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著名《寻乌调...中国农村研究网

【摘要】近百年来,关于传统农村富裕阶层的评价,学术界与社会均历经了两端跌窘,思想混乱,深陷历史认识怪圈。然而,即使多角度解读毛泽东著名的《寻乌调查》,富裕阶层在传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并不是非黑即白两个极端:它既是农村财富创造及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公共公益事业建设的主力军,又是市场竞争中致富的先富群、阶级矛盾的聚焦点与社会动荡的牺牲品;苏区“共产革命”作为一次人类探索社会发展与社会公平的实践,整体“打倒地富阶层”,并非否定其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或地位,亦非仅出于有的学者所谓“政治谋略”或地富的“为富不仁”等简单考量,而是地富阶层那财富私有的追求及聚集与传统共产共富理想的严重对立。总结人类拿捏发展与公平平衡点的经验和“共产风”的教训,中国正在走出社会发展与先富命运轮回的历史怪圈。

【关键词】富裕阶层;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公平;历史怪圈;《寻乌调查》

(一)依托农耕产业致富的先富者

清末民初的寻乌农村,尽管力农致富已不完全是富裕阶层生产发展与财富增殖的聚焦点,但其生产发展实践却仍然普遍呈现“以农致富”的传统特点,从而也使其成了依托农耕产业多元致富的先富者。

第一,大中地主聚焦工商业发财却不失“以农致富”传统。清末民初寻乌农村的大中地主,随着自身财富的增殖累积及生产要素多样性的发展,尽管力农致富已不再是他们财富增殖的兴奋点,而主要向传统工商业转型,且普遍将自有土地的绝大多数出租给无地少地农民耕种;但是他们原本发家致富由土地力农致富的传统并没有丢掉:以当年寻乌八个“头等大地主”论,地租收入“都在千石以上”;即使是老年地主,虽表面因年纪大已“不亲自劳动”于农田,甚至于对农业生产“完全坐视不理”,但他们仍然不放过农业领域的其他任何财富增殖机会:一方面,家里还要带耕“十多二十石谷(回)”,且以肥沃田地为主,以使家中“人畜粪草”不致浪费和不使家中所雇长工“闲脚”无事;另一方面,除出租土地收取地租外,他们还把家中富余的犁粗等农具及牛力等生产资源,在农忙之际租借给缺乏这些生产要素的贫民从事农耕,使家中生产要素点滴不致闲置。[l][pl33]这都可谓是做到了家中生产要素配置利用的极致,从而实现了经济资源与生产结构的全面优化利用,也抓住了更多以农致富与财富增殖的机会。

第二,“小地主”、“富农”作为富裕阶层中人数最多的群体,则主要立足于农耕基础发家致富。当年寻乌农村的小地主与富农,尽管也已经“商业化程度日深”,但却同样呈现出“以农致富”的鲜明特点:他们一方面合理控制农地经营规模,另一方面则将多余的土地出租而还兼做些小生意,或从事小商业活动。这样,他们也追逐小规模工商业收入的同时,更主要是农耕求富,既有家庭劳动力资源与适量土地资源优化组合后勤力农耕的收入,又有能部分出租土地的地租收益,农耕生产也成了他们的基础性致富产业。毛泽东在调研中所认定的“新发户子”小地主或富农们,即是这方面致富的典型。

第三,富裕阶层多率先应用与推广农业新技术创富。财富创造与增殖的激励,使得地富阶层在因地制宜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与不放过农耕致富的同时,还积极致力于农业生产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如表l所示),从而既增加了自身财富创造的技术含量,也带动了其他阶层民众借助农业科技实现以农创富。

(二)逐利工商经济的“弄潮儿”

众所周知,至迟在秦汉时期,中国就总结出了“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的经济现象。到19世纪50年代,近邻寻乌的广东潮汕地区开埠,使得作为沿海经济腹地及重要商贸孔道的寻乌较早开启了经济近代化的转型进程。在此过程中,商品经济也因其丰厚回报吸引着寻乌各阶层民众竞相逐利,地富阶层则因有着相对丰裕的农业积累,财富增殖的兴奋点便由以农耕为主向工商产业拓展,从而也展示出率先逐利工商经济“弄潮儿”的特点。

首先,当时头号大地主潘明徽及其家族,是积极逐利工商经济创富的标杆。早在民国成立之初,他就在吉潭圩开设有药店和杂货店;后来又抓住有利机遇,在县城及附近乡镇大量收买商店,从事店铺出租和扩展生意。随着其商业经营规模和范围的不断拓展,其家族生意,不仅遍布寻乌境域各大好市,就连省外的(广东)梅州、(福建)武平也有其商店或商号。

其次,大中地主是逐利工商业的主力军。如大地主王菊圆,尽管年收地租千石以上,但其在澄江圩于同时开设有三个店铺,经营着杂货、水货和鸦片烟贩卖等生意,从而进一步拓展了财富并最终富甲寻乌北部一方。再如大地主陈万保,虽然年地租收入己多达600余石,但其主要是靠做贩卖毛猪、做烟土贩和开杂货店,实现向传统发家致富的超越。至于当年寻乌地主兼营工商业的,更是人数众多:例如,骆松盛,在寻乌城内开设杂货店“骆晋丰”;潘明瑞,在吉潭圩开设有两间杂货水货店;古有余,开纸行,又卖烟土,还开花会、纵赌;廖洪贵,则在枫山好开了个水货杂货糕饼店。

再次,小地主与富农是为当时逐利工商业最广大的创业群。他们或将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加工(将稻谷加工成大米),亲自挑到市场贩卖以获取差额利润;或是养猪仔或肉猪售卖获取更高的利润;或是在价廉之际囤积农产物,等到青黄不接或物价高时再行出售,获得不同时段的市场高利;有的当然也将“余钱剩米”借贷给贫民,以获取一定的利息收入。

总之,在当年的寻乌农村,元论是田租收入丰裕的大中地主,还是“吝啬”到只是时刻想着“发财”的小地主和富农,都不同程度参与到了商品经济的浪潮中(如表2所示)。

尽管表2展示的还只是地富阶层逐利工商业经济的部分,数据也并不完备,但由此并不难看到当年地富阶层参与商品经济活动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值得注意的是,前述当年寻乌农村地富阶层所拥有的基础性农业收入及相应资本积累,站在工商业经营角度而言,即为其充当逐利工商财富的“弄潮儿”夯实了基础。

(三)富裕阶层一一吃苦耐劳与勤俭治家的榜样

首先,富裕阶层的财富创造和增殖与其吃苦耐劳和勤俭治家密不可分。例如,当年寻乌最大地主的潘明徽,他由发家之初仅从祖上继承了区区80余石谷田及屈指可数的其他生产资料,到累积巨额资财、富甲一方的蜕变,主要就是缘于其持之以恒的吃苦耐劳、勤力农耕和积极展拓,并始终秉承勤俭治家的传统。寻乌乡贤谢竹铭赞颂其曰:“翁工心计,善居积……先鸦蹄而起,后虫吟而息。事无巨细,弥不躬亲。必使土无旷隙,事无寸废,日无暇晷而后快。又得贤配谢需人为内助。同心黾勉,矢俭矢勤”;另据其后来担任寻乌中学校长的孙子潘作体回忆,即便后来坐拥万贯家财,潘明徽仍对子孙后代有着严格的勤俭节约要求,哪怕是子孙偶丢饭粒,他都会怒目斥责。

其次,富裕阶层的吃苦耐劳与勤俭治家,绝非仅属个案。例如,中地主钟周瑞,尽管经营着寻乌城最大的潮盐行,拥有资本三千多银圆,同时还能年收地租220余石,但他仍没有雇佣店员帮忙,而是亲自指挥自己的儿子和媳妇终日劳作。再如,小地主荣春祥,他自幼穷困,家里仅有的几十石谷田,主要是靠帮土豪管账,日积月累,买点了田地起家而来;到他己在县城开设了水货店,且拥有资本七八百银圆,收支状况也已经是全县“第一家好的”水货店,但他仍“不请先生”,一直亲自操持家业,并不断将租谷积蓄起来投入新的工商业经营。另外,在毛泽东的调查中,有许多关于当地民众对富裕阶层吝啬、爱财如命等批评的记述,实际上也可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了他们勤俭节约的一面,比如,刘佛荣,收租二三百石,“水浸牛皮一一很吝”;罗成添,收租四百石,是个守财奴,“买半毫子黄烟都要同人讲价钱”;古光禄,收租四百石,但很喜欢买便宜货、用便宜的东西,“买小菜都要讲价”。

再次,地富阶层能发财致富,主要是承袭并发扬吃苦耐劳和勤俭治家传统。翻阅当年寻乌潘氏、古氏等大姓族谱,各姓宗族向来注重子孙后代吃苦耐劳、勤俭治家品德的教育和培养。也正是这些优良传统的发扬与承袭,地富阶层才能在不断拓展与增殖财富的奋斗中,做到“开源”与“节流”的优化组合,从而实现家族资源充分利用与致富的可持续发展,也使地富阶层多数能够不断拓展财富,并成为广大农民发家致富的榜样。

综上,在传统寻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富裕阶层因地制宜优化配置各项生产要素,架构了多元拓展与聚集财富的基本路径,成为依托农耕产业创富的先富者、逐利工商经济的“弄潮儿”和吃苦耐劳与勤俭治家的榜样,从而展示并凸显了其农村财富创造及经济发展方面独特而又重要的地位。

二、富裕阶层:公共公益事业建设的主力军

清末民初寻乌农村的富裕阶层,作为农村财富的创造者和经济发展的先富者,在凸显与发挥其经济发展领头雁作用的同时,还借助其较强的经济基础与实力对农村公共公益事业建设积极捐资、献物和出力,从而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一)农村教育振兴的主要投入者

振兴乡村教育事业,提供基本教育产品,是地富阶层参与公共公益事业建设的主要领域,也是其造福乡村社众的重要体现。梳理《寻乌调查》等史料,当年寻乌地富阶层对农材教育的积极投入,大致可分为:

第一类,捐集“公田”助学。作为当年寻乌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性保障,地富阶层捐集而来的学租田、宾兴田等“公田”,发挥了重要的助学兴教作用:一是该类“公田”收入最主要用途就是充当“栽培子弟求学”的经费。其中,学租回因多由各姓地主捐集,而多用于支持本姓子弟求学或支持当地学校的建设;二是“公田”收入有效支撑了各类学校的创建。如当年寻乌县城创办的简易师范学校和高等小学,其经费便主要来自宾兴祠的田产收入。再如,当年寻乌县城考棚和学宫的修建及其维修经费,均来自于地富捐献余款所购置的回产及其年复一年收租、放债的增殖收入,同样也是地富阶层捐集“公田”等公产助学兴教的重要体现。

第二类,斥资兴办学校。投资兴办各类学校,既是富裕阶层投资教育事业的主要方式,也为寻乌农村教育振兴奠定了必要基础。例如,潘明徽早在1912年就投资银圆数百元、田租300石及私宅一幢,创办了“私立知耻学校”,后又进一步加大投入、扩充回产兴办了“知耻初级中学”,并对兼三中学、吉潭小学的创办给予了资金支持。再如,寻乌双桥区的地主们共同捐资出力、联合在近坊创办了“尚志中学”。更为普遍的是,当地各姓乡村社区的私塾、村学,多由地富阶层的投入或捐赠支持维持。剑溪刘氏族谱便记载,“翰元公:捐谷十石建吉项中心学校”、“隆汉公:乐施建校修路,热心教育事业,忠厚不妬”。

第三类,捐赠多元奖学。对品学兼优或考取功名者施以奖励,既激发青年学子奋发求学的热情,也体现了富裕阶层对于乡村教育事业的慷慨投入及贡献。例如,前述富裕阶层捐集的“公回”收入另一重要用途,便是奖励考取功名者:宾兴回收入多用作全县子弟“中了举人、进士”的“花红”;学租回收入则奖励本姓考取功名的子弟。再如,无论是地主古有尧曾捐出了100石田租设立“尊育堂”、奖励全县读书之人,还是“知耻学校”首任校长潘谐初(潘明徽长子)所制订的奖学助学规定一一一品学兼优而家贫者减免学费,都是富裕阶层多元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了他们在寻乌乡村教育上的慷慨投入。

(二)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承担者

第二方面,富裕阶层积极承担公共事业具体建设。除在传统寻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筹措方面承担重任外,地富阶层还积极承担了相应公共事业的具体建设。例如,在同治十一年(1872年)至光绪二年(1876年)间,寻乌县文峰乡范龙贵、刘三福、陈德球、潘懋修等主要地富,先是在知县倡议下“争相解囊”,后来又“募匠役、购木石”,并亲自主持修建了留存至今的老鸦桥(乐丰桥)以及供行旅食宿休息的茶亭、宿店。”再如,在前述桥会田、路会田所提供的经费支持下,富裕阶层还借助于成立桥会、路会的方式,来组织和带领乡村社区民众从事关乎民众出行、生产生活所需的桥梁、道路的修建与日常的维护等事宜。当年的寻乌各姓乡村,“大小桥梁都有桥会,路会的数量就在15个上下”,也折射出了富裕阶层在此类公共设施建设方面的重要贡献。

第三方面,“公山”等公产的经营管理与开发。在调查中,毛泽东仔细分析了当年寻乌的山林管理制度后指出,以茶叶山、竹山、香菇山等为代表的“生产品能变卖”的“公山”,由于需要“有资本才能开发”,因而其经营管理与开发重任多由地富阶层承担。而上述山林资源的开发权属,大地主占一半,小地主及富农占另一半,则共同体现了富裕阶层在此类公共事业中的重要担当作用。另外,在当年寻乌山林资源管理上,为禁止民众私自砍伐破坏生态和实现山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富裕阶层还具体承担了相应管理职责一担任“禁长”、管理山林、领衔制定禁山规矩,这都一一体现了富裕阶层的重要作用。

(三)贫弱孤苦社众的重要施救者

第一类,富裕阶层设立“公田”,借以周济贫苦。《寻乌调查》清晰记载,当年寻乌乡村社区“公田”众多,占到了全部农村耕地的40%。在这些庞大的“公田”中,有一部分田地便是当时农村比较富有的大小地主家族,祖上或父辈在世和拆分家产之时,从自己田产中设立济贫专项而来。其初衷在于给自己的贫苦子孙“留出后路”,并明确约定“永不变卖”,以便该家庭或祖宗的贫困子孙在遭遇生活变故或困境时能够得到相应周济;还有一部分则是在某些富裕家族祖宗去世后,其富裕后代从各自田产中抽出一定田地,用“凑份子”的方法以“田地立公”,设立家族“公田”,同样也是贫弱孤苦获得救济的重要依托。

第二类,捐资献物充实乡村(厢堡)社仓济苦救贫。与设立“公田”救济孤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富裕阶层捐资献物充实各厢堡社仓,支持政府赈济灾民。据当地县志记载,寻乌各乡村社区富裕阶层多响应政府号召捐钱献谷充实各厢堡社仓。仅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与光绪三年(1877年),富裕阶层所捐献的谷物就分别达到了3024石5斗和2359石5斗。山卷川唰如各厢堡社仓的充实,对于贫弱孤苦者应对生活挑战和生存困境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

第三类,富裕阶层直接赈济贫困孤苦。《寻乌调查》中特别列举了富裕阶层直接赈济贫困孤苦的几种主要情形:1.借贷救助:富裕阶层对于贫困者或者处于困境者的相应借贷,如借款、借谷、借油、借牛力等,都为贫弱孤苦者应对生产生活困境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救助;调查时毛泽东还注意到,在当年,贫苦者如能获得富裕阶层的钱物借贷,都是“好大的人情”,因而,就这个角度讲,富裕阶层对贫苦者施予借贷,更能体现其对贫弱孤苦的救助。2.灾荒之际减免徊农地租负担:尽管“铁租制”原本约定“半荒无减”,但农业生产遇大灾或歉收之际,富裕阶层还是多数能允许双方“精有照分”,即不论好坏多少,租徊双方照实分成。这实际上是减轻徊户的原定地租负担,不失为是富裕赈济贫民的重要方式;3.减轻贫困族众受教育负担:毛泽东在调查中特别提及的当时寻乌“唯一现存举人”一一古鹿苹(古延松)的学业,便是同姓地主古少庾“使之免费就学”才得以顺利完成的。

(四)乡村社区稳定的主要支持者

第一,当年寻乌的各姓乡村社区,大都在富裕阶层的财力支持及其带动下由民众共同出工出力,修建了各式各样的乡村“调堡”。这些乡村“调堡”,遍布当年的寻乌主要城乡,按照战乱防御需要设计和建造,并长期备有食物、水以及武器,遇有战乱或土匪袭扰,则全族(村)人均可进入堡垒中躲避或依此据守。它们至今仍矗立于寻乌河畔的两岸乡村,诉说着当年维护或拱卫传统乡村社区安宁及民众生命财产的历史。

第二,富裕阶层捐资献物,助力于保障地方民众的正常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如在何子贞、谢嘉献等富裕领衔及其物资支持下,寻乌县在民国17年0928年)先后成立了县公安局(9月成立,11月改组为“警察大队”,下辖3个小队)、县保安大队02月成立,潘满山任大队长)等地方武装;民国18年起,又陆续在全县各区乡增设团防队(1929年10月,谢嘉献任队长)、靖卫团等机构;再比如,富裕阶层的私人武装在1928年前后,成功帮助寻乌水源乡睐背村村民应对土匪的多次滋扰。这都在不同层次和程度上拱卫了乡村社区的安宁,也是对城乡商铺和过往商旅的有效保护。

如前所述,在清末民初寻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富裕阶层既是社会财富创造与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又是农村公共公益事业建设的主力军;与此同时,他们也在自身经济、社会状况的升降流变中,分别成为农村发家致富及聚集社会财富的先富群、社会贫富或阶级矛盾的聚焦点和社会动荡首当其冲的牺牲品。

(一)社会财富的聚集群

所谓富裕阶层成为农村发家致富的“先富群”,即是指其占有或主要掌控了架构当年寻乌农村社会财富主体的农业资源、工商资本及相应与经济要素和经营收益,从而成为社会财富的聚集群。具体来看,主要体现在农村土地、山林占有及其经营收入、工商店铺及其工商经营收入、相对豪华庭院住宅和子女普遍能享受教育或优质教育而构成家中人力财富优势等四大方面:

其一,农村土地、山林财富的占有及其经营收入。《寻乌调查》显示:一方面,富裕阶层占有当时农村30%的巨大土地财富,这也为其通过亲自耕种、出租经营、售卖典当等方式聚集相应农业财富奠定了前提。当年寻乌的大中地主,仅每年的地租收入一项,普遍可聚集200石以上的谷物财富;最大的地主潘明徽,更可通过地租收入,年获得稻谷10000石以上;另一方面,富裕阶层也掌控了占当时全部士地40%“公田”以及“公山”的多数管理权,也可以获得这些公共土地及资源管理方面的收入。同时,就所谓的“公山”而言,它原本是些“生产品能变卖”的茶子山、茶叶山、香菇山、杉山和竹山等,因为需要“有资本开发”,也渐次落人资本等要素比较充足的富裕阶层之手,其开发权属大地主与小地主、富农各占去一半,也逐渐成为富裕阶层聚集相应财富的增量。

其二,工商店铺开设及其工商经营收入。作为当年寻乌农村积极逐利工商经济的“弄潮儿”,富裕阶层中的不少人在寻乌城乡及省境内外经营有数量不等的店铺或商号,并可获得丰厚的工商业经营收入。例如,地主骆松盛在寻乌城内拥有杂货店,聚集了资本六七千银圆;地主钟周瑞开设了寻乌城第一家潮盐行,资本达三千多银圆;小地主荣春祥开设的水货店,也有资本七八百银圆;而潘明徽的店铺、商号,不仅遍布县内各墟市,而且开到的省际相交的梅州与武平。

其三,拥有相对豪华庭院住宅。例如,中地主严锦绣,民间称其“锦绣官”,为了展示自家的富有和荣耀,耗费万贯家财,在寻乌重乡区高头村腊样下溪上建造了一所当时公认的豪华大屋。对此,毛泽东在《寻乌调查》中也特别提及,说他是“做屋做穷了”的地主。再如,当年寻乌最大的地主潘明徽,同样也缘于拥有雄厚的财富基础,修建了项山堡山村中相对豪华的庭院与住宅。这座庭院,在当年传教与行医于此的传教士鲍斯菲尔德夫妇的著作中,就被描述成山村豪华别墅。此外,潘明徽及其家族在庭院附近还兴建了新式校舍,也是拥有众多社会财富的重要体现。

其四,富裕阶层子女普遍能享受教育或优质教育,为日后进一步发财致富奠定了人力资本的优势。毛泽东的寻乌调研记述,大中地主对于子女教育“颇热心”,大学生多数出于大中地主阶层,各类学校毕业生多出自小地主阶层,出国留学六人(潘作琴、丘凌云、邱伟伍、古子平、曾有澜、邝摩汉)中五从为富裕家庭,仅有邝摩汉出身于贫民,但他留学日本也是得到了他人资助的。在这一项中,就是那些毛泽东在调查中特别鄙视的地主“破落户”阶层,尽管经济财富已经“今非昔比”了,但为重振家风,仍然倾其所有积极派遣子弟进入各类学堂:其子弟100%进过初等小学,进高等小学的比例也达到了80%一100%,进入中学深造的比例在30%上下。富裕阶层普遍重视和不吝啬投资子女的各种教育,正是在聚集更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本财富,而这又是一般农民无法望其项背。

(二)阶级矛盾的聚焦点

与上述富裕阶层成长为传统寻乌农材社会财富聚集群相伴随,广大下层民众尽管也同样是夜以继日地勤劳苦干,但其所获得的财富非但很少,甚至于不足以应对基本生存所需。因而,社会财富向富裕阶层的聚集,相应的就是各阶层间经济差距的扩大和贫富矛盾的凸显,富裕阶层也就成为当年寻乌农村贫富矛盾与阶级矛盾的聚焦点。

表现之一,社会生产经营主体间市场竞争与经济博弈的矛盾。在当年寻乌农村土地租徊、借贷、产品价格交换等主要生产经营活动中,生产经营主体遭遇收入差距与不同处境,本是市场博弈的优胜劣汰及其“竞争无情”使然,而非某一社会阶层单独所能左右;但由于租徊(或借贷)双方经济社会地位上的并不(也不可能)完全对等,加上少数“十分刁”的恶地主缺乏同情宽容之心,

不顾天灾人祸,催租逼债,甚至利上加利,伺机吞并借贷者抵押品等。将建立在双方协议基础之上的地租率和借贷利息斥为“不仁不义”的“残酷剥削”,从而使得富裕阶层与下层民众之间本不激烈的矛盾对立被凸显和放大。表现之二,富裕阶层在执掌公共权力有失公允或以权谋私等任何社会阶层都可能具有的负面性加剧了矛盾对立。如前述汪子渊贪污军队公债还款一事,就曾导致富裕阶层与下层民众的矛盾激化甚至于尖锐对立;再如,当年寻乌主要税捐基本是由少数富裕阶层负责承包征收;尽管如是财富拓展路径,是为任何阶层或民众在条件许可时都可能做出的选择,也符合通行的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但它在为其带来相应财富增殖的同时,也招致了商民对于承包富裕“恨得要死”,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当时富裕阶层与下层民众的矛盾对立。

表现之三,少数地主品行低劣且有横行乡里之举,直接激化富裕阶层与下层民众的矛盾与对立。如大地主王菊圆以吸食鸦片不要钱的手段笼络地痞流氓,从而横行乡里、为非作歹;再如“轮收”管理公堂谷、肉等公共资源的“管头”,他们的多数是富裕阶层,其中有少数品行低劣者,利用轮流“替祖宗收租”的便利中饱私囊,也激化了富裕阶层与下层民众间的矛盾。

应该说,富裕阶层作为一个整体,存在上述多种负面性影响,既是正常的,也是难以避免的;但当这些负面影响与他们所聚集的社会财富和下层民众艰难生存形成的贫富矛盾共同发酵时,贫富矛盾便可能转化为阶级矛盾与对立,富裕阶层也就自然要成为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的聚焦点。

(三)社会动荡的牺牲品

概括前述内容可以得出,富裕阶层不仅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雁和公共事业建设“主力军”,而且也是最重要的社会财富创造群、先富群;然而,随着社会财富、矛盾与动荡的升降流变,他们又因是较多社会财富拥有者而成为社会矛盾的聚焦点,进而又成为寻乌当年社会动荡与阶级斗争矛头的所向者或牺牲品。这一发展过程,正好涵盖了地富阶层与传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正负两极,既说明了非黑即白两个认识极端的错谬;同时也揭示了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在探索解决社会发展与公平问题的道路上,就准确认识“财富创造”中的市场竞争与“剥削所得”关系问题,陷入发展与公平及其地富命运多炸的迷雾。这也是如今学界与社会对地富阶层认识评价两个极端、难以解结的重要原因。

毫无疑问,开始于20世纪的世界与中国关于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实践,既是近代世界资本主义社会早期贫富差别恶性发展延伸下的产物,也是所谓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内外社会矛盾斗争激化与社会转型的结果。具体到寻乌城乡苏维埃共产革命的兴起与前述整体打倒地富及其富裕阶层的运动,就是一次立足解决社会发展与公平及其贫富差别的实践。与中国历史上传统政府调节贫富矛盾结果的南辗北辙和众多所谓的“农民起义”即行走向异化所不同的是,当年的苏维埃革命者,可谓信仰坚定,雷厉风行,无私无畏,一往无前;他们以有明确的共产主义理想目标为追求,不仅仅要消除当前社会各阶层财富的不平均,而且还立足于消除将来社会发展中还可能出现的财富不平均;不仅当前要打倒农村地富阶层,将来还要“革”资产阶级乃至整个小资产阶级的“命”,彻底消除发展差异和贫富差别,从而建立一个生产资料公有制下的人人平等、没有差别的无产阶级社会,一劳永逸地解决贫富问题。尽管他们在协调社会发展与社会公平这架天平上,突显了幼年解决社会贫富问题的认识水平与早期中国“共产风”特色,但它作为中国历史上探求解决贫富差别的一次空前而彻底的实践,仍然不会失去其应有的实践价值。

注释:

①毛泽东认为:农民“发财观念极重,对赵公元帅礼拜最勤……看见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财东,往往垂着一尺长的涎水”,发财是农民的“中心思想”;追求发家致富和私有财产是农民的“天性”。参见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12.1)、《寻乌调查》(1930.5)、《富农问题决议》(1931.2.8)和《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1955.7.31)。

②毛泽东在《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地富阶层占到农村人口10%;在《寻乌调查》中,毛泽东强调:在地主中,100亩以上的中地主很少,主要都是50商以下的小地主;而地主与富农,尤其是众多的小地主与富农,往往因其基本形态趋同而难以区别s所以,毛泽东在调查中又将农村“新发户子”(毛泽东称其小地主或半地主性的富农)这样力作致富的自耕农和“有余钱剩米”的中农也作为地富剥削阶级,列入地富阶层→并打倒。在这里,地富阶层实际上就包括了整个农村的相对“富裕阶层”。见《毛泽东选集沁人民出版社,第1卷,19913《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

③陈永发认为,毛泽东发动的土地革命由始至终“基本上都是利用贫富差距,搞两极分化,以便动员农民,大量汲取农村资源”,从而搞乱原有社会,捞取政治利益,是一种“政治谋略。参见《内战、毛泽东和土地革命:错误判断还是政治谋略?》,《大陆杂志》1986年第3期。大陆学者则更倾向于“打倒地富”乃动员农民参战的“策略应用”。参见张鸣:《动员结构与运动模式——华北地区土地改革运动的政治运作(1946-1949)》,《二十一世纪》2003年6月号;李里峰:《土改与参军:理性选择视角的历史考察机》,《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1期;王瑞芳:《土地改革与农民政治意识的觉醒一一以建国初期的苏南地区为中心的考察》,《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罗平汉:《专家正本清源说土改:地主富农是什么样的人》,《人民日报》,2011年10月28日,海外版。

④地富阶层捐款修路广见于各宗族族谱。参见《江西寻乌潘氏族谱》,1995年10月六修谱、《海堂东一寻乌吉潭徐氏重修族普》,1996年(丙子)修谱、寻乌剑溪刘氏谱局:《彭城堂剑溪刘氏族谱》,1995年仲春月二修谱、寻乌古氏三修族谱理事会:《古氏三修族曾》,1998年6月修谱等。

⑤毛泽东在1931年就认识到:农民的“天性”就是私有土地,苏维埃政府公有得不到农民的支持;于是,提出分定的土地归农民所有,但同时明确,如果以后土地再出现“不平”,则可以重新分配,实际并没有承认土地的农民所有,并为后来的历史所证实。参见温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地权政策转变的再探讨》,《南开学报》1992年第4期、《对毛泽东关于农地所有制变革实践的再探讨机《历史教学》1998年第9期和《苏维埃时期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再认识》《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人民出版社,1982.

[4]寻乌县志编纂委员会.寻乌县志[M].新华出版社,1996.

[5]潘作体.一个文盲农民创业发富誉扬三省边区的传奇[Z].未刊稿电子版,1999.

[6](汉)司马迁著,田戈编.史记·货殖列传[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611.

[7]江西寻乌潘氏族谱(六修谱·卷一)[Z].寻乌县潘氏谱局,1995:160-161.

[8]彭城堂—剑溪刘氏族谱(二修谱)[Z].寻乌县剑溪乡刘氏谱局,1995:22.

[9](清)王衍曾,古有辉.长宁县志[M].活字本(电子版),1907.

[10]江西寻乌古氏三修族谱[Z].寻乌县古氏三修族谱理事会,1998:80.

[11]寻乌文史资料(第六辑)[M].政协寻乌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99:8-24.

[12]水源乡志[Z].寻乌县水源乡乡志编写小组,手抄本,1986:278.

[13]LillieSnowdenBousfield.Sunries.ShanghaiKellyandWalshLimited,1932:107-108.

[14]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1991:41.

[15]HampdenJackson.EnglandsincetheIn-dustrialRevolution(1815—1948).London,1975:76.

[16]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编译局译.共产党宣言[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26.

THE END
1.我国富裕阶层已达1026万人70后是中坚28日,《福布斯》中文版联合宜信财富发布《中国大众富裕阶层财富白皮书》。白皮书显示,近年来,我国大众富裕阶层迅速扩大,2012年末达到了1026万人,其人均可投资资产133万元左右,中坚力量是70后。 据介绍,这是《福布斯》继2010年推出针对可投资资产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高净值富裕人群的《中国私人财富白皮书》之后,首次对中国...http://www.jssjw.gov.cn/art/2013/3/29/art_9_9072.html
2.中国消费最大潜力:1.8亿“中产边缘”人群不可复制的“黄金二十年”的中国特殊发展历程造就了1965-75年间出生的“富裕的世代”:在其年轻时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WTO全球化及房地产,是中国的富裕阶层的主力。同时,由于这部分“富裕世代”已经当前已逐步进入退休周期,其子女多为95后及00后的年轻一代,本身可享受较大的家庭财富的传承。这种财富传承效应加剧了...https://wallstreetcn.com/articles/3614808
1.中国收入阶层划分图,来看在中国什么算富裕阶层先来看中国社会人的阶层划分图。 下面再看收入阶层划分图。(小编一看自己的收入属于穷人啊) 通过上图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在中国收入至少得100万以上才算富裕的基层!你达标了吗? 中国各收入阶层比例: 1.富豪家庭 0.5% 总资产1亿,年收入300万 民营企业家,银行家,国企高管,娱乐圈明星.有千万级豪车,多在东部一线...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21071312.html
2.财富阶级划分标准?中国多少资产算中产投资百科内容延伸:中产阶级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标准和定义,一般来说,中产阶级是指相对于贫苦和富裕阶层而言具有中等收入和社会地位的人群,这个定义随着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变化也在不断调整。 一、中国中产划分:国家统计局根据人均GDP和购买力给出中产阶级的家庭年收入在6万至50万人民币之间的结论。中国中产阶层的...https://www.fz-aefi.com/lxr/29430.html
3.李毅: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分析我认为,今天中国工人阶级可以分为三个阶层:国企工人和城市大集体工人,城市非国有工人,农民工。根据2004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在2003年,共有大约(四舍五入): 1)2900万国企工人+ 1000万城市大集体工人 2)16000万城市非国有工人 (不包括1300多万[现应为2500多万]在人才市场的准干部和500多万城市私营企事业主):...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274.html
4.中国哪些人属于“中产阶层”在中国的城镇地区,10~12美元可能无法让人们具有安全感。 一分钟速读: 伯索尔认为10美元一天是贫困和中等阶层的分界线。在中国的城镇地区,10~12美元可能无法让人们具有安全感(金融时报对于迁移人口的贫困线设为每日14美元),因为他们几乎不享有社会安全网。因此,10美元界线多少能给予人们一种安全感,此为功能之一,而大多...https://www.yicai.com/news/3953629.html
5.中美消费信贷20年差距:五大阶段观测美国消费与消费金融演变我们看到,这就是美国1971-1990年代第四阶——以“雅皮士”所谓的精英消费主义、品牌消费为主题的时代特征:消费享乐主义泛滥,崇尚奢靡消费,重视名牌而不是那么在意商品的实用价值。与中国当下发生的#消费升级#的部分缩影何其相像。 社会财富进一步向富裕阶层集聚,贫富差距拉大,马太效应出现,由富人为首下沉的消费观通过信...https://36kr.com/p/1724380135425/
6.看看你属于哪个阶层?中国阶层报告2009第一版(转载)中国阶层报告 2009第一版(转载) 中国的阶层划分有史以来就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 的时期,阶层本身的成型,没落以及阶层间的流动仍在频繁进行。更重要的是,部分阶 层对公众的透明度极低,隐性资源的存在对描述阶层造成了巨大的障碍。由于资源所限...https://blog.csdn.net/u012296253/article/details/12948393
7.未来4年中产阶级人数达4亿他们的焦虑你有吗中国内地中产认为,要实现长期经济保障,存款需达到770万,而平均资产达到1240万才算富裕。 中国中产阶层的焦虑 日前一篇《中产收入陷阱远比中等收入陷阱可怕》文章引发广泛关注,文中指出中产收入阶层的焦虑,来自高税负下对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忧虑,来自不断攀高的房价和教育、医疗、养老的高成本。 https://m.cls.cn/detail/122892
8.中国富裕阶层的准入门槛趋高中新网8月18日电 《东方早报》今天刊文说,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背景下,能力、权力和教育等种种因素的存在使得中国富裕阶层的准入门槛也越筑越高。 何为富裕阶层? 中国究竟有多少个人处于富裕阶层,目前不得而知。而且,以中国目前的收入结构,很难界定富裕阶层。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恩格尔系数0.4作为小康标准的上限,按...https://www.fwsir.com/fanwen/html/fanwen_20080602080248_87383.html
9.关于“普通中国人的阶层跃迁之路”的一点思考普通中国人的阶层真的那么的难以跃迁吗? 回归理性,我的真实体验其实并非如此,很多来自农村的大学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白领,成了老板,电商行业尤其如此, 也有一些城市的同学在事业单位,但是两者并没有感受到其中的巨大“心理阶级” 真正让我实打实的觉得能够严格区别阶层的只有一个东西:房子 ...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813356361&efid=v2gNvceSmufff6CSWAWI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