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优秀13篇)61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法则。

2、通过提供的实物,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突破进位加的难点,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途径和方法。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掌握算法。

2、体会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8+4=9+9=26+4=14+5=

7+8=50+13=9+6+1=5+7+1=

2、笔算。42+56=

说一说: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探究新知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情境图,指导学生观察。小精灵问: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5+37=。

(二)合作交流,探索算法。

1、小棒摆一摆。

(1)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合作摆小棒。

(2)小组讨论交流,后集体汇报。

指名汇报:先把5根和7根合起来是12根。满了10根小棒要捆成一捆,剩下2根。再把3捆和3捆合起来是6捆,再加上刚才新捆的1捆就是7捆。7捆多2根就是72根。(多指几名同学边说边摆)

2.竖式算一算。

师:把刚才的摆小棒的过程用竖式写出来,你会吗?

(1)学生根据摆小棒的过程,独立尝试列出竖式。

(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个位上7加5得几?该怎样写?十位上又是几加几?(演示从“小棒图”过渡到下面的竖式图。)

达成统一认识:先算个位5加7得12,向十位进1,个位写2;

再算十位3加3得6,再加进1得7。

【设计意图】

此环节重点突出单根相加满10根,把10根捆成1捆的过程,理解进位的道理,图形结合,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笔算的对位和算理。要求不仅能“做”,并且能说出“想”的过程,是一种能力的提升,更有利于孩子的理解应用。

3.加深对算法的理解。

同桌复述计算过程。

4、讨论算法。

师:你发现今天我们学习的竖式计算与上节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小结:笔算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应注意什么?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5.设疑:要是从十位加起,你觉得计算有没有更方便?

三、巩固深化

1、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

2、完成练习二第5题。

提问:下面的计算对吗?错在哪里?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三道题的计算过程,对照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法则。注重让学生指出错误在哪里,并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3、完成练习二第6题。

本题主要是让学生先判断个位相加有没有“满十”,再判断十位需要不需要进1。

4.脑筋加油站。

2()47()236

+69+()9+28+()9

9486605()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和算法。让学生经历纠错的过程,使学生明白笔算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避免出错。

四、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计算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有什么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发展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动物图片、统计图、统计表,水彩笔,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谁最聪明?生:我最聪明!

师:大家都说自己最聪明,那今天我给大家带来几位新朋友,看小朋友们认不认识。看,它们是谁?(点击幻灯,出现动物图片,生大声叫出它们的名字)

你们喜欢这些小动物吗?(生:喜欢)谁想告诉大家,你最喜欢什么动物?(指名说)

师:看来每种小动物都有人喜欢。这时候小动物们争吵起来了,小乌龟说,我很可爱,大家最喜欢我,小兔子说,我跑得快,大家喜欢我,小狗说,我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大家喜欢我,老虎说,不对不对,我是森林之王,大家最喜欢我!(边说边在黑板上贴上四种动物的卡片:小狗、小猫、小白兔和小乌龟)到底它们谁说得对?同学们最喜欢谁?大家想知道吗?

生:想!

师:我也非常想知道,那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谁最受欢迎呢?

生:用‘统计’的方法!

同学们的意见一致,---引出“统计”,并板书

二、亲历体验、探索新知

1、收集数据

师: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我们要统计出喜欢的小动物的人数首先第一步应该做什么?(举手、小组统计或投票)

师:好!那我们就赶快来投票吧。请同学们拿一张纸写上你喜欢的小动物的名字,由组长交上来,看谁最快!(学生迅速完成投票任务)

师:同学们都为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投了一票,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呢?(进行记录)

师:谁还记得我们以前用过哪些记录方法?(指名说,建议用“正”字的方法记录)好,下面谁来唱票?谁愿意做记录员?

(选一名当唱票员,4名同学到台上记录,其他同学在记录单上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进行记录。)

师;选票已经读完了,现在请同学们快速统计出喜欢各种小动物的人数。(学生快速统计:各种动物各有多少人喜欢)稍等

师:好,我们来一起看看黑板上的统计结果,把结果填在课件的统计表中)

师:刚才我们先投票,记录喜欢每种动物的人数,再把结果填在这样的'表格里,这个过程就叫做统计。这样的表格跟它起了个名就叫做—统计表。

2、制作统计图

师:除了统计表,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统计的结果很清楚很简单的表现出来?

生:统计图。

师:对,在一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小朋友们会画统计图吗?

师:(课件出示统计图)好,老师现在准备了一个统计图,大家愿意和我一起完成吗?(学生说,教师课件演示)

让学生观察统计图中,我们来数数一列有多少个格子?(13个,刚好数字也是从0--13,那说明一个格子代表几个单位?在这里一格代表一个人。问,你们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生:格子不够!

师:那怎么办呢?

发现问题:格子不够涂,怎么办?

师:有办法吗?来,同桌的小朋友先商量一下,想好了再说,看谁的办法最好。(小组讨论问题)

学生可能的解决方法:课件演示

①在上面接着涂画

②在左边或者右边加涂几格

③一格表示两个数(师:那一格还可以表示3个数吗?4个5个可以吗?)

师生评议:哪种方法最好?(第三种)(分析说明为什么前两种方法不合适)

3、完成统计图

师:看来小朋友们真是非常聪明呀!现在你们自己来完成这个统计图好吗?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的统计图方格纸,用喜欢的颜色画出统计图。(学生活动,投影展示一些同学的作品)

师小结:今天小朋友们的表现真是太棒了,解决了很多问题,我还想再考考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请看大屏幕(点出练习)

三、深化知识,练习巩固

(1)每格代表()人。

(2)喜欢()的人数最多。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多名回答)

生:统计

师:对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了统计知识,统计知识非常重要,生活中经常用到它。谁知道我们哪些地方用过统计的知识?

生1:我们订做校服的时候要统计身高。

生2:……

2、布置作业

师:你们喜欢上体育课吗?

生:喜欢。

师:在“跑步”“跳绳”“游泳”这几项体育活动中你最喜欢哪一项呢?下去以后大家自己做一个调查。

最喜欢的体育运动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59页假日小队。

教学目的

1、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感受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假日里同学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小队活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书中58、59页图)(板书课题:假日小队)

二、新授。

1、看图说一说在这个假日里同学们开展了哪些活动?

(表演、拍照、浇树、收废电池等。)

2、从图中数一数唱歌的有多少人?伴奏的有多少人?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用加法算的问题吗?还能提出用减法算的问题吗?书中提出了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

(学生解答,集体交流时说说解题思路。)

提问: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个节目是今天假日活动的第几个节目?在它后面还有几个节目?求一共有多少个节目该怎样算?为什么?

3、老师手指照相处提问:这边的同学在干什么?你知道一卷胶卷有多少张吗,他们已经照了多少张?还有多少个小朋友没有照?剩下的胶卷够其余每人照一张吗,为什么?

(学生解答,集体交瘪时说说解题思路。)

4、老师手指浇水处提问:这边的同学在干什么?他们俩一共要浇多少棵树?还有多少棵小树苗没有浇;求已经浇了多少棵,该怎样算?为什么?

5、让我们再去看一看收废电池这一组的同学今天收获怎样?说说她们各收了多少节电池?根据这三个条件,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分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谁收得最多?最多的比最少的多收多少节?三人一

共收多少节?等等。)

6、你们开展过假日小队的活动吗?你能解决活动中的哪些实际问题?

分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三、师生共同谈收获。

四、小结。

愉快的假日小队活动即将结束,同学们真是收获不少,希望下次假日活动再见。

第八课时作业设计。

1、一年级同学有32人,其中有10人去参观片展览,还有多少同学没有去?

2、学校体育组有40人,合唱队有58人,美术组有20人。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6~57页。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以及类似的方式描述物体的位置,能根据“第几排第几个”这样的描述指出物体相应的位置。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一、情境引入,激活经验

师:一天早上,小动物们正排队做操呢(出示例题情境图)。老师最喜欢的一个小动物就在它们中间,你能猜一猜它是谁吗?

学生猜了两个小动物都没有猜中。

师:能很快猜中吗?(不能)如果老师告诉你,这个小动物在第2个,你能一下子就猜中吗?

生:也不行,要是知道老师喜欢的小动物在第几排第几个,就能一下子猜中了。

师:他说的很有道理。我们只要知道这个小动物所在的位置,就能知道它是哪个小动物了。老师告诉大家,我喜欢的小动物在第1排第3个。你知道它是谁吗?

生:是小猪。

生:不对,是小狗。

生:他们说的都不对,应该是小兔。

师:老师已经告诉大家这个小动物的位置了,大家的意见怎么还不一致呢?你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学生各自陈述自己的理由。

师:你能说说几个同学的意见为什么不一致吗?

生:因为有的同学把横着的看成排,有的同学把竖着的看成排,所以意见不一样。

生:数第几个的顺序也不一样。

师:看来要确定这些小动物的位置,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才行。(板书:确定位置)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用“第几排第几个”这样的方式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认识“第几排第几个”

师:小动物们是怎样规定确定位置的标准的`呢?我们来看一看小猴是怎样说的。(课件播放,小猴说:“我在第1排和第1个。”)从小猴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从左往右数。

生:我知道要从左往右数,从前往后数。

师:这样能确定其他小动物的位置吗?

生:不能,因为不知道横着的是排,还是竖着的是排。

师:我们再来听听小熊是怎么说的。(课件播放,小熊说:“我在第2排第3个。”)现在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横着的是第几排,第几个要从左往右数。

师:你能在图上指出第一排的小动物是哪些吗?第二排、第三排呢?

指名到屏幕上指一指。

师:现在你知道老师最喜欢的小动物是谁了吗?

生:知道了,是小狗。

师:(指小兔)你知道这只小兔在第几排第几个吗?

生:第4排第2个。

师: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它在第几排第几个?

学生分别说出其他小动物所在的位置。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同桌两个小朋友合作,一个小朋友在图上指某一个小动物,另一个小朋友说这个小动物的位置,也可以说某个小动物所在的位置,让另一个小朋友找到它。

学生按要求进行游戏。

小结:知道怎样确定小动物的位置了吗?(学生说一说怎样确定小动物的位置)给自己评价一下能得几颗星?

学生自我评价,并说明理由。

三、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1.“想想做做”第1题。

师:放学了,小动物们回到了美丽的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左边的图)瞧,邮递员送信来了,你们愿意帮忙送信吗?第一封信是小猴的。

师:小猴说它住在()。

生:第2层第3号。(板书:第2层第3号)

师:你是怎样确定小猴住在第2层第3号的?

生:第几层要从下面数起,第几号要从左边数起,所以小猴住在第2层第3号。

师:和他一样想的小朋友对他点点头。

师:按照这样的规定,小青蛙住在第几层第几号?

生:小青蛙住在第1层第1号。

师:住在第4层第1号的是谁?

生:位在第4层第1号的是小老鼠。

师:你最喜欢的小动物住在什么位置?

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

师:(出示书架)同学们学得真好!为了表扬大家,小动物们买了很多书要送给你们。兔子老师告诉我们:第1层第2本是《新华词典》。[板书:第()层第()本]这儿是怎么规定第几层第几本的?

生:从下面起数第一层,从左边起数第一本。

师:《科学大世界》在第几层第几本?

生:《科学大世界》在第2层第3本。

师:第3层第2本是什么书?

生:第3层第2本是《绕口令》。

师:《成语故事》和《数学家的故事》分别在第几层第几本?

生:《成语故事》在第3层第5本,《数学家的故事》在第2层第9本。

师:《少年百科全书》在什么位置?

生:《少年百科全书》在第3层第12本。

师:还可以怎样说?

生:第3层右边第3本。

生:第3层倒数第3本。

师:《少年百科全书》的位置靠书架的右边,所以也可以用第3层倒数第3本来表示。比较一下,用哪种方法表述《少年百科全书》的位置,可以使我们更快地找到它?

生:用第3层倒数第3本来表示。

教师小结(略)。

2.结合生活举例。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确定位置。你知道了什么?

生:(略)

师:在确定位置时,要先规定从哪边数起,然后根据规定数出是第几排第几个、第几层第几号或者第几层第几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场合都需要确定物体的位置,现在请小朋友想一想还有哪些地方也需要确定位置。

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请几人交流。

师:你也能跟他们一样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结合学生举例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略)

3.认识电影院的座位。

师:同学们去过电影院吗?(出示电影院座位图)看,这是咱们昆山电影院座位的一部分。电影院的座位有什么特点?

生:分双号和单号。

师:第一排在哪里?

师:(出示电影票5排8座)5排8座在哪儿?

学生上台指一指。

师:你是怎么找的?从哪个门里进来?先找什么,再找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找座位的方法。

师:我们去电影院时,先确定从哪个门进去,找到第几排,再找第几座。

师:4排7座在什么地方?5排10座在哪儿?6排15座呢?

学生指一指。

4.画图并确定位置。

师:你们学得真棒!这里有很多格子,请给其中的一些涂上颜色,并把这些涂上颜色的格子的位置表示出来,填在括号里。要求:涂颜色的格子不超过6个,而且尽量使它成为一幅比较美的图案!

学生进行创作,并完成填空。

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价。

5.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确定位置,你有哪些收获?能得几颗星?(学生回答)

师:数一数你今天一共得了几颗星。课后组长计算一下,你们组今天共得几颗星,填入表中。比一比,哪一组的表现最好。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在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统一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课件,刻度尺,5厘米长的纸条等。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选出身高不同的两名同学来到讲台前,让同学们观察谁高、谁矮。

师:高多少?矮多少?比画一下。你们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学情预设】有的学生可能用手比画高多少或矮多少,也有的学生能说出具体高几厘米或矮几厘米,只要学生说的在合理范围内就行。

师:“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的身高,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认识古代人们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师:在古时候,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来看看古代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课件出示教科书P2例1的情境图)

师:观察这些情境图,同学们能说一说图中的人们是如何测量物体长度的吗?学生自由发言。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量石头的宽度,用拃量布的长度,用脚长量竹竿的长度。

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1拃、1脚长等都能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用身体上的“尺子”测量。

师:现在我们就用拃作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师:课桌的长是几拃?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量出有4拃、5拃。

师:老师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学情预设】让学生自由表达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1拃的长度不同,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结果也就不同了。

师: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大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学情预设】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自然不一致。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板书: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例1情境图中的素材,简单地介绍了长度单位产生的过程,又自然引出了操作活动,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充分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师: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步统一了长度单位,用一定的`长度单位度量。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们自己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师: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们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一个数字是0,我们就把这条刻度线叫做刻度0。后面的呢?(刻度1……)让我们来读一下这些刻度。(出示课件)

师:有的尺子上有这样的字母——cm,也有同学的尺子上是“厘米”两个字,其实cm就表示厘米的意思。“厘米”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自主观察为主,在学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教师适时予以全面、准确的概括,是探究式与接受式学习方式的有效结合。

2.认识1厘米。

(1)认识尺子上的1厘米。师:(出示课件)这个刻度0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例1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并使学生初步体会测量就是用“单位”量。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用厘米进行测量的基础。应注意通过观察、比画、比较、测量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

1、引导学生们通过直观的实物图和乘法的含义,编出6的乘法口诀。

2、在编口诀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们找出6的乘法口诀的规律,初步熟记6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重、难点:

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乘法口诀。

难点:用6的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计算卡、习题纸、小鱼图、师生每人准备36根小棒。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数学王国里今天举行比赛活动,看谁能准确地说出我们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同学们你们有兴趣一起参加这次比赛活动吗?(展示计算卡)

1.我会口算

2×5=2×2=5×1=3×4=

1×5=5×3=2×4=5×4=

2..在习题纸上列式计算下列各题

1个53个4相加5的2倍

学生做完后,请学生口答。

师:这些都是我们前面几节课学习的。知识。在前面几节课中,我们不仅学会了乘法口诀,而且还学会用所学的乘法口诀正确地计算乘法式题。同学们的本领真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乘法口诀。

师:出示课题:6的乘法口诀。

师:(展示主题图)同学们请看,老师手里的这幅画是小明在手工课上制作的。同学们,这幅画漂亮吗?

生:漂亮

师:哪个小朋友告诉老师这幅画上有什么?

生:气泡、小鱼、水草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8~49页例题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

2.使学生掌握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正确测量或画出整厘米长的线段。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估测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尺、纸条、作业纸、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引入新课

1.师生谈话

①老师和学生比高矮,让学生体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是多少必须量一量。

②用喜欢的工具测量课桌面的长,让学生体会要想得到统一、准确的测量结果。必须用尺子来测量。

③指出:尺的种类有很多(出示学生尺、钢尺、卷尺、米尺……并逐一介绍名称),今天我们先来认识学生尺。

2.出示学生尺,观察一下尺上有些什么。(讨论)

①交流:尺上有数;有很多长短不一的线;有字母“cm”。

②讲解:尺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每条长的刻度线下面或者旁边都写着数,第一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就叫做0刻度。“cm”代表“厘米”。“厘米”是测量长度的常用单位,人们一般用它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

今天老师就带领小朋友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认识厘米)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认识1厘米

①师:你们想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指出:0到1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问:从1到2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吗?从2到3这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呢?

②在自己的尺上找一找,再说一说:还有哪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③提问: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在直尺上,哪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④小结:学生尺上相邻的两个数对应的刻度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2.体验1厘米有多长。

①仔细观察1厘米的长度,并用手比划一下,再记在脑子里。

②取出宽是1厘米的硬纸条,提问:用这张纸条的宽和1厘米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一样长)那么这根纸条的宽是多少呢?(1厘米)

要求:用拇指和食指把纸条轻轻夹住,再把纸条轻轻抽出,仔细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空隙,保持不动,再举起手来互相看一看。

③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用手势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用硬纸条插进去校正一下。

④举例:想一想,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长(或宽)大约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师:小朋友已经找到了很多大约是1厘米长的物体,也知道了1厘米就是尺上两个相邻数之间的长度。那么2厘米就是尺上哪两个数之间的长度?3厘米、5厘米、8厘米?

4.测量物体长度

①师:小朋友真聪明!那么你能说出下面物体的长各是几厘米吗?(出示书上例2图)

提问:量的是什么?有多长?你怎么知道的?

②师:小朋友已经会看图说出物体的长度了,那么你们会用尺量出物体的长度吗?

试着量一量刚才那根纸条的长是几厘米。

教师询问不同的答案,学生用实物投影仪演示不同的测量方法,教师逐一讲评。

提问:你觉得在用尺量物体的长度时,有什么地方是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

③师:小朋友真了不起,你们自己总结了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现在请大家用这个方法来量一量自己手掌的宽和一指的长。

5.用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①提出要求: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②交流画法,并明确:一般从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刻度4。

③练一练: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

画好后,同桌交换测量检验。

三、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如果请你用厘米作单位来测量一下黑板较长边的长度,你觉得怎么样?

教学内容:

课本1页第3页例

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难点:用户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支长些?哪支短些。再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二、新授

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2)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起点,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教学例2

(1)让宝贝量一量准备好的纸,让宝贝说一说怎么量的。

三、作业:

1、填空: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作单位

图钉的长大约是()厘米

2.量一量

(1)你的铅笔长()厘米(2)数学课本长()厘米(3)铅笔盒长()厘米。

二年级下册教科书第109页的内容及练习二十一第1题。

1、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初步获得一些简单的经验。

2、能借助连线、列表等方式整理信息,并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推理。

3、在简单推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4、使学生感受推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教学难点:

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猜一猜”,初步感知推理

1、猜村长年龄

师:青青草原正在举行运动会,你想参加吗?可是我们要先取得入场券,村长想考考你呢。课件出示:你能猜出我的年龄吗?生乱猜。

师:这样能猜出来吗?给大家一个提示:条件1:两个答案:72岁,83岁。生:猜(答案不一)师:猜得准吗?

出示条件2:我不是72岁。师:那我是几岁?谁来猜?生:83岁。

师:确定吗?你是怎么想的?生:不是73岁,就是82岁。

2、验证——出示图片

师:真厉害!恭喜你们取得入场券。

师:很好,我们刚才在游戏中顺利地猜出了村长的年龄。对于刚才的游戏,你有什么想说的?生:不能乱猜

师:对,这说明在猜的时候我们不能漫无目的地随便猜,而要根据所给的条件来猜。像这样根据已经知道的条件,逐步推出结论的过程,在数学上称为推理。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

3、揭示板书课题:数学广角——推理

二、探索新知

师:欢迎你们进入运动现场。喜羊羊它们正在玩猜一猜的游戏,我们一起加入吧。

1.呈现问题

教师用课件动态呈现“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喜羊羊、懒羊羊和美羊羊三个各拿一本”。再分别出示懒羊羊和喜羊羊的话,最后出示问题。

2.理解题意、分析问题

师:谁能大声读题?找一学生大声读题。

师:声音真响亮。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从题目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喜羊羊、懒羊羊和美羊羊三个各拿一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到底他们三个分别拿是什么书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把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再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生在学习单上记录,师搜集不同方法。

学生活动,汇报

师:谁想说说你的想法?请你说

预设1:生:因为小红说:我拿的是语文书,所以小丽只可能拿数学书或品德与生活,又因为小丽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所以小丽拿的是品德与生活书。师:你的思路真清晰,谁还想说?请你来。师:你真了不起,说得很完整。你们听明白了吗?

师:刚才你们在记录方法,我发现了这种方法,你能说说你的思路吗?生讲解连线法,师投影展示方法。

师:这种方法怎么样?(简洁,明了)以后我们在推理过程中也能用连线法帮我们解决问题

展示完后,贴黑板上。

师:我们班的同学真聪明,我还发现了另外一种方法,能告诉大家怎么想的吗?师:你们可真棒!想到了两种方法,陈老师也忍不住想把我的方法展示给你们。师展示列表法,师生共同完成。

师:为什么几位同学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中都从:“懒羊羊拿的是语文书”开始?生:因为懒羊羊说他拿的是语文书,所以语文书就是懒羊羊拿的了。

师:也就是说我们在推理的过程中能确定的先确定。你真了不起。师适时板书:能确定先确定。

师:你凭什么条件确定喜羊羊拿了品德与生活书?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喜羊羊说:他没有拿数学书,语文书已经被懒羊羊拿走了,所以他拿的是品德与生活书了。

师:也是说我们在推理的过程中能排除的先排除。板书:能排除的先排除。

3、总结推理过程

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推理时,我们一般先找到最关键的条件,由这个条件往往能直接得到一个的结论,这个结论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下一步的推理,实际推理时,方法很多,边阅读边思考是推理的好方法,连线和列表法能让推理过程简洁、直观,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三、应用提升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观看跑步比赛吧。1.跑步比赛:

师:谁能大声读题。(找三生分角色读题)。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交流。交流结束后,学生汇报

师:谁能给他们排排名次?你是怎么想的?(生说)。师引导生有序的进行推理。2.喝饮料

3.帮小羊们排队

4.兴趣班

师:刚才同学们参加运动会开心吗?你们在运动会上有什么收获?2生说。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会用到推理。我们学校这学期组织了足球、航模、和电脑兴趣小组,淘气、笑笑和小明分别参加了其中的一项。笑笑不喜欢踢足球,小明不是电脑兴趣小组的,淘气喜欢航模。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淘气、笑笑和小明分别参加了哪个兴趣小组吗?请你仔细读题,认真思考,把用表格推理的过程补充完整吗?请同学们拿出学习纸,在上面完成你的推理。四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推理的数学思想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会用到,比如:生活中的警察叔叔利用推理破案,数学上的找规律等。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难题时也要简单推理下,找到关键的条件,能确定的先确定,能排除的在排除,使我们的问题简单化。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推理

能确定的先确定,能排除的再排除。

语言描述法连线法懒羊羊喜羊羊美羊羊沸羊羊

方法一:方法二:小羊排序图片

教学计划决定着教学内容总的方向和总的结构,并对有关学校的教学、教育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等各方面作出全面安排。下文为您准备了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初一(2)班和(3)班的数学教学工作。这两个班整体情况是学生基础很差,优秀生较少,后进生占每个班的90%左右。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同时大部分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活跃,特别是逻辑思维较弱,应通过课上听讲与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还有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

二、教学措施

2、精心设计探究主题,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实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仔细批改作业,作好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合理落实各项教学常规

1、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正确地掌握和处理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同时更重要的是备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2、上课时教学目的要明确,讲课时要围绕中心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整个教学过程要严密组织,使课堂教学既层次分明,又协调紧凑。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各类学生都学有所得,力求使他们能掌握本课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作业要求要严格,但布置的作业要适量。作业批改要认真、及时,根据作业情况查缺补漏,做好个别辅导。

四、学困生转化工作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分析选好学困生,做好辅导计划。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我准备做到信心、爱心、细心、耐心、恒心,这对唤起学困生的自信心、上进心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五、教学进度与安排

第14周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第57周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第810周第七章三角线

第1114周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

第1516周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第17周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第1819周期末复习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试题

一、看图想一想,填一填。

1、有()个小朋友,每组有()人,分成了()组。

()÷()=()

2、有()个苹果,平均分成()份,每份有()个。

3、(1)12棵树,每行()棵,分成了()行。

(2)12棵树,平均分成()行,每行()棵。

二、先圈一圈,再写算式。

(1)12个桃,每3个一份,分成了()份。()÷()=()

(2)12个桃,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个。()÷()=()

三、先摆一摆,再填算式。

1、8个△,每2个一份,分成()份。()÷()=()

2、8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个。()÷()=()

3、12个☆,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根。()÷()=()

4、12个☆,每份3个,分成了()份。()÷()=()

5、15个○,每份5个,分成()份。()÷()=()

6、15个○,平均分成3份,每份()个。()÷()=()

1.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能根据对称图形的特点自己动手剪一个对称图形。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找、画出对称轴。

找、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

课件、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白纸各一张。

课时安排:

1课时

板书预设:

对称图形

对折对称轴

一、导入:

小朋友们,听项老师说我们班的小朋友手很巧,昨天老师布置了请小朋友们剪一样东西,请你把带来的东西拿出来,比比谁的最美。

1、收集资料

收集课前学生的'剪纸

小朋友们,把你们带来的剪纸拿出来

(收集部分学生的作品,对称图形)

2、欣赏

你觉得这些图形美吗?美在哪?

为什么觉得这些图形美,你发现了藏在它们中间的秘密了吗?

二、体验探究

1、对称图形的特征

(1)观察两边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A、发现中间都有一条痕迹

如果我们沿着这条折痕折一下,会怎么样呢?

B、两边的图形都是一样的

确定吗?有什么办法让大家都能明白吗?

(2)学生上台折一折,将两边的图形大小进行对比

两边图形的大小一样,我们就说他们是完全重合

(3)师: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对称图形

揭题:对称图形

(4)判断:你剪的图形是对称图形吗?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的

(5)小结:你觉得对称图形是怎么样的?

2、对称轴

(1)观察这些对称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在这些对称图形中,都有一条折痕,他把对称图形分成了两边完全相同的部分,我们就把他叫做对称轴。

(2)观察:这条线怎么样?(比较直)

(3)画对称轴

我们就用虚线来画出这条对称轴师示范

3、创造图形

(1)如果给你一张纸,怎么做才能剪出一个对称图形?

(2)动手剪一剪并画出一个对称轴

(3)展示学生的作品说说你剪的是不是对称图形,为什么?

4、判断

还有些图形也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对称图形,你们能用今天学的知识告诉他们吗?

(1)做一做:他们是不是对称图形,如果是,画出对称轴,想一想,对称轴是直的,它该用什么画?

(2)学生在书上完成

(3)汇报

五角星有几条对称轴?

三、拓展深化

1、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对称图形?

2、出示对折后的图形,猜一猜展开后是什么

A、Y、日、甲、0、8

3、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猜一猜,有几条对称轴?

想知道自己猜的对不对,有什么办法验证?

4、同桌合作,学生动手操作

分别用纸片折一折三个图形的对称轴

5、展示

(1)长方形:有几条对称轴?分别在哪?可以怎么折?

长方形的对角线为什么不是对称轴?

(2)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

(3)圆:有几条对称轴?你是怎么知道的?

(4)思考:一个对称图形最少有几条对称轴?最多呢?

四、欣赏

今天我们认识了漂亮的对称图形,让我们一起到美丽的对称世界去看一看吧!

五、小结

今天你学得开心吗?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角,会判断角,并会画角。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放多媒体,生猜图形,揭示课题。

师贴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实际感知角

1.第38页主题图。

生观看主题图从图中说出物体上的角,初步感知角。

2.生从自带的三角板上找角。

生生相互找角,指角。

3.生从生活中找角。

生举手汇报。

三、操作感知,探究新知,认识角的组成部分

1.生折角。

生从自己折的角中探索出角的顶点和边。

2.电脑抽象出折纸的角,生认识角的组成部分。

3.出示活动角让生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且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1)师变魔术引出活动角。

(2)生动手操作活动角。

(3)生说发现。

四、画角

1.生探索画角的过程。

2.生说画角过程。

3.观看多媒体画角过程。

4.生再次画角。

五、巩固练习

1.判断。

2.数角。

3.比角的大小。

六、拓展、游戏

用角画自己喜欢的图形。

七、课后小结

1.通过复习,让学生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区分、应用克和千克,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并学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目标解析:

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比较抽象,在复习克和千克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估测的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在复习简单推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巩固克和千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一、巩固旧知,引入新知

(一)回顾复习过程请学生回忆已经复习过本学期的哪些内容,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复习克和千克、推理这两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反思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复习克和千克

1.梳理。

(1)说一说,你在水果店买东西时都见过什么?

(2)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质量单位有哪些?

2.直观感受。

(1)看到1克和1千克,你会想到什么?

(2)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克或者1千克?

(3)实物展示:1片口香糖约重1克,2袋500克的`盐重1千克。

3.进率关系。

(1)已经明确了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那么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2)说一说多少块口香糖加在一起和2袋500克的盐同样重?

4.测量。

(1)测量物体的轻重要用到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说一说自己所认识的秤。

5.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时重点说一说第3小题,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7题。

要求学生课前调查,填写调查结果,课上根据调查结果解决问题。

(二)复习推理

1.复习推理(一)。

(1)创设情境:李冰、王明、张强、夏雨一起排队上车。张强在李冰和王明的中间,夏雨是最后一个,李冰不是第一个。请把他们的名字从前往后写下来。

(2)思考:你先确定谁的位置?为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推理的过程,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

(4)指名说一说推理的方法及过程,其他同学补充,引导学生注意表达的有序性。

2.复习推理(二)。

(1)出示题目:在上面的方格中,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并且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出现一次。B应该是几?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注意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推理重在过程,复习中让学生经历想推理过程、说推理过程、演示推理过程、观察推理过程等环节,有意识地对推理的方法进行提炼和改善。让学生明确推理时一般要找到一个关键句,作为推理的突破口。完善表格填数的方法,将“确认”与“排除”交替进行,这样提升了效果,学生也能轻松接受。

THE END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泼水时,盆留在手中,水却能飞出,这是因为水受到...A.泼水时,盆留在手中,水却能飞出,这是因为水受到了重力 B.把鸡蛋往碗沿上,一磕,鸡蛋就破了,是因为石头给鸡蛋的力大于鸡蛋给石头的力 C.用橡皮泥可以捏出各种形状的小动物,是力改变了物体的形状 D.推桌子没有推动,此时人对桌子的推力小于地面给桌子的摩擦力【...https://www.jyeoo.com/shiti/10f81b6b-d315-4159-bc54-136c7425e559
2.发明者很懂物理,但并不懂小孩,谁说双手拿就不会撒你是一道风景,而我既不是这风景的陪衬 三妮在北漂 133跟贴 打开APP 对不起,这场婚礼注定给不了你浪漫 陈翔六点半 1678跟贴 林彪号称“军事怪才”,吃饭总是老3样,厨师心疼:我做点好吃的 喂喂黄 315跟贴 江西奇案:79岁老人离奇遇害,凶手身份令人难以置信 #大案解说 侦探大狗故事汇 33跟贴 曾经的刑警大队...https://m.163.com/v/video/VJEDGKNNB.html
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 2、复习量法: (1)量物体的长度一定要注意把物体的一端对着尺 子的什么刻度线? (2)认整厘米 A.判断:这种量铅笔的方法对不对? B.错在哪里? C.订正: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把铅笔的一端对着尺子的"0"刻度线。 D.认整厘米,再看铅笔的另一端,你能看出铅笔是几厘米?8厘米是整厘米...https://www.360doc.cn/article/7998354_189818887.html
4.《有趣的物理小学五六年级/初中课外阅读书籍“趣味科学奠基人...趣味科学(套装全5册)有趣的数学有趣的化学有趣的物理有趣的几何有趣的天文 属性 趣味科学有趣的几何趣味科学有趣的天文趣味科学有趣的数学趣味科学有趣的化学趣味科学有趣的物理 文通天下图书自营店当当自营 进入店铺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开本:32开 纸张:胶版纸 ...http://product.dangdang.com/29245772.html
1.小发现大道理作文(锦集26篇)“夢は夜ひらく”投稿了26篇小发现大道理作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小发现大道理作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小实验大道理 小实验大道理_初中作文 今天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实验。老师端出一个盘子,放在了讲台上。盘子里装有3个杯子,第一个杯子装满了水,第二个杯子装满了沙子,第三个杯子是空的。杯子旁边...https://www.hrrsj.com/zuowen/zuowendaquan/892772.html
2.武汉教育云2.准备一张纸片和一把剪刀,用剪刀将纸片剪开,观察剪纸过程,握紧把手时, 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两刀刃之间的角引发了什么变化?. 如果改变用力方向,将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两刀刃之间的角又发生什么了变化?. 3.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 剪纸过程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https://www.wuhaneduyun.cn/index.php?r=space/person/blog/view&id=1615451819
3.《神奇的莫比乌斯带》教学设计(通用9篇)1、导入语:刚才我们通过探究,发现了“神奇的纸环”由两个面变成了一个面,下面,我们一起继续探究“神奇的纸环”的奥秘。 2、请同学们再取两张长方形纸条,在每张长方形纸条的中间画一条线,再分别做一个普通纸环和一个“神奇的纸环”。 3、问:用剪刀沿纸条上的线剪开,你觉得会变成什么样子?引导学生大胆猜想...https://www.oh100.com/kaoshi/jiaoxuesheji/629401.html
4.web.zhengshunboli.com/nodenews/70448990.shtml我觉得还是应该努力去做,我的建议是把预期降低一点,你别想三年、五年就在欧洲怎么样,三年、五年在美国就怎么样,你把它变得平滑一点,这个阻力就会变小,欧洲就怕你的车涌入进去,一下子把它颠覆了。 现在他直接提高关税,他这个关税并不是说中国车就进不去了,17.4%、20%、21%、38%,并不是就不能去了,他让你...http://web.zhengshunboli.com/nodenews/70448990.shtml
5.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三四年级下册教材问题解答1、用剪刀将彩纸剪出鹦鹉的样子。 2、把曲别针夹在鹦鹉的尾部,把鹦鹉放在自己的指尖上。 3、鹦鹉在指尖上站起来了。 第二单元 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一、问题解答 1、墙根的青苔是不是有生命的物体? 答:墙根的青苔是有生命的物体。 https://www.douban.com/note/805782223/
6.校刊《落花有生》第九期莘县国棉学校画圆形大、正方形小,角。你能比较一下它们的大小吗?……角如果添上一道,就成了和它们一样的封闭图形,封闭图形就能比较大小了是吗?如果涂色比赛看谁先涂满,你选哪一个?……看来,封闭图形也有大小(板书) 总结:我们把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面积(板书) ...https://sxjyy.lcedu.cn/index.php?r=space/school/theme/content/view&id=821517&cid=2340209
7.《角的初步认识》教案(通用11篇)1、做一做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那你们想不想动手做一个角呢? 请同学们拿出学具,用你灵巧的手做一个角,做好后说出它的顶点和边。 2、变一变 师:现在我们要变角了,变角的时候我们要用心噢。 好,我们先把角慢慢变大,用心观察,角变大了吗? https://www.unjs.com/jiaoan/qita/20210403110736_3393906.html
8.数学一年级教学设计:找规律一、教材分析:《找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的一部分,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找规律》主要是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其中有颜色、形状的变化规律,又有数字、算式及图形的排列规律。本课时是《找规律》知识体系中的起始内容,即让学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为...https://xiaoxue.ruiwen.com/jiaoxuesheji/221683.html
9.社会课程:“遇见公园”——“浅水湾公园”情境教育项目课程叙事...幼儿园调查显示:有95%幼儿在适宜天气天天去公园,83%的能说出公园里10件以上的事物,但遗憾的是仅有27%的家长认识到公园的教育意义。在专家的点拨、指导下,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浅水湾公园这个难得的周边资源蕴藏的教育价值。借鉴《小小探索家》一书介绍的项目课程教学方法,通过主题选择可行性分析、人员分工、实施步骤等几个...https://fzzx.rdedu.net/Item/3563.aspx
10.从不用电脑设计的世界平面设计教父:福田繁雄优设网@研习设K先生 :相信每个设计师都看过福田先生的作品,我记得在大学刚接触设计的时候,第一个知道的设计大师就是福田繁雄,当时的教科书内有一些他的作品,包括院校的走廊内,都挂着很多他的招贴设计。对于当时还是小白的我来说,深感其设计表达出来的高度及其独特的创意想象,那些不需要任何语言解释就能看懂的设计,令我...https://www.uisdc.com/shigeo-fukuda
11.幼儿园科学小实验的教案优秀18篇3、幼儿讨论回答:一个装了水,一个没装水;装水的沉,没装水的轻;一个软一个硬;装水的弹不起来,没装水的能弹起来。 4、教师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小结:装有水的气球是实心的,没装水的气球是空心的。 5、请幼儿尝试将教师提供的各种球按空心和实心分开。 https://www.baihuawen.cn/jiaoxue/jiaoan/78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