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市沙坪坝区天星桥街道梨树湾社区,小学生们参与垃圾分类互动游戏。孙凯芳摄(人民图片)
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展馆餐饮区域保洁员将顾客吃完的盒饭收集起来分类投放。新华社记者方喆摄
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华凌公馆小区,居民阅读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南。新华社记者丁磊摄
最近,垃圾分类持续“霸占”网络热搜榜。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上海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北京、南京等46个城市也在加速推进垃圾分类落地。
“我们还是分了吧!”
“是干是湿,让猪试吃,一吃便知。”在新浪微博上,“朱广权用Rap教你垃圾分类”的话题阅读量高达8000万。在视频中,央视主持人朱广权借用网友的段子,对干湿垃圾这样分类:“猪可以吃的是厨余垃圾,猪吃了会死的是有害垃圾,连猪都不吃的是其他垃圾,而可回收垃圾可以卖了钱买猪。”
网友“汤圆”留言说:“昨天到家第一天,就跟着Rap学习了一上午垃圾分类。”网友“喊不醒的耳朵”转发并留言:“我准备认真学习并背诵全文。”
根据《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生活垃圾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干垃圾、湿垃圾”4大种类,个人如果混合投放垃圾,最高可罚款200元。
一位上海老太的垃圾分类秘籍在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上火了起来:边吃边分,鸡的大骨头要放到干垃圾,鸡的细骨头要放到湿垃圾,不吃了的“猪尾巴”也拆分好再丢。网友“辽宁共青团”点赞称,“气质阿姨分类明明白白。”
上海在全国垃圾分类推广中迈出了第一步。据报道,来自住建部的消息,全国46个重点城市将推行垃圾分类。其中,北京、上海、太原、长春、杭州、宁波、广州、宜春、银川等城市已出台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明确将垃圾分类纳入法治框架。每个城市的垃圾分类方法都因地制宜,例如,北京将垃圾分为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它垃圾和可回收物。于是,网媒想出各种办法帮网友弄清各地分类标准。
“能吃垃圾还能吐钱”
垃圾分类热了,辅助分类的各种黑科技也火了。
北京日报官方微博介绍了北京朝阳区垃圾分类闭环中的一环:“互联网+垃圾分类”积分模式。目前,朝阳区在双井、潘家园等7个街道办事处引入第三方企业,通过“分一分”App探索小区垃圾分类全新产业模式,采取前端分类、巡回指导、积分奖励、有偿兑换等方式,引导居民分类投放。
手机淘宝上线AI智能识别垃圾功能,只要点击屏幕识别,便可通过AI智能识图功能,识别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垃圾或有害垃圾等。搜狗输入法开发了垃圾分类功能,在输入框内输入“垃圾分类”或者直接输入“×××是什么垃圾”就可以查询到结果。
“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
网友普遍认为,垃圾分类需要生活习惯的逐渐养成。
垃圾分类是新社交更是新时尚。截止目前,“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的话题在新浪微博已获6.3亿阅读量。
科普创作者“VU百科”在抖音上发布了一首原创歌曲《上海滩》。这首歌配上垃圾分类口诀,目前已获得近50万点赞,1.7万条留言。网友“已重置”留言说:“我每次去扔垃圾的时候都会听这首歌。”
垃圾分类迅速触发新的消费需求。在电商平台上,各种款式的分类垃圾桶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报道,买分类垃圾桶的上海人多了起来。某网购平台数据显示,6月最后一周垃圾桶销量,同比去年上涨五成。
垃圾分类看似小事,实则是民生大事。垃圾分类带给人们的是生活方式的改变。
某订餐平台的数据显示,7月1日到7月4日,“无需餐具”订单量环比6月同期,增长了149%。7月起,在上海地区,某订餐平台上“餐具数量”一项成为了必选,选“无需餐具”的订单量比之前大幅增长。
网友“自闭鱼丸崽”留言称办公室同事也形成了同样的习惯。网友“猪年小宝贝快来”感慨道:“对个人来说虽然麻烦了点,但对环保真的有帮助。”(潘旭涛雷杰如杨洁)