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发病后会出现恐水、畏光、怕风、呼吸困难和口水变多等症状。狂犬病潜伏期相对较长,大多在半年以内,一般为1至3个月。人感染狂犬病后一旦发病,病死率高达100%。狂犬病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做好预防几乎可以防止发病,所以狂犬病预防至关重要。
狂犬病的传染源有哪些?
犬是我国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占95%以上,其次是猫。除此之外,野生或流浪的食肉哺乳动物也可以传播狂犬病毒,例如鼬、獾、狐狸、貉、狼等,而牛、羊、马、猪等家畜和兔、鼠等啮齿动物咬伤风险较低。值得注意的是,蝙蝠是传播狂犬病毒的高风险动物。
被犬等动物抓咬伤怎么办?
如果被犬等动物抓咬伤,可以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约15分钟,然后用生理盐水洗净伤口,用无菌脱脂棉将伤口处残留液吸尽,并用碘伏消毒,随后立即到正规医疗机构接种疫苗。如果伤口较大,除接种狂犬疫苗外,还应接种破伤风疫苗,避免感染破伤风。
如何判断是否需要接种狂犬病疫苗?
根据接触方式和暴露程度,狂犬病暴露分三个级别。I级暴露指接触、喂饲动物,或完好的皮肤被舔舐,只需清洗暴露部位。Ⅱ级暴露指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或者无明显出血的轻微抓伤、擦伤,应处置伤口并接种狂犬病疫苗。III级暴露包括单处或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抓伤,肉眼可见出血;破损皮肤被舔;开放性伤口、黏膜被唾液或者组织污染;直接接触蝙蝠;以及发生在头面部的咬伤或抓伤,应立即处置伤口并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和狂犬病疫苗。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