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同城货运第一股”快狗打车如今沦为“仙股”。
自2023年9月下旬跌破1港元/股后,快狗打车的股价始终毫无起色,一路下探至最低点每股0.325港元。截至发稿日,公司收盘价仅为每股0.365港元,最新市值约为2.29亿港元,甚至不足发行市值132.34亿元的“零头”。
与上市前最后一轮战略融资投后估值相比,快狗打车的总市值已缩水98.05%。而与上市之初转瞬即逝的高光时刻相比,公司市值已蒸发超140亿港元。作为“58系”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的“独苗”,快狗打车似乎还是没能打破魔咒。
大股东1个月内减持4次陪跑5年“血亏”超10亿
然而相较于上市前对快狗打车的重金投入,阿里通过减持收回投资成本的效果甚微。
结合公开报道和招股书来看,阿里2016年曾斥资1.3亿美元参投香港移动物流平台GoGoVan。2017年促成快狗打车(当时名为:58速运)与GoGoVan合并后,阿里的关联公司淘宝中国与合并新公司签订换股协议,以1.62美元/股价格转换和认购约7547.67万股A轮股份。
在2018年的B轮融资以及2021年的C轮融资中,阿里旗下公司菜鸟和投资基金AlibabaHongKongEntrepreneursFund,L.P.分别以3000万美元、23.57万美元对价认购快狗打车1656.8047万股、10.064万股,平均每股股份成本为1.8107美元、2.3420美元。
最新一轮减持完成后,阿里手中的筹码已经不多,多个实体总持股数量约为3060.87万股。除非快狗打车的股价能翻逾108倍至36.78港元/股,否则阿里想要回本恐将遥遥无期。
营收放缓、亏损不止董事长辞任管理层震荡
即使“血亏”也要大笔抛售,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阿里对快狗打车发展前景的失望。
据中期业绩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快狗打车实现总营收3.75亿元,同比仅提升5.66%。而此前除2020年受疫情波动影响收入小幅下滑外,其余报告期内公司总营收同比增速都保持在20%左右;经调整净亏损录得1.21亿元,同比扩大2.61%。2018-2022年,快狗打车的经调整净亏损累计约19.06亿元,扣非后归母净亏损高达27.63亿元。
为了扭转持续亏损的局面,快狗打车尝试大幅缩减开支。2023年前6个月,公司的销售及营销费用约为1.11亿元,同比下降33.93%,销售费用率从2022年的70.86%降至24.50%;一般及行政费用率约为1.18亿元,同比缩水81.73%,管理费用率较2022年骤降近150个百分点;研发费用同步“腰斩”,费用率还不足5%。
值得一提的是,三项费用明细中降幅较高的项目都包括雇员福利费用(包括以股份为基础的酬金费用)和短期租赁费用。这意味着,降本增效的主要手段是裁员和退租。据最新财报披露,截至2023年6月30日,快狗打车共有员工1004人,而2022年同期为1071人。销售及营销和用户服务及运营部门为“重灾区”,裁员比例介于5%-10%之间。
注册托运人和注册司机增速放缓,实际交易订单数和金额近乎停滞,快狗打车的业务想象空间不再诱人。裁员退租带来的运营成本压缩不具有可持续性,销售及营销成本削减又将限制海外新市场和新业务的发展,亏损难题未解的快狗打车陷入两难境地。
业绩表现堪忧,管理层近期也动荡不安。
据多份公告显示,快狗打车的创始人陈小华已于2023年12月19日辞去董事长兼执行董事一职,辞任后不再担任公司提名委员会成员及集团任何职务。此外,公司秘书及法律程序代理人余咏诗自12月23日起辞任。独立非执行董事倪正东于12月19日辞任,不再担任审计委员会成员、薪酬委员会成员及提名委员会主席。米雯娟于2024年2月23日辞任独立非执行董事、提名委员会主席和薪酬委员会成员。
“灵魂人物”出走、继任人选不明,基本面恶化遭大股东多轮减持,同城货运赛道劲敌环伺,顶着第一股光环的快狗打车还能坚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