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11月4日,一位叫马相伯的百岁老人闭上了双眼。
他的一生,只能用传奇两个字来概括。
他是复旦大学的创始人,能够熟练运用7国语言,历经中国最后五个皇帝,见证民国六任总统......
但他则说:
“我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
1840年4月7日,马相伯在江苏丹阳马家村出生了。四五岁的时候他被父母送入私塾去读书,可没过多久他便总向老师提出很多奇奇怪怪的问题。
到了12岁那年,他更是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
他用攒了多年的铜钱,竟然瞒着父母离家出走了,徒步走了十多天跑上海读书去了。
多年后,有人说:“这一走,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走进了历史!”
很快,他进入了上海徐汇一所教会学校,在那里他学会了法语、拉丁语、希腊语等七国语言,并且还攻读哲学、神学、数理和天文等西方学科。
1870年,31岁的马相伯获得了神学博士学位。
当时,马相伯有一肚子学问却无地施展,本来想着可以投奔教会,
可没过几年,中国出现大灾。马相伯心急如焚,于是他立刻筹得2000两白银救灾,可他这一举动立即引起了教会的反感,认为他擅自使用银两,犯了教规。
马相伯满腹委屈,他决定出走教会决定投入政治,救万民于水火。
1876年,马相伯遇见了直隶总督李鸿章,并凭借着满腹经纶担任了李鸿章的助手和翻译。
10年后,李鸿章为兴办海军经费发愁,马相伯提出可以向美国贷款,设立银行,于是马相伯便赶赴美国筹集资金。
到了美国后,他的才华受到了美国人的极力欣赏,在他的多方游说下竟然有24家银行承诺可以给出5亿的贷款。
马相伯高兴极了,可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个好消息传到国内后却被清政府认为是卖国求荣,所以明令禁止使用这笔资金。
最后,他只能灰溜溜的出逃美国,临回国之前,他还不忘访问了欧洲几所著名学府。
他感叹道:“欧美之强盛,我国之厚弱。”
“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马相伯跟随李鸿章签署了“将赔款减为2亿两,通商口岸减为4处,对辽东半岛的割让范围适当收缩”的《马关条约》。
这个丧权辱国的条约签订后,不仅李鸿章背上了“卖国贼”的名声,就连跟随的马相伯也到处遭人白眼和非议,变成了“汉奸”“千古罪人”。
旁人的不理解也就算了,就连马相伯的母亲也跟旁人说:“我不曾生过马相伯这样的儿子。”
甚至在临终前也拒绝见马相伯最后一面,她说:“我的儿子是神甫,你既然不做神甫了,那我也不认你这个儿子了。”
马相伯跪在地上,泪流满面。
1900年,马相伯60岁了。
在那个年代已经属于人之暮年,他决定出走政坛,投身教育。
他把松江、青浦等地的三千亩田产捐献给耶稣会,作为创办“中西大学堂”资金,并且立下了字据:“自献之后,永无反悔”。
1903年3月1日,中西合办的震旦学院开学,学生达100余人。
梁启超听说后,专门写信贺喜:“今乃始见我祖国得一完备有条理之私立学校,吾欲狂喜。”
马相伯为学校规定三条原则: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谈教理。
他招生要求别具一格,他定下:如果学生只有一门功课突出或者有特长,也可以录取;有才华却没钱的学生可以试读一个月,如果学业合格则可以免费学习;并且入学后的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学识插班就读。
当年,有个叫于右任的年轻人因为写诗抨击清朝统治,所以遭到官府通缉,一路避难至上海,走投无路。
无奈下,他找到了马相伯。本来于右任没有抱任何的希望,结果让他没想到的是马相伯一见到他便觉得十分欣赏,对他说:
“你马上回去,今天就取行李来入学,我免收你的学费、膳费和宿费!”
于右任瞪大了眼睛对马相伯说:“您可知道我是朝廷通缉犯?”
马相伯看着眼前的年轻人,笑笑没有说话。
让于右任更加没想到的是,几个月后,马相伯找到他说:“我知道你过去教过几年书,现在你的学识足以做我的教学助手。从明天开始,你就是震旦的教师了!”
多年后,创办了多家学校的于右任每每感念这份知遇之恩都会说:“生我者父母,育我者先生。”
除此之外,马相伯还主张文理并重,主张要打好语言的基础,主张必须训练严格的逻辑思维,他还亲自为学生编订了我国最早的形式逻辑学教科书。
因为是教会学院,可马相伯却不喜学生学教,这边引起了上海耶稣会的极大不满,为了撵走这个“异类”,他们甚至给他送到了医院,强制让他离开学校。
“我们誓死和马校长站在一起,可以无震旦,不可无校长。”
离校后的学生们齐刷刷的赶到了医院,见到马相伯就给他跪下了,孩子们痛哭流涕的说:“马院长,我们已经退学了,但是我们还要读书!”
马相伯被感动了,他下决心要建立一所由中国人独立自主创办的新型大学。
他开始到处游走筹资建校基金,他说:国家再穷,可学生们总该有书读啊!”
幸好,在张謇、严复和袁希涛等社会名流的支持下,复旦公学正式创办,寓意为:恢复我震旦,复兴我中华。
但当时经济实在窘迫,没有合适的校址,于是他们只好在吴淞废弃的提督衙门,破破烂烂的屋舍里,在没有桌子、没有椅子的情境下重新开学上课。
然而就在如此艰难之中,马相伯却给泱泱中国教出了无数精英,他们是中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国学大师陈寅恪、著名数学家胡敦复......
1908年至1911年,复旦高等正科毕业生共计56人,直接赴美留学及任驻美公使的就有6人。
1914年,马相伯的儿子马君远病逝,当时他的孙女马玉章只有6个月大。
为了让孩子活下去,马相伯的学生们给孩子筹了一笔钱作为马玉章长大后的生活费。
“先生,玉章还小,这一万块钱,用来资助她日后的生活费和教育费吧。”
可拿到钱后,转身就将钱捐了出去,创办了启明女子中学,没有给孙女留下一分钱。
这件事成为马相伯一大愧疚,以至于到了晚年的时候,他对已经长大的孙女说:“爷爷没有给你留下一分钱,连你自己的钱也没有留给你……”
“你……你恨爷爷不恨?”
还没等他说完,早已泣不成声。
在创立学校后,马相伯觉得自己离“兴国安邦”的理想越来越近了。
他满腔期待,却被现实又浇了一盆冷水。
因为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
但他不认命,以至于辅仁大学成立后他又亲自参与了规划和建设。
他说辅仁大学要:“齐驱欧美,或更驾而上之。”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日寇又踏入了国门,于是他开始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号。
从1932年起,他连续4个月,在全国发表了12次国难广播演说。
人送外号称:“呼号抗日老青年”。
在救国之时,他不忘告诫学生: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
为了筹措抗战基金,他跑到街上街写字、写对联卖钱捐款支援前线:写一副字30元,写一副对联50元,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硬是凑了10万元。
除了自己,他还动员全家人参加救亡。他说:“国家存亡,不单是匹夫有责,你们妇女也有责任。”
于是,他家的妇女们开始忙碌采购医疗用品,办起了伤兵医院,保障了后方战士的安危。
1939年11月4日,马相伯离开了人世。
他临终前,他说:“我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也没有把中国叫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