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我养不起你,你走吧!”这不是《小爸爸》里的煽情台词,而是一个家庭的现实窘境。
虽然这起闹剧总算是画上了句号,但人们不禁质问:为什么会有网络平台提供给他们私自送养和认领孩子的环境?江苏台的记者对此也进行了一番调查,她发现,在不少打着公益旗号的收养网站中,线下咨询却是“明码标价”。
孩子父亲:我考虑的是有实力的家庭,但像公务员这样的不考虑。
记者:为什么不考虑?
孩子父亲:要求条件比较高,最好是能够促使我个人发展的。
当记者问及,如果真的想要这个孩子,需要给什么“好处”时,对方一开始显得很警惕,只说是“绿色收养”不要钱,但大约五分钟后,口风有些松动。
孩子父亲:我想就是给我一部车,让我养家糊口就可以了,平时跑跑出租啊,我现在照顾宝宝照顾一年多了,很辛苦的,我们付出了很多。
记者:这个合不合法啊?
孩子父亲:按说这个东西,属于灰色地带。
对方称,目前已经有约15个人跟他联系,他不愁孩子“送”不出去,并且已经有人跟他把价码开到了宝马7系。
孩子父亲:新车是70万以上,二手的也得几十万吧。
记者:就是你想要这个车是吧?
孩子父亲:我想要用这个车搞婚庆出租。
记者:我们同学要这个孩子的话,要给你这辆车,是这个意思吧?
孩子父亲:五年以后,我挣了钱以后可以把车再给宝宝。他要有钱的话也可以直接给钱。
听着孩子父亲提出的价码,真是让心寒。可是孩子毕竟不是商品,怎能买卖?以收养的名义,对孩子明码标价就是买卖,这种行为当然违法。可为什么,此类现象却频频发生而得不到有效监管呢?
对于网络收养线下咨询明码标价这事儿,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邱鹭风明确表示:违法!
根据我国《收养法》规定,一个想收养孩子的家庭要满足多项条件,基本条件比如夫妻双方必须年满30周岁以上,不患有医学上规定不能收养孩子的疾病,经济能力不低于当地平均水平。而在今年7月,南京试行的“收养子女评估新规”中,将这些条件又有细化,包括收养动机,家庭基本情况,家庭成员状况,职业和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道德品行,居住条件等都是参考依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社会学教授邱建新认为,高门槛收养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好事,但同时也是把“双刃剑”。
邱建新:门槛过高,而社会上有这样一种需求,当社会这种需求不能得到有效释放,被制度挡在门外之后怎么办,它就可能会通过其他的渠道,包括非法的买卖,就可能形成这样的产业链。
同时,由于《收养法》是一种社会管理法,如果入罪,则必须依据刑法,而刑法对证据要求较高。网络正是以其隐蔽性,给了这个“灰色链条”更广泛的生存空间。
邱建新:我孩子给你,我们都约定好了,到时候一定说没收费,其实我们给了,我给现金我又不打你卡,你怎么查,没办法查。
邱建新认为,一方面,公安机关网监部门必须加强对网络收养网站、论坛的清理,可以由官方提供类似信息平台;另一方面,民政部门如何加强民间收养的规范化、制度化也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