篦子与梳子同类,都是梳头所用的日常用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农村,人们的卫生条件和卫生习惯都差,头发中生虱子、虮子的现象非常普遍,不仅奇痒难耐,而且影响形象。
梳掉那些可恶的东西,最理想的用具就是篦子。农活闲暇之时,大人便坐在凳子上,让孩子蹲在膝前,头歪在膝盖上,然后用篦子给孩子清理头发中的虱子和虮子,把它们梳落在凳子上,用大拇指甲一个个碾死,“啪啪啪”的响声很有成就感。
2.顶针
现在的年轻人估计猜不着,可纳过鞋底、套过棉被、做过针线活的一代人便会脱口而出:那不是我们用过的顶针子吗?以前家里姑娘出嫁前,就能看到长辈围在一起,都可以看到长辈用顶针子缝被子的场景。
3.盐坛子
盐坛子,顾名思义,盛放食盐的坛子。现在人看来,一个盛盐的坛子有什么可说的呢,可在紧缺商品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食盐的作用非常重要,盐坛子在一个家庭中的位置举足轻重。那时候,形容一个人忙碌慌张,就说他“看他慌的,跟年三十称不着盐的样。”
4.煤油灯
煤油灯为电灯普及之前的主要照明工具,以煤油作为燃料。这种煤油灯,是我们最常见的款式。
5.剃头推子
剃头挑子,是上世纪几十年代以前农村专业理发师傅的工具挑子,一头是理发工具箱,剃头推子就是其中必备之物,小编还记得当年俺爷带俺去剃的小平头n(*≧▽≦*)n
6.石磨、石臼
石磨是将粮食碾磨成面粉的传统生活工具;石臼,有大有小,如捣蒜、研药用的就是小石臼,而用来舂粮食的则是大石臼.以前农村比较常见,不过现在很少人在用了。
7.扁担
扁担一般都是由桑树、槐树等硬木料做成的,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挑水担柴抬重物时不可或缺的工具。挑水担柴使用的扁担长1.8米左右,两端固定着用铁链或绳子做成的系子,系子下端是铁钩子,挂水桶或柴捆。
8.鞋样子
鞋样子,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农村妇女手工制作布鞋时使用的、规定鞋底尺寸大小和鞋面样式的参照物。纳鞋底时,母亲就会把鞋样子拿出来,放在麻袼褙上,按照鞋样子的尺寸剪下来一个个鞋底模样,把几层鞋底模样的麻袼褙叠放在一起,再用白色粗布包裹,用细麻绳一针一针纳起来,就做成了一只只的千层底。
如今,偶尔翻出母亲夹在旧书本中的鞋样子,顿时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9.老箱子
老箱子基本上是老母亲的嫁妆。在以前的农村地区,母亲出嫁时娘家陪送的嫁妆中,老箱子、大方桌、椅子都是必备的,现在都用行李箱替代了。
10.老式注射器
现在的注射器都是一次性的,可有效避免病毒的交叉感染。而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老式注射器除了外壳上有一部分玻璃观察区域外,其余全是不锈钢材质的,看上去怕怕的,明明像是给动物用的嘛(笑cry~~)
11.泥哨
泥哨,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农村少年儿童最喜爱的玩具之一,俗称“泥小响”。那时候,人们把能吹出声音的柳笛、苇笛、哨子等,都喜欢叫做“小响”。
12.瓷碗子
13.粪箕子
14.老风箱
老风箱,是传统农家的老家当,是大户人家生活的必需品。家庭生火做饭助燃的老风箱小一点,铁匠铺使用的风箱要大得多,农村人叫“风响”,也很形象,因为推拉手柄,它就会发出“啪嗒啪嗒”的响声。
这些源于生活、源于百姓的诸城民间老物件,蕴藏着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凸显出社会生活的发展变迁。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出生的人,若有缘面对这些老物件,片刻之间就能陷入那些曾经有过的、鲜活生动的、属于童年的乡村场景和生活情景。
虽然说,逝去的老物件并没有多么贵重,但它们身上凝聚着一些旧事,一些记忆,一些温暖,一些智慧,一些美丽……所有这些,足以让人们想起老日子里的风霜雪雨,想起那个年月中的喜怒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