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看理论的读者可以直接跳到第二部分)
马克思
马克思认为私有制是不平等的根源,他的阶级划分是建立在经济系统中群体与主要生产要素之关系的基础上的。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社会日益分化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
韦伯
韦伯从“经济、权力、声望”三个维度来划分社会阶层,即名-利-权。这种划分方法看到了经济以外的其他重要因素,更加多维。
涂尔干
涂尔干是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观察社会分层问题,注重社会分层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分层状况直接由社会结构形式所决定。涂尔干认为传统社会是机械团结,而工业社会是有机团结。机械团结是一种由于彼此相似而形成的团结,以同质性为基础;有机团结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出现的,以异质性为特征。社会分层现象完全是职业功能造成的,是社会有机体运转的必要条件。
索罗金
索罗金社会分层理论有三个基础:经济、政治、职业。社会分层有两个重要标准:横向标准和纵向标准。使用横向测量能判断个人在群体中的特点,使用纵向标准能判断个人在内部的位置。比如某人在横向测量中,是天主教徒、民主党人、意大利人、医生,在纵向测量中,医生的社会地位要高于工人,而执政党党员的地位要高于在野党党员。
布迪厄
布迪厄强调文化、生活方式、品味、惯习等在区分社会地位差异方面的重大作用。他区分了四类资本:1.经济资本;2.文化资本;3.社会资本。4.符号资本。现代社会分为三大阶级:支配阶级、中间阶级和下层阶级。支配阶级占有四种资本的数量最多,中间阶级占有的数量相对少些,下层阶级占有的数量极少。三大阶级内部又分为三大集团,在阶级内部的三个集团中,四种资本的配置是有差异的。
赖特
赖特发展了马克思的分层理论,提出了多元的阶级标准。他认为有四种资产并由此产生四种剥削关系。四种资产:1.物质生产资料;2.劳动力;3.组织资产;4.技术资产。
赖特对其模型进行了实际应用分析,发现工人阶级仍然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数最多和比例最高的阶级。
(笔者认为这些西方分层理论并不意味着马克思的阶级划分理论是单薄的或者过时的,马克思阶级划分的核心概念仍在被广泛使用,对其他理论产生着重要影响。喜欢马克思单维度二分法的朋友也不必故步自封,可以多了解一下其他的分层理论。个人认为这些多维度分层理论在认识层面更为重要,而马克思的分层理论在行动层面更为重要。其中,个人最喜欢赖特的分层理论,他的理论很好地发展了马克思分层理论,小企业主、技术工人、管理人员等在二分法下不易划分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恰当位置。)
新中国成立前
新中国成立前的社会阶层划分可以参看毛泽东1925年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文中对中国阶级状况进行了详细的划分。这种划分是为了区分谁是我们的敌人和谁是我们的朋友,具有政治目的导向。毛泽东指出,一切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乃是我们真正的朋友,我们的朋友有三亿九千五百万,而敌人最多才五百万,呼吁大家团结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至今
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拉大。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陆学艺提出了“十大阶层模型”,提出阶层划分的三种资源: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技术)资源,从而把中国社会划分为十个阶层:
第一,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拥有组织资源)
第二,经理人员阶层(拥有文化资源或组织资源)
第三,私营企业主阶层(拥有经济资源)
第四,专业技术人员阶层(拥有文化资源)
第五,办事人员阶层(拥有少量文化资源或组织资源)
第六,个体工商户阶层(拥有少量经济资源)
第七,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拥有很少量的三种资源)
第八,产业工人阶层(拥有很少量的三种资源)
第九,农业劳动者阶层(拥有很少量的三种资源)
第十,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基本没有三种资源)
2005年李强采用“国际社会经济地位指数”的方法,对我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了“倒丁字型结构”。发现我国基本社会结构比一般金字塔的结构还要差,可以说是倒丁字形的,即64.7%的人处在非常低的分值位置上,与其他群体形成鲜明的分界,其他群体则像一个立柱,显示了巨大的差异性。(见下图)第23分组占了全部就业者的63.2%,其中大部分为传统意义上的农民。
根据中国政府网,2015年-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不断增长,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189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
2020年5月28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语重心长地强调中国有“6亿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们平均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这其中包括就业人口及老人、儿童等非就业人口,这些低收入人群主要是分布在农村地区。
基尼系数是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重要指标,基尼系数越大说明贫富差距越大,一般视0.4为警戒线。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指出2010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61。但是据国家统计局,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在2008年达到最高点0.491后,2009年至今呈现波动下降态势,2020年降至0.468,累计下降0.023。
中产阶级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词汇,也颇具争议,但不必刻意回避中国中产阶级正在兴起这个事实。中产阶级还没有统一定义,这里介绍一些学者的观点:
李强提到中产阶级的结构变迁,有新旧之分。旧中产阶级是指由小企业主、小店主等小资产者构成的社会中间层。20世纪初以来,中产阶级的主体地位却逐渐被新中产阶级所占据。所谓新中产阶级是指从事管理、专业技术、商业、办公室工作的白领阶层。中国的普通知识分子和干部阶层一直是中国比较典型的中间阶层。21世纪商业人员的比例增加,国企职工逐渐退出了中间阶层,新中间阶层是由一个30岁上下的年轻群体构成的。
周晓红指出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中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而改革开放后30年间的普通干部和知识分子只能算作“中等收入的阶级”,因为其对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的影响还很小。工业化及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是西方中产阶级产生的背景,而中国中产阶级的发展不仅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产物,更重要的是社会转型的结果。
中国中产阶级规模多大呢?根据中国社科院李培林和张翼在2008年的研究,中国中产阶级比重很小,而且群体边界不清晰,以收入、教育和职业为维度,三个维度都符合的中国中层阶级比重只有25.8%,而仅符合一项维度的中产阶级仅占13.7%。实际上,除了职业分类和收入分层外,“主观认同”也是中产阶级界定的一个重要标准。
中间阶层的发展需要这样三个条件:
第二产业正向第三产业转型;
现代职业结构取代直接操作劳动生产的传统职业结构;
大多数人受过大学教育,大学是造就中间阶层的机器。
(马克思也多次使用过“中产阶级”的概念,并预测了现代白领的兴起。笔者愚见,现代中产阶级的兴起并不意味着马克思理论的失效,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主要是回应一百多年前那个两极分化、矛盾尖锐的时代,而且资本主义的调整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马克思的思想光辉并未衰弱。马克思预测到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但他也不是全知全能的,再好的良医也很难为未来才出现的病症提供灵丹妙药,所以这使得马克思主义在现代社会显得有些过时,但我们应该明白,理论是需要不断发展的,我们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与时俱进,洞悉时代风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据中华总工会,2018年中国职工总数为3.91亿左右,职工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6年。根据《2020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5064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6271万人,全国农民工总数28560万人。这里需要注意职工和就业人员的区别,职工必须是在企事业单位或机关内工作。这里的职工包括广义上的工人,需要留意工人阶级内部的差异性。
由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完整数据还在陆续公布,我们可以先看一下2010年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约9亿人,居住在农村的人口约5亿人,城镇人口比重逐年上升,2011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开始超过农村人口。
农民依然是中国社会的主体构成,“农村、农业、农民”是中国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3.6元,到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760.6元,温饱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根据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实施的农村抽样调查,仅有11%的农民感受到生活不幸福。但农民仍面临着发展不均衡的困境,每年已有2亿多农民工在流动,大量流动的农民工仍处在城乡双元的困境中。
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社会阶层构成,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据国家统计局《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8560万人,比上年减少517万人,下降1.8%。其中,外出农民工16959万人,比上年减少466万人。在外出农民工中,跨省流动农民工7052万人,比上年减少456万人。农民工主要向东部地区输出,但其数量呈减少趋势,中西部地区吸纳就业的农民工继续增加。在全部农民工中,男性占65.2%,女性占34.8%。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占比55.4%。农民工月均收入4072元,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工比重为51.5%,从事第二产业的农民工比重为48.1%,
教育是阶层再生产的工具,在社会分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上图来看,中国的高校近五年来在不断扩招,扩招规模超200万。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招生人数整体上也呈现增长趋势,2020年,普通高中招生87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645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仍面临着收入水平和社会观念的挑战。
我国教育在地区和城乡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现象,东部经济发达省份教育资源多,升学率高,而中西部省份则存在上学难现象。(下图为2021年全国各省市985录取率,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
李强《中国社会分层十讲》,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农村社会学》,2019,高等教育出版社.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
李兰君.谈欧洲社会学家的社会分层理论[J].沈阳大学学报,2011,23(5):59-60
李强.关于中产阶级和中间阶层[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02):17-20.
周晓虹.中产阶级: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J].江苏社会科学,2002(06):37-46.
李培林,张翼.中国中产阶级的规模、认同和社会态度[J].社会,2008(02):1-19+220.
沈瑞英.中产阶级“稳定器”理论质疑[J].学术界,2007(04):106-111.
李春玲.寻求变革还是安于现状中产阶级社会政治态度测量[J].社会,2011,31(02):125-152.
童玉芬.中国人口的最新动态与趋势——结合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21,35(4):15-25.
糜海波.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状况的理论阐释[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2):34-39.
黄旭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工人阶级理论与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新变化[J].江汉论坛,2009(1):66-70.
田大洲,田娜.我国职业结构现状--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职业,2013(19):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