉,林萌,罗小泉,罗涛,龚美富
孙文婷,万盈盈,杨家熙,王文乾,王皓男,叶婉婷,寇秋爱
张鑫,崔冰洁,于国兴,王飞,赵靓,高娜,杜静
目的研究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NCTD)通过靶向磷酸蛋白磷酸酶催化亚基5C(PPP5C)对人白血病NB4、K562细胞增殖、凋亡能力的影响及机制研究。方法体外培养NB4、K562细胞,电转pcDNA3.1和PPP5C-pcDNA3.1质粒至NB4、K562细胞,遗传霉素(G418)筛选NB4、K562稳转细胞系。Westernblot和qRT-PCR检测PPP5C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采用CCK-8、迁移实验、Live&DeadTM动物细胞活力/毒性检测试剂盒分别检测NB4、K562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和死细胞、活细胞的数量。将NB4、K562稳转细胞分为对照组和不同浓度NCTD组,分别用含有0、8、16、32μg/mlNCTD的1640培养基培养;Live&DeadTM动物细胞活力/毒性检测试剂盒检测死细胞率并对细胞形态进行拍照;Westernblot检测各组细胞caspase3、Cleavedcaspase3、JNK、p-JNK、p38、p-p38和α-Tubuli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转染NB4、K562细胞后PPP5C表达水平显著提高,细胞增殖能力、迁移能力、抗凋亡能力显著增强;与对照组相比,NCTD各浓度组会促进细胞凋亡,且呈剂量依赖性;PPP5C过表达拮抗NCTD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作用。结论NCTD能够通过抑制PPP5C促进NB4、K562细胞凋亡,抑制细胞的增殖。
章美玲,美玲,崔亚茹,陈抒鹏,林智敏
白血病是目前临床上高发的急危重症,病死率极高,其中白血病干细胞(LSC)发生免疫逃逸是白血病诱导缓解后复发及进展的主要因素。中医药临床诊疗具有鲜明的辨证论治优势,基于“以平为期”的诊治目的,中医药辨治白血病强调恢复人体机能的“阴阳和谐”,有助于提高机体自身免疫力,符合干预肿瘤细胞免疫逃逸的机制。本文从文献研究及中医理论探讨中医药干预LSC免疫逃逸的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马秋婷,徐磊,朱钰晨,徐梦婷,张文凯,刘志勇
任群利
书灵,李智伟
外泌体是通过细胞内体途径生成的由脂质双分子层包裹的一种细胞外囊泡(EVs),包含蛋白质、脂质、DNA、RNA、miRNA、lncRNA等多种物质。外泌体参与细菌感染过程中的病原识别、抗原呈递、自噬调节、免疫激活和免疫抑制。研究表明外泌体miRNA、lncRNA和蛋白质在调节机体抗菌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外泌体对几种胞内菌和胞外菌感染的免疫调节作用,为研究外泌体与细菌感染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依据。
胡凌峰,范胜涛,柳洁
【摘要】:目前,非人灵长类动物(NHP)在实验动物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神经科学领域的运用越来越被重视,包括在大脑发育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精神疾病等领域,凭借这种实验动物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突破,但是随着其养殖和运用范围的增长,其生物安全问题和动物伦理问题应当被重视,本文从NHP的概述、在神经科学领域运用、养殖与操作、和动物伦理几个方面归纳总结了这种实验动物的在神经科学领域中的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
朱紫约
徐骁,陈琦
随着我国实验动物设施智能化水平逐步提升,积累了大量能够反映设施运行真实状态的数据。由于分析手段的缺乏,数据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在大数据背景下,机器学习(MachineLearning)算法已经在生物医疗、建筑科学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也为其在实验动物设施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本文对国内外机器学习方法应用于实验动物设施各系统中的内容、方法和模式进行了综述与展望。
叶倩宸,徐丹,文富强,陈俊,汪涛
目的优化小鼠肺组织冰冻切片制作方法,提高肺组织冰冻切片质量,有利于提高免疫荧光染色的特异性,获得更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方法使用C57BL/6小鼠,分别采用传统冷冻后固定法、冷冻前固定法、改良灌注冷冻前固定法三种方法制作冰冻切片,经免疫荧光染色后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荧光显微镜观察肺组织染色情况。使用荧光显微镜对肺组织切片进行全片扫描,计算单位面积内完整气道数量。结果传统冷冻后固定法制作的小鼠肺组织冰冻切片,肺泡结构破坏,气道壁断裂严重,存在非特异性染色;冷冻前固定法制作的小鼠肺组织切片,肺泡和气道结构相对完整,但肺泡塌陷,部分气道结构破坏;改良灌注冷冻前固定法制作的小鼠肺组织切片,肺泡和气道结构形态均完整、清晰,多重免疫荧光染色定位准确。改良灌注冷冻前固定法制作的小鼠肺组织冰冻切片单位面积内完整气道(直径≥100μm)数量高于冷冻前固定法(0.66±0.15个/mm2vs.0.33±0.14个/mm2,P<0.05),也显著高于传统冷冻后固定法(0.66±0.15个/mm2vs.0.02±0.04个/mm2,P<0.01)。结论使用改良灌注冷冻前固定法制作冰冻切片,利于保持小鼠肺组织形态完整,利于获得高质量的多重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吴旭颖
杜晓霜,刘萍,邓映,杨洪秋,杜宇
[摘要]目的探讨甘草锌对黄褐斑的治疗作用。方法100mJ/cm2UVB照射联合15mg/kg黄体酮注射进行黄褐斑造模,后对小鼠进行氨甲环酸(0.065g/kg)与甘草锌低(0.65g/kg)/中(1.3g/kg)/高剂量(2.6g/kg)连续治疗14天。取皮肤进行HE、Masson-Fontana染色;并检测SOD、MDA、GSP-Px、TNF-α、IL-1β及IL-6含量;浆蛋白Nrf-2,核蛋白Nrf-2、HO-1表达水平。结果高剂量甘草锌明显减少黑素细胞形成、胶原细胞坏死与炎性浸润;显著上调GSP-Px、SOD表达,降低MDA、IL-6、IL-1β与TNF-α表达;上调核蛋白Nrf-2、HO-1表达,下调浆蛋白Nrf-2表达。结论甘草锌激活Nrf-2/HO-1通路启动HO-1、SOD和GSP-Px高表达抗氧化应激,从而减少黑色素形成。
彭冬冬,陈相池,唐梓宁,刘学武,袁湘中,李萌,厉巧,章泽恒
王报捷,苏丽晴,闫磊,张志勇,王志广,包素雅,邵国
【摘要】目的:研究5-Aza-CdR对Notch1通路影响及神经再生的影响,并通过探讨对小鼠主动回避行为实验来探讨5-Aza-CdR对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的作用。方法:将60只6~8周龄ICR雄性SPF级小鼠分为两组,通过侧脑室注射(i.c.v)给一组小鼠注射5-Aza-CdR,另一组注射BSA作为对照组。注射后24小时通过实时PCR和Westernblot检测Notch1和HES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了5-溴-2’-脱氧尿苷(BrdU)阳性细胞和海马DG中Notch1的表达;用MS-PCR检测Notch1甲基化变化;通过测量被动回避测试和穿梭回避实验来评估小鼠的学习和记忆行为。结果:注射5-Aza-CdR使海马Notch1通路活性增加并促进DG区神经细胞再生,降低Notch1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小鼠主动回避行为能力得到提升。结论:5-Aza-CdR对小鼠主动回避行为的影响可能与通过Notch1通路影响海马神经再生有关。
陶柏楠,王咏兰,洪岚,袁林
黄舒宁
刘茂林,王晓堂,宋晓娜,马云辉,常潇琪,宋国华
目的本研究通过在细胞水平检测Gli2对口腔癌细胞Tca8113增殖、生长、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明确Gli2调控口腔癌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分子机制。方法本研究利用siRNA抑制Tca8113细胞中Gli2的表达,通过CCK-8、平板克隆以及transwell小室实验分别检测Gli2对Tca8113细胞增殖、生长、迁移与侵袭的影响。进一步利用qRT-PCR与Westernblot实验探究Gli2调控Tca8113细胞恶性增殖和转移机制。结果口腔癌细胞Tca8113中Gli2的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干扰Gli2表达可抑制Tca8113细胞增殖、生长、迁移及侵袭。进一步研究发现干扰Gli2表达可抑制Hedgehog(Hh)通路关键因子的mRNA与蛋白表达。此外,干扰Gli2表达可显著影响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formation,EMT)通路关键因子的mRNA与蛋白表达。结论口腔癌病变过程中Gli2被异常激活,干扰Gli2表达显著抑制口腔癌细胞的增殖、生长、迁移和侵袭。Gli2通过调控Hh通路与EMT通路,进而影响口腔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本研究为阐明口腔癌的发病机制提供新思路,并为口腔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视角。
常拓,王洁,李楠,王天奇
王智洋,郑斯阳,朱亮
王佳林,王重阳,李杨,陈贤玮,袁中楠,邹朝霞,邹臣丹
马文萌,吴昊,闫昱彤,孙逊,郑倩倩
【】目的探讨小鼠肝脏枯否细胞和肝星状细胞的提取及纯化方法,为小鼠原代肝脏非实质细胞分离提取方法学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以体内胶原酶灌注消化为基础,使用Percoll、OptiPrep等不同的试剂和浓度梯度分别提取C57BL/6小鼠的肝脏枯否细胞和肝星状细胞并通过流式细胞仪及免疫荧光等方法验证纯化细胞的纯度。结果两层Percoll法提取枯否细胞和两层OptiPrep法提取肝星状细胞可行,纯度可达90%以上,细胞得率为1-2×107/肝,细胞存活率在90%以上。细胞原代培养48h后,枯否细胞F4/80阳性细胞、肝星状细胞α-SMA阳性细胞均达75%以上。结论小鼠肝脏中枯否细胞和肝星状细胞的分离提取方法完善可靠且具有成本效益和可重复性。
邬建飞,王丙龙
兰爱琳,黄春华,夏铭,李茂娟,汪思齐,楼迪栋
肾脏主要功能为过滤血液、调节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对机体健康至关重要,并且肾脏容易受到体内外各种化合物毒性的影响,致使肾功能损害,所以预防和治疗各种因素引起的肾功能损害亦是研究热点。斑马鱼在肾的形态、生理和功能等方面以及对化合物的反应与人类高度相似,是理想的动物模型。本文将对斑马鱼肾损伤造模方法及评价指标进行综述。
郭民
付雪琴
表观遗传学是分子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生命科学领域后基因时代的研究热点,应用表观遗传修饰研究方法是缺血性卒中发病机制的前沿领域,是阐释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的靶点及其作用机制的有效途径。目前,缺血性卒中的的病因病机尚未完全明确,现代医学治疗尚有不足,而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阔前景。最新研究发现,中医药能参与调控异常表观遗传修饰治疗中风。本文主要从中风的中医理论的表观遗传学基础以及从DNA甲基化、非编码RNA和组蛋白修饰三个方面在中风治疗及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入手,阐释中医药治疗中风的表观遗传作用,以期为该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新思路和科学依据
陈晓燕
董成海,澈力格尔,潮日雅,满柱,包永林,龚利民
邓绍友,赵玉兰,王佩锦,李蓉,赵宏斌,角建林,郑红
目的探索恒古骨伤愈合剂对db/db小鼠血糖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方法将野生小鼠作为对照组,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恒古骨伤愈合剂治疗组;灌胃给药12周后,检测空腹血糖,血清糖化血红蛋白和胰岛素含量,使用16SrDNA技术分析小鼠肠内容物菌群变化及预测菌群功能。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恒古骨伤愈合剂降低db/db小鼠空腹血糖(P<0.01)、血清糖化血红蛋白(P<0.01)、胰岛素抵抗指数(P<0.01),升高胰岛素含量(P<0.01);恒古骨伤愈合剂增加db/db小鼠盲结肠有益菌丰度,降低害菌丰度,其中马文氏菌属的丰度显著升高(P<0.01);恒古骨伤愈合剂抑制了db/db小鼠菌群D-精氨酸和D-鸟氨酸代谢、鞘脂代谢、半乳糖代谢的降低及赖氨酸降解、硫中继系统、丙酸代谢的升高(P<0.05)。结论恒古骨伤愈合剂具有降血糖功效和调节db/db小鼠肠道微生态平衡的作用。
李鑫,孙晓林,王永福
【摘要】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sclerosis,SSc)是一种以血管病变、皮肤纤维化为特征,可引起多器官结构和功能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SSc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遗传、环境因素、免疫机制异常等有关。自噬是一种在进化上保守的机体内自降解过程,可通过多种途径参与机体免疫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本文主要综述自噬通过调节免疫细胞、介导信号通路调控SSc血管病变和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从美丽
邓林林,安日问,赵方新,林婷,刘翠华,红梅,武建强,张烜
摘要:目的探讨骨桥蛋白(OPN)通过半乳糖凝集素3结合蛋白(LGALS3BP)促进肝癌细胞迁移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稳定转染空真核表达载体的人肝癌细胞系SMMC-P及稳定转染OPN基因的人肝癌细胞系SMMC-OPN。qRT-PCR检测细胞中OPN及LGALS3BPmRNA表达情况,Westernblot检测细胞中OPN、LGALS3BP和PI3K/AKT通路蛋白表达水平,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SMMC-OPN细胞中分别转染靶向LGALS3BP的小干扰RNA(si-LGALS3BP)及阴性对照(si-NC)后,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变化和PI3K/AKT通路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变化。结果相较于亲本细胞SMMC-7721和转染空载体的细胞SMMC-P细胞,高表达OPN的SMMC-OPN细胞迁移能力明显增强,而且细胞中LGALS3BP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同时p-PI3K/PI3K及p-AKT/AKT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沉默LGALS3BP表达后,SMMC-OPN细胞的迁移能力受到明显抑制,同时p-PI3K/PI3K及p-AKT/AKT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结论OPN可以通过上调LGALS3BP的表达激活PI3K/AKT通路,从而促进肝癌细胞迁移。
刘艺,李晓雷,梁新培,王娜,马姗,张新平,贾汝福,张素,李贤
李超
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也是潜在的神经毒素。在抑郁症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海马区谷氨酸浓度增高的现象,谷氨酸发生堆积时,将对神经元和脑组织造成严重损伤,加重抑郁状态。因此谷氨酸堆积可能是造成抑郁症的重要机制。星形胶质细胞、谷氨酸转运体及谷氨酸受体对谷氨酸的浓度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综述了中医药疗法通过调控星形胶质细胞、谷氨酸转运体、谷氨酸受体影响谷氨酸,进而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为探究中医药治疗抑郁症提供新的思路。
宋梦煜,郭怡君,赵雪榕,白静,周子娟,王靖宇
李轶辉
李佳贤,梁丽娜,李亚敏,许凯,黄子杨,李晓宇,金昱,周维
吴学海
岳欣欣,付洋,李怡然,尹晓燕,于飞,傅全威
胡鑫,汪蒨,张晨曦,郑慧慧,李鹏洋,赵红晔,邓凤春
杨斯棋,金明,邹亲玲
蔡瑜
【摘要】目的建立有效稳定的小鼠慢性酒精中毒性脑损伤模型。方法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小鼠除基础饮用水中添加5%(v/v)酒精外,同时灌胃28%(v/v)酒精,灌胃剂量前两周呈梯度增长(从0逐渐增加至6g/kg体重),随后四周维持在6g/kg体重,对照组饮用水中不添加酒精同时灌胃等量生理盐水。实验结束后,通过行为学实验测定小鼠的认知功能和运动能力,通过组织病理染色检测小鼠脑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在行为学实验中表现出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障碍,并且,模型组小鼠脑组织病理染色显示海马区形态损伤和细胞坏死。结论实验成功有效建立了小鼠慢性酒精中毒性脑损伤模型,该模型可应用于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的机制和治疗药物研究。
袁和锐,郭鹏翔
柳扬,范伟,丁洁
龚晓红,李桓
甘林望,李乾程,高利超,刘琦,李莹,王玉洁,欧三桃
孔露娇,王心,刘静,郭晓阳,薛明伟
张永婷,周荣易,马丙祥,吴晨蕾,谢新月,丁雪颖
陈星,娄翔宇,尚艺婉,周哲旭,刘洋,刘娅茹,胡啸博,陈玉龙
喻帅克,罗茂丽,王连睿,周天豹,白莉,苗明三
何苗,李佳航,刘鑫,杨威,吴良文,范晶晶
陈昱君,苏美洋伊,王清玄,高苒
园园,曾亚南,杜小浪,慕泽泾,廖承东,章常华,曹岚
陈小丽
王静
石瑾,李海宁,吕玥,徐婷
殷俊
苏黑艳·帕尔哈提,张姣姣,马壮,王俊人,李艳红
张俊峰
把得婷,郝彬彬,李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已成为当今社会一个重要的卫生问题。中医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的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并且具有独特的临床优势。为深入发掘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效果,制备病证结合的COPD动物模型是关键前提。本文归纳总结的病证结合模型包括肺气虚证动物模型、肺脾两虚证动物模型、痰热郁肺证动物模型、痰瘀阻肺证动物模型、寒饮证动物模型五大类。现将近几年常见的病证结合类造模方法进行简单的阐述与梳理,以期为研究人员提供新思路,推动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研究进程。
李勃深,张宇轩,范容晖,李茂星
宋元毓,陈英华
鲍丹,郭蕊,侯道荣
目的探究角蛋白17(keratin17,Krt17)基因敲除对糖尿病小鼠的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取6周龄野生型小鼠和Krt17基因敲除小鼠,利用60%高脂饲料喂养4周和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40mg/(kgd),连续5d)联合诱导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于造模成功后1周,小鼠异氟烷全身麻醉,背部剃毛,用6mm环钻制造在体的皮肤圆形损伤;于制造创面后第8天,利用Westernblotting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KRT17在创面近端中的表达和定位及病理组织学分析;并于制造创面后第0、2、4、6和8天拍照记录,计算伤口愈合速率。结果在正常生理情况下,KRT17主要在小鼠毛囊中表达;当皮肤受到损伤时,创面近端的角质形成细胞中KRT17的表达显著升高;而糖尿病小鼠创面中KRT17的表达较对照组小鼠显著下调。与野生型小鼠相比,Krt17基因敲除小鼠的伤口愈合速率显著降低;创面局部炎症反应更持续。结论Krt17基因敲除加剧了糖尿病小鼠的创面愈合障碍,Krt17可能是参与该病理进程的重要调控基因之一。
王剑,孙永东,周兴玮,刘雷,童兴科,陈龙,何娴
目的:探究黄芩素抑制喉癌细胞增殖及迁移的机制。方法:采用Hep-2细胞为研究对象。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活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B检测各组细胞中Beclin-1、LC3I/II、p62及HDAC1的表达水平;RT-PCR检测细胞miR-449a的表达水平;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miR-449a与HDAC1的靶向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鉴定;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自噬小体数量。结果:黄芩素显著抑制了喉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诱导细胞凋亡;黄芩素增加了细胞内Beclin1及LC3II的蛋白表达水平,减少了p62及LC3I的蛋白表达水平;黄芩素显著增加喉癌细胞miR-449a的表达水平,降低HDAC1的蛋白表达量;HDAC1与miR-449a存在结合作用;黄芩素联合miR-449amimic处理喉癌细胞,可以更显著的抑制细胞增殖及HDAC1的蛋白表达水平,以及更为有效地上调miR-449a的相对表达量和诱导自噬。结论:黄芩素可以介导自噬经由miR449a/HDAC1轴抑制喉癌细胞增殖及迁移。
黄冬妍,吴双双,邵丛丛,苏欣,杨荣富,王凯玥,周萍,吴建辉
陈爽,闫振宇
唐晓旭,刘婉婷,豆银霞,李福琴,王楠
目的研究解整合素金属蛋白酶10(ADAM10)基因通过Notch1通路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分化及胫骨骨折愈合。方法培养SD大鼠BMSCs,建立稳定转染阴性对照(NC)shRNA或ADAM10shRNApGFP-V-RS载体的BMSCs,进行成骨诱导14d,诱导过程中分别加入对照溶剂DMSO或10μmol/LNotch1激动剂丙戊酸(VPA),检测茜素红染色的405nm波长吸光值、ALP活性及ADAM10、OCN、Runx2、Col-I、NICD、Hes1的表达水平。建立SD大鼠的胫骨骨折模型,局部注射NCshRNA或ADAM10shRNA的pCMV5.0载体,4周后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基因表达水平。结果sh-ADAM10组BMSCs中ADAM10的表达水平低于sh-NC组,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的405nm波长吸光值、ALP活性及OCN、Runx2、Col-I、NICD、Hes1的表达水平均高于sh-NC组(P<0.05);sh-ADAM10VPA组BMSCs成骨诱导后茜素红染色的405nm波长吸光值、ALP活性及OCN、Runx2、Col-I的表达水平均低于sh-ADAM10DMSO组(P<0.05);sh-ADAM10组胫骨骨折大鼠的骨折愈合情况优于sh-NC组,骨折部位OCN、Runx2、Col-I、NICD、Hes1的表达水平均高于sh-NC组(P<0.05)。结论敲低ADAM10通过抑制Notch1通路促进BMSCs的成骨分化及胫骨骨折的愈合。
郭中华,曹玉举
陈丽川,段波,喻昭,马志毅,孟倩文
纪爽
包容
猴痘是猴痘病毒(MPXV)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猴痘病毒的宿主依然没有完全明确,啮齿类与非人灵长类动物被认为是潜在的宿主。猴痘正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渐扩散,但我国一直以来并未开展猴痘的动物模型的研究。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原体,猴痘病毒有多种感染类型;其在人群中的传播呈现新的特点。因此本文论述了猴痘病毒发现的经过与早期疫情、不同的感染类型和共感染。此外,本文还介绍了啮齿类和非人灵长类动物的实验性感染与猴痘动物模型。
李长美,邱立
金剑,常慧,黄和缓,彭瑞,张小安
黄孔丽,苏世杰,王玉婷,刘壮壮,曹丹丹,汪沛,陈冠林,王奇
桑加拉,李姗姗,崔鑫,任晴晴,侯瑞铃,潘兴芳,王慎军,赵美丹
抑郁症是主要致残原因之一,对人们带来不利影响。尽管抗抑郁药种类越来越多,但临床上仍不能充分治疗抑郁症,因此,目前仍需要探索新的抑郁机制。鸢尾素对神经系统的有益作用逐渐被阐明,研究发现鸢尾素具有抗抑郁的作用,鸢尾素或将成为治疗抑郁症的新靶点。本研究旨在探讨鸢尾素及其上下游抗抑郁的作用机制,通过查阅现有的研究阐释抑郁症与鸢尾素之间存在的联系,提出SIRT1/PGC-1α介导FNDC5/鸢尾素调控BDNF促进神经发生改善抑郁症的潜在机制,为鸢尾素及其上下游抗抑郁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罗卓慧,庞硕,张连峰
杜清,王贺
杨锋,刘广龙
刘书一,王正波
魏丹丹,汪丽婷,龙洁,陈艳焦,王宇,杨永清,徐玉东
谢锦程,陈建英,邓少东,肖梦媛
许佳玲
南硕
王宁,谢莉,丁文欢,田莉
余金玉,韩静,张营,余稳
李容,勾健,刘亭,巩仔鹏,陆苑,刘春花,黄勇,孙佳
ShuangchunLiu,张细江,陈再欢,王璐倩,林荣海
占凯,吴皓萌,郑欢,秦书敏,黄绍刚,杨元明
目的探索IBS-D大鼠模型的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代谢轴变化特点,以及探讨丁酸钠对该轴的影响。方法将17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采用4%醋酸灌肠联合束缚应激诱导IBS-D大鼠模型,造模期间予以丁酸钠腹腔注射,采用16sRNA技术检测大鼠粪便菌群,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检测大鼠粪便短链脂肪酸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体重下降,AWR评分、粪便含水率明显升高,肠道益生菌相对丰度下降,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相对丰度明显升高,粪便乙酸含量显著增加,丁酸、戊酸含量明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丁酸钠组大鼠体重增加,AWR评分、粪便含水率明显降低,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相对丰度显著下降,而粪便丁酸、戊酸含量显著升高。结论丁酸钠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代谢轴失调缓解IBS-D大鼠腹泻及结肠内脏高敏。
周永昌,陶思曼,陈胜强,蒲秀瑛
侯晓婷,孟欢,薛佳辰,张华敏,王科斯,王旭德
李莹,王莹,孔明望
唐文静,张月,李雨谿,钟冬灵,金荣疆,张丽丽,李涓
陈祥和,仇啸,刘驰,沈梓铭,周香香
郭佳
123
孙编辑
aaa
霍艳,朱俊楠,付雅琪,陈萍,徐广立
孙烨
111
11
李亮,孔春芳,金成豪
张格第,刘庚鑫,罗富里,晏子友
2023,33(7):17-25,DOI:10.3969/j.issn.1671-7856.2023.07.003
王兴,陈子琪,李林,廖金花,王晓琳,刘江源,廖东华
2022,32(7):27-33,57,DOI:10.3969/j.issn.1671-7856.2022.07.004
乐林芝,马涛,代禹美,杜文雅,王国富,吴利先
2024,34(7):175-180,DOI:10.3969/j.issn.1671-7856.2024.07.020
曹湘雯,李敏,殷琦,韩雪莲,王原,赵光宇
2024,34(6):151-160,DOI:10.3969/j.issn.1671-7856.2024.06.020
孔维姣,晏乙月,赵佩凯,毛晓健,王亭
2024,34(6):18-27,DOI:10.3969/j.issn.1671-7856.2024.06.003
胡佳佳,杨转芳,孙喜喆,袁娟娟,程燕,张宇,殷丽天
2024,34(6):1-10,DOI:10.3969/j.issn.1671-7856.2024.06.001
王蕾,宋辉欠,李斌,梁超,陈敏,田玉淑,吴旭颖,张文明,刘云波
2024,34(7):29-38,DOI:10.3969/j.issn.1671-7856.2024.07.004
吴志航,唐明政,李晓凤,荣耀,崔岩,潘海邦
2024,34(7):110-120,DOI:10.3969/j.issn.1671-7856.2024.07.013
蒋欢,白文娅,邵建林
2024,34(7):101-109,DOI:10.3969/j.issn.1671-7856.2024.07.012
刘诗雨,许玉珉,徐红彩,路芳梅
2024,34(7):121-130,DOI:10.3969/j.issn.1671-7856.2024.07.014
线粒体-内质网结构偶联(mitochondria-associatedmembranes,MAMs)是线粒体外膜和内质网膜之间进行通讯交流及物质交换的特殊结构域,执行不同条件下细胞生命活动的多种生物学过程。MAMs功能障碍介导的Ca2+稳态失衡、内质网应激、线粒体自噬缺陷、线粒体分裂-融合平衡障碍、脂质代谢紊乱、炎症反应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关键的发病机制。本文围绕MAMs结构与功能、参与AD病理环节、药物干预靶点等方面进行综述,探讨MAMs在AD发病中的作用及最新机制研究进展,以期为AD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杨震杰,萨出拉,于天源,张英琦,张润龙,陈金平,刘家玥,张汉钰,孙佳伟
2024,34(7):1-9,DOI:10.3969/j.issn.1671-7856.2024.07.001
目的探究三法三穴推拿手法对minorCCI模型大鼠的镇痛启动机制。方法将56只SD大鼠随机分为8组,即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1组、模型2组、推拿1组、推拿2组、推拿1+TRPV1拮抗剂组和推拿2+TRPA1拮抗剂组。模型组、推拿组和推拿+拮抗剂组建立minorCCI模型。推拿组和推拿+拮抗剂组在造模后7d进行1次三法(点法、拨法、揉法)三穴(殷门穴、承山穴、阳陵泉穴)干预,模型组与假手术组进行抓握束缚,正常组不予干预。干预结束后各组先后进行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测试不同性质痛觉的变化;采用硝酸还原酶法观察各组造模侧DRG中NO含量,ELISA、Westernblot、qPCR等方法观察各组造模侧DRG内TRPV1/TRPA1-NO-cGMP-PKG信号通路蛋白、基因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行为学检测显示推拿1组、推拿2组MWT、TWL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推拿1组、推拿2组、推拿1+TRPV1拮抗剂组、推拿2+TRPA1拮抗剂组DRG内TRPV1、TRPA1、NO、sGCβ、cGMP、PKG1的表达量均明显降低。结论推拿干预1次后即可有效改善周围神经损伤引起的温度觉、机械痛觉过敏症状;推拿可通过TRPV1/TRPA1-NO-cGMP-PKG信号通路发挥即刻镇痛和持续镇痛作用。
唐梓宁,陈相池,刘学武,周志敏,厉巧,肖洒,姜德建,彭冬冬
2024,34(6):63-72,DOI:10.3969/j.issn.1671-7856.2024.06.008
安丽娟,郝征
2024,34(7):157-167,DOI:10.3969/j.issn.1671-7856.2024.07.018
纪少秀,张恒耀,张媛,文莉
2024,34(6):113-118,DOI:10.3969/j.issn.1671-7856.2024.06.015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向肝硬化甚至肝癌发展的必经病理过程。肝纤维化发生是一个高度整合的、动态的病理过程,是诸多细胞相互串扰以及细胞因子彼此作用的结果。Notch信号通路是一种进化上保守的细胞间信号传导机制,在调节多细胞动物发育和组织更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Notch信号通路通过多种途径参与肝纤维化形成。本研究旨在综述Notch信号通路在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以期为肝纤维化临床及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朱玉,苏莹实,刘溪,何宝国,秦嫘
2024,34(6):73-81,DOI:10.3969/j.issn.1671-7856.2024.06.009
郭孝静,王艳,张立,裴飞,张博,秦欢,王淑瑾,李晓童
2024,34(6):144-150,DOI:10.3969/j.issn.1671-7856.2024.06.019
李鹏,黄敏丽,谭邓旭,张彩勤,张永斌,师长宏
2024,34(6):40-46,DOI:10.3969/j.issn.1671-7856.2024.06.005
目的构建胰腺癌类器官(patient-derivedtumororganoid,PDO)并进行药物治疗评价,评估PDO模型的有效性。方法收集胰腺癌患者新鲜手术标本,用于PDO培养;分析PDO模型与原发瘤的病理学和遗传学特征;利用PDO模型开展临床化疗药物的疗效评价,测试模型的有效性。结果成功建立一例胰腺癌PDO模型,组织形态学分析显示PDO模型基本保持了原发肿瘤病理学特征。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PDO在基因突变类型和特征方面与原始肿瘤保持一致。药物筛选试验显示,PDO模型对临床常用的化疗药物吉西他滨、伊立替康具有较好的敏感性。结论成功构建了一例胰腺癌PDO模型,该模型能够反应原始肿瘤的组织学和遗传学特征,并可以进行体外药物敏感性实验,证明了PDO模型的有效性,有望应用于胰腺癌的个体化治疗。
李妍锦
2024,34(6):172-178,DOI:10.3969/j.issn.1671-7856.2024.06.022
马凌桔,迟宏扬,吴昕雪,马福军,田彦成,赵彩齐,何天宇,彭红建,姜怡邓,杨力,黄晖,马胜超
2024,34(6):11-17,DOI:10.3969/j.issn.1671-7856.2024.06.002
解有成,肖曙芳,林雪梅,陈顺,徐进,王菲
2024,34(6):106-112,DOI:10.3969/j.issn.1671-7856.2024.06.014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实验动物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