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高墙电网内的一名警察,在第二看守所的后勤岗位上,负责看守所里500来号犯罪嫌疑人的饮食起居,她一待就是22个春秋;她,是带领乡亲致富的女能手,也是守护身患重病丈夫的“天使”;她,是“家庭医生”,给社区孤寡老人及慢病患者予以一些生活帮助,并免上门费治疗,是工作常态;她们,是手工达人,在手工创作中,寻找乐趣……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把眼光聚集在这些来自全市不同行业的优秀女性们,听听她们的故事。
赵亚敏:高墙电网内的铿锵玫瑰
45岁的赵亚敏,是株洲市公安局第二看守所副所长。从1992年她参加公安工作以后,她已用了二十二个春秋,诠释着自己的“使命”。在这二十二年里,赵亚敏同志从一名普通的监所民警到后勤室主任到副所长,没有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没有驰骋疆场的丰功伟绩,但她却带着火一般的满腔热情,把青春、汗水,默默地洒在了看守所的后勤保障“战场”上。
在单位,赵亚敏是后勤主管领导,兼任会计以及负责采购工作,服务保障要及时,单位600多人的物资供应,365个日子天天不能少,水电车辆的管理,所内的各项维修,要求赵亚敏每时每刻必须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同时,她还要负责看守所里500来号犯罪嫌疑人的饮食起居,亲手熬制病号餐,清真餐,甚至还为外地的传销犯垫付回家的车费。
赵亚敏的丈夫也是一名公安民警,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想夫妻能像其他家庭一样,节假日全家吃团圆饭,或者一起出去旅旅游。然而,多年来,节假日休息,对于赵亚敏来说都成了一种奢望,多少个大年三十、端午节、中秋节,当她把热乎乎的饭菜送到几百号在押人员手中的时候,当她让值班民警开开心心过节的时候,她的丈夫却在家中吃着剩下的饭菜。
2008年冰灾,冰冻路滑,车子出行困难,所里人手又不够,可几百张嘴不能不吃饭,怎么办?赵亚敏拉上丈夫上了路,一起推车、一起买菜、一起送货,供给保障了、服务到位了,丈夫开着玩笑说:“我这个打工丈夫还算合格不咯?”
刘红艳:绝处中寻找商机,成致富女能手
刘红艳是株洲攸县黄丰桥镇吉林桥村的一个普通农民。没有耀眼的光环,可在村里面,只要提起她,老百姓对她总是赞不绝口。为什么呢?
今年41岁的刘红艳,家中有五口人。老父老母身体欠佳,丈夫的残疾哥哥陈文德无妻无子,寄居在刘红艳家中多年。
1995年那一年,从事运输工作的丈夫,在遭遇煤炭行业的不景气,四年后亏损20万元惨淡收场。也就在那时,丈夫被检查出糖尿病,巨额的外债,昂贵的医药费,让这个家举步维艰。病痛的折磨,生活的苦难,让丈夫失去了希望。
十几年来,刘红艳日复一日的照顾着丈夫,陪着丈夫不断的鼓励着他,勇敢面对所承受的一切,她用一个女人的温柔,呵护着受伤的丈夫的心,也守护着整个家的希望。
面对年迈的父母,多病的丈夫,幼小的孩子,为了改变现状,她找到了政府、残联、妇联、农业局、畜牧局和亲朋好友,在他们的帮助下,她向银行贷了款,创办了一个种养殖基地。平日里,她钻研养殖技术、饲料配比、市场销售……付出了全部精力,也赢得了一次漂亮的转机。
2012年,终于有“收获”了:出栏肉猪658头,存栏母猪58头,实现纯盈利20多万元,果园也迎来了总产值40万元光辉时刻。在此同时,她的种养殖基地还被评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被攸县人民政府授予《星火科技示范户》。
如今,她心里想的更多的是,如何把种养殖基地产业规模扩大?如何帮助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以便更好地推广自己的经验,为家乡老百姓服务。
蒋小琴:社区里的“家庭医生”
今年38岁的蒋小琴,是株洲天元区嵩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任兼支部书记。为了给社区内的居民们提供更为全面的健康服务,蒋小琴在全市先行试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以家庭为单位建档与服务,实行片医制管理模式。
为了给更多的社区居民“补健康知识”,蒋小琴还在首创了巡回健康教育讲座,采用问答式课堂为居民讲授健康生活方式、残疾人康复、中医药适宜技术、亚健康保健知识,青少年心理辅导等。同时,每月还会邀请专家进行各类培训,如礼仪、下社区服务的技巧、情绪调节等。
给社区孤寡老人及条件艰苦的慢病患者予以一些生活帮助,对社区中风偏瘫行动困难、年老行走不便的患者,免上门费,为其治疗和健康服务等等,在蒋小琴那里,这都是“家常便饭”。
对于一些慢性病居民,蒋小琴则成立了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由慢性病居民为成员,从中选出有爱心、有公益心、有一定的医疗基础的人员担任组长,每月由团队责任医生组织一次交流活动,稳定慢性病的发病率。
张卉:粘土创意达人
在株洲市妇联举办的“株洲女性手工作品展”上,张卉的粘土作品展台前,总是有不少小孩子们围着仔细“观摩”,甚至忍不住伸手去摸上一下。
这些作品设计中,或充满梦幻色彩,或温馨明丽,但都细腻抒情、惟妙惟肖。张卉说,自己做粘土作品的灵感来自于在儿子八岁那一年,发现这些粘土玩具不仅能够增强儿子的动手能力,创作出美妙的艺术作品,而最棒的是,她可以陪伴自己的孩子一起动手创作,让绘本中的主人公从画中跳出来,自己DIY。
记者见到,这种粘土比橡皮泥更为有质感,各种千奇百怪的“作品”,让人很有冲动想找块粘土试试身手。张卉说,当初选择粘土创作,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原因是粘土是一种新型环保、无毒、自然风干的手工造型材料,对于小孩子来讲,粘土也是一种极具发挥性的手工制作,能够启发小孩子的想像力。“这种创作,比在游乐场带给孩子的内涵更多。”张卉认为。
说起与粘土的“后续发展”,张卉可以说是无师自通。为了买这种粘土,张卉可以说是跑遍了整个株洲,但卖粘土的地方并不多,后来的每次,张卉都是通过“网购”获得。
如今,她经常带着儿子或在家中、或在手工馆里,一起创作绘本粘土作品,然后还会根据绘本中的故事,各自给对方讲故事,“陪着孩子一起读书,这一点很重要。”张卉说,每个小粘土作品,大概需要花费一个多小时,“不过,做东西,必须得有闲情逸致。”
韩新丽:巧手“绣”出新生活
人们常说,巧手出绝活。在银海学校,就有一位韩新丽老师,她用自己的一双巧手一针一线地描绘花花世界,但她老说自己的是,凭着感觉去绣的。
现年52岁的韩老师,事实上是没有学习过手工刺绣手艺,唯一的一点,可能是受其母亲影响。“我母亲,只要看过一遍,大概就可以回家绣得出来。”在韩老师眼中,母亲可以算得上一个刺绣高手。
韩老师说,自己绣的是湘绣,2004年那一年,为了自己的第一幅作品,她还特意到了长沙“考察”,“那时,生怕走错路,早上很早就出发了,到了晚上十点多才回到家。”虽然路途有点辛苦,但这一趟让韩老师受益颇多,更是学习到了不少刺法。
回到家后,韩老师就马不停蹄地开始自己的第一次创作《五牛图》。如今,这幅作品就陈列在“株洲女性手工作品展”上,记者见到,这幅作品做工细腻工整,具有极强的设计感和装饰性,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