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院院感防控预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组织机构管理与制度建设
二、日常防控工作执行情况
2、传染病日常管理
3、人员培训
5家医院在督导中发现关于院内医务人员业务培训具有培训台账,但对于传染病的防控与突发应急处置未建立独立培训台账,且5家医院建立的台账资料多数未附有图片资料,培训内容也有待进一步深化,对于培训中涉及到的具体操作需根据自身条件制定。
三、应急值班与物资储备
5家医院普遍由执行领导牵头执行应急值班,通讯畅通,但应急物资储备情况除延安医院高新医院和云南益康医院有一定储备外,其余3家医院储备物资较为单薄,多为棉纱布口罩和普通白大褂,消毒药剂也多为优氯净、84含氯消毒剂,消毒器械为小喷壶,需进一步增添应急物资,如一次性隔离服、N95口罩、背负式喷雾消毒器等;此外,对于院内医务人员应急物资的使用培训也需进一步加强,使其使用程序符合规范。
作为综合医院,每天要接诊很多不同病种的患者,其中也包括传染病。一般情况下,将传染病患者转诊至传染病医院或传染科即可。而传染病的防治不仅是公共卫生防疫系统和传染病院的职责,各级综合医院不仅是防治各种传染病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始终处于防病治病的第一线。2007年5~7月,我市儿童手足口病流行,东营市卫生局将我院确定为定点救治医院,在儿童传染病大规模流行时,综合医院尚无对儿童传染病流行成熟的防治模式。我院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努力做好传染病报告及救治。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无1例院内感染手足口病,治愈率达100%。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探索出了一套有效的综合医院儿童传染病流行防治模式。现将具体做法报告如下。
1计划
2执行
2.1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防病能力充分利用群众就医、社会公益活动等各种机会,采取设立咨询台、印发疾病知识等方式,积极开展面向群众的宣传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向群众进行手足口病有关医疗卫生知识的普及,及时客观地解答群众的疑问,消除群众对手足口病的恐惧感,增强防病能力。
2.2广泛、多形式的培训,加强相应知识及技能组织儿科医务人员认真学习《手足口病临床诊断依据及处理流程》《手足口病及其并发症治疗指导原则》《手足口病中医防治方案》,使其掌握过硬的业务本领。
2.3网络直报与自我审核为保证疫情的及时性,由护理部派出2名护士为专职收卡员,每天到儿科收卡,减轻临床医务人员的负担,保证卡片能及时上网,还可以就卡片填写存在的问题与临床医务人员及时沟通。在收卡人与网报人之间建立交接手续,以便查对。疫情管理人员对疫情卡进行审核并上网,网报后当即浏览全部报告,与当日卡片进行核对,并将自动生成的网号填写在疫情卡上,以保证所输卡片内容确已进人网络,从而杜绝因操作失误造成的漏报。
2.4儿科设立手足口病专病门诊、输液室及隔离病房实行预检分诊制度,由受过专门培训的护士承担分诊员。在儿童挂号时将可疑病历检出,带至手足口病专病门诊。轻症患者回家口服药物治疗,门诊随诊。需输液治疗者到手足口病独立输液室治疗。对筛查出的高危患儿收入设立的手足口病隔离病房住院治疗。对上述场所做好消毒,对患儿排泄物及医疗用品严格消毒处理,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3检查
4处理
4.1目的是促进传染病疫情管理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执行中存在问题的收集与研究采取疫情管理工作日志的方法,由医务科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每周梳理1次,对检查出来的问题按照临床执行制度问题、管理流程问题、工作方法问题等进行分类,并研究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向医院手足口病防治领导小组汇报。
4.2检查结果与改进措施的反馈各种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及时向儿科反馈,内容包括:该科室期内传染病疫情发生数、漏报数、漏登数、期内传染病疫情卡填写质量中的主要问题以及诊断、管理方面的问题等,这些内容纳人医疗质量考核评分,以督促不断改进。
一.在发现本场第一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之后我院立即行动,启动甲型H1N1流感防控预案,做好防控工作.
二.提高认识健全组织.
个人防护及必要的消毒隔离。
四.加强人员培训
五.加强宣传
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积极宣传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知识,在卫生院设立咨询台接受群众咨询,在农场、卫生院和各村卫生室粘贴宣传画,发放宣传单,通过宣传增强了群众自我防护意识,消除广大人民群众对甲型H1N1流感的恐惧感,维护了社会稳定。
五.抓好落实、控制疫情
2.病例救治:对于高危的病人,采取紧急的救护措施。做好重症病例早期发现和及时转诊的准备工作。
3.密切接触者管理:对病例的密切接触者采取居家医学观察,我院、防保科和村卫生室组织医务人员做好医学随访和体温测量。自10月20日**小学的**被确定为临床病例后,我院抽调专人到**小学,中学早晚两次进行体温监测,对出现的疑似症状坚持先隔离再确认的原则及时上报县疾控中心,由专家组进行诊断治疗。
4.在上级卫生部门的指导下,我院和村卫生室医务人员,以及负责卫生防疫工作的人员积极参加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及技术的培训。
5.我院、防保科指导本场内中小学、托幼机构等单位加强疫情监测和晨午检工作,对其他集体单位加强疫情监测工作。
6.我院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当地群众对流感防治的正确认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七.控制医院感染,加强保护措施
严格执行传染病管理的规定,做好传染病报告和发热病人的监测,作到早发现、早报告、消毒、医疗废物的处理和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根据流感病毒的传播途径,认真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加强门诊病人管理,认真落实各项预防措施。
(一)编制依据
根据《*市*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市*区应对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机制》、《*市*区城乡社区甲型H1N1流感暴发流行控制工作方案(试行)》和《*市*区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试行)》等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目的
按照统一领导、属地管理、分级分类救治的原则,积极应对,科学处置,认真贯彻落实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等各项防控措施,全力以赴做好国庆节期间我区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甲流疫情对公众健康和社会造成的危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
(一)区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区领导小组)负责统一指挥协调全区国庆节期间的甲型H1N1流感(以下简称甲流)防控工作。
(二)主要成员单位职责
1、区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收集、汇总、上报甲流疫情防控工作信息,综合协调节日期间联防联控工作,承担区领导小组节日应急联络工作。
2、区委宣传部、*广播电视台、区新闻信息中心:负责协调节日期间甲流疫情防控工作新闻报道和防控知识宣传。
3、区经贸局:负责协调节日期间应急药品、疫苗、医疗器械、防护用品等物资的生产、储备、购置和统一调配。
4、区卫生局:负责节日期间全区甲流疫情监测与报告、疫情处置、病人救治和健康教育工作,承担全区甲流疫情防控工作的专业指导。
5、区教育局:重点做好学校节日期间留校学生的管理和开学后的防控工作,与卫生部门配合共同做好学校的甲流疫情预防和处置工作。
7、区财政局:负责节日期间紧急防控经费的落实,保证节日应急处置需要。
8、区交通局:负责对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和乘坐车船等交通工具旅客的检疫和甲流疫情监测,及时报告流感样病例,配合做好防治药品、器械等应急物资和有关人员的运送。
9、区台办、区外侨办:协助有关部门做好节日期间涉外人员医学观察、隔离治疗等处置工作。
11、*食品药品监管分局:负责节日期间对甲流疫情应急处置药品、疫苗、医疗器械生产和流通等质量安全的监管。
区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节日期间甲流疫情防控工作职责分工,按照《*市*区应对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机制》明确的要求,履行各自职责。
三、应急值守
各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区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落实节日期间24小时应急值守,主要成员单位指定一名甲流疫情防控工作联络员(联系员名单详见附件4),保持通讯信息通畅,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甲流疫情。各部门应急机动队做好车辆、应急物资的准备,安排好人员轮休,确保24小时待命。
四、监测预警
(三)特殊单位(敬老院、看守所等)指定专人负责本单位人员流感样病例与聚集性甲流疫情监测与报告。大型活动主办期间,主办单位专人负责对参与活动人员进行健康监测。各接待宾馆和旅行社每天对入住人员和旅游团队进行流感样病例的监测与报告。
(四)交通部门分别对乘坐交通工具人员及公路、码头等场所进出人员,实施发热流感样症状监测。一旦发现发热流感样病例,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立即通报区疾控中心。
五、信息报送
各乡镇、街道和区级各部门在获知甲流疫情信息后,必须在2小时内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后,立即核实,逐级向区卫生局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区卫生局接到报告后立即报告区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重大或特别重大甲流疫情要即刻报告区政府。
重大敏感事件,如辖区内出现首发病例、重症病例、死亡病例或聚集性暴发病例,尤其是出现学校、医院、敬老院、人口密集企业等重点场所聚集性甲流疫情时,区卫生局要在接报告1.5小时内向区政府和市卫生局报告,其中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应报告完整个案。
区卫生部门要严格执行甲流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督促本辖区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人)做好甲流网络直报。
六、应急响应
按照属地管理、分类响应的原则处置国庆期间甲流疫情,主要分公路、水路和旅游、学校等甲流防控工作方案进行应急处置。(具体见附件1、2、3)。
七、疫情处置和医疗救治
(一)疫情处置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发热流感样病例报告后,要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加强对基层防控工作指导。辖区内出现首发病例、重症病例、死亡病例或聚集性暴发病例,尤其出现学校、医院、敬老院、人口密集企业等重点场所聚集性甲流疫情时,及时报告区卫生局,指派区级专家组前往现场,协助指导防控工作。
(二)分级分类救治
120急救分中心配备专门医务人员、救护车辆,配置洗消设施,负责甲流病例的转运。
(三)医院感染控制
八、保障措施
(一)应急药品储备。节日期间,完成达菲、乐感清和莲花清瘟胶囊等药品的储备。
(三)经费保障。区财政局负责我区甲流防控经费的投入,落实应急物资储备和甲流疫情处置等经费。
自2009年4月首例甲型H1N1流感(以下简称甲流)病例确诊以来,疫情在全球迅速扩散蔓延[1],随着病例基数的增加,死亡病例不断出现。截至目前,本部驻地已有确诊病例40余例,严峻的疫情形势给军队和地方的甲流防控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为确保部队全体人员(包括干部、战士及家属)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的工作及生活秩序,根据疫情形势和上级要求,结合部队的具体实际情况,狠抓甲流防控工作的防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现将主要做法报告如下。
1加强组织领导,制订防控方案
2组织医护培训,提高诊治水平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控能力
4加强人员管理,消除防控死角
5严格每日消毒措施,落实零报告制度
甲流防控办公室定期向驻地疾控中心了解掌握驻地甲流发病情况,根据疫情防控形式,随时调整防控工作部署。为了将预防工作落到实处,医院选派卫生员每天对部队营区各个场所进行消毒,对外场及各个外点派卫生员定期进行全面消毒,重点部位重点落实,大力加强部队官兵饮食、饮水卫生的管理,严把病从口入关。利用早交班,防疫所对每天驻地疫情及归队人员体温检测情况,向医院全体医务人员进行通报,使医院全体医务人员对当地的甲流疫情有全面的了解,同时对部队的人员流动情况也有全面的掌握。
6加强疫情排查,加大重点人群的防控
医院对于就诊的发热、流感样症状人员,建立首诊负责制,组织专业医疗卫生人员,进行初步诊断;对疑似甲流患者,按照“边处置,边报告”的原则迅速上报。并立即送往体系医院或驻地传染病医院进行鉴别诊断及治疗。根据当前甲流的传播特点,突出对探亲、休假、出差人员,供给采购人员、驾驶员、驻地上班上学的家属及小孩、医务人员等易感人群的防护。医院加强重要任务卫勤保障,指导官兵加强个人防护,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发生群体性发热。
7加强督导检查,保证措施落实
为了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部队预防甲流办公室及医院协调有关人员,到营区各个单位,尤其是各外点、基层连队、食堂、新兵营等进行现场督导检查。主要检查个人卫生习惯养成、预防知识掌握、室内通风、饮食饮水卫生、流感样患者就诊及疫情措施落实等情况。通过经常性的督导检查,有力促进了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
[关键词]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作用;感染
1制定切实有效的多重耐药菌定期联席会制度
1.1联席会主要职责
1.1.1在院领导班子的统一领导下,贯彻多重耐药菌管理有关法规、规章;指导全院的多重耐药菌防控工作。
1.1.2针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预防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结合临床实际,审议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
1.1.3研究、协调解决全院多重耐药菌防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制定多部门对细菌耐药情况的防控、联合干预策略,并对其实施情况进行督查。
1.1.4对存在问题定期分析、反馈,研究持续改进措施。
1.1.5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保持信息通报渠道畅通,定期通报多重耐药菌形势和防控工作状况。
1.2联席会的组成
联席会议由分管院长任总召集人。成员:感染管理科、医务科、护理部、检验科微生物室、药剂科、ICU、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负责人。
1.3联席会议日常工作机构
感染管理科(牵头部门)具体承担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负责了解、掌握并通报全院多重耐药防控工作状况,分析研究多重耐药菌防治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向联席会议提出对策建议,督促落实联席会议决定的事项。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由感染管理科主任兼任。
1.4多重耐药菌管理―各部门分工
1.4.2临床科室逐条落实接触隔离措施,科室感染管理小组和感染管理科检查落实情况。
1.4.3医务科、药剂科负责检查科室合理用药情况,根据抗菌药物耐药情况提交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要暂时停用的抗菌药物。
1.4.4护理部:督促检查临床护士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
2联席会的作用
2.1加大培训力度和广度,提升感控意识
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成员全员参与,各自根据需要及专业特点准备内容,院内授课。感染管理科分期举办了由医、护、技等参加的《医院感染控制与耐药菌监测》、《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等讲座;检验科微生物室讲授了《标准化的微生物标本采集》,并在医院感染暴发应急预案演练中现场演示;药剂科、医务科培训《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护理部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无菌技术操作比赛。通过多环节的强化培训、考试考核为大家更新理念、开拓视野,为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及传播奠定了坚实的业务基础和防控意识。
2.2及时有效的沟通,促进了信息管理
每季度由分管院领导召集多部门联席会,通报多重耐药菌形势和防控工作状况。对存在问题,研究改进措施并根据各部门分工督导具体落实。新的工作方法,以临床为中心,感染管理科、药剂科、检验科微生物室人员等参加临床主任查房,积极参与具体的诊疗过程,在过程中提醒督促各项措施的落实,促使医护人员自觉的把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贯彻到医疗护理全过程中,重视医院感染的预防,对医院感染暴发趋势做到提前预警,真正实现人人参与,和谐管理[2]。2012年1年内,病区内(ICU、神经内科)发生2起小型疑似医院感染暴发。分别是多重耐药菌肺部感染和上呼吸道感染,通过各部门信息及时沟通,积极干预,感染很快得到控制。
2.3加强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会诊,规范合理用药
多重耐药菌是临床难题和公共卫生威胁,多重耐药菌防控是当今感染控制工作最大的挑战之一[1]32-33。多重耐药菌、泛耐药菌乃至全耐药菌的感染可选的抗菌药物极为有限,甚至无药可用。此时“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成员的会诊显得尤为重要,大家集思广益,从病情分析、送检标本、调整用药到防控多重耐药菌传播措施的落实,贯穿于患者的诊疗护理中,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得到了进一步规范。
3讨论
医疗机构“多重耐药菌管理联席会”的成立及工作开展,无疑是落实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的保障,并对工作的持续改进起到一个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必杰,宗志勇,顾可菊.多重耐药菌感染控制最佳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武迎宏,王秋玲.提高临床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参与意识的策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1):3379-3380.
[3]LeeJ,PaiH,KimYK,etal.Controlofextended-spectrumbeta-lactamasc-producingEscherichiacoliandKlebsiellapneumoniaeinachildren,shospitalbychangingantimicrobialagentusagepolicy[J].JAntimicrobChemother,2007,60(3):629-637.
[4]BearmanGM,MarraAR,SesslerCN,etal.Acontrolledtrialofuniversalglovingversuscontactprecautionsforpreventingthetransmissionofmultidrug-resistantorganisms[J].AmJInfectControl,2007,35(10):650-655.
[5]杨启文,徐英春,谢秀丽,等.全国10所医院院内与社区感染常见病原菌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9,19(9):1133-1138.
[6]王晓霞,王安清,邹连章,等.医院与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对比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2):1797-1798.
[7]牛菊茹,孙欣,王筱婧,等.医院感染219例调查分析[J].医药杂志,2012,24(10):54-56.
手足口病在2008年5月被国家卫生部列入丙类传染病,该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肠道病毒7l型为多见)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3~6月是高发季节,通过粪口途径、密切接触、呼吸道飞沫等多种途径传播[1],易在婴幼儿造成爆发流行。重症手足口病少,大部分为轻症患儿。如何管理轻症手足口病门急诊的收治,是控制病情扩散,促进患儿健康的重要手段。现将我院手足口病的门急诊管理体会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为2011年5月至2012年6月我院门急诊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341例,诊断均符合我国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中制定的标准,其中男725例、女616例,年龄多为1~7岁婴幼儿,主要是5岁以下的儿童,最小的5个月,最大为7岁。其中轻症1338例,均有充血性皮疹伴低热,皮疹主要分布在手、足、臀等部位,1250例口腔有疱疹或溃疡,流涕、咳嗽、咳痰伴支气管肺炎150例;呕吐、腹泻消化道症状30例,重症出现高热嗜睡、肌体抖动神经系统症状3例。
2.治疗方法给予抗炎、抗病毒和对症治疗,静脉滴注头孢噻肟钠、利巴韦林、炎琥宁等;口服板蓝根、维生素B2片,皮疹给予涂炉甘石洗剂,口腔溃疡给予西瓜霜或冰硼散涂搽口腔患处,同时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
门急诊管理
1.制订启动应急预案我院制订手足口病应急预案,在出现手足口病疫情时,迅速启动手足口病应急预案,成立手足口病防控医疗救治小组,由医院领导、各职能科长及防保科、药剂科主任、门急诊主任等组成,各成员职责明确,分别负责医师、护理人员的调配和物品、药品的供应及消毒隔离等方面的工作,保证高效有序地进行医疗救治和隔离。
4.严格消毒隔离及防止交叉感染病区、患儿、医护人员的消毒隔离,按照卫生部制定的消毒隔离技术方案及本院制定的消毒隔离制度执行。隔离诊室和手足口病输液室每日用空气消毒机定时消毒3次,地面、输液椅、床头柜用含氯消毒液(每升含有效氯500mg)擦拭,每日2次;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因此,实施肠道隔离措施尤为重要[2],就诊或输液期间,督促家长管理好自己小孩,不要交换玩具、餐具、食品等,避免相互密切接触增加交叉感染机会。患儿的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等按感染性废物处理,用消毒剂(每升含有效氯1000mg)浸泡消毒半小时后再排入下水道,医护人员接触患儿后,严格“六步洗手法”,认真洗手并用快速消毒液消毒双手,治疗护理患儿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仪器、物品用后采用1000mg/L有效氯溶液擦拭消毒。
6.做好手足口病患儿的皮肤护理指导家长尽量保持有皮疹患儿皮肤清洁干燥,臀部有皮疹要及时清理其大小便,患儿被褥、衣物宜宽大柔软,剪短指甲,尽量不要抓破疱疹,避免皮疹感染。手足部皮疹初期涂炉甘石洗剂,疱疹有破溃时涂0.5%碘伏,炉甘石与牛奶相似,要注意分开保管,避免患儿误服。加强口腔护理,已有溃疡患儿,给予西瓜霜或冰硼散涂搽口腔患处,以消炎止痛和促进溃疡面愈合。
7.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医护人员在诊疗、输液过程中,严密监测患儿病情变化,密切观察体温、心率、呼吸及神志,注意观察患儿有无精神差、嗜睡、呼吸急促、呕吐、抽搐等,若出现与体温增高不成比例的心动过速或昏睡、呕吐等脑膜刺激征,警惕有可能出现病毒性心肌炎和脑炎,应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抢救准备[3]。
结果
1341例手足口病患儿经过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其中359例收入传染科治疗,12例转上级医院继续治疗外,其余970例病情痊愈或好转出院。门急诊输液疗程一般为5~7天,最长10天。
体会
手足口病传染性强,易引起爆发或流行,在应对轻症手足口病门急诊的管理中,笔者深刻体会到加强传染病知识的学习,严格落实消毒隔离措施,做好预检分诊,隔离输液,严密观察病情,加强宣教等措施,使手足口病患儿能够及时、有序救治,降低了手足口病患儿的死亡率和院内感染率,确保医院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S].2008:123.
[2]叶崎,邬菊英,俞海燕.1566例手足口病的医院感染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2):1541.
关键词医务人员锐器伤原因防控策略
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容易受到污染锐器针刺伤损害导致感染血液传播性疾病。本研究对某医院临床医务人员进行锐器伤发生情况调查以了解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险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某市级医院进入临床可独立上班医务人员共7名。
研究方法:要求临床各科室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立即报告院感科院感科核实情况后立即按职业暴露防护处置标准操作规程指导其进行防治同时填报结构式锐器伤原因调查表要求调查对象认真如实回答并一次性完成调查问卷。
一般状况:9年1月~11年1月共接报告锐器伤1人次受暴露医务人员共8名平均暴露次数17次暴露率为6。其中医生8名暴露5人次平均暴露次数1次暴露率为686;护士19名暴露6人次平均暴露次数19次暴露率为6。
锐器伤发生类型及地点: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类型主要为注射器针头(7)、头皮针输液器针头(59)、血管钳(167)和穿刺针(9)。锐器伤高发地段主要为各病室内(6)、处置室(18)、手术室(17)和治疗室(15)等侵入性治疗操作密集地段及医疗废物处置地段。
锐器伤发生情况及处理措施: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原因主要为自己/助手不正确操作(88);伤害发生最危险的环节为患者静脉输液或手术的时候(9)、操作后处理废弃物(98)。锐器污染情况分析报告的1起锐器伤事件中锐器明显被血液污染的有59起(66)锐器被血液传播疾病患者的血液污染的有7起(18)。81的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后能按正确的紧急处置方法挤出血并用流动水清洗、消毒71的锐器伤的受伤程度以轻中度伤为主其中仅表皮刺伤未出血或滴血占1皮肤刺伤有流血占69。
讨论
98的锐器伤是操作后处理废弃物所致这与国内多项研究报道一致1-可见医院医务工作者要认真执行操作标准纠正导致针刺伤的高危行为。实施标准预防尽量应用不接触技术处理尖锐物品时要提高警惕预防锐器损伤处理医疗废物时严禁用手直接抓取所有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废弃物均焚烧处理。
锐器伤发生原因主要为自己/助手不正确操作说明不安全、不规范操作是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加强防护意识培训同时应重点加强标准操作规范的培训院感科应与医务处和护理部联合对医务人员培训基本的医疗护理操作常规防治因不正确操作引起锐器伤。
本研究中81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后能立即按正确的紧急处置方法挤出血并用流动水清洗、消毒伤口所有的锐器伤人员按处置标准操作规程指导其进行防治并进行血清学抗体追踪检测。通过以上预防措施近三年锐器伤发生率逐下降发生暴露风险后通过追踪无一例因暴露感染血液传播性疾病。
方法:采用前瞻性监测和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2010年7月ICU发生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整理分析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结果:有效控制了事件的发生与发展。
结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合理运用抗菌药物、严格执行手卫生、消毒隔离及无菌技术操作等是控制感染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ICU鲍曼不动杆菌暴发流行调查与控制
鲍曼不动杆菌是不动杆菌属中不发酵糖类、氧化酶阴性、不能运动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呈世界流行趋势,已成为21世纪临床重要的致病茵,更是目前我国医院内重要的超级细菌。ICU是医院中感染高危患者集中的区域,各种侵入性诊疗措施较多,是医院感染高发和感染控制的重点部门[1]。为加强我院ICU医院感染的发生,防止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我院ICU2010年7月,连续发现多例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聚集性发病,积极干预控制并采取一系列防控措施,收到良好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0年7月某日ICU共收治患者8名。2名已确诊为鲍曼不动杆菌呼吸道感染;4名为痰培养结果阳性,考虑为定植可能;2人为新入病人,无感染症状。医院感染罹患率25%。医院感染管理科立即对全科病人重新采取痰标本送检进一步辨别筛查。
1.2方法。采用前瞻性监测和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2结果
2.1流行病学调查。自2010年6月22日起,该科住院患者中陆续出现有痰标本中培养出鲍曼不动杆菌阳性的报告,截至2010年7月2日,累计确诊发病2例,痰培养阳性4例。经调查,首发病例:某男、82岁、2010年1月1日入院,诊断:糖尿病。从2010年3月份以来,一直反复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多次痰培养为鲍曼不动杆菌阳性,常住ICU负压隔离病室,与后续发病患者之间无直接空间近距离接触。
2.2卫生学监测。医院感染管理科自2010年7月2日介入ICU调查后,立即对室内物表、空气、医务人员手、患者诊疗用具进行抽样检测,其中在首发病例的隔离室内床栏、治疗车、电脑键盘、当日专护护士及病室生活护理员的手上均检测到鲍曼不动杆菌阳性。
2.3感染与定植排除。
2.3.2表2中4例定植排除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病人,某男,常住病人病情稳定,已脱机无特殊感染体征,确诊为定植病人且是感染源所在。其他3例排除的患者,基础疾病简单、有肺部感染症状,年龄在23-65岁。
结论,感染源为,常住病人,某男,病情稳定,已脱机无特殊感染体征;传播途径初步分析为:手,吸痰接触传播;易感人群病室内的病人为急危重病患者,基础病多且复杂,免疫力低下,没上呼吸机的患者也可以成为定植带菌者或被感染者或感染源之一。加强病情观察及辅助生活护理,严格执行手卫生、消毒隔离及无菌技术操作,打造人性化且清洁安全的诊疗环境,有助于患者康复。
3.1原因分析。
3.1.1吸痰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过程中将人工气道与呼吸机分离时,气管插管与呼吸机接头处被污染,可能将环境内的细菌带入呼吸机管路;吸痰用物未按时更换;操作时未戴无菌手套;未及时倾倒治疗碗内残留的生理盐水;吸引器玻璃接头未泡在消毒液中或用无菌纱布包裹。
3.1.2人员配备不足。手足口病流行以来,病人数增多,护理人员不足,鲍曼不动杆菌阳性病人未坚持实施分人、分组专人护理,感染者和非感染者实施交叉护理,导致交叉感染的发生。
3.2.1病室内物品摆放凌乱。
3.2.2物表环境卫生差。环境卫生工作不到位,用物脏乱差,治疗物有肉眼可见的污迹。
3.2.3隔离病室布局不合理。未设置缓冲间,与污染的隔离室想通。
3.2.4抗生素使用情况。碳青酶稀类抗生素使用比例较大。
4对策
4.1多部门协作。
4.1.2共同筹备应急方案,有备无患。全面清洁、整顿、优化流程。
4.1.3高度重视,多部门通力协作。指派专人到场监督指导,现场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4.2及时救治。
4.2.1暂时停止接收新患者,执行参观、探视制度,减少室内人员流动和病菌带入,暂时停止家属探视活动。
4.2.2对感染病人进行辨别筛查,并分别制定治疗护理方案。
4.2.3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和接触隔离措施,杜绝感染继续蔓延。
4.2.4加强基础环节护理,促进患者病情转归。患者可取半卧位抬高床头,加强口腔护理,以清除和预防口咽内部感染,严密监控。
4.3有效防控。
4.3.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尽可能的降低环境物表的菌落数。制定针对性的消毒隔离措施,强化培训。加强监督,对环境实施全面消毒。物品用消毒剂擦洗,拖把、抹布要求专用,使用后进行消毒处理分别晾晒存放,以避免交叉感染。
4.3.4加强各类监测工作,做到有效掌控。感控科加强检测工作,高度重视疫情发展控制情况,及时反馈痰培养检测结果。
4.3.5保证空气的洁净和流通。做好区域空气层流洁净系统的启用和维护工作。备用区域使用前,在彻底清洁的基础上,对环境行臭氧消毒,进行环境物表采样等微生物检测,指标合格后启用。
4.4PDCA持续改进措施。为了严格控制流行趋势继续发展,医院感染管理科特制定以下加强ICU病区消毒隔离的措施:
4.4.1强化标准预防隔离措施。
(1)所有要进入ICU的人员均应采取强化标准预防隔离措施,控制入室人数,有上呼吸道感染者禁止入内。
(2)配备足够的专用鞋或鞋套,注明清洁或污染标志。
(3)全面清理更鞋间的各储存柜子,另备外来人员公用柜子。
(4)医务人员参观工作服保持清洁、足够,随脏随换。
4.4.2加强ICU病区环境表面的消毒措施。科室负责人及护理部门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有效实施。
(1)地面消毒。通常采用常规湿式消毒清洁处理,要求每天消毒剂擦式地面不少于2次。各室设专用拖把,并标志清楚,分别悬挂。
(2)物表消毒。所有物体表面用消毒剂擦式消毒,要求每班一次,每天三次,用清水擦拭,以防腐蚀损坏仪器。
(3)各种诊疗用具消毒。体温计用消毒剂消毒液浸泡消毒,听诊器、血压计、简易呼吸器球囊、呼吸机等贵重仪器表面用消毒剂擦拭消毒后用清水擦拭,预防腐蚀仪器。简易呼吸器面罩及其所有可拆卸的接头和零件均应实行灭菌处理。
(6)强化环境物表卫生工作。强化治疗室的清洁消毒工作,保持环境干燥无尘,治疗室内各类用物保持清洁、整齐摆放,止血带一人一用一消毒。治疗台面每班擦拭清洁,治疗盘、消毒剂固定底座每日下午治疗结束后清洗消毒擦干备用,每周用专用不锈钢保养液保养两次。病区内所有不锈钢用物均如此要求。
(8)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范。特别强调的是医护人员在使用非密闭式吸痰装置给机械通气病人吸痰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吸痰戴无菌手套、使用无菌持物钳或镊子;治疗盘必须每天清洁并用消毒剂擦拭消毒后才能使用;打开后的气管插管与呼吸机接头处用碘伏消毒后再重新连接;吸痰结束后即将吸引器的玻璃接头插入消毒瓶中或用无菌纱布包扎备用;每次吸痰结束后随即倾倒未用完的生理盐水;无菌盘内吸痰用物及时更换。治疗盘必须保持清洁消毒、无锈状态,治疗结束后用消毒剂擦拭消毒,清水冲洗晾干备用。消毒液底座也同样处理。
(9)强化呼吸机及吸氧装置消毒管理。强化呼吸机消毒管理。呼吸机螺纹管要求至少做到每周更换一次。呼吸机螺纹管可用消毒剂消毒液泡消毒清洗晾干后,可存放于带盖容器中干燥保存备用,或者送消毒供应中心灭菌处理。建议使用一次性呼吸机螺纹管,以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
(10)加强床单位消毒。建议特殊病区购买使用床单位消毒机,以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
(11)借鉴区内外各大医院经验和做法。
刚才大家围绕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问题,谈了很好的意见。下面我再强调四点意见:
一、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高度重视做好禽流感防控工作
去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农业、卫生等职能部门在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对此应予以充分肯定。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当前全球禽流感疫情不断扩散蔓延,2月份以来有十多个国家相继发现了禽流感疫情,人感染死亡病例也不断上升。在我国,今年以来短短2个多月也发生了多起病例,这进一步提醒我们当前我市的禽流感防控形势不容乐观。事情发生后,卫生部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等领导都作出重要批示,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认真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二是尽量防止市民直接接触活禽,最大限度阻断传播途径。卫生部门要加强对餐饮单位、公共食堂等公共场所的检查监督,防止活家禽在上述场所出现。爱卫部门要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动员群众不要在市区范围内饲养家禽,并提倡少养宠物。工商部门要加强对农贸市场和禽类批发市场的检查,保证进入流通的禽鸟都已得到有效免疫;要切实搞好三鸟宰杀店档的环境卫生和通风,落实市场售货员个人卫生防护措施;要建立全市活三鸟店档每周轮流休市一天的制度,休市当天店档不准存放活禽,以便彻底大搞环境卫生和消毒,确保每周至少可以彻底切断一次传播链又不过于影响群众生活和经营者的经营。工商部门与商业部门要集中研究禁止肉菜市场现场宰杀三鸟的可行性。总之对市民群众有机会接触到鲜活禽类的所有场所,都要认真加以检查,把市民群众有可能通过家禽感染禽流感的风险降到最低。
四是加强动物检疫和防疫监督。对检疫率较低的地区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检疫率。要结合建立畜禽养殖档案工作,切实加强对家禽生产场所的动物防疫条件的审查与监督管理。加强流通环节的监督,完善种禽和种苗引进管理体系,做好活禽调运有关检疫证明和健康状况的检查,强化家禽批发交易市场和屠宰场(点)的监督管理。要按有关标准严格执行病死动物的无害化处理。
三、加强禽流感疾病的监控和治疗,防止发生传染病流行
禽流感病毒对人体全身器官都可造成损害,病死率比较高。虽然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禽流感病毒能在人与人之间互相传播,但随着禽流感病毒的蔓延,也不能排除病毒突变、变种的可能。为此我们必须按照三级应急响应的有关要求,采取有力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一是要落实人禽流感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具体报告的内容、方式、时限和程序卫生部门已经按省的要求下发通知进行了明确。各区、县级市要抓好落实,各医疗机构要指定部门和工作人员负责这项工作。
二是要按照程序认真做好发热病人预检、分诊和筛查工作。过去非典时期一些好的做法可以借鉴使用。卫生部门要教育市民一旦发热,不要随意自行服药,应该尽快到规范的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和造成传播。要严格开展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排查,发现疑似病例要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及时上报。农业、工商、林业、市政园林等部门也要主动配合卫生部门做好禽类职业暴露人群监测工作。
三是要切实做好病例的隔离、管理。疑似病例与临床诊断病例应分开隔离。特别是要重视做好医务人员个人的防护,防止被感染。医疗废物要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防止发生问题。
五是要加强医务人员防控禽流感知识培训。组织医务人员学习《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原创:学习禽流感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增强医务人员防止院内感染的意识和能力。
四、加强工作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禽流感防控牵涉到农牧、卫生、林业、商业、交通、出入境检验检疫、宣传等多个部门,需要各区和县级市的紧密配合。各有关部门要在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各司其职,加强工作协作和信息互通、共享,确保防控工作顺利开展。
农牧部门、卫生部门是禽流感防控工作的主要部门,要认真按照有关疫情预案的要求和各自的工作职责,主动开展工作,认真履行职责,加强24小时值班,千方百计把工作做好。绝不能出现因为责任不到位而造成防控方面出现问题。
宣传部门要强化公众防疫意识,向群众普及科学防控知识,并尽可能为禽流感公益性宣传活动提供便利条件。要加强舆论监管和引导,坚持正面舆论宣传,科学、客观地宣传报道禽流感防控工作。各新闻媒体要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疫情制度,不得擅自公开报道未经农牧、卫生部门的疫情,避免造成社会恐慌。
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要加强畜禽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严防疫情传入,同时加强对供应港澳禽畜的防疫检查。
工商、物价、质监、经贸等部门要加强市场监管、巡查,价格指导、监督,以及药物储备等工作。
林业部门要抓紧开展候鸟对禽流感传播影响的监测和研究。
市政园林部门要加强公园禽类的卫生管理。
交通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承运货物的管理,保障防疫物资运输畅通。
科技部门要加强应用型技术的科技攻关,开展疫苗、防治药物、快速诊断技术、候鸟迁徙规律和综合防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提高防控科技水平。
财政部门要落实好防疫经费,急需的经费,各级政府务必要足额及时拨付,迅速落实到位。目前还没有落实禽流感疫苗款和人工注射补助经费的区、县级市,要抓紧落实,不落实的要按照行政不作为严肃处理。
公安部门要配合做好异常死亡点的治安管理和社会稳定维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