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家人之间亲情的维系似乎一直依赖血缘关系。
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怎么能仅凭借那一纸鉴定书就贸然定论?
其实有时血缘只是一个借口,家人之间相遇就是缘分,只要彼此依赖过,便有了亲情的纽带。
安徽一农妇就做到了。
她捡回被抛弃6次的女婴,靠捡破烂将其养大,如今妇人含辛茹苦的付出终于得到回报,女儿不仅孝顺,还送养母双层别墅。
那么,拾荒老妇人为了养育孩子,度过了怎样艰难的岁月?她们现在又怎么样了呢?
住新房,穿新衣
2018年的某个午后,炎热的天气让
胡杏珍
汗流浃背,但她还是坚持在刚刚拓宽的马路上行走,因为今天是个重要的日子。
胡杏珍一步步走近,
一栋漂亮的小洋楼
出现在她眼前,这便是胡杏珍的女儿王冬红给她翻修的新家,而今天,翻修终于完工了。
看着焕然一新的房子,胡杏珍会心一笑,一转头就看到了向她跑来的女儿。
“妈!不认识我啦?”
听见女儿的打趣,胡杏珍也缓过劲来了,伸手就要接过女儿手中的包,但王冬红哪舍得让母亲提这么重的东西,一边躲避着一边腾出一只手开心地拉母亲进屋。
胡杏珍怔怔地站在门口,问道:
“孩子,这是咱的家吗?”
王冬红放下东西用力地点点头,拉着母亲就开始参观新房子。
“这是卧室,妈你以后就住这儿,这是厕所,楼上楼下都有,咱也用上马桶了!”
王冬红介绍着屋里的一切,如初次踏入森林的小鹿一般活蹦乱跳。
胡杏珍眼前一阵眼花缭乱,只知道跟着女儿傻笑,王冬红见状,忙把母亲拉到沙发上,把来时拿的大包小包摆在母亲面前。
“妈,给你买的新衣服,这个短袖你穿着绝对合适。”
王冬红解释道。
看着兴奋的女儿,胡杏珍眼角一阵酸楚,泪水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王冬红也被母亲地情绪感染,母女俩相拥而泣。
胡杏珍心想:
这样幸福的一天,他们一家人等了太久了!
想着想着便不再压抑情绪,放声大哭起来,过去种种艰难险阻如走马灯般在眼前闪过。
母女初次相遇
繁忙的一天随日落结束,胡杏珍一如往常在村头跟邻居闲聊,即使邻居喇叭般吵闹的嗓门总让她头脑混乱。
但奈何她消息灵通,总能打听到各式各样的新鲜事,胡杏珍也只能忍耐着听她“广播”。
“哎,你知道吗,村东头有个女娃娃被扔了6次,我前几天去看了看,浑身是土,太惨了,也不知道是谁这么狠心。”
邻居捣了捣走神的胡杏珍,八卦地说。
胡杏珍皱了皱眉头,思绪一下子就被拉了回来,忙问道:
“那孩子现在在哪,还活着吗?”
邻居考虑到胡杏珍的家境,怕她一时脑热收养孩子,便摆摆手敷衍道:
“不知道,不知道。”
看邻居的这般态度,胡杏珍有些急了,连珠炮一样的开始“盘问”,见胡杏珍如此激动,
邻居拗不过,便把孩子的情况一五一十告诉了她
。
原来,
这个孩子才出生了四十多天,一生下来就被遗弃了
,陆续有几个好心人想要收养,抱回家后都遭到了家人的反对,就又把孩子扔了。
听到这些消息的胡杏珍坐不住了,她急忙赶到村东头,在草丛里找到了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听着婴儿微弱的哭声,胡杏珍不忍心,也跟着哭了出来,
当即决定要收养这个孩子
其实这并不是胡杏珍收养的第一个孩子,早在几年之前,她就在邻村捡了一个女婴,起初她还担心丈夫不同意,但丈夫开心的脸很快打消了她的疑虑。
是啊,自己和丈夫结婚多年无子,丈夫虽然不善言辞,但他又何尝不想养个孩子呢。
胡杏珍和丈夫对孩子视如己出,百般宠爱,劳作之后抱着孩子散步便是夫妻俩最幸福的娱乐活动。
可好景不长,孩子在两岁时被查出了
身患重症
,胡杏珍和丈夫散尽家财,想要挽救孩子的生命,但天不随人愿,孩子最终还是夭折了。
听闻孩子的死讯胡杏珍一度崩溃,把自己关在家里不吃不喝,任丈夫在门外极力恳求。过了许久,胡杏珍才从丧子阴影中走出来。
这段惨痛的经历让胡杏珍根本无法对被抛弃的孩子坐视不管,所以在听到村东头又有弃婴时才会如此激动。
胡杏珍把孩子放在床上就急忙跑到锅灶前,把米饭和水混在一起煮,简单做了一碗糊糊喂给了奄奄一息的女婴,而丈夫在旁边漠然的看着。
“你要收养这个娃娃?“
沉默许久的丈夫张嘴问道,胡杏珍点点头,见妻子这个反应,丈夫终于忍不住爆发了。
“你知道咱家现在什么情况吗?给上一个女娃治病咱家家底都空了,就现在这点积蓄养活咱俩都费劲,你还要养娃?”
丈夫说道。
钱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丈夫不忍心妻子再难过一次,他多么担心几年前的丧子之痛再度重演啊。
但一起生活了这么久,丈夫也知道胡杏珍有多么执拗,看着她不舍的眼神,丈夫最终还是同意收养这个孩子。
见丈夫松口,胡杏珍开心地给了丈夫一个大大的拥抱,夫妻俩一番思索,给孩子取名为:
王冬红
这个名字包含着胡杏珍和丈夫由衷的祝愿,希望孩子能熬过这漫长冬日,而一家人的日子也能越过越红火。
贫苦生活再遭变故
一时脑热收养女婴的胡杏珍没有考虑太多,但严峻的生活条件很快让她意识到了现状。
从未生育过得胡杏珍没有母乳,买奶粉更是奢望,迫于无奈,胡杏珍只能把自己那份少的可怜的米饭煲成粥来喂养王冬红,至于她自己,就每天去村里的山头挖些野菜糊口。
可即便如此,
胡杏珍也从来没有后悔过收养王冬红
,看着女儿张着小手对她笑,胡杏珍打眼心里高兴。
心疼妻子的丈夫不让胡杏珍外出打工,独自一人承担起了生活的压力。
所谓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挑苦命人,就算过着如此辛苦的生活,命运也没打算放过胡杏珍。
这天,胡杏珍丈夫的工友给她带来了一个噩耗:
丈夫意外从楼上摔下来了,生死未卜
得知这个消息的胡杏珍忙把年仅四岁的王冬红托付给了邻居,前往医院。
医生的全力救治没有挽救这个摇摇欲坠的家庭,
胡杏珍丈夫虽然保住了命,却瘫痪了,余生都要在床上度过
胡杏珍做了一个小背篓,白天带着王冬红去种地,定时回来帮丈夫翻身,晚上就熬夜帮人家缝补些衣物,凭借弱小的身体竭尽全力维持着家庭。
丈夫目睹着胡杏珍日夜奔波,对自己的一时大意悔恨无比,郁闷的心情加速了病情恶化,在发生意外18个月后,胡杏珍丈夫便撒手人寰。
丈夫去世的消息让胡杏珍两眼一黑,险些栽倒,这一年多来为了家庭付出的努力几乎白费了,
王冬红成了胡杏珍在这人世间唯一的亲人,也是她努力活下去的唯一理由。
俗话说:
女本柔软,为母则刚
。胡杏珍发誓要把女儿抚养长大。
为了兑现誓言,胡杏珍四处找工作,给钱就干,她打扫厕所,凌晨就起来进菜卖菜,
没活干的时候就捡破烂
,哪怕一分钱,胡杏珍都绝不放过。
在胡杏珍的努力下,日子也算是勉强能过,随着胡杏珍白发的日益增多,王冬红也慢慢长大,又一个问题摆在胡杏珍眼前:
女儿上学该咋办?
虽然胡杏珍的文化程度不高,但她深知学习的重要性,为了攒够女儿的学费,她只能越发拼命挣钱。
懂事的王冬红看着母亲操劳的身影,哭喊道:
“妈!我不上学了,您休息一下吧。”
听到这话的胡杏珍苦笑一下,喃喃地说:
“孩子啊,咱必须上学,上学有出息。”
在母亲温柔的劝导下,王冬红也逐渐放弃了辍学的想法,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王冬红自然不例外,初中刚毕业,她就到处打听,希望能自己赚高中学费。
虽然起初王冬红因为年龄问题四处碰壁,不过好在一个善良的餐馆老板在得知王冬红的情况后,答应了她来帮工的请求。
正当王冬红绝望之际,一次偶然的相遇改变了她的命运。
这天,王冬红一如往常在餐厅门口迎接客人,帮忙点菜,她一抬头,发现客人竟然是自己的初中班主任。虽然班主任并没说什么,但心里却满是疑惑。
吃完饭,班主任立刻走到王冬红面前询问,看着王冬红满眼的泪花,这才了解到了她的家庭条件。
听完王冬红的苦衷,班主任不仅决定出钱资助她,还带着王冬红寻求社会公益组织的帮助。
公益组织在经过核实后,很快就为王冬红一家举办了公益捐款活动,终于,在社会各界好心人的帮助下,王冬红顺利完成了学业。
胡杏珍看着王冬红的高中毕业证,激动地留下了眼泪,这么多年的付出总算是没有白费,同时她也不时提醒女儿:
一定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懂得感恩,回报社会。
而这些看似是唠叨的话,王冬红铭记至今,不敢忘怀。
成家立业,孝敬母亲
读完高中的王冬红再也看不下去母亲的日夜操劳,决定出门打工,分担母亲的压力。
幸运女神再次眷顾了王冬红,她如愿找到了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还在一次出差中遇到了一个温文尔雅的男人。
两人相谈甚欢,男人在了解王冬红的故事之后更是佩服万分,二人很快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胡杏珍坐在婚宴上,回想起多年前自己抚养女儿的誓言,不由得老泪纵横。
结婚后的王冬红丝毫没有忽略母亲,胡杏珍不习惯县城的生活,她便跟丈夫商量翻修母亲农村的家,丈夫也没有犹豫,同意了王冬红的提议。
现如今,胡杏珍已经住进了女儿女婿翻修的
大别墅
,而王冬红也生下了一个女儿,一家三口一有空就会回来看望母亲。
胡杏珍,王冬红突破血缘的感人事迹被媒体争相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讨论,2017年,她们母女还被评选为了
岳西县道德模范
,这无疑是最好的褒奖。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胡杏珍含辛茹苦的付出并不是为了谋求女儿的报答,之所以心甘情愿吃这么多苦,是因为对女儿发自内心的爱。
这份爱跨越了血缘,成为了维系母女亲情的纽带,而王冬红也没有辜负这来之不易的母爱,在成家立业后仍铭记母亲的教诲,极尽所能回报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