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亲会进行到一半时,突然有眼尖的人一下认出了刚从门口进来的花甲老人,“李阿姨来了!”随即,寻亲团团员把视线都集中在老人身上,纷纷上前搀扶老人坐下。
大家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她,或打听当年的情况,或咨询自己的寻亲资料。眼前这位头发花白、步履蹒跚的老人就是人称“温州寻亲第一人”的李根程,她热心帮着每一个寻亲孤儿,提供线索,耐心寻找资料,大家都亲热地称呼她“李阿姨”。
刘慧珍告诉记者,李阿姨前些天刚参加在温州松台广场的寻亲大会,期间身体就不适,没想到今天还是坐公交车从温州赶到瑞安来帮忙,真是太感谢了。
“半个世纪前,我将这些孩子送出去,现在我要一个个把他们找回来。”今年70岁高龄的李根程从15岁起在温州福利院工作。1957年,17岁的她作为福利院的养育员在3年内和另外9名养育员一起分11次,将600多名温州孤儿亲手送往河南。
“当年送走孩子们时,我还是个小姑娘,直到我生了孩子后,才知道骨肉分离是多么痛苦的事。”回想起半个世纪前送走孩子的情景,老人还记忆犹新。当时每个养育员管10个孩子,先是坐车到上海,随后坐到河南洛阳的火车。“我只感觉坐火车一直北上,越向北越冷,我只能给孩子添衣裳。”火车到站后,有很多人来领养孩子,李根程眼看着所有孩子被领养完才放心。
为了方便寻亲,李根程将大量寻亲者留在她那里的资料细心整理成册。和这些寻亲资料放在一起的,还有李根程收集的温州地区各家平面媒体刊登的寻亲启事、寻人报道。
很多寻亲者都知道李根程的大名,却鲜有人知道,就是这个常年为他人寻亲的热心人,她自己也是孤儿出身,而且至今也没找到亲人。
李根程说:“也许在我有生之年不能见到我的亲人,但我希望这些被我送出去的孤儿都能找到亲人!”
山东“80”后寻亲者和“温州松台寻亲团”
在寻亲队伍中,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3岁的女儿引起记者的注意。经了解得知,她叫刘海燕,来自山东滨州。她是本次“河南寻亲团”中惟一一位山东“80”后。刘海燕说:“我也是‘温州孤儿’。”
1977年至1985年,500多名温州孤儿被山东滨州、惠民地区无法生育的家庭领养。刘海燕告诉记者,当时山东省滨州市作为重要的产棉区,许多当地的农村人都吃自产自销的棉籽油,这种棉籽油含有大量导致不孕不育的成分,致使很多家庭无法生育孩子,而去温州等地领养。“我们村里200多户就有40多户家庭的孩子是领养的。”
“2004年养父病重,弥留之际,将一切告诉了我。”刘海燕与养父抱头痛哭,到那时,她才知道待她如掌上明珠的养父母并非亲生父母。
2009年,滨州举办了一次寻亲会,许多温州的父母前往当地找当年送出的孩子。刘海燕当时也去了。自从那以后,她就萌生了寻找亲生父母的想法。
之前,河南寻亲团在温州寻亲成功的消息更坚定了刘海燕千里寻亲的信心。她建起了“温州寻亲群”,联系到了12个与她有着相似命运的寻亲者。这次,她带着“姐妹们”的寻亲资料跟随“河南寻亲团”一路走来,她说,她的寻亲之路刚开始,以后她会一直走下去。
“每月10日,松台广场,不见不散”在本次寻亲会现场,这条横幅格外显眼。
“温州松台寻亲团”团长倍思亲告诉记者,2009年5月,5个有着共同伤痛、共同命运的姐妹在寻亲路上偶然相遇。于是她们自发创办了民间第一个定时定点的寻亲好平台——“温州松台寻亲团”。
据倍思亲介绍,“松台寻亲团”的团员已有上百人,他们都是温州的孤儿,有来自各个年龄段的,创办两年多来,他们收获甚喜,已有十多对在“家门口”寻亲成功。
河南寻亲团:
山东寻亲团:
温州松台广场寻亲团:
对象:温州当地出生,被当地人领养的寻亲者。寻亲地点:松台广场,每月10日9至11时,联系人:倍思亲,联系号码:80880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