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8第十天,迎来了“食物、农业和水”主题日,农食系统议题再次成为大会的焦点。要协同实现保障粮食安全、改善人类福祉、应对气候变化这三大目标,农食系统可持续转型刻不容缓。
当下,极端天气事件和自然灾害给农食系统带来了严峻挑战。全球大约75%的耕地受到干旱的影响,产量下降;干旱、洪水和海洋热浪导致局部地区粮食供应不足,威胁到数百万人的粮食安全、营养和生计。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2023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全球58个国家和地区约2.58亿人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问题[1]。世界资源研究所(WRI)报告显示,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100亿,若农食系统不转型,届时可能出现超50%的食物缺口[2]。
农食系统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同时,也是气候变化的“贡献者”。农食系统造成全球1/3的温室气体排放,消耗全球70%的淡水资源[3],是生境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驱动因素。FAO报告称,全球毁林面积近90%源自农业用地扩张[4]。食物消费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也不可忽视。以食物损失和浪费为例,全球每年有超过10亿吨食物在供应链中损失或浪费,相当于浪费了全球1/4的农业用水,1/4化肥,同时也造成了全球8%左右的温室气体排放[5]。
>COP28农食系统成果聚焦四大议题
COP28农食系统议程聚焦国家领导力、非国家主体行动、加强创新、扩大融资四大议题,强调温室气体减排与气候适应并重:
COP28大会第二天,134个国家签署了《关于韧性粮食体系、可持续农业及气候行动的阿联酋宣言》[6]。这是缔约方大会历程中首个关于农食系统与气候变化的宣言,也是COP28农食系统议程的一项核心成果。《宣言》强调需要多方采取共同行动,解决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的同时,保护在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地区的农民生命和生计。
COP28关于开展农业和粮食安全气候行动的沙姆沙伊赫联合工作(SSJW)的谈判结束[7],附属机构继续审议了联合工作的各项内容,并商定在附属机构第六十届会议(2024年6月)上继续审议这一事项,同时将本届会议上编写的文件纳入考量。令人遗憾的是农业和粮食议题未被纳入新的全球气候盘点草案。
多家机构联合启动阿联酋食品创新中心倡议,旨在加速和扩大技术创新范围,改善食物生产韧性,促进食物系统可持续转型。
目前,每年只有3%的全球气候融资用于食物系统转型,据估算,到2030年,每年需要3000亿至3500亿美元来支持食物系统向可持续和气候适应型方向过渡[9]。本次大会上,COP28主席国阿联酋宣布已动员超过25亿美元资金用于支持粮食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
25家主要慈善机构联合呼吁将用于再生农业和生态系统转型的资金增加10倍,以应对全球农业环境的挑战。他们共同呼吁要逐步淘汰农业中的化石燃料的使用,特别是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农化产品,并向再生农业和生态系统过渡,推动实现《巴黎协定》中1.5oC的温升目标。
多个基金会宣布提供与食物系统有关的赠款,以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双重威胁。
支持中方机构加入《为人类、自然和气候转变粮食体系:共同行动呼吁》倡议
WRI积极参与倡议筹备,征集多方意见反馈,为倡议文本的最终制定提供建议支持。目前,WRI已动员10家中方机构加入倡议,各机构承诺以实际行动推动食物系统可持续转型,助力实现全球1.5℃控温目标。
在COP28现场推动多方对话
WRI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方莉在开幕辞中表示,供应链将生产者与消费者、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连结起来。在全球面临气候变化、粮食危机等挑战的背景下,加强技术创新,有助于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增进供应链韧性与绿色发展,进而推动粮食、能源安全与气候目标的协同。
WRI常务董事MoazzamMalik在专题研讨环节表示,在推动绿色供应链的激励机制方面,应当鼓励企业制定监管计划,并促进多方合作,为企业提供科学碳目标(SBTi)等基于科学的工具方法,确保企业做出的绿色低碳承诺可监测、可核查、可兑现。
12·06:“加强中国甲烷减排工作国际研讨会”
>WRI:思远尝新,持之以恒
在相同或更少的土地上生产更多的食物,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保护陆地上和海洋中留存的自然生态系统;
转变消费模式,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
恢复退化和滥伐的土地,重塑健康的生态系统。
在中国,WRI深入探索食物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及其对气候、环境和健康的影响,系统推动可持续农业生产、绿色价值链构建和健康可持续食物消费,加快农食系统转型,促进粮食安全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议程的协同,助力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