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近日向社会公开发布中国发展指数(2019)的结果,这是其第14次对外发布该成果。该成果每年以中国发展报告的形式公开出版,并引起广泛社会影响。自2012年起,该指数增加了中国发展信心年度调查的结果,使之包括有测量发展的主、客观两方面的内容,以便于二者间相互比较印证。
RCDI2019的主要成果如下(详见附表1与附表2):
一、RCDI2019主要指数及指标分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9)数据编制的中国发展指数(RCDI2019)总指数保持稳定增长,较RCDI2018增加了1.9。
图1中国发展指数总指数
在中国发展指数的四个分指数中,生活水平分指数分值最高,并且生活水平(经济)分指数增幅最高,较RCDI2018增加值5.62,成为拉动中国发展总指数增长的主要因素。
图2中国发展指数总指数、分指数及增加值
RCDI2019的15个监测指标中有14个指标增加值为正值,表现出稳定增长的特征,其中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每万人平均病床数、人均道路面积、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5个指标增加值超过RCDI2019总指数增加值1.9。
图3中国发展指数15个指数及增加值
RCDI2019总指数中北京、上海位居前两位,天津、浙江、江苏位于第二梯队;西藏、云南、甘肃、贵州等西部省区总指数分值较为明显低于其他省区;有15个省区总指数超过全国总指数,31个省区的总指数分布较为均衡。
图4分地区中国发展指数RCDI2019总指数
二、中国发展指数(2019)的主要结论:健康、教育、生活水平、社会环境分指数持续提升,民生与基础建设投入效果显现
1.4个分指数中,生活水平指数分值较不均衡,社会环境指数差异较大
RCDI2019生活水平分指数分布相对不均衡,仅有10个省区超过全国水平,经济发展的地区性差异仍然较大。指标显示,我国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都达到较高的水平,城乡差距在持续缩小,但还需要进一步降低。
RCDI2019社会环境分指数各省区差异较大,有13个省区超过全国水平。社会环境分指数中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指标、人均道路面积指标、单位产值污水耗氧量指标超过分指数值,反映了我国在保护环境、降低能耗、改善交通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就。
2.城乡差距持续减小,不发达地区城乡差距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城乡差距来看,城乡消费比持续下降,城乡收入比也同步下降,城乡差距持续缩小,但城乡收入比与城乡消费比之间的差距在缓慢增加,城乡生活水平差距仍然需要改善。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地区性差异较大,上海、浙江、北京显著高于其他省区,西部地区的甘肃、贵州、青海、云南、陕西、西藏、宁夏、山西、新疆、广西等地区不仅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较低,而且除山西、宁夏以外各省区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比均超过全国水平,城乡差距超过全国水平。
图5天津RCDI2019社会环境分指数指标均衡图
3.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莫让刚需推动消费降级
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持续增长,反映生活质量的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标志着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持续提升。另一方面,城镇居民居住支出消费占比呈现上升趋势,反映了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居民的住房消费占比持续提高,刚性的居住生活成本攀升。
图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支出占比
在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上海、北京显著高于其他省区,浙江、天津、广东、江苏消费支出较高。值得注意的是,京、津、冀以及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居住支出占比高于恩格尔系数,反映了一线城市及发达地区快速增长的居住支出成为生活成本的主要影响因素,全国有17个省区食品消费与居住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总比例超过50%,较大的刚性支出占比不仅增加了地区经济发展的成本,挤占了经济发展的红利,还可能迫使弹性消费降级,不利于拉动内需的经济发展策略。
图7分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支出占比
三、2019年中国发展信心调查:年度增幅加大,民生信心质变
1.民众信心普遍提升,发展信心再创新高
(1)信心增幅扩大,信心达调查开展八年来最高值。
调查显示,2019年受访民众对中国未来发展信心给出88.6的高分,这是调查开展8年来的最高值。
图82012-2019中国发展信心指数
(2)分指数由“两升两降”转为“全面上升”。
(3)交通便利、社会环境、高等教育对就业的促进三方面信心十足。
从具体领域来看,交通便利、社会环境改善、高教对就业的促进等三方面得到民众的充分肯定,位列32项调查细分领域的前三位。民众对交通出行的满意度,是历年该指标的最高分,群众对整体社会环境的满意度持续提高,高等教育对于就业的促进作用得到受访者的高度肯定,47.9%的受访者为该项打出100的满分。
(4)民众高度评价生活改善,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
2019年民众对生活成本(逆指标)再次打出81.9的高分,普遍认为衣食住行等生活成本较高。在生活成本不断提高的同时,百姓充分认同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水平信心和生活提高信心,均较去年有较大幅度提升。尤其是百姓对未来生活水平提高的信心首次突破80分,达到82分,表明百姓对未来生活向好的方向发展非常有信心。民众对未来一年的就业形势判断平均信心是历次调查以来对就业形势的最高分的判断,体现了近年来民众就业信心的不断提升,有近三分之一的民众对就业形势打出了90分以上的高分。
(1)看病、教育、住房是反映突出的三大难题。
由受访民众自主列出的百姓最担心的问题,位居前三位的是看病、子女教育成长与发展和住房。其中,看病和住房两个问题连续六年位居三甲,是长期存在的两大难题,而2019年两者占比均有所下降;教育问题迅速上升,从去年第3位上升为今年第2位。
图92019年受访民众最担心的问题前十位
近年来子女成长与教育问题成为民众担忧的重点。民众对子女教育问题的担忧2018年首次进入三甲名列第3位,2019年进一步升至第二位,应引起重视。
(2)房价居高不下,对房地产调控有信心。
一方面,对于房价走势的判断(逆指标)是历次调查以来的最高分,高达63.3%的受访者认为当地房价仍会上涨,其中,高达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当地房价会持续大幅上涨;三成受访者认为房价持平;仅有7%的受访者认为当地房价会下降。另一方面,2019年百姓对于房价调控的信心大幅提升了4.9分,首次突破60分及格线达到61.1分,表明民众对今年的房地产调控措施普遍较为满意。
(3)贫富差距首现改善、社会信任大幅提升。
2019年调查中,突出的亮点是民众对贫富差距和社会信任两方面的评价出现反转,由降转升。一是民众对当前贫富差距程度的打分较2018年下降了2.1分,这是该指标自2016年连续上升以来的首次改善,也是调查开展八年以来的最低值。需要重视的是,仍有近四成受访者认为中国目前的贫富差距非常大。二是民众对社会信任的评价有所改善,调查发现,人与人之间信任程度较低,该指标在历年调查中从未达到及格水平,尽管2019年该指标回升至58.2分,大幅上涨了6.6分,但仍是本次调查32项指标中得分最低的一项。
(4)物价屡创新高,八成民众预期进一步上涨。
对于当地的物价水平,民众打分(逆指标)2019年又上升了2.3分,达到74.6分,表明2019年物价上涨过快,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从未来预期看,仅4.2%的受访者认为当地物价会有所下降,两成认为物价会保持平稳,不会有大升大降,而近八成认为当地物价仍会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3.民众对未来中国经济有信心,期待做好民生工作
(1)七成对中国经济有信心,六成认为能在中美经贸摩擦中战胜困难。
(2)期待做好教育、物价和医疗等民生工作。
2019中国发展信心调查设置了一道开放性问题,询问受访民众2020年最亟需改善的问题是什么。民众回答的词频分析发现,教育、物价和医疗是民众最关切问题的前三位,也是被认为问题最多,最需要改善的三大领域,受到11.3%,9.8%和9.5%访者的认同。2019年CPI持续上涨,已经影响百姓生活质量,需要加强基本民生保障,缓解食品价格上涨对群众基本生活的影响。看病难、看病贵、医患关系紧张等难题,也是当前亟待改善的问题。
图10民众认为2020年亟需改善问题的词频统
四、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RCDI2019呈现稳定增长趋势,生活水平指数是总指数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标超过人均GDP增幅而成为总指标最重要的拉动因素。在四个分指数中,社会环境分指数地区差异最为显著,反映了多维度视角下社会环境发展的不均衡性,尤其是一线城市容易产生短板效应。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和城乡消费比的下降显现了我国在发展中缩小城乡差距的趋势,但在一些不发达地区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城镇居民消费升级,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反映了生活质量的改善,但居住成本正逐渐抬头,尤其在一些发达地区和城市,居住成本已成为消费的最大开销,如何为城镇居民生活减负、正向拉动社会消费需求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建国七十年以来,国民健康水平显著提升,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产业结构更为均衡,第三产业成为解决就业的主要渠道。
而在发展信心调查方面,2019年中国发展信心增幅较去年进一步扩大,达到调查开展八年来的最高值88.6分。四项分指数由“两升两降”转为“全面上升”,多项民生领域信心发生根本性变化,呈现质的好转。在未来的发展中,围绕人民群众所期盼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等心愿,国家的发展更应以这些方面为抓手,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抓住机遇,深化改革,进一步巩固经济发展的成果,维持安定团结的民心民意,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附录:
1、RCDI的指标结构:4个分指数和15个指标
(1)健康指数:出生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每万人平均病床数;
(2)教育指数:人均受教育年限、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例;
(3)生活水平指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均GDP、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比、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4)社会环境指数:城镇登记失业率、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人均道路面积、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省会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并好于二级的天数(省会城市AQI)、单位产值污水耗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