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应麒麟图》(明)(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孔子云:“小子何莫学夫《诗》?……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说的是借助对鸟兽草木等自然事物的认知,让受教育者因物思义,触物起情。钱穆引申说:“对天地间鸟兽草木之名能多熟识,此小言之也。若大言之,则俯仰之间,万物一体,鸢飞鱼跃,道无不在,可以渐跻于化境……孔子教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乃所以广大其心,导达甚仁……不徒务于多识也。”(《论语新解》)由此可知,钱穆也认为孔子提出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为了让受教育者亲近自然,从中获益感发,开广胸怀,臻于仁德之境,强调的是人和自然的相通性。近日,中华书局出版《汉字里的动物世界》,旨在带领读者走进汉字中的动物大观园。
1.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不可思议的幼仔与传说中的神兽
汉字中的动物是古人探索、认识自然的产物,烙印着农耕社会的气息,蕴含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龟、羊等。部分动物名依旧常见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但一些已经成为历史遗迹。龟是长寿动物,龟头与蛇头类似,故《说文解字·龟部》云:“龟,旧也,外骨内肉者也,从它(蛇),龟头与它(蛇)头同,天地之性,广肩无雄。龟鳖之类,以它为雄。”龟又与麟、凤、龙并称为“四灵”,即《礼记·礼运》中所言“麟、凤、龙、龟,谓之四灵”。但龙、凤都是传说之物,龟、麟则是现实中存在的动物。《说文·龙部》云:“龙,麟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一种神异瑞兽,人们常视龙为身份尊贵的象征。
羊是一种本性驯顺的动物,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是正面的羊头形状。羊部动物名共17个,如“羔,羊子也”。羔即刚出生的羊。何休《春秋公羊经传解诂》载:“羔取其执之不鸣,杀之不号,乳必跪而受之,类死义知礼者也。”意思是,羔被抓时不叫,被杀时不哀号,吃奶时跪下来,古人由此认为羔知礼仪、有教养。《说文》云:“羊,祥也。”因此秦汉金石多以羊为“祥”,“吉祥”也写作“吉羊”。许慎又说:“美,甘也。从羊、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说文·鹿部》又云:“麙,山羊而大者细角。”麙,《山海经》作“羬”,云状如羊而马尾。明人费信《星槎胜览》云:“阿丹国羚羊,自胸中至尾,垂九块,名九尾羊。”“羚羊似羊,而青色毛粗,两角短小;羱羊似吴羊,两角长大”。羞,《说文》曰:“进献也。从羊,羊所进也。”汉字中“羊”为部首,羊字族的姜、羯、详、祥、羞、佯、徉、翔、鲜、羌、庠、羡、羲、鲞、蛘、羧、善、咩、羚、恙等汉字,都与羊有关。
3.凤凰来仪与麒麟呈瑞
4.为猫头鹰正名
5.受宠爱的马和被冤枉的狗
《说文》中与家畜类动物有关的部首有马、犬、牛、羊、豕、、彑、豚、犛等,动物名共145个。马是被人类较早驯化的家畜之一,在古代是生产、交通运输和战争的工具。《说文·马部》曰:“马,怒也,武也。象马头髦尾四足之形。”认为马是雄壮、勇武的动物。马部动物名共48个,如“骥,千里马也,孙阳所相者”。孙阳即伯乐,传说是古代著名的相马专家,韩愈《马说》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古人骑马讲究规格,社会上不同地位的人,坐骑亦异。东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曰:“天子马曰龙,高七尺以上;诸侯曰马,高六尺以上;卿大夫、士曰驹,高五尺以上。”规定从天子到士人,要骑身高不同的马。我国古代历史上的改朝换代、攻城野战,总与名马结下不解之缘。如楚汉相争时,项羽的坐骑名为“乌骓”,此骑所向披靡,助项羽奋勇杀敌。再如唐太宗李世民在唐朝建立过程中先后骑过的拳毛、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六匹骏马,后被刻成浮雕立于太宗昭陵北司马门内,称“昭陵六骏”。今天,我们的生活中依然有马的身影,但远不如古人世界中的马胜义纷呈。所以,仅就《说文解字》而言,它已不再单单是小学字书,从中我们更可窥探古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文中引用潘铭基《汉字里的动物世界》[中华书局2021年6月版]部分资料,致谢!)
(作者:余康,系信阳师范学院副教授;陈虎,系中华书局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