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促动社会变迁,而伴随社会变迁涌现的新潮流,也为新经济的成长提供了土壤。近年来,年轻人等群体崇尚个性,追求自我,在兴趣爱好和社交方式等方面呈现新特点。这些群体规模逐渐壮大,消费潜力开始释放,由此催生出卖萌经济、
单身经济、社恐经济等新的经济业态。
卖萌经济“萌”可以这么卖
近期,上海迪士尼网红小狐狸玲娜贝儿玩偶被炒出天价,这看似不合理的现象背后,是卖萌经济的巨大影响力。从手机外壳,到零食包装,再到日用百货,不少商品都借助“萌”吸引眼球,卖萌经济已悄然崛起,成为一种新的经济业态。
卖萌经济最早发源于日本,以从日本动漫等产业延伸出来的文化商品或服务作为表现形式。随着日本动漫在我国年轻人中的流行,卖萌经济开始进入我国,成为一种新兴的经济现象。所谓卖萌经济,就是通过“萌系”产品,以满足消费者追求萌、欣赏萌的心理作为主要卖点或增值点的经济行为。
星巴克猫爪杯、皮卡丘手机壳、各式各样的联名T恤,拥有萌物加持的商品,越来越受市场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
在大学生陈丹的家中,卡通玩偶、手办随处可见,连牙刷、茶杯这样的日常用品,都带有各式各样的卡通图案。她说:“比起商品的‘性价比’,我更在意‘颜价比’。”在广州实习的小杨是爱猫一族,曾考虑过养一只英短。“考虑了很久,最终还是放弃了。”但是对猫的热爱促使小杨经常购买一些有关猫的文创产品。“虽然每周会额外花费300多元,但这笔开销花得很值。看着印有猫咪图案的茶杯、枕头,心情都变好了。”小杨说。
江苏师范大学专职心理咨询师冯杰表示,人们之所以会甘心情愿地为“萌”买单,背后有多重动机。一是现代社会虽然社交手段高度发达,但许多人的交往意愿较过去反而下降了,喜欢待在一个舒适的自我空间内。而此时,可爱的动漫形象和宠物就成了人们寄托情感、弥补感情空白的对象。二是如今90后、00后逐渐成为消费的中坚力量,这个消费群体更看重产品的精神属性、舒适感和时尚化,这也是“萌系”产品拥有市场的重要原因。
单身经济
为“一个人”找快乐
“点外卖会看有没有单人套餐,到店吃饭会看有没有一人座,买菜和小家电也是按一人份,经济实惠不浪费。”在杭州工作的90后娄女士是一名单身女生,“一个人”的购物方式慢慢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追求精致、极简生活成为年轻人的新风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单身人群超过2亿,如此庞大的人群催生了单身经济市场。
在这场逐渐蔓延开的单身经济浪潮下,“独乐主义”还造就了一批小而美、小而精、小而强的单身产业,包括一人租、一人旅行、一人看电影、一人卡拉OK……在单身消费哲学影响下,缓解孤独并不一定要靠伴侣,宠物对于单身一族有很大吸引力,既可以帮助他们消磨时光,又可以带来精神上的陪伴。“几乎每月都给我的狗狗买新衣服、新玩具,还有优质的狗粮、磨牙棒,每两周带它去洗一次澡、美一次容。”在北京工作的王弭(化名)说,“我很享受和狗狗在一起的时光,我们相互陪伴。”
专家分析指出,单身经济的兴起,折射出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心理正在发生巨大变迁,也预示着消费业态升级和消费空间拓展的巨大空间。
社恐经济
拒绝社交的新生意
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给自己打上“社交恐惧症”的标签。对于害怕或者不愿意与人交流的他们来说,强调社交的消费场景过于疲惫、复杂。一些商家也找到了新的消费点,他们接上了“技术”的插头,为“社恐经济”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心理咨询师黄冰洁表示,“社恐”与否,本需要经过专业诊断标准,但现在部分年轻人乐于将“社恐”当作一个鲜明的身份标签。“和一些不熟的朋友社交,还不如自己在家玩手机。”19岁的小蓝表示,她不是不敢与别人社交,而是不想。24岁的小安性格并不内向,但是人一多,周围的环境就会让她觉得不舒服。虽然个体都拥有不同的情况,但他们偏向的均是一种轻松自由、相对私密、不用社交的消费环境。
线上服务的覆盖提供了更多拒绝社交的可能,一些线下的消费场景也越来越重视制造“边界感”:一些打车软件可要求司机“别聊天”,“健身镜”等取消了社交场景的智能硬件受到欢迎,无人酒店、无人餐厅开始出现……李展是中国首家无人(无前台、无服务员)智慧酒店品牌乐易住的负责人。他表示,酒店以“无人”这一特点,收获了大量年轻客户,并且在疫情期间仍然保持盈利。曾经有一位大学生在店里连续住了40多天,因为“住在这里,不管是打游戏、看书还是睡觉,都不会被人打扰”。
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师艳荣认为,部分年轻人并不喜欢面对面的消费模式,在技术和消费文化变迁之下,社恐经济兴起,这种消费需求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采访中,记者发现“社恐”一族并非完全抗拒社交,他们有的很愿意去社交,但是却对此感到害怕、担心,这种负面情绪会在社交时占据主要注意力。对此,黄冰洁提到,社恐经济发展的关键,并不在于帮助他们回避社交,而是找到“社恐”一族的背后需求,从缓解焦虑情绪的角度出发,创造社交友好型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