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面对社会开通“心晴热线”及网络服务
2月4日广州电视台【今日城市】广州:
高校开通心理辅导热线同心战“疫”
2020年2月6日羊城派:
心理咨询高校服务|多所高校心理健康团队已开始“接诊”
文、图/羊城派记者陈亮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不少民众经历了焦虑、恐慌、忧虑等情绪状态。
2月4日,记者从广东省教育厅了解到,目前,全省139所高校心理健康团队的教师、学生,都向校内学生、教师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同时,省教厅也筛选了10所高校向全社会提供心理健康咨询。
1月30日起,华南农业大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开通了线上心理咨询服务,据学生反映,学校这一暖心之举缓解了他们因疫情产生的心理压力和情绪,增强了信心,让他们感受到学校时刻陪伴他们走过这段艰难时刻。
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师生则通过制作动画小视频,模拟出被确诊、被居家隔离、面对汹涌疫情等心理情景,为读者的心灵戴上“口罩”。
服务团队专业度高,接受培训再上岗
华师心理学院副教授、执业医师钟明天是专家团队的一员,他表示,在疫情下的危机干预与长程心理咨询有明显区别,为此要对报名参与的心理志愿者进行培训和督导。团队组织了丰富的课程和案例督导,帮助志愿者快速提升心理危机案例处理能力。
钟明天介绍,目前主流的危机干预流程是六步骤模型,即在全程评估的基础上,明确问题、确保安全、提供支持、诊察方案、制定计划以及获得承诺。“当然,实际咨询是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并不是呆板机械地按照这些步骤实施。我们作为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咨访关系,持续交流沟通,不断优化、提高效能,帮助他们处理疫情带来的焦虑、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矫正不良应对方式,更好地渡过心理危机。”钟明天说道。
据了解,中山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除了开通面向全社会的24小时心理咨询热线外,还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联合成立“心理春曦工作组”,开展驰援医护工作者的心理援助。广州医科大学的心理支持服务同样有医院重要力量参与——由全国专科排名第七的该校附属脑科医院(精神卫生学院)临床心理医生协同该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和应用心理学系的老师组成专兼职心理咨询老师团队。
“焦虑”并不可怕,适当运动有助化解焦虑
高风险案例需应急部门、医疗机构及时介入
2020年2月17日南方+:
记疫:一条连通湖北的心灵热线
蔓延的疫情,催生了负面情绪。有人失去至亲,悲痛欲绝;有人隔离观察,孤独恐惧;更多人宅在家里,寂寞烦恼……“没有人是旁观者,大家都身在其中,都需要正视平复自己的情绪。”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何先友说。
为此,华南师范大学开通“心晴”心理援助热线。1月29日至2月15日,共有2087人求助,5351人参与心理健康症状评估,还有400多人“住”进了“安心小屋”。这条心灵热线从广东出发,连通湖北,面向全国,为孤单的心灵搭起桥梁,舒压,取暖。
“我丈夫疑似感染病毒,几天就病逝”
疫情之下,不少人遭遇心灵危机,亟待救援。
“丈夫离世,妹妹一家都在武汉,我很担心……”1月31日,华南师大心理学院教授陈俊接到的第一通来电,对方讲不完一句话就哽咽了。“我在听,您别太难过。”
湖北人夏天倾诉,丈夫疑似感染新冠肺炎,病情迅速恶化,十多天后就病逝。在美国读书的儿子匆忙飞回,也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葬礼后,儿子返回美国继续学业,夏天独自在家承受挚爱离世的痛苦。
“你的感受我能理解,我希望你能调整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听到夏天的声音不再颤抖,陈俊进一步询问,“你现在最担心什么?”
斯人已逝,生者如斯。夏天担心儿子感染病毒,更害怕儿子因接触过疑似患者被隔离和歧视。
“你记得他最后和你分别的情形吗?”陈俊问。
“在机场,他紧紧抱着我,给了我温暖的力量。”夏天回忆道。“事情过去半个多月,已超病毒潜伏期,可以放心了。现在你可以试着走到阳台,连续多日阴天后,今天阳光明媚,可以伸伸腿、抖抖肩。”陈俊说。夏天心情舒展许多。
亲人离世者和确诊感染者是疫情中较敏感的人群。“他们可能会长期处于严重应激状态,抑郁反应、焦虑反应、躯体化反应也会更加强烈,一对一的心理干预就是尝试着帮他们走出困境。”中国心理学会原理事长莫雷说。
护士儿子驰援武汉:“我紧张得要命”
“心晴热线”联系着更多普通人。不安的人群会自我怀疑,他们需要志愿者来确证,那些烦恼是疫情下普遍的应激反应,“就像穿衣吃饭一样正常”。
“我给儿子发信息,如果他没立刻回复,我就会特别焦躁。我克制不住地会想儿子的工作环境和病人病房……”深夜难眠,广州妈妈李艳向热线敞开心扉。
李艳的儿子小昊是护士。立春那天,小昊驰援武汉方舱医院。儿子报名“请战”时,李艳很支持,但儿子一到湖北,她却紧张得要命。
看到新闻说飞沫、粪口都能传播病毒,李艳害怕儿子被感染;听说物资、人员不足,她担心儿子吃不到热饭、睡不好觉;知道武汉确诊病例持续增长以及病死率久居高位,她变得焦虑、狂躁、难以入睡……
李艳的心态代表了大部分普通人。陈俊说,有人会因为接触了咳嗽者而担心感染,有人会按了电梯键后反复洗手,还有人看了疫情新闻后失眠恐惧……这些应激反应都正常,遇到这些,每个人都是自我调节的“心理专家”。
“铺天盖地的疫情信息,会让人过度紧张,人与人之间压力相互传导,就会出现焦虑风暴。”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黄喜珊称,如果是积极的心态互相传递,“那就会众人拾柴火焰高”。
“小区封闭不能出门,患焦虑症的我断药了”
疫情中,如何关爱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志愿者们面临挑战。
“我整夜睡不着觉,脑子快炸了,不知道怎么办。”2月7日凌晨,湖北襄阳的意外来电让刘娟坐直了身子。
“现在小区封闭了,没法出门买药。”来电者语气急促,身患焦虑症,已有两年多服药史。因为断药,她经常和家人吵架。
50分钟的疏导,刘娟希望边敲击边听音乐能为对方舒缓痛苦,还和她商讨与家人沟通的方式。“我的痛苦从9分下降到了6分,现在想睡觉了。”对方说。
有孕妇来电咨询,产检的医院是新冠肺炎定点治疗医院,犹豫还要不要去产检;有湖北大学生来电说,无法理解有确诊患者故意隐瞒信息和报复医生,她的价值观濒临崩溃,不知道怎么去面对生活。
“遇到特殊案例时,志愿者们会怀疑自己的处理方式是否合适。如果帮不上忙,他们就会有挫败感和无奈感。”黄喜珊表示,聆听倾诉时,志愿者可能会被反移情,跟随倾诉者伤心痛哭。“每个人都不是旁观者,志愿者的心理健康也需要关心。”
“陪伴和支持来访者,这是我们做心理援助的最大意义。”志愿者刘娟化用三毛作词、齐豫潘越云演唱的歌曲《梦田》说,他们想耕耘每个人心里一亩田,种桃、种李、种春风,待疫情过去,春又来……
(文中求助者均系化名)
【记者】沈丛升刘珩
【统筹】梁文悦
【图片】受访者供图
【视频拍摄/剪辑】刘珩
2020年2月24日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品牌栏目“健康100FUN”公众号:
【心灵防疫站】心晴热线:让心遇见阳光
这天,华南师范大学“心晴热线”的心理咨询志愿者陈老师接到了一个特别的心理咨询,来访者小优一开口,情绪已经非常激动,泣不成声,足足哭了几分钟都停不下来,等到她情绪相对稳定了之后,陈老师慢慢跟她聊天,才了解到事情的来龙去脉。
被强制隔离女大学生情绪崩溃
小优过年前到过武汉旅游,但是她回来之后隐瞒了她去过武汉的这些经历,最终被当地社区工作人员排查了出来,按照规定进行强制隔离,突然要与家人分开生活,陷入情绪崩溃边缘的她,终于忍不住寻找外界的帮助。
最常见的,情绪不得到及时处理的话,有可能情绪积压,会发展为焦虑症,严重的比如创伤比较大,亲人从确诊到隔离,到治疗甚至到最后去世,他们没有机会很好地去做一个告别,没有心理准备,这类人有可能会发展为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讲师蒋雅丽要能够建立心理预见,让他们知道马上可能发生的事情,如果没有经过心理预见,他们会产生共情性创伤。——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莫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