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网络的表现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从60个城市的城市网络营销指数得分和排位的情况来看,60个城市之间得分差距较大。北京、宁波、上海分列城市网络营销的前三甲,其得分分别为0935分、0907分和0904分,是60个城市当中仅有的三个得分超过09分的城市,并且排名第1的北京得分超出第60位的桂林0284分。另外,在60个城市中,排名最靠前的20个城市得分都超过085分。
【关键词】反学校;情绪;网络表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犹如人体的血脉一样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方式。2014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半年共计新增网民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较2013年底提升了1.1个百分点。”其中,学生作为对新鲜事物有着快速适应能力的人群,占到了24.5%。而网络也以其开放性、匿名性和自由性等特点受到中学生们的青睐。因此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中学生对学校的反抗情绪已经不再局限于学校场域,而是延伸到了网络世界中来。
一、中学生“反学校”情绪的网络表现:内容呈现
笔者将接触到的中学生的网络空间内容进行分类发现,中学生“反学校”情绪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对学校规章制度的恶搞与调侃,二是对教师日常活动的谩骂,三是对异性情感的热烈表达。这些调侃、谩骂都会化为网络空间的文字或图片在中学生群体之间相互转载,成为他们之间公开的“秘密”。
(一)中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的恶搞与调侃
“我们学校是一个好学校!我们虽然下课晚,但是我们上课早啊!我们虽然休息少,但是我们加课多啊!我们虽然冬天冷,但是我们夏天热啊!我们虽然放假晚,但是我们开学早啊!我们虽然活动少,但是我们作业多啊!找学校,就该选这样的!上更多的学,放更少的假!”……
笔者发现,在中学生的空间里存在着大量恶搞性质的东西,而恶搞的主题通常都是学校生活,尤其是学校出台的各种规章制度。他们通常会以极度夸张和颠覆性的文字、图片或视频重新演绎学校生活,重新建构学校的规章制度,或是原创,或是转载他人,从而在网络空间里获得其他网友的支持和赞誉。而这些恶搞的内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越是和学校反着来,语言描述越激烈,文字内容越戏谑,越受到中学生群体的欢迎。
(二)中学生对师生关系不满的宣泄
“老师,汝之蝼蚁,敢挑战吾之尊严,践踏吾之荣耀,就让汝看看学生的真正力量,让你彻底灭亡!”……可以看出,中学生在网络空间里发表的这些语言极其犀利和刻薄,透露着明显的师生冲突的存在。学校教育极度推崇的师生互动交往模式是控制与服从,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身份出现时,通常会迷恋于对学生的高压控制,而学生的自主性也会被严重剥夺,更甚者可能伤及自尊和自信,由此而导致了学生表现的表面服从,内心却对教师充满怨恨、敌对和反抗的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也让中学生们将其为一段段犀利的文字呈现在网络空间里,文字越激烈他们感觉越过瘾。
(三)中学生对异性情感的热烈表达
笔者发现,中学生在网络空间里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在抒发自己对异性的情感,表达热烈且丰富,这与学校明文禁止的“早恋”行为大相径庭。众所周知,每一个学校都对男女生交往问题格外敏感,上到学校出台校规校纪来对“早恋”起到震慑和把关的作用,下到班主任老师的座位安排、循循善诱来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由此可见,学校对于“早恋”问题上下一心,大有“错杀一百,不放过一对”的决心。但是,“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进入中学阶段的学生,随着身体发育的日渐成熟,对异性会存在着懵懂的好感,内心也会渴望能与异性有亲密的接触和交往,这都属于正常现象。而学校教育的这种“一刀切”的做法,看似表面上抑制了中学生“早恋”行为的发生,剥夺了他们说“喜欢”的权力,却不知中学生们已经转移阵地,更加肆无忌惮地表达。
二、中学生“反学校”情绪的网络表现:行为特征
笔者将中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反学校”情绪的内容整理后发现,中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反学校”情绪的行为具有三个特点,即隐蔽性、传染性和过激性。
(一)“反学校”情绪行为具有隐蔽性
(二)“反学校”情绪行为具有传染性
(三)“反学校”情绪行为具有过激性
由于网络空间的自由度较高,中学生在网络空间里的表达具有很强的自由性,同时网络空间的隐匿性给予了中学生心理上极大的安全感,因此他们可以在自己营造的小空间里毫无顾虑地抒发真实的情绪。研究者发现,在这种隐匿的环境下,中学生们咒骂和恶搞学校的管理、教师的管束,有些言辞甚至会上升到“语言暴力”的层面,而这种“为所欲为”的潇洒在日常学校生活中是毫无办法施展开来的。众所周知,“学生角色基本上是一种非自愿的角色,因为学生受法律强制而来到学校。”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导致学生和学校之间的矛盾关系。而由于惩罚的存在,学生对学校和教师的言行都会有所压制,否则将难逃处罚,学生们因此也会尽力避免。但在网络空间里,他们便可以将自己的情绪最大化地宣泄出来,其激烈程度可见一斑。中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反学校”情绪行为具有很强的过激性。
三、中学生网络表现“反学校”情绪的应对建议
(一)教育者的改变
2.积极沟通,重构良好的师生关系。“反学校”情绪的网络表现也可以折射出另外一个问题,即师生关系的不和谐。现在的教育,教师权威依然弥散在整个校园中,因此在师生交往中,学生是被规范的主体,一旦违反,老师经常以训斥、恐吓等手段去惩罚学生。但是这些规范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们的需求,没有人作出准确的解释。长此以往,学生会积怨越来越深,师生矛盾也会越来越凸显。但是由于迫于权威的压力,他们便将这种反抗转移到了隐蔽的网络空间,肆意发泄不满的情绪。因此,化解这种情绪的根本在于师生关系的重构。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三点:首先,教师一定要以尊重和包容的心去对待学生,多听取他们的心声,巧用惩罚,多接触,多互动,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提升他们的自尊。其次,教师应塑造多重身份和角色,使得师生关在不同情境下都可以很和谐。最后,教师应该以优势视角去欣赏每一位学生的长处,而不能够以个人偏见看待曾经犯过错的学生。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重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减少对抗情绪的产生,而且也可以帮助学生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中学生自我的改变
1.宣泄要讲艺术,学会换位思考。当有不良情绪产生时,适度的宣泄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但是这样的宣泄不能以伤害别人而愉悦自己为前提。中学生在网络空间里对学校情绪的宣泄行为,大多带有言语攻击的意味,虽说有一种“大快人心”的感觉,但也很容易使自己养成说话随意、具有语言攻击性的人,久而久之,并不有益于身心健康。因此,宣泄要讲艺术。中学生群体首先要学会用适度的方式、适度的行为、适度的语言去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不要造成对他人的伤害。其次,中学生群体应该学会换位思考,无论在情绪产生前还是情绪发泄后,都应该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在现实学校生活中,学校和教师容易因为过多的管制和教育而被学生们认为是“敌人”,越压制越反抗,越管教越反感,越惩罚越憎恨,从而导致关系越来越紧张。但是如果中学生们能够换位思考,站在教师角度考虑问题,采取积极主动的沟通方式,抛弃非正式的反抗途径,可能会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同时有助于拉近师生关系的相处。
2.积极发挥自我主动性,学会情绪管理。青少年时期,属于人生发展过程中的骤变阶段,无论是身体的变化还是心理状态的急剧发展,都给青少年带来了许多困惑和压力,以致情绪变化快,控制情绪能力不强。同时学业压力的增大,必然会导致他们心理负担的加重,因此如果再加上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权力的压制,便会导致焦虑、厌倦等不良情绪的产生。但是中学生自己一定要学会积极发挥自我主动性,选择合理、正确、积极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情绪,比如和同伴交流、与教师沟通等方式,而不是一味的将所有的不良情绪化为一种对抗性的发泄。此外,中学生还应该要学会做情绪的主人,学会情绪管理。面对负性情绪要学会驾驭和转移,学会对不良情绪的有效抑制,通过建立积极的态度以减轻不良情绪的产生。
参考文献:
[1]杨洁,张家军.中学生“反学校文化”现象论析[J].教育探索,2014(1).
【关键词】网络经济;网上购物;网络直播;消费特征;消费心理
一、前言
二、网络经济领域的消费者概况
网络经济领域的消费者状况可以被看作是我国网民群体的现状的一种表现。在对网络经济中的消费特征和消费心理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对消费者在这一领域的概况问题进行探究。在对互联网的发展情况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网络经济领域的消费群体呈现出了一种不断发展的趋势,截止到今年,我国的网民人数已经达到了近8亿人,从网民结构来看,年龄在35岁以下的网民群体成为了网民结构的主体力量,从网民群体所涉及到的领域来看,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涵盖了制造业、教育行业、商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学生群体也是网民群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对网民群体的概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网络经济领域的消费者概况就是网民群体现状的一种表现。从我国网络消费群体的人数不断上升的原因来看,电子竞技、电子金融服务和网络教育技术的发展,是让网络消费群体数量得以扩充的重要原因。是对网络直播产业的发展,对网民人数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消费者在网络经济领域的消费特征
1.女性消费者在网上购物经济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网上购物是网民参与网络经济的一种主要形式,在对与网上购物有关的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在电子商务领域,女性消费群体可以被看作是电子销售领域的重要消费群体。坊间所流传的“剁手党”群体中,女性消费者往往占据了较大的比重。
在对网络经济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年轻人在网络消费领域表现出了较强的适应性,这就使得年轻人群体在网络消费群体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在网络文学、网络直播产业领域、网络游戏消费,服饰消费和食品消费领域,这种年轻化趋势表现的更为明显。
3.中低收入者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大
在对经济领域的消费特征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从这一问题的产生原因来看,在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所带来的上网途径多样化和上网费用合理化的发展趋势,让中低收入群体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满足自己的上网需求。这就为中低收入者参与网络经济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
四、消费者在网络经济领域所表现出来的消费心理
1.理性务实心理
2.物美价廉心理
在对网络经济中的网络购物的发展原因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低廉的商品价格是让网络购物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网上购物的特点来看,在参与网络购物的过程中,消费者无法从真实产品入手,对商品的质量问题进行判断,这样,在网络购物消费活动的进行过程中,商品的价格因素就成为了人们选择某一商品的主要参考因素。在参与网络购物的过程中,追求商品的物美价廉的消费心理,就成为了人们在网络经济领域表现出的消费心理的一种表现。
3.时髦求异心理
4.省时便捷心理
五、结论
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让网络经济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一种较为重要的角色,对消费群体的特征和消费心理等因素的了解,可以让网络经济更好地顺应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
[1]葛幼康.网络经济中消费特征及消费心理分析[J].消费导刊,2008,06:6-7.
[2]高晖.网络消费者特征及消费心理分析[J].镇江高专学报,2006,04:90-92.
[3]傅瑶.网络消费者特征及消费心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6,10:25-26.
促销点:赊店老酒网络产品的盒子内,都放有一定数量的兑奖券,兑奖券面额从2元到1000元不等,当消费者发现兑奖券时,即可到就近有售赊店老酒网络产品的商店、酒店兑换同值的人民币;而为消费者兑了奖的商店和酒店拿着兑奖券,持营业执照复印件到当地网络商(指定网络商)处兑换2倍的人民币,如零售商拿100元兑奖券,在指定网络商处可得到100×2=200元的人民币。
网络商从提货之日起,就要报上直辖市场的主要模拟网点数量(大概),厂家提供统一内容和规格的条幅,共分两种:一种“喝/卖赊店老酒,中奖好运常有”,悬挂在网络商和模拟网络商的附近;另一种“赊店老酒奖券兑换处”,悬挂在主要零售商和酒店的门头。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标准的内涵
人们的网络心理是伴随着网络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当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随着网络对人类生活、学习、工作领域渗透程度而发生变化,从而人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兴趣以及个性会悄然改变,进而产生新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与生活习惯。网络社会与人的心理的互动将日趋频繁,网络心理也在这种互动中不断繁衍、发展。网络心理现象就是在网络这一特定情境作用下产生的。我们试图把网络心理概括为:网络心理是在网络环境里人的心理过程及其由此而形成的人的个性特征的总和。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网络心理健康除了应具有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标准。网络心理健康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心理健康是指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网络心理健康则指在网络环境下,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的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我们试图将狭义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标准概括如下:
第二,能保持网上网下人格的和谐统一。人格是一个人所表现的稳定的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人格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是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经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主要包括代表个性心理特征的能力、气质、性格和代表个性倾向性的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等。个性完整统一,内在协调,并有正确恰当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网络环境的身份虚拟性、想象性、多样性、随意性等特点,容易影响个性的整体性、独特性和稳定性,导致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的困扰,影响心理健康。网络双重人格指个体在网络中和现实中分别具有彼此独立、相对完整的人格,二者在情感、态度、知觉和行为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有时甚至是处在剧烈的对立面的,是严重的心理障碍,是心理不健康的典型表现。因此心理健康的人必须有正确恰当的自我意识,能保持网上网下人格的和谐统一,同时,在虚拟性与现实性之间能够做到以现实性为主。
关键词:去分化网络文学特征
伴随着现代工业社会进一步的发展,社会科学知识逐渐变得越来越细化和专业化,社会分化越来越细致,越来越专业。上世纪50年代,人们就已经开始思考现代主义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从而产生了“后现代化”。后现代化是指“现代主义之后”的文化,我认为这将是一种融合性的文化,明显区别于古典文化中的和谐文化。如果以分化――“去分化”为标准对文化进行分类,就可以发现现代主义是分化基础上形成的文化,后现代主义就表现出较明显的“去分化”。文化的“分化”就是指文化依照它自身的规律,划分不同门类。“去分化”就是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本身的各种区分变得越来越模糊,很难再依照一个标准给予分门别类。网络文学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具有典型的“去分化”特征。
网络文学表现出诸多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情结,具体表现为,网络文学的欲望化写作;网络文学无深度的游戏原则;网络文学对于艺术审美体验的抽空和网络文学的大众化。
一、网络文学的欲望化写作
二、网络文学的无深度游戏原则
三、网络文学对艺术审美体验的抽空
在网络文学为流行之前的以文字传播为主要媒介的时代,由于文字的符号性,人们在阅读文字的同时,能在阅读欣赏中更进一步体会文学创作者所创设的审美意境,读者能更加深刻地体验到艺术之美。相对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的阅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读文字变为读屏。这种读屏的审美方式的转变所带来的审美体验的抽空,体现出一种大众文化和快餐文化的特点,这与后现代主义文学所表现出的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界限消失的“去分化”特征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