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杯”自1989年举办首届竞赛以来,始终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广大高校乃至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
答: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围绕着“如何发展乡村”“怎样发展乡村”“发展什么样的乡村”,作出系列的安排和部署,并提出“乡村振兴”概念。当我们看到这一次挑战杯的参赛文件,看到哲学项目社会调查报告,一下就联想到了乡村振兴,并以此进行开展,希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答:在选题的时候,面对化屋村和麻怀村的时候,产生了一定的分歧,后来经过小组成员的头脑风暴,结合两个村的发展历史,我们认为麻怀村在脱贫攻坚中具有先进性和典型性,拥有着不等不靠,敢想敢干的“麻怀干劲”精神作为支撑,同时作为全省脱贫攻坚的示范性村落,总结其减贫范式对未来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势必在乡村振兴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时代“麻怀干劲”。
答:在后续的作品打磨中,我们主要会围绕着麻怀联村产业布局进行规划与设计,就目前而言我们已经找到一个产业来助力麻怀乡村振兴,正在对麻怀村“岩黄莲”中药材生长环境和成分进行分析,研究是否能够在麻怀村大规模种植,引领新的产业发展,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围绕着麻怀村产业进行研究。
(团队成员走进麻怀产业基地学习食用菌种植)
答:在到龙井村的实地考察中,我们逐渐发现,龙井村需要得到推广的不仅仅只有豆染这一非遗文化,它所蕴含的其他非遗项目、风土人情、研学项目都应该被更多人看见,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选题由豆染,延展至了青岩龙井村整体的发展研究。
答:不仅仅是收获了技能上的知识,在此次挑战杯项目的创作过程中,我们学习到很多我们之前从未涉及的领域:剪辑、采访、撰写报告……这些都是我们现学现用的,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们也十分惊喜和意外,在我们自己看来,我们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尚有许多不足之处。也认识到要不断地学习和不断地挑战自己,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团队成员:张加恩、兰宇林、鄢浩楠、王丹、苏藏
指导老师:谭艳萍、杜少波、栾岚
答:起初,在一次志愿者服务当中,为了倡导行人遵守交规,我们志愿者会在行人道红灯亮起时,拉起一根绳子,阻止行人的通行。但是这样会浪费大量的人力资源,所以我们就想能否用一种斑马线屏障系统,去解决这个问题。后来我们也来到了软创公司进行咨询,他们也告诉了我们的想法具有可行性。
答:前期遇到的困难主要有升降杆的设计与手机端APP的控制连接。升降杆的设计电机,有时会经常没电,还有要将程序模块植入到其中,不断调试其代码的频率,从而达到升降杆的升降速度和时延稳定。最难的部分还是在手机端APP与升降杆WiFi的无线连接,不断调试测试距离、信号强弱。但这些困难都在我们小组成员的不懈努力下,不断调试讨论总结以往失败的经验,最后真的做到比上一次更加的完美。
答: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挑战杯需要以团队形式参赛,这使我必须与组员们紧密合作。在工程设计、制作展板等方面,我们必须协调并取得共识。我通过比赛学会了如何领导团队,平衡不同意见,促进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战杯提供了一个实践性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了解到了新的知识和技能,还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技能的机会。通过参加挑战杯,我们对大学教育和科研产生了新的看法,让我们认识到多参加比赛的重要性。
创新点亮未来,科技融入梦想
希望贵商学子们
乘风破浪无畏前行
让青春在挑战中绽放风采!
邮编:550001地址: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麦架镇二十六大道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