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名流浪人员以集体户的形式在长沙县第三医院落户
◎星沙时报记者张梓峰
“大爷,这是你的新户口,你现在是长沙县人了。”近日,长沙县民政局与县公安工作人员来到长沙县第三医院,为2名特殊困难人员送来新户口。得知来意后,虽然大爷没说话,但拿着崭新的户口本,看着上面自己的照片,高兴地竖起大拇指。至此,2名无法核实身份信息的流浪精神障碍患者以集体户的形式在长沙县第三医院“安家落户”。
每年,长沙县生活无着人员救助站都会收留一些流浪、乞讨无着落人员。对于能讲清楚身份信息、家庭地址的流浪人员,救助站会帮助他们及时返乡。但一些智力障碍或患有精神疾病的流浪人员,因无法说清家庭信息及个人信息,只能留在救助站。
为帮助他尽快寻亲回家,县生活无着人员救助站先后发布寻亲公告,积极报请公安部门进行人脸识别并采集DNA信息进行对比。但身份信息仍未能核实查证,也无法联系其监护人或亲属。为妥善解决大爷的生活保障和医疗救治问题,县民政局报请县人民政府,对无法核实身份信息的流浪精神障碍患者进行落户安置。
从长期流浪在外,衣食无着,到如今吃穿住医无忧,一个户口本让大爷有了一个家。和大爷一样,另外一名流浪乞讨人员也有不同程度的智力、精神障碍,不能表述自己的真实身份,也无法与亲属取得联系,最终工作人员也为其办理了长沙县第三医院集体户口。安置无家可归的流浪乞讨人员是救助站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近年来,县生活无着人员救助站和县公安局密切配合,全力推进长期滞留人员集中落户安置工作。
据了解,近年来,县民政局全力帮助流浪乞讨人员回归社会、回归家庭,倾力打造最仁心的品牌民政,持续提升服务能力。“我们将确保每一位需要救助帮扶的流浪乞讨人员得到及时救助、及时妥善安置,不再流浪街头,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与温暖。”县民政局负责人说。
落户是关爱这些困难群体的关键一步,但绝不是最后一步。身份证上那一长串数字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身份认同,更应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全感。下一步,县民政局将继续积极探索和规范救助标准化服务,持续维护流浪乞讨人员合法权益,实现救助管理服务水平提档升级。用心用情,把带着温度的关爱传递到每一位无家可归者的身上,让职责更明确,工作更顺畅,让流浪乞讨人员有家、有爱、有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