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招聘网站发布大量虚假岗位,骗取应届生投递简历,后由销售部门针对性开展“职业规划”等课程推销,这一获客方式看似“高效”,实则已经触犯法律红线。日前,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依法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对被告单位某善公司,被告人莫某、周某提起公诉,同时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最终,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分别判处被告单位某善公司罚金人民币五十万元;判处被告人莫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判处被告人周某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万元;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被告莫某、周某于判决生效后十日内永久删除非法收集并存储的公民个人信息,判决生效后三十日内在国家级新闻媒体上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公开赔礼道歉。
图源:东方IC
该公司主要瞄准“初出茅庐”的应届毕业生,大量像冰冰这样的年轻人,为了能找到心仪的工作,在推销人员的强烈推荐下,选择参加了高价培训。但是,这家“神通广大”的培训公司是怎么精准找到客户群体的?
原来,某善公司购买了大量虚假的企业营业执照等信息,在招聘平台注册了数十家公司账号,发布虚假招聘信息,虚构高薪岗位,大量收取简历。应届生在招聘平台投递简历时,一不当心就中了招。
殊不知,某善公司骗取的简历含有大量公民个人信息,该行为已经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某善公司于2019年3月份对外经营,本来是以职业规划、咨询培训业务为主的正规公司,但为了拓展客源,企业负责人莫某、市场总监周某通过虚假招聘收集潜在客户个人信息,碰触了法律红线。
案件移送到检察机关,在讯问中两名被告人多有辩解,认为大部分简历公司并未下载使用,没有实质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对此,检察官认为,求职者简历一旦发送进入求职平台,某善公司通过用户名密码就可以随时浏览下载获取,求职者的公民信息已经在某善公司的掌控之中,对于被告人辩解必须下载使用才是侵犯行为不予认可。
经查,2019年至2022年间,某善公司购买大量营业执照,掌控41家公司,获取公民个人信息42.8万余条,完全去重后为18万余条,与其中143名求职者签订服务合同。
公益诉讼检察官在审阅全案证据材料后认为上述行为已经侵害了众多个人权益,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且通过调查发现本案被非法收集的公民个人信息仍存储于电脑、手机等介质中,存在进一步泄露和非法使用的可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静安区检察院向法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要求侵权人莫某、周某永久性删除非法收集并存储的公民个人信息、在国家级新闻媒体上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公开赔礼道歉。
设置招聘圈套骗取“潜在客户”的精确个人信息,这条“捷径”事实上已经严重侵害了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涉案公司和个人都将受到法律的惩处。对求职者而言,如果遇到待遇好、门槛低,招聘人数众多,招聘流程简单到“离谱”的岗位,在投递简历时也要注意鉴别,尽可能对该公司的经营场所、主营业务有一个最基础的了解,以免落入某些“皮包公司”的陷阱。(文中涉案人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